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幽默的話題評論

我們的生活和生命中確實應當有許多嚴肅的思考和深刻的話題,如《淮南子》言:「道德之論,譬如日月,馳鶩千里,不能改其處也。」但這並不妨礙擁有另一種人生境界和文化品格———幽默。就像清代戲劇家李漁所說:「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

  幽默必定是智慧的體現,而其妙處往往是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一次,愛因斯坦在演講時,一個中學生請他背誦一道數學公式,大科學家居然被這「小兒科」的題目難住 了,但他的坦然卻使得尷尬成為了幽默:「既然中學課本上都有,我又何必去背。」這個逸聞證實了周谷城老先生對幽默下的定義———「當智慧超過需要時,幽默風趣就出現了。」

  不妨借一個很俗的比喻———把文化說成是殿堂,那幽默既不是威嚴方正的大門,也不是書卷氣十足的書房,它只是董橋先生筆下的後花園———晚芳搖落,荷塘蛙鳴,悠悠然忘卻牆外人語。一不留神,假山後面閃出半張夢中的笑靨,無燈無歌無語無妨!三更人去,長凳下翠草叢中拈出一枝白玉簪,興許才是傳奇的引子。

  然而,就如同一座宅院最能看出品位的往往是後花園一樣,幽默感最能體現人的胸懷、志趣和文化。林語堂先生寫道:「沒有幽默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都說人生如戲,一本正經、道貌岸然……都可以裝的跟真的一樣,但惟獨幽默是扮演不出來的。在人的諸多品質里,許多皆能作秀和偽裝,可誰要假飾幽默其效果往往是在出演小丑。在古代中國,人們讓嫌疑犯咀嚼干大米。他們認為說謊的人因神經緊張而分泌不出足夠的唾液,大米咀嚼後仍是乾的。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且不論,但缺少文化品位的人澀語枯言、毫無情趣那倒是錯不了的。宋代詞人黃庭堅早就說過:「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智者無為,愚者自縛。」幽默是一種自然展示出來的大俗大雅的生命境界,無論人生際遇如何都不失其意趣。袁宏道這樣描寫某寺廟:「老槐兩株,一僧凈瘦。」簡潔而透著雅趣;金聖嘆寫道:「聞城中胖大和尚死,不亦快哉。」和尚齋食素心,胖大者想來必是不守戒條的,難怪金夫子要「不亦快哉」;蘇東坡在流放中生活非常窘迫,但卻很認真地告訴官府中那些吃香喝辣的人:日享三白,不複信世間有八珍。何謂三白:「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米飯,乃三白也。」……

  晚清有個軍機大臣王文韶,因其圓滑得一外號叫「油浸枇杷核」。時人對其評價是「無毀無譽」。後因有人彈劾,慈禧一怒之下便要殺他,榮祿卻站出來死保。那天在宮裡,一面是疾言厲色,一面是苦苦哀求,他雖在場,因耳聾全然不知另一廂的狂風驟雨,糊裡糊塗地過了生死關。毫無幽默感的人成了幽默的主角,這本身就透著幽默的故事,其實常常還在發生著。

  偶讀舊聞,有一些看來很幽默的事,因滲透了過於漫長的年代而讓我感受到別樣滋味。1894年3月,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在遊歷到重慶附近的鄉村時寫道:「豬肉用大注射器從大靜脈把水注射進去,這樣,豬肉顯得很重。」4月,他到雲南一個市鎮:「我住在一家設備較好的旅店的樓上一間乾淨的房間。在牆上潦草地寫著『×××到此一游』幾個漢字,有人告訴我,這是中國遊客寫的,滑稽地表明他們曾經旅行到過此地。」

  「注水肉」和亂刻瞎劃,竟有如此悠久的淵源,蘇格拉底這樣提醒我們:「看得見是看不見的影子。」那些「看得見」的幽默帶給我們的,是「看不見」的歷史沉重感。

  俄國思想家赫爾岑在《家庭的戲劇》中說:「只有堅強的人才承認自己的錯,只有堅強的人才謙虛,只有堅強的人才寬恕,只有堅強的人才大笑———不過他的笑聲常常近似眼淚。」也許,面對有關幽默的話題,我們最好的回答就是發出這樣的笑聲吧……


推薦閱讀:

加強幽默的八點建議
有沒有什麼用高大上的數學公式寫的冷笑話?
幽默感,不要硬學
作為文藝小清新,你寫過哪些自己認為很文藝或有趣的或幽默又不乏道理的句子?
幽默可調節健康

TAG:幽默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