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路分析——經濟社會學的一種解釋範式

社會網路分析——經濟社會學的一種解釋範式

作者: 2004-01-12 11:01:00 發表於:博客中國

一.    經濟社會學的新視角:網路分析

經濟社會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她可以被簡單的定義為「運用社會學的觀點研究經濟現象」。(1)雖然許多經濟學家和社會學的思想中包含了豐富的經濟社會學的思想,如馬克思`韋伯`杜爾凱姆`熊彼特`波蘭尼等的貢獻(2),但其形成主要是在本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帕森斯和斯梅爾塞的《經濟與社會》的出版,「不僅標誌著現代經濟社會學研究的開端,而且為後來的經濟社會學學科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礎。」(3)長期以來經濟社會學和主流經濟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具體表現在:行動者的假設;經濟行為;行為的約束;經濟與社會的關係;分析的目的;方法的運用;學科傳統等方面。(4)也正是因為這些的不同,才使經濟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有其存在的意義。但「經濟學帝國主義」(economic imperielism)的興起給她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所謂的「經濟學帝國主義」,也就是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試圖在經濟學方法的基礎上重建其他社會科學。格蘭諾維特對此曾有描述:(5)

象所證實的那樣,對於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之間認為的分工發起挑戰的最先是經濟學家他們自己。……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一些學者,如Gary Becker和Anthony,他們認為政治課題可以用經濟模型加以分析,這是他們做的第一步。60年代,這種新的方法被擴展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包括歷史,法律和人口統計學。到了70年代中期,它出現在所有的研究中,「經濟學帝國主義」 逐漸被用於形容這一行為。1976年Gary Becker的《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出版,這本書或多或少的成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宣言。

而在此同時,經濟社會學的兩位大師帕森斯和斯梅爾塞多年努力經營的,並在《經濟與社會》中建構的一般社會系統理論(即AGIL模式),雖然具有:避免了傳統經濟分析將經濟現象置於狹隘經濟領域的局限,而是一個社會的子系統;是研究經濟與社會關係的唯一通攔全局的方法。但它的局限也是很明顯的:缺乏微觀分析和經驗分析的基礎;技術方法上缺乏彈性;注重靜態——均衡分析而忽視動態——歷史分析等。(6)與此對照的是,「政治學與社會學研究中的理性選擇理論完全是『經濟人』理念介入的產物。這是經濟學對社會學領域擴張的結果——使 社會人隸屬與經濟人。(7)

隨著「經濟學帝國主義」及帕森斯和斯梅爾塞的「哥倫布式的嘗試」的失敗,同時也隨著近幾十年經濟學的發展,特別是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各學科相互融合趨勢的加強,使新經濟社會學的基本發展輪廓也漸漸清晰:(8)

「他們認為,面對60-70年代以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入侵,當務之急是要對經濟學家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家提出的有關經濟行為和經濟秩序的論題予以社會學分析。為取得與經濟學家對話的地位和權力,社會學家不求對經濟行動和經濟秩序的分析的完整,只求這種分析的獨特。也就是說,新經濟社會學(New Economic Sociology)應當對『經濟學失敗的方面』進行研究。在他們看來,經濟學從古典到現在,一個顯著失敗的方面,就在於假設個人決策是孤立的或獨立自主的。因為,事實上,個人生活和行動(包括經濟行動)都是嵌入於社會結構的。經濟行動嵌入於社會結構,是一項更為接近實際的理論假設。從現在的`具體的社會結構或社會網路出發,社會學能夠取得對經濟行動和經濟秩序的更好的分析。因此,新經濟社會學的宗旨即在於從一個新的社會學視角,即社會結構或社會網路的視角對經濟行動和經濟秩序進行研究。」

在新經濟社會學家斯威德伯格和格蘭諾維特看來,新經濟社會學作為傳統的經濟社會的的延繼,應該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建議:(1)經濟行動是社會行動的一種形式;(2)經濟行動由社會來定位;和(3)經濟制度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9)而這三個方面毫無例外的牽涉到「嵌入性」(embeddedness)。

也只有先解決這一問題,才能使社會網路分析在對經濟現象的分析中獲得合法性。而格蘭諾維特的那篇《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鑲嵌問題》中提出「經濟行動嵌入社會結構」的一般假設,並加以論證,以求社會網路作為新的分析工具的合法性。

在這篇論文中,格氏發展了波蘭尼在《偉大的轉折》提出的「經濟嵌入社會」這一特定概念,格氏堅信「經濟行動嵌入社會結構」,並採納網路學者的觀點,社會網路是人們生活中的社會結構,而處於其中的人的經濟行為必然受社會網路的影響:「鑲嵌觀點分析經濟生活的信任與秩序問題時,在過度社會話的普遍道德以及低度社會化的非人性制度安排之間,發展出對具體的社會關係形態的分析方法。」(10)

這篇論文的發表,雖然帶來了很大的爭議,但卻在經濟社會學界產生了共鳴,不僅僅是網路分析的合法性地位得到承認,使新經濟社會學有了新的解釋範式,更是吹響了新經濟社會學對「經濟學帝國主義」反攻的號角。

二.    社會網路理論

 社會網路的研究一般被認為產生與英國人類學,英國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了「社會網」概念,(11)但英國的結構功能主義以網路描述社會結構,網路在這裡只是一個隱喻(metaphor)。本世紀50年代,一些人類學家如S.F.Nadel,J.A.Barnes開始系統地發展網路概念。1954年,J.A.Barnes用「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去分析挪威一個漁村的跨親緣和階級的關係。不久後,Elizabeth Bott第一次發展出了網路結構的明確測量工具——結(knit)。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使得網路分析受到許多社會學家的注意。而深受齊美爾(Georgy Simmel)影響的美國社會學家,在英國人類學家著作的傳播下,也興起了網路分析的熱潮。到70年代中期,「網路分析的國際網路」得以形成,「社會網路」雜誌成立,網路分析成為社會學中有影響力的領域。(12)

社會網路只所以能被做為一種新的分析工具,是因為這一概念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作為一種新的研究範式,網路分析的有五個基本原則:(一)結構化的社會關係較社會成員的特點(arributes)是社會學解釋更有力的源頭(source);(二)規則源於社會關係結構體系中的位置(location);(三)社會結構決定二人關係的運作;(四)世界是由網路組成的,而不是由群體組成的;(五)結構方法替代和補充個體方法。(13)

社會網路分析從興起到現在,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和眾多人的努力,在理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改變了以往的單純的分析工具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網路分析盛行的美國,從60年代網路分析剛剛開始時,就存在著不同的兩個領域。一種是以林頓.弗里曼(Linton Freeman)為代表,它採用社會計量學的傳統,進行社會心理學的小群體研究;第二是以哈里森.懷特(Harrison White)`格蘭諾維特和林南等為代表,他們的研究屬於結構主義社會學的範疇,以網路作為社會結構,來看待社會網路對個人行為的影響。(14)對經濟社會學而言,社會網路分析就是指第二個研究領域,而下面的分析也主要集中於第二個研究領域。

雖然同屬於結構主義範疇,但網路分析存在著不同的理論流派,國內外的學者也曾對這些不同的流派進行歸納分類,如肖鴻曾把它們分為網路結構觀`市場網路觀`社會資源論`社會資本論和結構洞理論等(15);羅家德則分為七大部分:弱連帶優勢理論`強連帶優勢理論`結構洞理論`鑲嵌理論`人際信任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和系統崩潰理論。(16)

由於本文的研究只關注於與經濟社會學有關的網路分析,所以本文不對各種理論加以分類,而只是對其比較有影響的幾位社會學家的思想加以介紹。

作為新經濟社會學崛起的帶頭人,格蘭諾維特不僅僅為網路分析的合法性提供的合理的解釋,同時,做為一個身體力行者,他對社會網路的理論發展也有很大的貢獻。早在1973年,《美國社會學刊》就發表的格氏的另一著名論文《弱關係的力量》(17),在這篇論文中,格氏不僅提出了弱關係作為傳遞信息的有效的橋樑,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從四個維度來測量關係的強弱:互動的頻率`情感強度`親密關係和互惠交換。通過對關係強弱的界定,格氏提出強關係是群體內部連接的紐帶,而弱關係則是群體之間的紐帶。群體內部由於身份地位的相同性,導致信息的重疊;而由弱關係聯繫著不同的群體則掌握著不同的信息,弱關係充當著信息橋的作用。橋(bridge)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是不同群體間信息流通的關鍵。這就是弱連帶優勢理論。見下圖:(18)

在《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鑲嵌問題》中,格氏批判了「低度社會化」和「過度社會化」,重新提出嵌入性,同時也強調人的自主性,揭示信任在經濟中的重要性,而在經濟生活中,不是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是人置於其中的社會網路產生信任,雖然它不是保證信任的充分條件。從而展開對新制度主義帶頭人之一威廉姆森(Williamson)孤立看待組織或個人的批評,提出了組織間信任問題。

林南的社會資源理論。社會資源被定義為「財富`地位`權力和與個人有直接或間接聯繫的那些人的社會關係」(19)他把社會結構想像為按照某種規範的榮譽和報酬而分等的人作成的社會網路,社會結構呈現金字塔型,在同一等級中,接近和控制榮譽和報酬的機會相似,他們之間的聯繫是強關係;不同等級擁有接近和控制榮譽和報酬的機會就不同,他們之間是往往弱關係。而弱關係卻將不同等級擁有不同資源的人聯繫在一起,並且,它的作用不僅僅是信息的溝通,資源的交換也是通過它進行的。邊燕傑曾概括(20),社會資源理論表明「資源不但是可以為個人所佔有的,也是嵌入於社會網路中的,所以可以通過關係網路涉取。林南認為,弱關係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弱關係是涉取社會資源的有效途徑。」並推出了三大假設,「當人們趨求工具性行動時,社會職位越高則涉取事實資源的機會越多(職位強度假設);通過弱關係涉取事實資源的機率越高(弱關係強度假設);社會資源越多則工具性行動的成功率越高(社會資源效應假設)」。而對於社會資源與社會資本的區別,林也做了區分,「他認為所謂社會資源是在社會網路中嵌入的,可涉取的(access),而社會資本則是從社會網路中動員了的(mobilized)社會資源。」

近期,林南在《建構社會資本的網路理論》(21)中對社會資本的概念表述和測量及其模式的建構做了詳細的論述。在指出學者們兩種不同的研究焦點後,林把社會資本當作網路中的資產來測量:

焦點測量指標鑲嵌性資源網路資源資源的範圍,最好的資源,資源的多樣性。構成(平均資源),關係人的資源關係人的地位關係人的職業`權威`部門網路位置橋樑或接近橋樑結構洞,結構限制關係強度網路橋樑,或親密度,緊密度,互動和互惠

在討論了社會資本的核心要素,澄清了測量和抽樣中的某些爭端`識別了回報類型和簡要地假設了因果影響的不同模型後,他提出了一種建立社會資本理論的模型:

其中,不平等代表上資本的前提和先兆;資本化代表了社會資本要素;結構則表示社會資本可能的回報。從不平等向資本化的過程描述了結構中的結構要素和位置要素影響了建立和維持社會資本的機會;在資本化中描述了存在一個把社會資本的兩種要素——涉取社會資本和運用社會資本——連接起來的過程,既社會資本動員的過程;最後,連接社會資本和結果的過程描述了社會資本產生回報的過程。

科爾曼(James Coleman)的社會資本概念。作為理性選擇理論的代表,科爾曼把格蘭諾維特和林南等人的觀點納入自己的理性選擇理論中去,並做了以下的發展。2)對社會資本下了個功能性的定義:社會資源作為個人擁有的資本財產,即社會資本。它由構成社會結構的各個要素所組成,存在於人際關係的結構中,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是不同的,為了區分兩者,科爾曼做了說明:如圖,A,B,C代表三個人,人力資本存在於各點之中,而連接各點的線段代表了社會資本。

為了說明什麼是社會資本,科爾曼研究了什麼樣的社會關係才能構成對人有用的社會資本:義務與期望;信息網路;規範和有效懲罰;權威關係;多功能社會組織;有意創建的組織等。並且社會資本由於是存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中的,而社會結構使社會規範以及相應的懲罰措施存在,不僅使積极參与建立規範的人受益,而且使處於社會結構中的所有人受益,因而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同時,網路的封閉性`社會機構的穩定性和意識形態對社會資本的創造`保存和消亡產生影響。科爾曼貢獻在於:「第一是將社會資本的概念做了比較系統的論述,從三個角度做了定義:(1)社會團體即社會資本…;(2)社會網路即社會資本…;(3)網路涉取即社會資本…。第二是將社會資本的概念與人力資本的概念聯繫起來,認為社會資本是積累人力資本的條件。」(23)

博特(Ronald Burt)《結構洞》問世,第一次明確提出,關係的強弱與社會資源`社會資本的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繫。所謂結構洞,是社會網路的兩種類型中的一種,即「社會網路中的某個或某些個體和有些個體發生直接聯繫,但與其他個體不發生直接聯繫。無直接或關係間斷(disconnection)的現象,從網路整體看好象網路結構中出現了洞穴。」(24)結構洞的重要性並不與關係的強弱有關,因為在結構洞存在的時候,處於兩者連接狀態的第三者擁有擁有兩種優勢: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而為了保持這兩種優勢,第三者希望保持著結構洞的存在,不會輕易的讓另外兩者輕易的聯繫起來。根據結構洞理論,博特認為,「在競爭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家要如何取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利益,端看其能否掌握較廣的非重複的網路關係。」(25)也就是說,想取得競爭中的優勢,關係資源是很重要的。「換言之,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要想在競爭中獲得`保持和發展優勢,就必須與相互無關聯的個人和團體發生廣泛的聯繫,以爭取信息和控制優勢。」(26)

邊燕傑的強關係假設。在《找回強關係:中國的間接關係`網路橋樑和求職》一文中,邊燕傑針對中國的特殊情況,提出了與格氏截然不同的強關係假設。由於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不同,是強關係而不是弱關係承擔著橋樑的作用。《社會網路與求職過程》中,邊總結認為,在倫理本位的中國社會條件下,信息的傳遞往往是人情關係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而謀職在中國的計劃體制下不是一個自由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人情的強弱就會產生不同效果,因為:「一是義務問題。人情的實質是情意`實惠的交換。強關係往往表明這種交換已經在主客雙方長久存在,相互欠情`補情的心理,使得有能力提供幫助的人儘力在對方請求下提供幫助。二是信任問題。人情關係的交換是違背正式組織原則的,但如果是強關係,主客雙方的信任度提高,就能降低由『東窗事發』所引來的不必要的麻煩。」(27)在經過對天津`新加坡等的一系列實證研究進行比較後,對三個假設進行檢驗。第一個是制度安排;第二個是市場化假設;第三個是勞動力供給效應假設。邊的實證研究證明:「(1)求職者更經常地通過強關係而非弱關係尋求工作渠道,(2)直接和間接關係都用來獲取來自分配工作的實權人物的幫助,(3)求職者和最終幫助者通過中間人建立了間接的關係,中間人與他們雙方都是強關係而非弱關係,中間人與求職者和最終幫助者的關係越熟,則最終幫助者的資源背景越高,對求職者的工作安排也越有利,(4)求職者使用間接關係比直接關係更可能得到較好的工作。」(28)

三.    網路理論的具體運用

目前國內外對網路理論在經濟社會學中的運用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領域:

(1)       社會網路與社會地位:主要運用格氏的弱關係優勢`林南的社會資源理論及其邊燕傑的強關係理論來探討社會資本在求職`社會地位的獲得及其社會分層中的作用。中國關於社會網路的應用研究多為此類。代表性文獻如:《社會學與經濟學的勞力市場分析》,《社會資源和關係的力量:職業地位獲得中的結構性因素》,《找回強關係:中國的間接關係`網路橋樑和求職》,《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網和職業流動》等。

(2)       社會網路與日常生活:運用相關的網路理論探討社會網路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這也是中國學者研究比較多的一個領域。代表性文獻為:《繁榮的社區——社會資本與公共生活》,《獨自打保齡球:美國下降的社會資本》,《社會網與基層經濟生活》,《城鄉居民的社會支持網》等。

(3)       社會網路與企業發展:探討社會網路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代表性文獻為:《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社會資本制勝》,《網路家庭與鄉村私人企業的發展》等

(4)       社會網路與企業管理:把社會網路的各種理論具體運用到企業內部的管理,企業之間戰略的聯盟,企業間關係合同的制訂等問題上來。這也是國外新經濟社會學的主要領域,代表性文獻:《再訪寇斯;現代經濟中的企業集團》,《組織形態與管理哲學:敘述與分析》,《競爭的社會結構》,《嵌入性與關係合同》等等。

(5)       社會網路與經濟`社會發展:屬於宏觀層次的研究,具體的研究涉及經濟`文化`政治與社會等多方面。有的也屬於政治學的範疇。代表性文獻:《社會資本與現代歐洲民主》,《集體行動理論和社會資本分析》,《創新`社會資本與新經濟——美國聯邦政府出台新政策支持合作研究》,《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等。

四.    社會網路分析之於中國

起源與歐美的社會網路分析,作為一種工具,是否適用於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中國呢。其實關係對中國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了,但在此仍須在學理上加以證明。

如果說西方社會崇尚個人主義,那中國的儒家文明則屬於結構主義。這一點可以從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得到論證:(29)

「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如果說上面的只是一種中國社會宏觀的社會結構,在微觀層次,在研究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模式,在具體到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向上,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學者都曾作過大量的研究,台灣的一群研究中國人心理行為的學者,在總結了眾多的東西方對中國人行為取向的研究後,總結了以下的共同點:(30)

指導社會行為的原則是:(1)集體或群體利益先於個人;(2)完成外界的社會義務先於滿足個體的需要;(3)在現有的社會秩序中安身立命先於表達自我;二.回報的規範,使互動中的每個個體無法跳出錯綜複雜的義務與虧欠系統外(人情,人情債);三.社會行為具有高度的導他性;四.社會互動的規範性模式可維持和諧和睦,避免公開衝突;五.個體對社群的取向特點在從眾,而不在敢於白表。

在對各種文獻的歸納之後,他們最後對中國人社會行為的取向定位於關係取向:(31)

「人的性格發展不能脫離社會背景,人際關係在文化層面上的重要角色是社會心理學家有目共睹的。但中國式社會生存論的影響並不就此止步。人際關係除了在人類性格發展過程中承擔了歷史使命外,它也在個體有生之年,為生命定出人之為人的意義。個人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它只有透過與他人的共存才能盡其意義。沒有他人,個人的身份本色便失卻意義。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社會生存論是關係中心的。」

也許是中國這種特殊的文化歷史環境,許多早年受過西方正規人類學和社會學的中國學者,很早就採用社會網路或關係網的視角來研究中國社會,林耀華的《金翼》對中國宗族制度的分析中,更是貫穿著網路的視角:(32)

我們的生活可以冷靜客觀地用圖表說明。我們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一個由用有彈性的橡皮緊緊連在一起的竹竿構成的網,這個網精心保持著平衡。拚命拉出一根橡皮帶,整個網就散了。每一根緊緊連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們生活中所交往的每一個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們就會痛苦地跌倒,整個網路便立刻鬆弛。

上面的分析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不論是宏觀的中國的社會格局還是微觀的中國人具體的行為取向,網路分析做為一種新的分析範式,對於解釋中國社會還是很有說服力的,當然,也由於中國人有自己的行為模式並有別與西方社會,所以網路分析的一些具體做法,在具體的運用中也還要加以改進。但總的說來,它作為新的分析工具是很有說服力。

五.    社會網路分析的評述

對社會網路分析技術層面評述,肖鴻曾經把它的優點和局限分別概括為:(33)提出一系列概念`命題`基本原理和理論,在社會關係層次上把微觀和宏觀的社會結構聯繫起來;創造一系列測量手段`資料收集和分析技術,擺脫了範疇或屬性分析中的困境等;弊端是有些學者過於注重網路的形式,不再分析關係的性質;過於熱衷於發展精巧的數學技術`數理模型和圖表符號描述假設成分越來越多的網路結構等。

作為一種經濟社會學的範式,社會網路分析對經濟社會學的發展`復興起來巨大的作用,但自身仍然有方法論上的缺陷,汪和建曾一針見血的指出:(34)「經濟行動嵌入社會結構」的假設未能得到邏輯和經驗的確證,而更可能得到邏輯和經驗證實的是經濟與社會的相互嵌套,導致經濟社會學研究空間的縮減;嵌入性分析未能把對人的行動的目的性(理性選擇)分析與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的分析有效的結合起來;只求實證分析而漠視規範分析,總是迴避兩個問題:一是當事者運用特定的人際關係網路以從事其對己有利的活動時,是否給他人或社會帶來了外部影響尤其是負外部影響,二是當考察正式結構(法律`組織`制度)和非正式結構(人際關係`倫理道德等)對經濟行為(如信任和秩序)的影響時,如何判斷和選擇哪種要素或哪種要素的配置最佳?

在我看來,網路分析只是經濟社會學的一個視角,追溯經濟社會學的學術傳統,可以發現,韋伯那裡依然存在著另兩個傳統:文化和制度。(35)《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是強調文化的因素,《經濟行動的社會學基本範疇》則依循「行動」到「秩序」的分析,可以看作對合理的「制度」在資本主義理性經濟活動中的強調。

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制度是「人類相互交往的規則,它抑制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的和乖僻的個人行為」(36),它有利於建立全社會的信任,減少社會交易成本。三種視角中,網路和制度是受文化的影響的,在觀察中西方具體的文化環境時,可以看見,西方經歷嵌入`脫嵌目前到了再嵌入階段,而中國的現代化過程起步很晚,現在仍處於脫嵌階段,當然也有再嵌入的因素滲入其中。具體的說,就是西方的網路分析是建立在他們市場發育完善,制度健全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他們社會網路`社會資本的運用是以不與現存制度相抵觸`不損壞全社會的利益為前提的;中國的情況則不同,中國社會本身是「差序格局」,中國人的行為取向是以關係為中心,忽視制度的建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制度因素的作用,不應該過分強調社會網路。很顯然,在中國,正式制度由於社會網路的侵蝕而變形的事件是層出不窮的。也正是過多的關係運作,阻礙了中國市場化的完善和制度建構,從而導致全社會的信任危機。所有的這些,其實都涉及到一個問題,即什麼樣的情況下,制度和社會網路是相互補充`相互受益的;又在什麼情況下,兩者呈相互競爭`此消彼長的局面。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社會網路作為一種解釋範式,並不是中國經濟社會學研究的全部,佔主要地位的我個人感覺是制度的建構,它只有和文化`制度兩個視角結合起來,相互補充,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

(1) Smelser,Neil J.,and Richard Swedberg..(eds)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n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1

(2) 同上:8-15

(3) 朱國宏,《經濟社會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84

(4) 具體見(1):4

(5)Granovetter Mark , and Richard Swedberg..(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2: introduction:1

(6) 汪和建,《現代經濟社會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243-246

(7) 帕特里克.貝爾特著,瞿鐵鵬譯,《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199

(8) 汪和建,《在經濟學與社會學之間——經濟社會學的定位問題》,第14頁,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研討會第3期,2001年9月27

(9) 同(5):6

(10) Granovetter Mark 1997/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中譯本見 《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鑲嵌問題》。格蘭諾維特論文集。羅家德主編。第8頁

(11)肖鴻,《試析當代社會網研究的若干進展》,《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3期,第1頁

(12)張其仔,《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64-66

(13)同上,1999:66-69

(14)同(11):1-2頁

(15)同(11):2-5頁

(16)羅家德,《NQ風暴——關係管理的智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38-53

(17)Granovetter Mark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中譯本見 《弱關係的力量》,《國外社會學》,1998年,第2期,39

(18)同(16)。第39頁

(19)林南 沃爾特.M.恩賽爾 約翰.C.沃恩 《社會資源和關係的力量:職業地位獲得中的結構性因素》

《國外社會學》 張文宏譯  1999年第4期 第15頁

(20)邊燕傑 《社會網路與求職過程》 《國外社會學》 1999年第4期 第6-7頁

(21) 林南 著  張文宏 譯 《建構社會資本的網路理論》  《國外社會學》 2002年第2期

(23) 同(20)第7頁

(24) 同(20)第7頁

(25) 同(16)第42頁

(26) 同(20)第8頁

(27) 同(20)第10頁

(28) 同(11)第8頁

(29)費孝通, 《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26-27

(30)何友暉 陳淑娟 趙志裕 《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1999)》, 楊國樞 黃光國主編,台灣桂冠圖書公司,1994:56-58

(31)同上,1994:58-59

(32)林耀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一章第2 頁

(33) 同(11):9-10

(34) 汪和建,《新經濟社會學的中國研究》,中國社會學會一九九九年年會論文,第10-13頁

(35)汪和建,《超越純粹經濟理論——韋伯經濟社會學探索的思想歷程與現代意義》,《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2期

(36) 柯武剛 史漫飛 著 韓朝華 譯 《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 商務印書館 2002:35


推薦閱讀:

記住這幾句,你在社會上必受尊重(圖)
只是以學生的身份緬懷我邸哥
淺談擇日在當今社會的應用
極簡羅馬史(1)羅馬城建立~君士坦丁大帝
窮人有活下去的希望,社會才有希望

TAG:社會學 | 社會 | 經濟 | 社會網路分析 | 解釋 | 經濟社會學 | 範式 | 分析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