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掙得最多的為什麼不是白人?
#時間不會等你#
#每周多一點思考#
彭縈:
上個月在紐約,和一個司機聊天,他來自葉門。
他問我,我聽說過這個國家么?我說,我對葉門的唯一了解就是《老友記》里 Chandler 為了要和女友分手而謊稱自己要被派去葉門工作... (你看,看美劇是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的好嘛!)
他和我說,自己中學時就來美國了,當時他和一些中國裔的人成了哥們,所以這些中國朋友每天都逼他好好學習。他說他最驚訝就是,中國人考了98分都會萬分自責,「為什麼沒有考100分?為什麼就差那麼2分?」 他總是感到不解,他如果考了60多分那是要被打屁股,但只要考了80多分就很開心了。後來他的那些每天彷彿拿著個小鞭子抽自己的中國朋友們真的都去了斯坦福康奈爾這樣的名校。
美劇《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 一樣是把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刻畫得淋漓盡致。一些種族就是比另一些種族天生就更沒有安全感,所以也更拼,這是一種詛咒,但何嘗不也是一種福祉呢?
我還想起美劇《億萬》Billions 第一季最後一集里,Axe 試圖說服別人加入自己公司時說了一段話,「你是最好的那種。你很勤奮,但你做到如此牛可不僅僅因為那個。你要走的路,是像我們這種白手起家的人才會去走的。檢察官查克即便再有野心,他永遠不會像你我這樣強烈渴望那個東西。因為他一出生就是含著金湯匙的。你和我?屁都沒有。所以,從長遠來看,你絕對不可能一直做他的手下。」
昨天我們發了 Elon Musk 的文章,很多人留言說,這樣的成功者太沒有人情味了,太偏執了。可是很多人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 —— 成功必定要付出代價,每一個能讓你成功的特質都有它的病態。
在美國掙得最多的為什麼是那些猶太人、中國人、印度人?
原文 by Amy Chua and Jed Rubenfeld
翻譯 by一直犯困的姣姣@改變自己
校對 by Maymay Jasray@改變自己
當今世界似乎存在一個非美式且有關美國的事實:某些群體比其他群體更有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傾向,從而使美國夢好好存續下去。或許這樣說犯了禁忌,但總體來看,比起美國人,某些特定的種族、宗教和國籍的群體確實做得更好。
印裔美國人的收入幾乎是美國人的兩倍(家庭年收入均值大約達到90000美元,而美國人為50000美元)。伊朗裔、黎巴嫩裔以及華裔美國人也都是高收入群體。過去30年里,摩門教徒已成為美國企業的領導,且在大多數美國最富盛名的企業擔任高管。這些事實並不能證明某些群體「優於」他人,因為物質上的成功並不等同於美好生活。但是,故意對這些事實視而不見從來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
猶太人的成功歷來都是最令人擔憂但也是最有廣泛基礎的。儘管猶太人的人口在美國成年人口中僅佔2%,但是目前他們佔據了最高法院三分之一的席位;獲得托尼獎的作詞人和作曲人超過三分之二;而獲得諾貝爾桂冠的美國人中他們占約三分之一。
但最令人欣慰的解釋是,他們僅是階級假象——富裕的父母將優點傳承給孩子——或是具有高超技術、高教育水平移民一代的假象。儘管這些因素重要,但這僅為造成整一局面的一小部分原因。
今天,富裕的摩門商人往往是白手起家。雖然印度人和中國人通過工作這一途徑移民美國,但是超過一半的印度移民和中國移民並不是因為這些因素來到美國。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十分貧窮,受教育程度不高。羅素·賽琪基金會(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13年發布的綜合數據表明不管父母的社會經濟背景和教育背景如何,華裔、韓裔和越南裔的後代都異常向社會上層進軍。
像史蒂文森高中(Stuyvesant)、布朗克斯高中( Bronx)等紐約州精英公立學校是常春藤學校主要的生源。就舉這個例子來說。在2013學年,僅根據標準入學考試,史蒂文森高中將9位黑人學生,24位西班牙裔,177位白人以及620位亞裔送進常春藤。而亞裔學生中,許多華裔學生的父母是在飯店打工或者是其他領域普通的工薪階級。
這些群體較之其他群體優秀這一點——通過收入、考試成績等衡量——在現今社會就足以引發暴動,甚至是種族主義的指控。而諷刺的是這些事實恰恰揭露了種族偏見。
根本而言,隨著時間推移,族群起起伏伏。據報道,數十年來撒克遜裔精英已經在走下坡路。據報道,1960年,第二代希臘裔美國人的高收入在跟蹤調查的族群中排第二。在美國,族群的成功往往挨不住三代。因此,雖然2012年亞裔孩子的SAT分數總體比平均水平高出143分——其中,高出白人學生63分——但是2005年的一項針對愈20000名青少年研究發現,第三代亞裔學生的學術表現不如白人學生。
族群興衰的事實打破了「模範民族」或族群的成功源於先天和生理差異這一整體觀念。相反,這是文化力量在發揮作用。
結果顯示,雖然他們彼此存在差異,但是當今美國取得巨大成功的群體都擁有促進成功的三大特質:
第一,優越感情懷——美國人的優越感根深蒂固。
第二,這個特質與前一特質剛好相反——缺乏安全感,即覺得自己或自己所做的事不夠好。
第三,控制衝動情緒。
不管任何個體,來自任何背景都會背負我們所說的特質的三大包袱(Triple Package)。但是,研究表明,某些群體更加頻繁地灌輸這三大包袱,而且他們能一直享受更偉大的成功。
一個人既有優越感又缺乏安全感,想想就奇怪。不過,恰恰是這種不穩定的結合催生了驅動力:心中的不滿,迫切的需求來證明自己。還有控制衝動情緒——抵制誘惑的能力——結果,人有條理地犧牲了當前的滿足感來追求未來的成功。
令人諷刺的是,三大包袱的每個因素都衝擊著當代美國人的主要原則。
我們知道,群體優越感的訴求徒有其表且十分危險,但是在美國每一個最成功的群體都告訴自己,從深層意義而言他們是獨特的。摩門教徒堅信,他們「天生是神」,來到世界是為了拯救整個世界;用歷史學家Claudia L. Bushman的話來說,他們視自己是「道德敗壞這片海洋中的一座道德島嶼。」來自中東的專家和眾多伊朗人明確提到了波斯人的「優越感情懷。」逾越節第一頓晚餐上,絕大部分猶太孩子聽到了猶太人是「被選中」的人這句話;之後,或許有人會教育他們,猶太人是道德之子、法律與智力之子、倖存之子。
安全感的缺乏應當是衡量成功的槓桿這種看法是美國文化里另一個詛咒。不滿足感是造成擔憂甚至心理治療的原因;父母直接給孩子灌輸不安全感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不過,在美國,安全感的缺乏深深紮根在每一個崛起的群體;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他們往往會把這種情感灌輸給孩子。
社會學家 Rubén G. Rumbaut領導進行了一項針對5000多名移民孩子的研究,研究主要發現,孩子經常感到「成功激勵」,因為他們深知有義務回報父母(為其所做)的犧牲。包括哈佛大學社會學家Vivian S. Louie指導的深入實地考察等大量研究揭示了華裔父母常常對孩子給予過高的學業期望(「為什麼只有99分?」),這就讓孩子覺得「家族的光榮」建立於他們的成功。
相反,白人孩子父母更注重建立孩子的社交技巧和自尊。「你太棒了。媽咪和爹地從來沒想要你擔心這事」與「如果你在學校的表現不好,你就會讓家庭失望,最後在街上乞討」之間有著截然不同。一項針對成千上萬高中生的研究發現,亞裔學生是各種族群眾自尊最低的,儘管他們獲得的分數最高。
此外,做社會的局外人——美國最成功的的群體多多少少都感覺是局外人——這是不安全感本身的來源。移民者擔心自己是否能在陌生的土地上佔有一席之地,因而經常把生活的不穩定感傳遞給孩子。因此,形成了共同的信條:他們可以剝奪走你的家庭或工作,但是你的知識無法剝奪走,所以要更加勤奮學習。新來者和少數宗教群體或許會面臨嘲笑和敵視。
最後,控制衝動情緒也同當代文化格格不入。無數書本和評價不錯的電影都鼓勵活在當下,而控制衝動的人則做不到。美國主流文化害怕過多的限制和要求會剝奪了孩子們的快樂。相反,每一個最成功的群體對孩子的童年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觀點,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教育孩子形成自律的習慣——或者至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這樣做。
單獨分開來看,每一個特質都遠遠不夠。單獨的優越感情懷會造成自滿;單獨的不安全感會帶來嚴重影響;單獨的衝動情緒控制會造成禁欲主義。只有三者的結匯才會產生動力,也就 Tocqueville所說的「渴望崛起。」
毋庸置疑,獲得成功的群體並不需要像所有人灌輸這些特質。他們沒有必要。這是文化的產物,即如果周遭的平均水平是二十個人中有一個取得成功,那麼他們就會是十個人中有四個取得成功,且都異常傑出。
然而,成功必定付出代價。每一個特質都有自己的病態。控制衝動會弱化美麗、寧靜和自發的快樂。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感到自己從來都做得不夠好。小說家譚恩美回憶道,「長大過程里,我一直覺得自己從來甚至完全沒有讓我的父母感到驕傲。」「這種感覺糟透了。近期研究發現,亞裔青年感到有壓力的比例更高,儘管媒體報道他們想自殺的比例更低。
優越感情懷更容易引起反感。縱觀歷史,族群至高無上的訴求是壓迫、戰爭和種族屠殺的來源。當然,外來民族把優越感情結當做盔甲來迎接主流群體偏見和敵視,這在某種方式上並不令人反感,但是種族驕傲或者宗教熱情很太容易導致自我偏執。
儘管這種結合相對良好地運行著,猶如推動成功的引擎,但還是會造成很大束縛。——準確來說,就是因為這種類型的成功具有驅動性。個人在最求物質成功中很容易變得過分看重名利,過分擔心衡量自身價值的外在尺度。
對於美國的少數民族群體而言,保持優越情結並不容易。在大部分美國歷史中,美國竭儘可能把一種自卑的情結灌輸給非白人的少數民族群體,尤其是黑人。慢慢地,非裔已抵抗這種情結,但是這種情況依然存在。
正如耶魯大學教授、詩人Elizabeth Alexander寫道,美國黑人當然不是物品:「不是一件或十件或上萬件物品,」在美國,黑人家庭的蹤影遍布每個社會經濟的角落。但是吹牛老爹(Sean 「Diddy」 Combs)——說唱家、作曲家和企業家——毫無疑問地為眾多黑人發聲,他說:「如果研究黑人歷史,那就是太悲慘了。這就像,我們是奴隸,被毆打,被水管噴,還有民權運動,我們就是美國的惡棍。為了我們,我有動力去努力,看到屬於我們的輝煌。」
文化從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個人可以公然藐視主導文化,然後寫出自己的腳本,就像吹牛老爹本人所做的。他們可以創造令自己驕傲的故事,拒絕社會主流看法,或者讓這些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在現有的家庭里,一位不同尋常強勢的父/母親、外祖父/母甚至是老師都能向孩子灌輸每一種關鍵特質。當只能由自己完成時,當無法從廣泛的社會中獲取文化資源時,當沒有榜樣或者同輩壓力,每天身邊都充斥著媒體對自己族群的負面轟炸時,你必須更加努力。
但是,造成非裔無比貧窮的原因是族群缺乏有效的優越情結這種看法十分可笑。身世的原因完全沒必要重複:奴役、普遍歧視、無法教學的學校、不想升職的僱主、單親媽媽以及一個事實,即美國有三分之一的黑人青年呆在監獄裡,有的等待審判,有的緩刑,有的等待假釋。族群優越情結的缺乏並不能阻礙非裔美國個人獲取成功。這只是一種額外的精神和文化上的阻礙,不過最成功的的族群卻沒有這種阻礙需要克服。
與此同時,如果族群里的成員並不信任這種系統,如果他們認為像他們這樣的人真的不會成功,那麼就無法好好控制衝動情緒。近期,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員們用新點子重新進行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一開始,孩子們就得到一個心碎的承諾——大人承諾給他們新的畫筆畫畫,但是從來沒有給過——然後幾乎總是在實驗中「失敗」(直接拿走第一個棉花糖,而不是等待15分鐘後拿第二承諾的棉花糖)。相反,大人實現自己的承諾後,大部分孩子都通過了測試。
同樣,造成貧窮的因素——歧視、偏見以及越來越渺小的機會會侵蝕促進成功的文化力量。一旦發生,貧窮將更加難以擺脫。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強的動力,或許是一個更加獨特的個人來打破這種情形。
當然,眾所周知含著銀湯勺出生的人不需要勤奮,沒有缺乏安全感也不需要自律就是富人(某種程度上,儘管一個群體把財富留給後代,但是未來還是有可能敗掉)。在一個越來越強化階級的社會,父母留給孩子的遺產顯然是下一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改變貧窮宿命的方法——並不容易,但人人想擁有——就是鼓足勇氣下定決心。這就需要努力工作,堅持下去,克服困難,把這一切轉變成個人優勢。這種優越情結不同於種族或宗教的情結。這是一種驕傲,是一種通過自己強大意志獲得的。
來看下Sonia Sotomayor的故事,她出生在一個苦苦掙扎的波多黎各( Puerto Rican)家庭。在《我摯愛的世界》(My Beloved World)這本動人的自傳中,她寫道,她的父親是個酒鬼,母親對待父親的「方式就是盡量不和他呆在家裡」。Sotomayor法官患有折磨人的糖尿病,從8歲左右開始就注射胰島素,但是她「富有」「堅強的毅力。」她並非一開始就是優秀學生,在五年級時,她做了「非比尋常的事」,即向班級里最聰明的女孩「詢問學習的方法。」很快,她獲得了高分,幾年以後申請普林斯頓大學——雖然她的指導導師建議她申請「天主教大學。」
該例子的重點不是,「看吧,在美國擺脫貧窮多容易。」事實恰恰相反,Sotomayor法官的故事告訴我們她在克服一堆困難中表現得是如此非凡。
但是,研究發現毅力和動力可以習得,尤其對孩子而言。這一觀點符合像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James J. Heckman等人的看法,他們認為對窮人家庭而言,教育資金最好投資於孩子的最佳可塑時期,即從早期幼兒干預至幼兒園入學前。這個看法是不是又讓父母們更沒有安全感了呢?
原文標題What Drives Success?
原文鏈接 www.nytimes.com/2014/01/26/opinion/sunday/what-drives-success.html?_r=1
封面圖 by Davide Bonazzi
本文由「改變自己」編譯,轉載請先得到我們的授權。授權方式:請在微信後台發送消息:轉載。
今天我做了什麼改變
偷看別人家的招聘帖都能看出什麼端倪?你們知道么,很多時候一個公司有了未來3-6個月的新戰略,公關稿都還沒發出呢,但是他們已經在招聘里偷偷找那個領域的人了。這還僅僅是招聘帖里能看出的很小的一點,還有什麼?
彭縈在20160403期語音《嘿嘿,我特別喜歡偷看別人公司的招聘帖》里和大家分享了她的觀點。以下是改變會會員對彭縈語音的反饋:
@會員 kelly
作為一個重視技術的人,之前只是考慮如何讓自己符合期望公司的標準。這篇語音提示我,在閱讀招聘貼的時候,我其實也在了解公司,它的需求,文化,甚至推測出戰略,雙向選擇無處不在。
@會員 Grace
之前參加一個宣講會,這家企業特別注重他的企業文化宣傳,並傳輸了一個理念就是找工作首先要找喜歡的CEO,當時引起了很多在場求職者的共鳴,我也第一次了解了這樣的思維。今天聽了彭縈的語音覺得很有趣,原來從一個招聘貼也能看出這麼多東西,這不禁讓我對如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了些思考,今後也會多揣摩下這些字裡行間所透露出來的企業文化,謝謝改變自己
@會員 小宇
現在還不到看別人公司的招聘帖窺探人家戰略的層次,於我,看招聘帖可以發現自己的欠缺,看到差距,以前忽略的一種方式,開啟新世界大門了!感謝!
推薦閱讀:
※白人國家的政治玩具——奧林匹克運動會
※國人現在崇洋媚外嗎?
※描寫秋天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如果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人類的審美會不會更傾向於黃種人?
※在現在的美國,白人還會從心裡歧視黑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