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描寫水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關鍵詞】

詩詞名句,寫景狀物,自然風光,山水,黃河,鸛雀樓

【名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出處】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註】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說明】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賞析】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周圍風景秀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寫詩人登高所見的遠景,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首句寫一輪落日西沉,漸漸消失在詩人視野中的景象,這是作者西望天空所見的壯麗景觀。次句則寫黃河奔騰入海的磅礴之景,作者的視線從天邊到地面,由近及遠,由西到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收納於整個畫面之中,使詩境顯得特別寬廣遼遠,並給人以親臨其境之感。詩人稱太陽為「白日」,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太陽光輝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但實中有虛。詩人站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的情景,句中所寫的不過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眼前實景與意中虛景合二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這兩句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而又處於瞬息萬變之中的動態圖畫。白日依山而盡,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入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因此,畫面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活潑美。從寫法上看,這兩句是正名對:「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對仗極為工整,厚重有力,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再結合最後兩句,可以看出,全詩皆對,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流於雕琢呆板。後兩句雖然相對,卻沒有對仗的痕迹,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是十分成熟的。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在這裡,詩人沒有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責任編輯:夏素箏)


推薦閱讀:

描寫動物的成語(中篇)
描寫秋天的詩句,太全了
描寫月亮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描寫西湖風光的詩詞名句有哪些?
描寫草原的句子

TAG:黃河 | 描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