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博鰲有這些重磅信息傳來

灣區經濟是世界經濟版圖的新亮點。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具潛力的灣區經濟帶,它有哪些獨特優勢和特點,未來定位是什麼?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粵港澳大灣區」分論壇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澳門的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中國深圳綜合發展研究院的院長樊綱,香港南豐集團的總裁梁錦松等嘉賓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言獻策,傳遞出不少重磅信息。

1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很快就要出台

兩個特別行政區、9個地級市、3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16家世界500強企業,經濟總量10萬億元,總規模接近紐約大灣區……在馬興瑞眼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已經積累的優勢。從全國來看,這裡也是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年會上,馬興瑞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很快就要出台。他希望,規划出台後,可以發揮粵港澳三地各自的優勢,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將大灣區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2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融合發展?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格局,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點,同時也是最大的難點和痛點所在。大灣區有效融合,如何克服這些難點?

廣東

馬興瑞表示,廣東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密切與港澳的合作,高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加快建立大灣區建設協調機構,構建聯繫緊密、溝通高效,協調有力的三地合作機制。

破解一國兩制體制機制障礙,和發揮各自的優勢。

深入投資便利化,暢通三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捷流通。

打造世界級的港口群、機場群,聚焦國際國內的創新資源,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強化教育醫療人才,社會保障生態等領域的合作,促進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更加便利,建設宜居、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共同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對標國際通行的規則,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

香港

「無論是在創新還是在聯繫方面,香港都可以為大灣區做出重要的貢獻。」林鄭月娥說。

粵港澳三地各自獨特的優勢能夠互補,打造新的增長點

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配合與國際標準高度接軌的營商環境,可以把國際的企業引進大灣區,並助力內地的企業走出去。

本屆特區政府力求創新,先後成立了行政長官創新發展顧問團、政策創新及統籌的辦事處,正在大力度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的發展。

澳門

梁維特表示,澳門將根據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發揮精準聯繫功能,積极參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緊密的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

要發揮澳門歸僑條件的優勢,特別是利用門精準聯繫內地與葡語系等國家的優勢,助力大灣區走出去、引進來。

發揮澳門世界旅遊中心的優勢,加強建設旅遊教育培訓基地與大灣區共同打造世界旅遊休閑目的地,澳門將發揮旅遊管理、教育和培訓資源優勢,與大灣區的城市加強旅遊教育合作,共同提升區域旅遊的服務水平。

要加快與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與大灣區共同開拓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加強與中醫藥、健康服務等方面的合作,以中醫藥產業為平台,推動中醫藥國際化和標準化,促進大灣區中醫藥企業和產品通過澳門開拓葡語國家、歐盟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

要發揮中西文化交往歷史悠久的歷史,加快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建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葡語國家文化交流合作,推進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我們還會將推動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創新通關的模式,提升口岸通關的便利水平,推動灣區內的人流、物流、基金流、信息流有序對接流動,以及有效配置,提升廣大居民的福祉,特別是為專業人士、青年人還有中小企業提供他們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極力打造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美麗的大灣區。

3

未來需要突破哪些問題?

港珠澳大橋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A

科技創新是方向

在博鰲論壇的相關討論中,來自粵港澳的嘉賓都談到了大灣區的重點合作方向:科技創新。

馬興瑞表示,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未來的主攻方向,但也是目前的短板所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和別人的差距相當大,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世界級的大學。」

怎麼辦?他認為,大灣區可以依託香港的科研力量,配置全球的創新資源要素,而珠三角可以繼續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獨特優勢。「產業創新能力,特別是以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能力,我們在大陸是第一的。香港和澳門有一大批科學家,有很好的原始創新能力,把這些有機結合,應該不得了。」

林鄭月娥也認為,香港可以通過底層的科研創新將成果轉移和孵化到珠三角城市,等到企業規模擴大需要融資甚至上市時,再藉助香港金融市場的力量。

B

人才流動是重點

林鄭月娥提到,大灣區未來的科技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需要更多人才在這裡流動。在她看來,大灣區為香港解決了發展空間的瓶頸問題。「香港目前沒有這個空間,我們現在經濟發展的兩大局限,一個是土地,一個是人力。」

梁錦松認為,人才是大灣區科技創新最重要的競爭手段,政府應該考慮如何培養和留住全球人才,尤其是從細節制度入手。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稱,香港到深圳過關是一個很小的環節,但如果時間耗費太久,會影響人才能力的發揮。他建議利用最新的人臉識別技術,讓人才在大灣區間流動得更為順暢。

此外,他還建議在生活保障方面放開限制,服務更多人才。例如,在一些城市進行國際醫療試點,讓香港和國外的醫生可以在試點區內開展醫療服務,從而讓人才在大灣區內流得動、留得住。聽到這個建議,馬興瑞立馬接過話頭:「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是有可能實現的。」

4

到2050年大灣區約有1.2-1.4億人口

▲粵港澳大灣區中英文形象宣傳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科技化進程正在加速,這需要更大的城市群來解決住房、交通、就業、產業鏈等發展問題,而「大灣區就是這麼一個新的空間」。樊綱預測,到2050年,大灣區將擁有1.2億到1.4億人口,如果體制機制的改革持續推進,對外開放與合作深入開展,「9+2」城市之間精誠合作、協同發展,大灣區一定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來源:央視網、中國青年報、南方+、廣州日報等


推薦閱讀:

今日聚焦:2016年,竟有這麼多邪氣纏繞中國?!最後的結果,亮了……
滬港通進入「鋪軌期」(經濟聚焦)
聚焦當代「觀蛇者」:每次相逢都是生死之決(圖)
北京加快「行政副中心」建設 將聚焦通州|城市建設|城市管理者

TAG:信息 | 港澳 | 粵港澳大灣區 | 關於 |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