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骨盆紊亂的臨床檢查與診斷

根據腰-骶-髖整體學說和骶-蝶-枕共扼系統學說,發生骨盆移位失穩的主要病理改變部位為:1、腰骶關節、2、骶髂關節3、恥骨聯合4、腰椎間盤突出症合併骨盆移位5、骨盆移位失穩導致脊柱應力發生改變,發生脊柱側彎,出現頸、胸、腰等脊柱相關部位失穩進而產生脊柱多節段病變的發生6、繼發髖、膝關節勞損性骨關節病變。其中以骶髂關節的改變(前傾錯位或後傾錯位)最為多見。常見的檢查和診斷方法有:(一)、常規檢查方法:1、端坐上體前彎檢查:即病人端坐在平凳上,雙腳著地,兩膝平行分開,醫者站於病人後方,兩手拇指按在病人的髂後上棘下緣,病人垂手於兩膝之間上體向前做彎腰,醫者觀察病人髂後上棘在其進行彎腰時的對稱關係,如果一側髂後上棘向頭、向腹側活動過多,即為陽性。說明該側骶髂關節功能紊亂。2、站立上體前曲檢查法:病人採用站立兩腳分姿勢,其方法同坐式檢查法。3、陰陽腳體征:病人仰卧於床上,雙下自然伸直分開,放鬆雙足,若一側外旋(陽腳)說明是髂骨後旋錯位使髖關節後移所致;若一側內旋(陰腳)說明是髂骨前旋錯位使髖關節前移所致。4、長短腳體征:病人仰卧位,雙下肢自然伸直拼攏,雙踝間內踝中點與臍、鼻中點成一直線,醫者將其雙足背屈,如兩足跟不等長,說明骶髂關節上、下錯位或腰骶關節側擺式錯位。由於脊柱側彎亦可出現雙下肢不等長,因此,發現患者雙下肢不等長應進一步作「腰三角」和「骶三角」的測量以作鑒別。骶三角測量;即病人俯卧位,雙髂後上棘和骶尾關節正中點應為等腰三角形,如左右邊長不等則說明是骶髂關節錯位;如等長則應測「腰三角」:即骶後上棘與各腰椎棘突間的連線是否為等腰三角形,從而診斷是否由腰椎間盤突出導致脊柱側彎引起的。5、骶骨仰頭、點頭體征:點頭為腰骶關節向前錯動出現成角位,腰骶角大於35度;仰頭為腰骶關節向後錯動,呈平腰或腰骶部後突反張。出現該體征多為腰骶椎(L5-S1)滑脫式錯位。6、骨盆扭轉的各種試驗:如骶髂關節旋轉試驗、單髖後伸試驗、「4」字試驗、骨盆分離試驗和直腿抬高試驗等。急性期均可為陽性。(二)、X線檢查腰椎側位片可示:腰骶角過大或平腰;骨盆平片可示:骶髂關節密度增高或降低,兩側關節間隙寬窄不等,兩側髂後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前傾錯位者髂後上棘偏上,後傾錯位者髂後上棘偏下),恥骨聯合間隙增寬或變窄、或錯位。骨盆斜位片可示:病側骶髂關節間突增寬,關節面凹之間排列無序紊亂。附:國際整脊學會共認的診斷髂旋方向的10項標準:觀測項目髂骨前傾髂骨後傾患側肢軸相對長度延長縮短髂前上棘下降上升髂後上棘外上移內下移髂前上棘與髂後上棘聯線傾角>20°<20°髂嵴水平下降上升髂後上棘與脊正中線的距離增寬靠攏骶骨旁溝形態及壓痛淺化深化坐骨結節間距縮窄增寬患側恥骨聯合下移或前移上移或後移骨盆閉孔縱徑高度縮短延長骨盆紊亂(移位)的治療(一)正骨整脊治療1、糾正骶髂關節錯位的正骨手法(1)側卧牽抖衝壓法(2)屈髖屈膝旋髖按壓法2、糾正腰骶關節錯位的正骨手法(1)搖腿揉腰法(2)俯卧牽抖衝壓法3.整脊槍治療(二)物理康復治療如短波透熱療法、中頻電療法、中藥薰蒸治療等。(三)藥物治療七、骨盆紊亂症的功能鍛煉與預防1、屈膝抬臀法: 病人取仰卧位,兩膝屈曲足掌貼緊床面,然後將臀部逐漸抬起至最大限度,再放回原位,反覆十數次。主要練習骶棘肌、國繩肌和臀大肌的力量,並可防止半脫位的複發。2、抱膝仰卧起坐法:病人取仰卧位雙手抱膝做仰卧起坐,反覆十數次。主要練習腹直肌、股四頭肌及髂腰肌的力量。3、橡皮筋骨盆保健操a、股外展運動 b、跪坐彎腰運動 c、俯卧伸腰運動。
推薦閱讀:

16歲女兒長「鬍子」, 經檢查, 原來是這東西吃多了
重要,預防併發症這六項檢查不能省
出門旅行,對照這份清單檢查一遍就夠了!
湖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 - 湖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2003年藥品、醫療器械專項監督檢查工作的報告
肩關節X線、MRI檢查

TAG:骨盆 | 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