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背後的政治
聲明:本文為《國際展望》雜誌供《艦船知識網路版》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社會爭議
近來,一些國家的穆斯林女學生以宗教信仰和個人穿著自由為由,在家長和宗教勢力的指導下,刻意戴蒙面面紗進入學校。一些穆斯林婦女還堅持戴面紗講課和出入政府官式活動,拒絕脫下面紗拍政府規定的駕照照片,拒絕與男性教師和醫護人員接觸。這類情況在法國、德國、荷蘭、新加坡、土耳其、美國等地呈增多之勢,引起了輿論關注和社會爭議。
法國問題最為突出,10年來已有100名穆斯林女孩因戴面紗而被勒令停學,「9.11」事件後此類情況進一步增多,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不滿和情緒對抗均有所加劇。輿論對面紗問題十分關注,認為這一問題已經影響到社會穩定和選舉。法總統、總理和相關內閣部長多次公開出面表態,稱戴面紗有著強烈的政治和宗教意圖,是「挑釁性」和「侵略性」的,威脅到法國政教分離和世俗國家的立國之本。法政府和議會頂住各方面壓力,於今年初通過立法禁止一切宗教標誌物進入公立學校。
其他國家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新加坡政府明令禁止女童戴面紗進入學校,有關學校暫停戴面紗女生的入學資格,稱她們只有在摘除面紗後才能回校上課,新加坡領導人還就此專門發表了談話。土耳其法庭判決一名戴面紗進入醫學院考場的穆斯林女學生有罪,處以6個月監禁或罰款。美俄克拉荷馬州一名穆斯林女生因戴面紗入校而被校方勒令退學。德國巴伐利亞州一所公立學校的校方在勸阻無效後,解除了一名堅持戴面紗入校的穆斯林女教員的合同。 德、法、美、荷等國有關地方當局已不勝其煩,開始醞釀製定法律,明令禁止穆斯林婦女在公立學校戴面紗。
對於有關政府和學校當局的作法,一些穆斯林團體紛紛以發表文章、示威抗議等形式表示異議,認為侵犯了穆斯林的人身和宗教信仰自由,是變相的宗教歧視和迫害。不少人將之訴諸司法程序,將學校和政府告上公堂,相關案例日益增多,判決情況不一,輿論更是莫衷一是,有關當局頗感棘手。目前在歐美和新加坡、土耳其等國,面紗牽涉到人權、宗教、民族、移民、教育、婦女權益等諸多領域,演變為敏感的政治問題。
背景複雜
首先是伊斯蘭教義的因素。《古蘭經》中有對穆斯林婦女戴面紗的具體論述,包括「叫她們(信女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24:31),「(妻子們)應當安居於你們的家中,不要炫露你們的美麗......」,「敬畏的衣服尤為優美」(7:26)。後世一些伊斯蘭宗教高層人士、學者和教法專家解釋認為,女性的一切裝飾只為她的丈夫,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下打扮得花枝招展。暴露女性的曲線和美貌是一種邪惡的誘惑,且可能招至性犯罪。因此穆斯林婦女戴面紗和穿長袍既是純潔、貞潔和社會倫理的象徵,也是信仰伊斯蘭教和維護宗教秩序的重要標誌。在沙特、伊朗、利比亞、蘇丹等中東國家,政府頒布宗教法令,規定在其境內一定年齡以上的婦女(包括外國人)都必須戴面紗,否則將受到法律懲處。在埃及、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等地,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規或校規,要求穆斯林女生在校內戴面紗、穿長袖。
第二是伊斯蘭復興的因素。在十九世紀以前,伊斯蘭國家並沒有強制性要求穆斯林婦女戴面紗,穆斯林婦女著裝因地制宜,戴面紗的現象也不普遍,也沒有引起社會爭論。面紗問題的升溫,源於二十世紀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和沙特瓦哈比派的崛起。瓦哈比教派有著強烈的原教旨主義色彩,對宗教儀規和著裝的要求較為嚴格,其成為沙特國教後,導致境內穆斯林婦女普遍戴面紗。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台後全面推行政教合一和伊斯蘭化,婦女戴面紗成為社會伊斯蘭化的重要標誌。伊朗、沙特和利比亞等國政府還搞伊斯蘭對外輸出,強調穆斯林婦女戴「面紗」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要求,是穆斯林婦女的義務,是跨國界和跨民族的。一些國家的宗教人士和原教旨主義信徒受原教旨主義的影響,將戴面紗視為實現純粹伊斯蘭國家的表現形式之一,一些極端分子還對不戴面紗的穆斯林婦女及家屬進行宗教歧視甚至人身威脅,迫使她們改裝易服。80年代以來,中東、東南亞和中亞伊斯蘭國家婦女戴蒙面面紗和穿長袍的情況明顯增多,並蔓延到一些非伊斯蘭國家的穆斯林群體。
第三是當前反恐和伊斯蘭因素。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面紗問題曾在美歐和東南亞國家出現,有關國家試圖採取一些限制措施,但力度較小,多息事寧人。而「9·11」事件後,伊斯蘭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的聯繫全面曝光,歐美和亞洲一些國家政府和非穆斯林對伊斯蘭問題日益敏感,對國內穆斯林動向及與伊斯蘭世界的互動關係高度關注,擔心其幕後背景和擴散效應,對面紗問題的重視甚於以往,採取了較嚴厲的干預和壓制性作法。而對一些西方穆斯林而言,在「9·11」事件後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強大壓力包括歧視和敵意,對美國對待一些伊斯蘭國家的政策心存不滿,反彈心態上升,常將面紗作為一種維護民族認同、宗教信仰和基本人權的抗爭武器。一些宗教狂熱和極端分子也借題發揮,煽動普通穆斯林的宗教和民族情緒,向政府發難。
第四是有關國家國內穩定、種族和諧和法治的因素。在歐美國家,世俗化、政教分離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原則是立國之基,同時基督教也是主流意識形態和國家的黏合劑。近年來,歐美國家穆斯林人口增長很快,伊斯蘭教傳播迅速,與本土文化和宗教傳統的衝突加劇,這引起了當地主流社會的強烈不安。 不少人認為,面紗問題與移民和伊斯蘭問題緊密相關,客觀上強化穆斯林的宗教和民族意識,觸動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敏感的宗教神經,突出種族、移民、認同和歸化問題,製造了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因而有關政府無法坐視。一些穆斯林婦女以宗教為由拒絕拍法定的標準照片,甚至要求按《古蘭經》而非現行國家法律處理案件,更是影響到法律的嚴肅性和統一性,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容許的。法國歷史上宗教衝突頻仍,各界對宗教介入政治和社會生活高度警備。
據統計,法國70%的民眾支持政府立法禁止戴面紗進入公立學校的作法。土耳其奉行嚴格的世俗政策,嚴防宗教勢力反彈,在面紗問題上防微杜漸,嚴守底線。新加坡一直存在華人與馬來穆斯林的矛盾,又被伊斯蘭國家包圍,本國穆斯林與馬來西亞伊斯蘭組織關係密切,新加坡政府對此心存忌憚,將面紗問題上升到維護種族和睦和反對外部干預的高度。
審慎處置
許多有識之士指出,對面紗問題需要清醒認識、審慎處置。伊斯蘭教法及歷史實踐都表明,伊斯蘭教對婦女戴面紗並無強制和統一的規定,埃及一半以上的婦女不戴面紗,摩洛哥、巴林等國比例更高,今天的伊朗也有越來越多的婦女取下蒙面面紗而露出面龐。
戴面紗並非簡單的女性著裝、風俗習慣或宗教服飾問題,而與當前全球範圍內伊斯蘭問題的升溫直接相關,涉及到一些國家的政教關係和宗教政策。在特定國家和特定歷史時期,面紗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著特殊的宗教和政治背景,也難以擺脫外來的影響。
面紗涉及到廣大穆斯林樸素的宗教感情。戴面紗的穆斯林婦女有的是因為家庭和社會壓力,但也有不少也是在社會和教育熏陶下自願採取的,有的對戴面紗還相當虔誠。很多穆斯林不清楚《古蘭經》的原意,對面紗問題的複雜背景不了解,僅將戴面紗視為個人的事,或認為這是道德凈化和宗教信仰的驅使,對政府干預十分敏感和反感,容易與政府形成感情對立。這也增加了面紗問題的複雜性。
通過立法手段禁戴面紗負作用不小。法國以立法形式禁止穆斯林婦女戴面紗進入學校,遭到了一些伊斯蘭國家、穆斯林和人權團體的強烈反對。為避免給外界以針對穆斯林和伊斯蘭教之嫌,法有關當局還禁止在學校佩戴任何宗教標識和服飾,這就擴大了打擊面,引發了更多爭議。有關立法只能規範公立學院和公務人員,對私立學校和民間行為無能為力,治標而難治本。美國、德國、英國等也奉行政教分離原則,但側重避免政府干預宗教事務,因此對法國的作法謹慎觀望,輿論界則多不以為然。
由此看來,面紗雖小,文章頗大;看似個人行為,實則牽動方方面面。這一問題仍在發展變化之中,解決前景遠不明朗。□ 劉勁松
推薦閱讀:
※改姓背後的公序良俗
※貓選0819:每個主人背後都有個默默模仿的喵星人
※10天76億!春節檔票房狂歡背後:一場不見硝煙的混戰
※野語紅樓 東府賈珍,背後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