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一|尋心之旅:心潛伏在根里,這個回答挺燒腦的
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被佛陀連破兩次,阿難居然還能有說法,不能不讓人佩服。不過他這次的回答挺燒腦的。繞不清楚的人就囫圇的看一下,領略一下兩千多年前,佛陀與他的弟子們辯論的風采,也是很好的。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阿難對佛陀說:「世尊,就像您所說的,因為看不見身內,所以心不居住在身內;又由於身與心能相互覺知、不相互分離的緣故,心也不在身外。我現在仔細的思維,知道心在哪一處了。」
【佛言:處今何在?】
佛陀說:「心在哪一處地方呢?」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里。】
阿難回答說:「這個明了覺知的心,既然不知道身內的情況,卻能看見身外的事物。如是,我再三的思維忖度,一定是潛伏在根裡面了。」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就好象有人取透明的琉璃碗蓋合在兩隻眼睛上,雖然有琉璃碗蓋合,但視物沒有滯留障礙,依然是眼根隨見,心即隨著分別。於是,我靈覺明了能知的心,不能見到身內,是因為含藏在眼根里的緣故;能夠看到身外,而沒有障礙,是因為心潛伏在眼根里的緣故。」
琉璃碗:用透明的琉璃而製成的碗,在這裡可以方便理解為琉璃眼鏡。佛陀後面提到的「琉璃籠眼」,可以理解為戴上琉璃籠(眼鏡)的眼睛。
看不見身內、看得見身外都是因為心潛伏在眼根里,阿難這段話理解起來有點燒腦,總覺得有些彆扭,且看佛陀是怎麼破此論的。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佛陀問阿難說:「就如你所說的,心潛伏在眼根之內,就像照上了琉璃籠一樣。彼人應當以琉璃籠眼,當下能見到山河大地,是否也能看得到琉璃呢?」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帶上了眼鏡之後,能看到外物,能不能看到眼鏡之鏡片?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阿難回答說:「當這個人以琉璃籠眼視物的時候,確實也能見到琉璃。」
至此,坑挖好了,佛陀開始破阿難的這個觀點了。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佛陀對阿難說:「你的心如果是潛伏在眼根里,就像琉璃碗蓋合眼睛一樣,當見到山河的時候,為什麼見不到眼睛呢?」
按照阿難的譬喻,琉璃籠眼,即能看到外面的山河,也能看到眼前的琉璃。同樣的,心潛伏在眼根里,既然能看見山河,也應該能看見眼睛,但為什麼卻看不見眼睛呢?顯然,阿難的這個譬喻是有問題的。要注意的是,佛陀這樣說法的對象是阿難,是針對肉眼的,天眼則另當別論。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佛陀退一步說:「假如潛伏在眼根的心,能夠見到眼睛,眼睛就相當於心外之境,則不可能隨眼所見,心隨有感,相互成隨了。」這種「心在身外」的觀點,前面佛陀已經破掉了。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如果心不能夠見到眼睛,那怎麼能說這個明了覺知的心,是潛伏在眼根內,就像琉璃籠眼能見到琉璃一樣呢?」所以,心若不能見到眼睛,則阿難的譬喻就不成立了。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里,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是故應當知道,你所言的覺了能知之心,潛伏在眼根里,就如同琉璃碗蓋合眼睛一樣,這種觀點是不恰當的。」
同樣,梳理一下這場關於「心潛伏根里」的要點。
阿難說:心潛伏在眼根里,如同眼睛戴上琉璃眼鏡一樣,不能見內,是鏡片的阻擋,能見外因為鏡片透明。這裡阿難利用同一事物(琉璃碗)的不同性質,來為自己的論點做譬喻。
佛陀問:在琉璃籠眼下,看到外面山河的時候,能否看到琉璃?
阿難說:能看到琉璃。
佛陀說:按照這個譬喻,如果心潛伏在眼根里,能見到眼睛,則眼睛就是心的對境,也就是說心在身外,這點前面已經破掉了。如果心潛伏在眼根里,不能見到眼睛,則阿難的譬喻就不能成立。
這麼燒腦的問題,就讓佛陀這麼巧妙地給破了。那麼,關於心,阿難還會有什麼說法呢?且看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