銀行卡遭盜刷不要方,教你幾招讓銀行負全責!
小小銀行卡不管是在網上購物,還是刷卡消費,都給生活帶了不少便利,但它同時也成為了不法分子的「獵物」。經常能看到銀行卡被盜刷的新聞,那銀行卡被盜刷後,除了報警、掛失還能怎麼辦?今天小編教大家一招,說不定能讓你免遭損失哦!
7月19日,成都市民劉先生銀行卡里的存款在短短3個小時內就不翼而飛了1.4萬元。經查,這筆錢是通過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分35次盜刷的,最大一筆1000元,最小一筆9.8元。發現被盜後,劉先生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聯繫銀行掛失、去派出所報案……
57歲的劉先生拿著這張長長的消費記錄真是欲哭無淚。自己不懂網購,也沒綁定過任何支付平台,被盜刷時,手機和銀行卡都在身上。到底誰盜走了這筆錢?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回應,這可能涉及到高科技犯罪,不排除客戶個人重要信息泄露、遭遇詐騙的可能。對於劉先生的損失如何處理,銀行並未明確表態。
劉先生當天收到過多條消費提醒的簡訊,但都被當作詐騙的垃圾簡訊,沒有理會。後來翻看簡訊記錄,才發現原來是銀行卡被盜刷了!!!
同樣是銀行卡被盜刷,身在南寧的王女士只多做了一個動作就成功為自己挽回了損失。
2015年10月8日凌晨1時39分,王女士正在吃夜宵,手機突然接到了銀行客服平台發來的簡訊:「您尾號8274的賬戶於10月8日01時39分完成一筆轉支交易,金額為126010.00」。王女士沒有驚慌,當即前往ATM機操作,並保留操作憑條,然後前往派出所報案。正是這一舉動,為她索賠提供了關鍵證據。後經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銀行需承擔全部責任,支付全額賠償以及利息。這也是南寧市首例儲戶銀行卡盜刷後獲全額賠償的案件。
銀行卡遭盜刷誰之過?
問題一:什麼情況下,儲戶要為自己的責任買單呢?
如果銀行卡被盜刷是因為儲戶對於銀行卡或銀行卡密碼保管方面的過失造成的,則儲戶要承擔相應責任。
問題二:銀行卡被盜刷,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銀行要負全部責任?
1.消費過程中,店員盜竊卡信息,以致銀行卡被盜刷。
2.卡在身上錢沒了,銀行負全責。
問題三:如果銀行負全責,我們該怎麼維權呢?
1.一旦遭遇盜刷,第一時間凍結銀行卡止損。
2.迅速攜帶銀行卡去最近的派出所報案,以證明你人和卡都在本地。
3.去銀聯調取刷卡記錄,證明盜刷地是外地,你不可能在該處。
4.如果確認不是自己操作,那麼就讓銀行幫你出單去查交易的具體時間和地點。
5.收集可以證明交易時本人身在其他城市的機票或其他憑證;或者在收到資金轉出的簡訊通知時第一時間去附近銀行查詢餘額或取款並保存憑證,證明卡在自己身上。證據搜集完畢後,起訴銀行索賠。(這一點很關鍵!!!)
如何防範銀行卡盜刷
①ATM機取款時,注意卡口、鍵盤是否有異樣。
②無論何時何地,刷銀行卡必須遮擋。
③最好將磁條卡換為晶元卡。
④要保管好綁定銀行卡的手機。
⑤在使用公共WiFi時,不要進行網上支付,否則容易泄露銀行卡信息。
⑥建議開通銀行卡簡訊提醒功能,及時了解賬戶變動。
銀行提醒
1、對收到的手機簡訊要注意甄別,不要盲目點擊其中網站鏈接。如涉及交易事宜,請撥打銀行客服電話或至網點櫃檯諮詢確認。
2、簡訊驗證碼等同於密碼,非常關鍵,千萬不要泄露給任何人。
3、若誤點了虛假網站鏈接,請及時掛失賬戶,撥打銀行客服熱線或前往網點諮詢處理。
4、頻繁刷卡時,需經常進行密碼更新。網上銀行的密碼最好採用數字和字母組合的方式。
各大銀行服務電話號碼
中國銀行 95566 招商銀行 95555
建設銀行 95533 工商銀行 95588
郵儲銀行 95580 農業銀行 95599
中信銀行 95558 民生銀行 95568
光大銀行 95595 交通銀行 95559
廣發銀行 95508 浦發銀行 95528
深發銀行 95501 華夏銀行 95577
興業銀行 95561 平安銀行 95511
注意!
北京二中院調研發現,近兩年內審理的30件銀行卡盜刷上訴案件中,偽卡盜刷案件26件,佔87%。犯罪分子都是異地盜刷,而且多是偏遠地方,治安監控、ATM機監控錄像系統不完備。為了規避單日ATM機取款和轉賬的限制,犯罪分子多在零點前後作案。
最後,小編要提醒各位朋友,保管好你的銀行卡,不要將銀行卡交由他人使用。最好申請賬戶變動的簡訊提醒服務。一旦發現銀行卡有被盜刷情況,持卡人應當立即持銀行卡到最近的ATM機上發生一筆交易,無論存、取款或者查詢都可以,並保留好ATM機憑條,這是證明當時持卡人卡未離身的重要證據。當然,小編希望這一切都不要發生在你身上,但是必要的知識還是要學的,你說呢?
來源: 四川新聞網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來源: 四川新聞網
推薦閱讀:
※愛彼迎免密支付被惡意消費2983.32元!
※突發!美國1.43億人SSN、ID外泄 大批華人信用卡近期恐被盜刷,快查!!!
※信用卡被盜刷怎麼辦?掃描世界各國銀行處理辦法
※專家沙龍:信用卡「惡意透支」「盜刷」等行為如何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