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兒社交能力的6個要點和1個提醒

  

  幼兒園的選擇會對孩子的社交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常爸個人考慮送孩子到採用蒙特梭立教育理念的混齡幼兒園去上學。首先,混齡班讓孩子有機會向更大的孩子學習,比和一樣懵懂的同齡人來說,大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集體生活後,行為規範會更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其次,之前文章提到的小班制、有足夠活動空間的幼兒園能降低孩子的壓力感,蒙特梭立體系的幼兒園班級一般比較小,符合這個要求;最後,常爸對蒙特梭立的教育理念是比較認可的。當然,這只是個人的選擇,並不是說採用其他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或者大班制的幼兒園就一定不好;其實與上什麼幼兒園相比,父母在培養幼兒社交能力上起到的作用,才是至關重要的。

  父母比孩子的同齡夥伴們更能:

  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理解別人的情緒;

  知道孩子成長階段社交方面的特點;

  用語言表述情感;

  調節自己的情緒。

  所以,比起同齡小夥伴來說,父母是培養幼兒同理心、自控力、語言溝通等社交行為必備能力的更好的「社交導師」。

  下面常爸就總結一下幾篇被經常引用的關於幼兒社交能力發展的論文中的一些研究發現,供各位父母參考。

  教授孩子何為「情感」

  Susanne Denham是美國George Mason大學發展心理學系教授,幾十年來專註於研究幼兒的情感發展以及父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Denham教授的研究表明,對情感的理解能力是決定學齡前兒童社交能力強弱的關鍵,對情感的理解能力越強,孩子越會受到同齡夥伴的喜歡。

  

  父母在孩子學齡前階段,要注意教會孩子表達的情感,而不是指望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教孩子表達情感,最重要且簡單易行的兩個方法:

  向孩子解釋自己的情緒 – 什麼時候(或孩子的什麼行為)讓自己感到高興/難過/生氣;

  教會孩子表達情緒的辭彙和語言。

  Denham教授發現,當父母經常向孩子解釋自己的情緒及引起該情緒的原因時,孩子能學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在解釋自己情緒的時候,可以融入一些行為規範的要求,比如「你剛才在公眾場合大聲尖叫讓我很難過,我希望你下次有什麼需求能和媽媽好好說」。而當父母更常使用高級的語言來描述情緒時,孩子能更好地處理憤怒和失望的情緒。

  言傳身教,傳遞正能量

  作為社交導師的父母,在處理自己情緒的時候,其實無形中也在傳遞一些處理情感的方式。假如父母遭遇到挫折或損失,表現得積極、向上,而不是憤怒或絕望,孩子耳融目染,也會以正確的方式來面對以後可能出現的消極情緒。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特別是媽媽)經常表現出負面的情緒,孩子的社交能力受到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孩子看到媽媽表現出負面情緒的情況越多,就越不會將媽媽看成是一個可以給他/她安慰和建議的人;而在生活中缺少一個這樣的「導師」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另外Denham教授研究發現,那些社交能力最強的幼兒,往往是那些在家裡經常能感受到積極向上情緒的人。

  孩子像一塊潔白的布,不知不覺就染上了色彩,母親的教誨,禮儀家教自不必說,甚至連大人下意識的動作也被他模仿,這種吸取是無微不至的。自古人們就說:「孩子是母親的鏡子」,但這種映像一旦照入,就不易消失,將終生留在孩子身上,考慮到這一點,鏡子的比喻恐怕就不夠貼切。」

  - 日本社會活動家和宗教思想家 池田大作

  與孩子保持親密有愛的關係

  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密關係,可以在情感上給予他們安全感,這樣他們才能更容易適應新的環境變化(社交形勢的變化),也培養了他們的同理心。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發現,對父母有安全情感聯結的4歲孩子比和父母缺乏安全情感聯結的同齡人要有更強的同理心。

  

  Denham教授做過實驗,問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各種情況下,他們預計父母會如何反應。那些預計父母會給他們帶來安慰的孩子,在幼兒園裡是那些被老師們評價為社交能力比較強、更有同理心和更有合作精神的孩子。

  不可忽視或粗暴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無理由地」發飆時,父母第一反應就是讓他/她不要哭鬧;大聲的哭鬧很容易讓父母著急上火,然後很大聲地制止孩子:「不要哭了!!!」然後簡單地讓孩子「不要哭了」,往往並不會有任何效果,而且也不能讓孩子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常爸之前關於「Terrible Two」的文章里,有這麼一段話,和Denham教授給出的建議不謀而合:

  很多時候,孩子發飆往往是有了負面的情緒,卻不知如何用語言表達。如果家長在孩子發完脾氣以後,能幫助孩子將其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會有助於孩子正確地感知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氣。」

  在此,還想重複一下之前引用過的陶行知先生的話:

  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

  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撻,連在夢裡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有得著,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會兒而你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人奪了去一般的傷心。」

  要孩子有同理心,要他們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父母首先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和孩子產生「共情」。

  做孩子的朋友,一起聊聊他的社交生活,給出策略建議

  和孩子像朋友般自在地聊聊他的圈子所發生的事情。你不僅可以知道到孩子做了什麼,也能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社交活動很感興趣。

  於是對於他在生活中碰到的社交問題,也許會向你請教解決策略。這時候應該鼓勵他們建立一種積極的、正面的態度。Corsaro等人的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有一半以上的社交活動都是以被拒絕開始的。所以當你的孩子被拒絕的時候,你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孩子被拒絕的窘迫「也許他比較害羞」或者「他可能想自己玩會兒」。你在幫他想解決辦法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引導著他預測不同的社交策略的影響結果,這也是幫助孩子去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增強其同理心。

  鼓勵孩子和年齡較大的兒童或者成年人玩角色扮演遊戲

  孩子們都很喜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這是學齡前兒童建立友誼的重要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經常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的孩子彼此之間較少爭吵,溝通也更順暢。

  角度扮演遊戲對於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是很有好處的,而社交能力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情緒自控力。如果大孩子或者父母參與進孩子的遊戲當中,遊戲會變得更加複雜,並且在其引導和陪伴下可能會持續更長的時間,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通過遊戲來提升社交能力的好方法。

  

  提醒:分享是困難的,不要強求孩子

  很多父母都認為「分享」是最重要的社交技能之一。但是對成年人來說,分享有時也是很困難的,更何況是心智還在發育的孩子。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是很少分享是正常的。當父母在鼓勵分享的時候,請有耐心,不要強迫。不要堅持讓孩子分享他最最喜歡的東西,可以循序漸進,從他/她不那麼在乎的東西開始。

  由於幼兒園質量參差不齊,各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也不一樣,很多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外在因素父母是無法改變的。但父母應該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的社交行為養成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與其糾結於是否應該為孩子選一個超越自己經濟承受能力的幼兒園,不如多花時間從改進自己的行為入手,儘可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示範。早期教育說到底,還是家庭教育;教育孩子,還是要從家長的自我教育開始。


推薦閱讀:

兩三歲的孩子愛打人?——如何解讀幼兒的「暴力傾向」?
兒童投保指南
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的奧秘!超管用!(轉給家長)
五招讓寶寶順利進入幼兒園
幼兒園大班必讀世界經典繪本

TAG:幼兒 | 能力 | 提高 | 提醒 | 社交能力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