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經》第四篇《樛木》

【篇目】[作品介紹][注釋][譯文][賞析一][賞析二][賞析三][賞析四][賞析五]【古風泊客談】樛木[詩經·國風·周南]南有樛木②,葛藟③累④之。樂只⑤君子⑥,福履⑦綏⑧之。南有樛木,葛藟荒⑨之。樂只君子,福履將⑩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作品介紹]《國風·周南·樛木》是先秦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章《國風·周南》的一篇, 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是祝賀新婚男子的讚歌。詩中大量採用比興手法,表現了華夏民族淳樸、古老的婚禮祝福習俗。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稱刑措不用者四十年,這時可稱為周代的黃金時期。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蕩不安之中。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這一篇《樛木》很好的表現了西周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純樸的民風。[注釋]①這是一首祝賀新婚的民歌。詩人先以葛藟纏繞樛木,比喻女子嫁給丈夫。然後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詩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飭,以群歌疊唱的形式表達出喜慶祝頌之情。②樛(jiū):下曲而高的樹。③葛(gé)藟(lěi):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紅色,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藟似葛,野葡萄之類。④累:攀緣,纏繞。此處又作纍。⑤只:語氣助詞。⑥君子:此處指結婚的新郎。⑦福履:福祿,幸福。后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故眾妾樂其德而稱願之曰:南有樛木,則葛藟累之矣,樂只君子,則福履綏之矣。⑧綏:與妥通,下降的意思。《禮記·曲禮》:「大夫則綏之」《疏》「綏,下也。」《毛傳》「綏,安也。"亦通。⑨荒:覆蓋。⑩將:扶助;或釋為「大」。朱熹:《詩經集注》將,猶扶助也。縈(yíng 營):迴旋纏繞。《康熙字典》:玉篇縈,旋也。廣韻繞也。成:就;到來。

[譯文]南方地區有很多生長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中有下垂的樹枝,葛藟爬上這根樹枝,並在這根樹枝上快樂的生長蔓延。一位快樂的君子,他能夠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撫人或使人安定。南方地區有很多生長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中有下垂的樹枝,葛藟爬上這根樹枝,在這根樹枝上快樂的生長蔓延,並且這根樛木都被葛藟覆蓋了。一位快樂的君子,能夠用善心或善行去扶助他人南方地區有很多生長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中有下垂的樹枝,好幾根葛藟爬上這根樹枝,纏繞在這根樹枝上快樂的生長蔓延。一位快樂的君子,能夠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人。

[賞析一]理解該詩可以從三個問題上入手:什麼場合的詩?施祝者與受祝者有什麼特點?《樛木》有種悠悠的感覺,悠悠之中具體體現了人類一種什麼情感?詩中三處以「福履」施祝,可以確定為祝賀場合,觀《小雅.天寶》「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可以得出是在祝福老者,而此處以「福」不以「壽」祝,說明受祝者不是老者;祝福由「綏」而「將」而「成」相遞進,體現了祝福中的希望,而不是受封類的祝福,《尚書》周公對康叔的封誥語氣與此詩截然不類,這又從側面說明受祝者目前還不能承受這些「福履」,還需假以時日,以受祝者應該剛成人。「樂只君子」說明祝福的場合為婚禮,年輕人結婚時快樂的,如「窈窕淑女,君子樂之」。詩經中對年輕人的祝福,女概以「多子」施祝,《桃夭》即是,此詩不祝多子,說明被祝福的年輕人應該是男性,從「福履成之」為祝福結語,說明施祝者對他期望很大,類似這樣「成之」的祝福一般不會針對女性。且「君子」在春秋孔子之前多為貴族男子的雅稱,而且常以野人相對。詩中以「樛木」比興「君子」,但為什麼用「葛藟」與「樛木」相對?「葛藟」又是比興什麼?葛藟本身是攀援類藤蔓植物,類似野葡萄,那葛藟攀援樛木,應比興君子的妻族攀援君子吧,周禮「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樛木本指向下彎曲,葛藟才能攀援而上,才能互相生長融洽和諧,君子向下親近妻族,則其家室應該和諧興旺,幽王不是因為廢申後及太子宜臼而落得身亡國破的結局么?古來應不能和諧妻室而落得身死家滅的帝王也不在少數,「摎木向下」,意義深遠。如果以「葛藟」進一步比興君子轄區內的百姓,祝福的意義就更深遠了,《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闡明了君子和小人互養的辯證關係,天下不可以沒有君子,天下也不可以沒有小人,關鍵在於如何「向下向上」和諧,君子與小人和諧相處的時候,佰祿可至。《樛木》中的君子如果能向下和諧邦內小人,那到舉邦和諧的時候,完全可以說「福履成之」了,所以上博簡《孔子詩論》「第十一簡:……《樛木》之時,則以其祿也」,應該包含這個意思吧? 整體體會《樛木》的祝詞,裡面包含著淡然的「關愛、希望、鼓勵與引導」,雖說不上苦口婆心,但一片諄諄之心還是很自然的流露於字裡行間,這樣的口氣不大可能出自與詩中「君子」同輩或者小輩份的人。如果施祝者是詩中「君子」的老者長輩,不是至親至愛的老長輩,又還有誰能這麼用心祝福呢?讀《樛木》,令人不由生出很多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思念與感懷,母愛似海,父愛如山,其實老一輩人對小輩人的愛也很深很深......

[賞析二]《詩經》中的「興」語往往兼有「比」義,《樛木》就是如此。「興」者起也,「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從這一解說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二句,乃是首章所詠之本體;「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二句,則是引起所詠之詞的「興」體。後二章每章只改動二字,大體意思與首章相近,運用的是「國風」常用的「疊章」形式。以反覆詠唱逐層推進,在迴環往複中造成濃濃的感情。故從「興」之引起的「所詠之詞」看,這乃是一首為「君子」祝「福」的歌,當無可疑。聰明的讀者自然還會發現,這三章中的「興」語,同時又帶有「比」義。「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則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纏繞,比君子的常得福祿相隨,也實在非常形象。故從各章之「比」義看,這也是一首形象動人的祝福歌。倘若我們再推進一層,問一問「君子」究竟有何「福」可「祝」?判斷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是因為「君子」剛得了貴子?還是封了高官?抑或是娶了新婦?似乎都有可能。為了作出較為接近詩意的判斷,還得回頭考察詩中的比興之物。據許多學者考證,「國風」比興,常以花草、藤蔓、雌鳥、牝獸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類喻男子。其中尤以樹木喻男、花草喻女更為常見。如《邶風·簡兮》的「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鄭風·山有扶蘇》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都是如比。至於《唐風·葛生》敘妻子對亡夫的哀戀,更有「葛生蒙楚(荊樹),蘞蔓於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之語,以葛藤與荊木的相互依存,抒寫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傷之情。明白了這一特點,則《樛木》進一層的比興之義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詩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話,那麼纏繞樛木的翠綠「葛藟」,不正比喻著他的美麗新娘?由此檢驗《毛詩序》舊說,以為此乃歌詠「后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之作,就覺得與詩意隔膜太多;而方玉潤《詩經原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推測此詩「似於夫婦為近」、「喻婦人之託夫家也」,才真正猜著了這首祝福詩的旨意。於是讀者透過反覆疊唱的詩行,便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場熱鬧的婚禮宴席上:秋日的黃昏賓客畢集,轆轆的車音自遠而近。性急的孩童早從村口奔來,嚷叫著:「接新娘的車子到啦!」歡樂的鼓吹由此壓過喜悅的喧聲齊鳴。當幸福的「君子」攙扶新娘下車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便是青年男女們一遍又一遍的熱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快樂的新郎臉紅了,羞澀的新娘心醉了、當她斜倚著新郎姍姍移步的時候,你便會發覺,那情境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荒之、縈之)」來比擬、形容,竟是何等的傳神!而油然升起在眾賓客心間的祝福之情,倘若不用再三的疊唱,又怎能宣洩得如此興奮和濃烈?男女嫁娶是亘古以來人生的重要喜慶。而《樛木》,正以如此興奮和濃烈的激情,表現了我們民族淳樸、古老的婚禮祝福習俗。

[賞析三]這樣一首詩怎麼會流傳千年?三千年前的《詩》里長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開滿了千姿百態的奇花。孔子說過,讀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蟲魚草木。回味孔子這句話,很驚訝於一生執著於禮樂的老先生,何以要強調通過讀詩去認識很多的鳥曾蟲魚草木呢?這裡面到底有多大的意義?老先生這樣說,究竟有多大的深意在裡面?倘若僅僅是老先生隨口而言,他的弟子何以永遠記得這句話呢?這答案也許最終只能從《詩經》裡面去找。《詩經》裡面的鳥曾蟲魚草木如此豐富,究竟有何作用?如果說生活中那麼多的動植物,可以滿足和豐富先民口腹之慾的話,那麼,《詩經》里的這些鳥獸草木蟲魚可不是用來吃的。比如這首《樛木》,三章疊詠,其實只有兩句,只有兩種植物反覆出現:樛木和葛藟。它們怎麼和君子的福祿、快樂聯繫在一起呢?毛詩序告訴我們,這就是《詩經》的比興手法。所謂比興,就是一種聯想思維。以此物比彼物,先言他物,來引起所要歌詠的事物。南山有樛木,葛藤爬滿了它的枝條。《詩經》中常見以花草、藤曼、雌鳥等來比喻女性,以喬木、日月等來比喻男子,所以這首《樛木》就有多種讀法。讀法之一,認為這是三千年前的一場婚禮上的歌唱,金秋時節,賓客齊集,轆轆車鳴,兒童喧嘩,歡樂的鼓樂伴著熱鬧的鞭炮聲,迎來了新娘的花車,幸福的「君子」上前把新娘扶下車來,這時賓客們大聲為之祝福:「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婚禮的氣氛一下子濃烈而高漲起來。讀法之二,認為這是夫妻之間妻子祝福丈夫的祝辭。南山上的那些樛木,身上纏滿了葛藤,就好像妻子依附著心愛的丈夫,丈夫滿心喜悅,享受著這一快樂幸福的時光。讀法之三,就是毛詩序所說,《樛木》詠的還是「后妃逮下也」。后妃逮下而無嫉妒之心,君子就能安居而樂。相比上面幾種讀法,今天的人們自然不喜歡毛詩的讀法。毛詩幹嘛這麼矯情嘛,什麼都往后妃身上扯,真有點令人討厭的味道在。現代人出於多年的階級教育,口裡對后妃的不滿自在情理之中。然而,在現代人的潛意識底下,每一個男女其實都是嚮往古代后妃們的那種雍容華貴之氣,看當今的人們追求的幸福生活,其實都是古代后妃們的影子。這種心口不一,其實更是一種現代的矯情。現代人不喜歡毛詩,習慣於以自己的角度來解讀《詩經》,殊不知,毛詩正是傾向於把詩的寫作背景具體化,歷史化,才有了現代人回到《詩經》的可能。我們還可以來看看孔老先生的讀法。在上博竹簡的《孔子詩論》里也記載有孔子對這首《樛木》的解讀。他說:「《樛木》之時,則以其祿也。」什麼是「《樛木》之時」?我的理解是,樛木牽手葛藟之時。如果樛木孤獨地立在那裡,他有什麼快樂幸福可言?孔老先生既不從后妃著眼,也不從民俗立說,而是從一種人生出發。這種人生就是牽手人生。「因為牽了手的手,來生還要一起走。」這首《牽手》是現代人的情感流露,直白的歌詞,伴隨著現代人焦慮的呼喚。而這首《樛木》,則是含而不露,隱而未發。它沒有詩經里另一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樣的直率,卻有著更透徹的人生經驗。南山葛藟茂盛,君子遺世獨立。詩中的君子不管是誰,只要他是君子,就應該彎下自己的腰來,牽手人世間熒熒眾生,一起走向更高更美的人生。這就是君子,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就是福澤他人的君子人格,這就是因為牽手,所以快樂。

[賞析四]從「祝賀新婚」方面的鑒賞《詩經》中的「興」語往往兼有「比」義,《樛木》就是如此。「興」者起也,「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從這一解說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二句,乃是首章所詠之本體;「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則是引起所詠之詞的「興」體。後二章每章只改動二字,大體意思與首章相近,運用的是「國風」常用的「疊章」形式。以反覆詠唱逐層推進,在迴環往複中造成濃濃的感情。故從「興」之引起的「所詠之詞」看,這乃是一首為「君子」祝「福」的歌,當無可疑。而這三章中的「興」語,同時又帶有「比」義。「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則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纏繞,比君子的常得福祿相隨,也實在非常形象。故從各章之「比」義看,這也是一首形象動人的祝福歌。所以透過詩經比興的手法,從中可以還原在三千多年前一場婚禮宴席上:秋日的黃昏賓客畢集,轆轆的車音自遠而近。性急的孩童早從村口奔來,嚷叫著:「接新娘的車子到啦!」歡樂的鼓吹由此壓過喜悅的喧聲齊鳴。當幸福的「君子」攙扶新娘下車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便是青年男女們一遍又一遍的熱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於是,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縈之)」來比擬、形容新郎新娘的喜悅和美滿以及當時的情景,是十分貼切的,也體現了《詩經》表達感情克制而平和的優雅。數次的疊唱將在眾賓客心間的祝福之情宣洩的興奮和濃烈,而《樛木》,正以如此興奮和濃烈的激情,表現了我們民族淳樸、古老的婚禮祝福習俗。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此處的「福」究竟在讚頌什麼,詩中的比興之物給了我們判斷的方向。「國風」比興,常以花草、藤蔓、雌鳥、牝獸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類喻男子。其中尤以樹木喻男、花草喻女更為常見。如《邶風·簡兮》的「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鄭風·山有扶蘇》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都是如比。至於《唐風·葛生》敘妻子對亡夫的哀戀,更有「葛生蒙楚(荊樹),蘞蔓於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之語,以葛藤與荊木的相互依存,抒寫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傷之情。通過對這一特點的掌握,則《樛木》進一層的比興之義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詩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話,那麼纏繞樛木的翠綠「葛藟」,即比喻著他的美麗新娘。故《毛詩序》舊說:以為此乃歌詠「后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之作,為對詩歌原意的誤讀;而方玉潤《詩經原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推測此詩「似於夫婦為近」、「喻婦人之託夫家也」,才真正猜著了這首祝福詩的旨意。[2]其他方面的鑒賞有的學者認為這首詩講了一位君子在沒有嫉妒心之後的所作所為,也就是看到別人有優點的時候,真心的為別人高興,看到別人有困難或不足的時候,無私的給予幫助和補充,"君子成人之美"。詩描繪了三幅畫面:「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你是南山一棵彎彎木,由我葛藤來牽附。快樂著的君子呀,一定能安享大福祿。(葛藤是樛木的保護傘)朱熹曰:「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本詩還是以" 樛木" 及」葛藟「起興,然後再講到君子所應該具備的品行。我們看,下垂的樹枝(樛木)讓葛藟爬上來快樂的生長和蔓延。以之教化人,君子也以幫助別人而快樂。而君子能夠這樣幫助別人,是因為他沒有嫉妒心。「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山有棵彎彎木,全靠葛藤來掩護。快樂著的君子呀,福祿離不開葛藤來扶助。(實現福祿靠葛藤)樛木是指下垂的樹枝,並不特定指是什麼樹上的一根下垂的樹枝。也許這棵樹,它本身的樹葉或花朵並沒有多少,可是卻有好幾根葛藟爬到樹上,茂盛的生長並開出美麗的花朵,把整根樹枝都覆蓋了。「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南山有棵彎彎木,葛藤縈繞作庇護。快樂著的君子呀,一定能實現大福祿。《樛木》這首祝頌君子安享福祿的敘事詩,蘊藏著人際關係的哲理,而這個人際關係的哲理,是借用「葛藟」的特性來完成的,這就是詩中的比興。從《樛木》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保護與被保護的作用。儘管你是一棵彎彎木,不能成其大材,但只要有像葛藤一樣組成支持你,牽附你的人際網,也能獲得福祿。因為葛藤有錯綜複雜的網狀關係,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這就是人際關係的作用。因此,「葛藤縈之」是人生通達的途徑,不遵循這條途徑,就會陷入舉步維艱,孤立無援。這裡體現了群體的力量,不可忽視。結語:《樛木》這首詩講了一位君子在沒有嫉妒心之後的所作所為,也就是看到別人有優點的時候,真心的為別人高興,看到別人有困難或不足的時候,無私的給予幫助和補充,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賞析五]毛詩序解說:《詩序》說:「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樛木是高大而且下部彎曲的樹木,象徵后妃之德。樹木高大,所以能使葛藤依附於其上。高大象徵著后妃的道德修養好。有此道德修養才得到眾人的信賴與尊重。(樹木高大自成蔭,德行敦厚必容人。自強不息我之事,桃李不言人有心。)下部彎曲,好比不炫耀自己的高大,象徵后妃謙遜有禮。因為謙遜有禮,才得到眾人的甘心相助。所謂「逮(待)下」,是指「及下」,相當於說「齊家」,后妃以身作則而能使下面的人正直而且安心。身為妻子能自正而與下面的人和諧相處。(自高自大誰能喜?莫做自高自大人。山比地高人人見,有水潤澤草木芬。)相互傷害為「嫉」,心中相互排斥為「忌」,互不相容為「妒」。所謂「無嫉妒之心」,是說樛木高聳,葛藤生長得也很茂盛,層層疊疊地依附於其上,鬱鬱蔥蔥,共同生長,共同分享陽光雨露,共同構成自然和諧而美麗的風景。(見識卓越眾難解,德行完善人必親。自私自利被孤立,害人排外傷人心。)有了樛木,葛藤得以逐漸向上,樛木不排斥、不拒絕,象徵后妃不僅不會互相傷害、互不相容,而且為嬪(貧)妃提供依靠。葛藤環繞在樛木之上,得到了依靠,象徵著眾人擁戴並幫助后妃。對於國君來說,后妃也只是妻子的身份,作為妻子,沒有自我炫耀之心,不因為容貌或才能而生嫉妒之心,家庭才能和睦安寧。(賢者能得賢者位,和諧有序安眾心。君子不以德自炫,重在居高安庶人。)關於嬪妃妻妾的問題:根據《周禮》和《禮記》,朝廷有「六宮」,後宮也有「六宮」,好比是天地相配、日月相配、陰陽相配。(太極有陰亦有陽,陰陽和合是一體。白天有日夜有月,月雖晝出不顯己。)《禮記·昏義》中說:「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故曰,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職。教順成俗,外內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故天子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後成者也。」(男人自應學男教,婦女遵循有婦道。男子主外女主內,家安國寧人人笑。)天子有「六宮粉黛」,不過,那是君主世襲時代的情況,因為君主世襲,所以,天子有王后一人,諸侯也有夫人另外還有規定數量的嬪妃和宮女,一方面是為了保證繼承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因為六宮的女子眾多,所以又各有自己的責任和事務。進而,所有元士以上的官職也都在正妻之外還有妾。在當時情況下,平民百姓的男子則只有一個妻子,後世有四十歲還沒有兒子的則可以納妾,以便解決後繼無人的問題。(大道不改事常變,莫要責備與求全。古人雖然未完善,今人借鑒畫方圓。)但是,從來沒有聽說孔子和孟子除了妻子之外還有妾,所以,孔子和孟子都不會提倡一妻多妾,但是,世俗的做法總難以達到完美;天子以及眾臣的嬪妃也有人數限制,那些為情色而不顧人數限制的君臣本身就已經偏離乃至違背了禮義,所謂「為君選美」、「後宮三千」就屬於這一類情況;儒學反對因為女子美貌而納為妾,更反對為了淫樂而納妾。到「太平世」的時候,國君不再世襲,六宮制度也必然有所更改。所以,這裡所說的后妃不嫉妒,不能成為男子因為好色或淫樂而納妾、卻要妻子逆來順受的理由。(無論何時與何地,均有上中下等人。男子有德不淫色,女子守貞不誘人。)第一章講解:「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樛:糾;葛:格;藟:磊;累:磊)」這裡的「南」,是指男方荊州、揚州之地。樛木是高大而且下部彎曲的樹木,象徵王后的德行。南方有樛木與后妃有什麼關係?當然可以理解為是起興,但是,同時也意味著無論是南方之女,還是北方之女,都可以效法后妃而修養自我。(無論天子與庶民,男女之本在修身。自古至今到中外,自暴自棄是庸人。)所謂「葛藟」,是葛藤以及它的藤條。「累」,是指層層疊疊而茂盛的樣子。樛木的樹枝下垂,葛藤的藤條有樛木可以依靠,順著樛木而向上生長,這意味著樛木和藤條都生長得茂盛。樛木的枝條下垂,象徵后妃關心照顧下面的嬪妃;葛藤的藤條層層疊疊而且生長茂盛,象徵嬪妃關係和諧、有條不紊。(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總是春。孟子曾經有教誨,君子須能養小人。)總之,這表示后妃和嬪妃之間既有真情,又有禮義。人與人相處,最怕的是各懷心腹事,只為自己打算。自私自利之人,必然各懷心腹事而只為自己打算。(一人一心生爭競,爭名逐利亂紛紛。如果其人能同心,其利必然可斷金。)「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樂:快樂之樂;只:之;履:呂;綏:隨)」所謂「樂只君子」,其中的「樂」,是指發自內心的快樂;「君子」是指后妃,因為有道德禮義,所以稱之為君子。后妃為什麼會有發自內心的快樂?不是因為得到了嬪妃們的擁戴,而是因為看到嬪妃們的和諧安定,更是因為自己內心的安寧。「福履」,是「福祿」的意思;「綏之」,是「安寧」的意思。(樂從外來難持久,不倚外物樂不移。德高自然有福祿,只怕人被一時迷。)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福,備也。《祭統》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也就是說,順應天道、「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能夠無所不順。「履」為什麼和「祿」聯繫在一起呢?依禮而行謂之履,所以,《周易》的履卦解釋為禮,合乎禮然後能得天祿。(賢者祭天和祭祖,其心既敬又有誠。人而不仁何談禮?合禮萬事自順行。)「綏」字為什麼是「安寧」的意思呢?因為「綏」是在坐車的時候用來扶著以便安身的繩索,許慎說,《說文》之中沒有「妥」字,所以,「綏」字之中的「妥」字應當是從「爪」從省筆的「安」字;「綏」字是有所憑藉,然後得以安寧。全句的意思是說,后妃有德行而內心安寧,因為順應天道而得天道祐助,因為行為合乎禮而能得天祿,因為嬪妃的真心擁戴而能得安寧。(修身並非死讀書,謹言慎行德不孤。人道效法天地道,得道必得天人助。)第二、三章講解:「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將:江)。南有樛木,葛藟縈之(縈:營)。樂只君子,福履成之。」此兩章與上一章相比,只有「荒」字和「將」字、「縈」字和「成」字不同。(詩經詩句多重複,一字不同意便殊。前後聯繫求其解,詩志詩意方可足。)「荒」字是「覆蓋」的意思,因為葛藤越長越大,所以把樛木覆蓋起來了;「縈」字是「環繞」的意思,指的是葛藤環繞在樛木周圍。從「累」到「荒」、「縈」,是葛藤層層疊疊地成長,到全部覆蓋在樛木之上,再到環繞在樛木周圍。葛藤層層疊疊地成長,是樛木提攜之功,象徵著后妃對嬪妃的提攜;全部覆蓋在樛木之上,是樛木的支持之力,象徵著后妃不僅不妒忌嬪妃,而且能支持推薦;環繞在樛木周圍,是樛木團結之心,象徵著后妃得到嬪妃的真誠擁戴。(欲平天下先治國,治國之本在齊家;齊家之本在修身,修身之果滿枝椏。)「綏」字是說因為能使葛藤有所依傍而樛木得以安寧,象徵著后妃使嬪妃內心安寧而自身也得到安寧;「將」字是說因為樛木扶助葛藤而上下同心,象徵著后妃扶助嬪妃而得到嬪妃們的擁戴;「成」字是說因為樛木和葛藤相輔相助而能夠共同達於完善,象徵著后妃不僅修身自善,而且能與人為善。什麼叫做「與人為善」?致力於天下皆善,而不止步於自身為善。其實,這裡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后妃「齊家」之道。(獨自行善終有限,引人向善善升華。待到眾人皆能善,安己安人安國家。)

發乎情止於禮,是毛詩之旨。但《毛詩序》解說《詩經》,什麼都要聯繫到后妃的頭上,《樛木》也不例外。說實在的,泊客實不喜之,也不以為然。泊客以為,《樛木》,這就是一首祝賀新婚的民歌。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詩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飭,以群歌疊唱的形式表達出喜慶祝頌之情。說到祝賀新婚,泊客馬上就聯想到才讀過的《關雎》,《關雎》是在婚禮上祝賀、頌揚新娘(當然是貴族淑女)的詩歌,讚美新娘的美麗和德行,以及述說追求新娘的來之不易,希望新婚夫婦恩恩愛愛,白頭偕老。而《樛木》則是在婚禮上祝賀、頌揚新郎(當然也是貴族君子)的詩歌,以葛藟纏繞樛木,比喻女子嫁給丈夫,實際上指出丈夫是婦人的歸屬和依靠,祝福成婚後的君子就是家裡的頂樑柱,必須用自己的善心和善行呵護妻子,愛護家族,幫助他人。用泊客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希望和祝福新郎成為「愛心、孝心、上進心」這樣「三心牌」的大丈夫。在泊客看來,《關雎》和《樛木》就是一雙在三千年前的婚禮上對新婚夫婦的祝福讚歌,當然,骨子裡還是宣言克己復禮的思想。在當代婚禮上,是證婚人代表親朋好友來提出對新郎和新娘的祝福和希望;而三千年前的婚禮,《關雎》和《樛木》似乎就起到類似的作用--只不過,三千年前的婚禮,比現在更加禮儀、更加浪漫、更加詩意、更加令人記憶深刻......流傳了三千多年還不夠記憶深刻嗎?
推薦閱讀:

《詩經》《楚辭》里的美名,很適合給孩子起名字
《詩經》說略(褚斌傑)
詩經《氓》的藝術成就有哪些?
酸甜苦辣自由放歌——《詩經》
搞笑現代愛情詩經

TAG:詩經 | 第四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