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314——清朝清穆宗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納拉氏。在位13年(1861-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廟號穆宗。謚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同治-個人檔案

同治帝朝服圖

年號:同治 姓名:愛新覺羅·載淳 出生: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 出生地:紫禁城儲秀宮 屬相:龍 父親:愛新覺羅·奕詝(即咸豐帝) 母親:葉赫那拉氏,後尊為孝欽顯皇后 排行:咸豐帝第一子 初婚:16歲

原配:阿魯特氏 配偶:皇后1人,皇貴妃4人等 子女:無 即位時間: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日(1861年11月11日) 即位年齡:6歲 在位年數:13年

卒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 享年:19歲 死亡地:紫禁城養心殿 廟號:穆宗 謚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陵寢:惠陵

繼位人:愛新覺羅·載湉(即光緒帝) 最得意:興辦維新諸事 最失意:父親早故 最不幸:身後皇后自盡 最痛心:無子女 最擅長:戲耍同治-個人簡介

同治帝

同治即位時,只有6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的十月,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滿八位大臣專權,聯合東宮慈安皇太后和恭親王奕?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在護送咸豐帝梓宮回京之際,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達,採納恭親王建議,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實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權,改年號為「同治」,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為議政王、軍機大臣,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武裝,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實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延緩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她一方面採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制,以加強深宮集權。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親咸豐還要厲害。他有許多后妃,卻還要常常帶了兩個心腹太監,換上平民服裝,偷偷溜出皇宮,到京師的南城娼妓區去尋花問柳,夜間不回皇宮。據說,時間一長,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只覺得渾身發燒,口渴,腰疼,小便不暢。太醫摸不透是什麼病,只當普通的感冒來治。一連幾天,燒熱不退。又便秘,頸項、肓背、腰部等處發出紫紅斑塊。到公元1874年11月,頭部、臉面上都出現紫色發亮的斑塊,左邊臉頰上的斑塊被抓破,滲出血水,又頰腫得厲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著,腰部化膿,很遠就能聞到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慈禧太后怕同治從鏡子里見自己的尊容會受驚,便命太監將養心殿內所有的鏡子都收藏起來,不便挪動的穿衣鏡等,用紅緞蒙上。同治命人拿鏡子,皇后阿魯特氏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為理由勸阻。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言,宮中對於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飾,只說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養心殿探病,並向他訴說慈禧太后又為細微小事責罵她,還失聲哭泣起來。慈禧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兒媳婦,並設下了監視的耳目。這天,慈禧聽說皇后去探視皇帝,便親自到養心殿東暖閣外偷聽他倆的談話。她聽到皇后在訴說她的不是,就怒氣沖沖地闖了進去,一把抓住皇后的頭髮,舉手就打,並且叫內廷太監準備棍杖,要嚴厲責罰皇后。同治見狀,被嚇得昏厥了過去,慈禧這才沒有對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勢卻從此越來越重,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死於養心殿東暖閣。沒有過多久,皇后阿魯特氏薨逝。 當然這個是沒有史料記載的。是傳聞。

同治死後的廟號為穆宗毅皇帝,史稱同治皇帝。

同治-辛酉政變

慈禧太后

同治繼承皇位後,在位的13年間,主要發生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即位當年發生的辛酉政變;第二件是清軍攻佔慈禧南京,太平天國失敗。大家對此很熟悉,就不講了;第三件是同治新政;第四件是重修圓明園。下面講辛酉政變。在上文提到,咸豐皇帝的第三錯,是臨終前錯定了顧命大臣。它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引發了「辛酉政變」。

當時,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後勢力。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後勢力相結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

當時朝廷大臣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肅順為首的「承德集團」,後者是以奕為首的「北京集團」。在北京的大臣,又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傾向於顧命大臣,大部分則傾向於帝胤和帝後勢力。從而出現錯綜複雜的局面。「承德集團」隨駕,主要人物有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文祥,滿洲正紅旗人,道光進士,軍機大臣。英法聯軍逼京師,咸豐帝決定巡幸熱河。文祥「以動搖人心,有關大局,且塞外無險可扼,力持不可」,而被留守京師。軍機大臣中獨其一人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

同治-新政政策

同治帝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蕩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一)設立總理衙門全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一般稱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咸豐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實際職能是總攬新政的中央政府機構,是面對世界局勢、完全創新的機構。它不僅掌管清廷與各國間的外交事務,而且包括對外貿易、海關稅務、邊疆防務、海軍建設、新式工礦業,以及建新式學校、興修鐵路、礦務等,實際上它相當於清廷的內閣兼外交部。這是二千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總理衙門由親王一人總領,實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從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等中指派充任。下設獨立公所,計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機構。其中,俄國股,兼理俄、日兩國外交事務;英國股,兼理奧地利交涉事務;美國股,掌辦對美、德、秘魯、義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各國交涉事務;法國股,兼理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各國交涉事務;後設海防股,掌管南北洋海防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主旨是辦理同西方關係事務,創辦近代化事業,它的出現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標誌。隨之,設立駐外使領館。

(二)出洋考察西方國家兩次破門而入,清朝才被迫開門而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清朝向西洋考察,開始於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館的學生及自己的兒子廣英(為照顧其父同行),離京從上海乘輪船出洋,經過一個月零八天的航程,到達法國馬賽。他在歐洲遊歷110多天,訪問了法、英、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挪威、比利時等國,於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寫出《乘槎(chá)筆記》,

第一次記錄下親眼所見諸如火車、輪船、電報、電梯、機器印刷、蒸汽機、攝影、起重機、抽水機、顯微鏡、幻燈機、紡織廠、兵工廠等。還第一次參觀並記述了歐洲博覽會、芭蕾舞、大英博物館、國家議院、近代報社、高等學院,以及法國的凡爾賽宮、凱旋門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與文明。

(三)培養洋務人才

洋務派在清政府中的代表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10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同文館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

同治朝開設的新式學校,還有江南製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福州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時附設。這所學校是近代較早開設的一所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的新式學校,同時又有軍事學校的性質,以培養海軍和造船人才為目的之一。

(四)派留學生出國

留學生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同治年間留學之風興起,與容閎(hóng)分不開。容閎(1828~1912年),廣東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門馬禮遜教會學堂讀書,家長想讓他學成後做買辦。後該校教員、美國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閎隨他去了美國,成為近代早期留學生之一。容閎提出並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但是,清政府派往美國監督留學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學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留學生禮而行握手禮,甚至於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向清廷建議將留美學生撤回。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為領事、代辦者12人,外交次長、公使2人,成為總長者1人,內閣總理1人;加入海軍者20人,其中成為海軍將領者14人;從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2人;從事實業者30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人者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等。

(五)洋務求強

曾國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繼辦起了近代軍工廠,多聘請洋員充當技術指導。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它包括舉辦新式軍用工業,編練新式軍隊,加強國防建設等,其宗旨是「求強」與「求富」。奕強調學習「西學」,製造「西器」。他認為,「采西學」、「制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時就進行過了,如今再搞是發揚光大祖制和傳統。

同治三年,清政府才開辦大型兵工廠,計有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西安機器局等20餘個。而規模大、有典型性的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漢陽等幾個兵工廠。

江南製造總局。

是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創辦的一個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委託海關道員丁日昌買下設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記鐵工廠,把上海、蘇州兩個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軍事工業製造局。同治六年,曾國藩主張在該廠製造輪船,又在上海海關撥出兩成關稅,為造船經費之用。此後,工廠逐年擴充,計有洋槍廠、洋炮廠、炮彈廠、火藥廠、輪船廠、鍊鋼廠、子彈廠、水雷廠,並設有學校和翻譯館,其規模較為宏大。同治七年,造船廠造出了第一艘輪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戰爭前共制出15艘軍艦,最大者為2800噸,小者只有數百噸。同治-重修圓明園之爭

圓明園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親政,時年18歲。他親政時,詔「恪遵慈訓」,就是要遵守聖母的懿旨。他親政後也辦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閣會見日本國大使副島種臣、俄國大使倭良嘎里、美國大使鏤斐迪、英國大使威妥瑪、法國大使熱福理、荷蘭國大使費果蓀,並接受他們呈遞國書。同治親政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他親自主持經辦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圓明園。

慈禧退簾後,想到宮外遊冶愉悅,回憶起當年的圓明園生活,她懿旨重修圓明園。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幾千萬兩白銀。九月,同治帝發布上諭:興修圓明園以為兩宮太后居住和皇帝聽政之所,讓王公以下京內外大小官員量力捐修。恭親王不好完全拒絕,報效銀2萬兩,指令戶部先撥銀2萬兩。撥款之後,朝廷震動。接著百官疏奏,反對重修圓明園。御史沈淮疏請緩修圓明園工程。同治覽奏大怒,立即召見沈淮,嚴詞申責。接著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諫阻,同治又下諭將游百川革職。經過一段準備,十三年(1874年)正月,圓明園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處)等處先後開工。四月,同治視察圓明園,慈禧親自看取圖樣,應修殿宇不下3000餘間。

七月初六日,發生廣東商人李光昭自稱「圓明園李監督」,借購修園木料詐騙白銀30萬兩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對。同治帝仍不同治帝繪《祝萬年圖》理睬,繼續其工程。七月十八日,恭親王奕、大學士文祥等十人(三位親王郡王、三位御前大臣、三位軍機大臣、一位師傅)聯銜疏奏,請停止圓明園工程:「宜培養元氣,以固根本;不應虛糜帑糈(xǔ),為此不急之務。」同治帝與十重臣幾番面對面地辯論,他明知錯誤,仍不悔改。當大家一再反對時,同治帝準備發上諭,以十大臣「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的罪名,宣布將十大臣革職。兩宮太后見事情鬧大,只好出面調解。據吳汝綸日記載:召見時「兩宮垂涕於上,皇上長跪於下。謂十年以來,無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諭著即撤銷云云」。其結果是:革十大臣職的上諭沒有發布,重修圓明園改為修葺三海。在奕等諫阻下,同治說:「我停工何如!爾等尚何嘵(xiāo)舌!」二十九日,停止圓明園工程。重修圓明園工程是慈禧的懿旨,奕等的諫阻,觸怒了慈禧。三十日,同治帝上諭:「著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此次補蓋、添建、粘修、揭瓦後基本成型的殿閣亭榭等100座500間。八月初一日,同治發出上諭:「朕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懿旨:皇帝昨經降旨,將恭親王革去親王世爵罔替,降為郡王,……著加恩賞還親王世爵罔替」云云。諭修葺西苑三海工程。同治-大事年表

儲秀宮

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載淳在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出生。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去世,年僅六歲的載淳登基,依照咸豐帝遺詔,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九月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等被奕?與慈禧奪權。同治三年六月,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同治四年四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捻軍所殺。同治六年十二月,東捻軍被平定。同治七年七月,西捻軍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同治十一年九月,冊立皇后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后)。同治十二年正月,親政,同年陝甘回亂及雲南回亂大致平定。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歲。同治-死因之爭

同治帝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載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兩宮皇太后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捲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

對於同治帝的死,儘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后縱帝遊盪,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繫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后專權,同治憂鬱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葯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同治-惠陵

惠陵

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寢,位於景陵東南三公里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

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寢。死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確定陵名為惠陵。

自光緒元年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光緒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歷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4359110.89兩。承修大臣醇親王奕、左都御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築規制依照定陵,除未建聖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門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築布局從南往北依次為:五孔拱橋一座、平橋兩座、石望柱兩根、牌樓門一座、東西下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廚庫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橋三路、平橋兩座、東西朝房各一座、東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門一座、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門三座、

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外圍環以砂山。除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築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

該陵雖是清晚期營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因而大木構架至今保存完好。

同治-評價

同治皇帝名載淳,六歲登極,在位十三年,十九歲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啊?還是不幸啊?說同治他有幸的,怎麼說他有幸呢?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尊榮,過著錦衣玉食,鐘鳴鼎盛的生活,沒有兄弟跟他競爭,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喪父,六歲父親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寶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樂。六歲的孩子,周歲才五歲,放到那座上,那幼兒園的孩子,老師給他講故事,他還淘氣他還動呢,他不能動,大臣的奏章他哪懂,他根本不懂啊,奏呈國家大事,任命官員,那你也得坐著,你不能動,這是一種莫大的痛苦和折磨。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關係不好,經常受到訓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他想娶的不行,不想娶的,指配給你。第五大不幸,才十九歲,就一命黃泉了。

同治-后妃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崇綺女,賽尚阿孫女,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冊為皇后。同治帝死後封為嘉順皇后,不久崩。

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1854-1875)-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淑慎皇貴妃,富察氏。穆宗立皇后,同日封慧妃。進皇貴妃。德宗即位,以兩太后命,封為敦宜皇貴妃。進敦宜榮慶皇貴妃。光緒三十年,薨。謚曰淑慎皇貴妃。 庄和皇貴妃,阿魯特氏,大學士賽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為珣嬪,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珣皇貴妃。孝定景皇后崩未逾月,妃薨。謚曰庄和皇貴妃。

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事穆宗,自嬪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間,累進尊封。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事穆宗,自貴人進嬪。光緒間,進妃。宣統間,累進尊封。 榮祿(1834~1903),字仲華,正白旗滿洲人,瓜爾佳氏。出身於世代軍官家庭,以蔭生晉工部員外郎,後任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出為西安將軍。因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留京任步軍統領,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

榮祿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生。由蔭生以主事用,數遷侍郎,兼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1878年(光緒四年)擢工部尚書,以納賄褫職。1891年出為西安將軍。1895年授兵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疏薦袁世凱編練「新建陸軍」。固執「祖宗之法不能變」,竭力反對並破壞維新運動。1898年保國會成立後,曾危言恫嚇,迫其瓦解。

百日維新開始,出任直隸總督,統率北洋三軍,協助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旋晉陞為軍機大臣。1900年策劃立溥俊為大阿哥(即皇儲),謀廢光緒帝。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1902年加太子太保、文化殿大學士。卒溢「文忠」。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4月11日,清慈禧太后重臣榮祿卒。

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

愛新覺羅·奕訢,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寫下遺詔,並於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為恭王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變相暗示恭王爭儲失敗。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遺詔公布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娶重臣桂良女為福晉,這往往被認為是道光屬意恭王之舉,而實際上,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定決心寫下遺詔之後,最多只能視為對恭王的補償,況且恭王福晉並非桂良愛女,而僅為側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咸豐朝期間,由於恭王母子矯詔強封太后的藐視皇帝的行為,奕訢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清政府與英、法、俄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夏,咸豐帝過世,奕訢與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處死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人,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遭到編修蔡壽祺彈劾「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因遭到慈禧太后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允許在內廷行走。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被殺,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訢不同意修治圓明園,更為慈禧所怨。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和戰不定,最後軍隊敗退,慈禧太后借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同時由醇親王取而代之並將其中樞一併改組。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和同時被貶。此事件發生在甲申年故稱為甲申易樞或甲申朝局之變。 之後奕訢常在西郊戒台寺靜修,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敗戰以後才再度被起用,但當時奕訢老邁,更無鬥志,毫無作為。從1894年到1898年逝世為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病逝。 奕訢是洋務派人物,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人稱賢王。清流派呼為「鬼子六」。


推薦閱讀:

看圖說八字辛金
【圖說】傻傻分不清,是痣還是瘤?
[圖說]生命的誕生:令人驚嘆的未出生嬰兒照片
[轉載]看圖說話:百鳥之王

TAG:中國 | 清朝 | 君主 | 愛新覺羅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