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新詩何去何從?

中國新詩何去何從?

桑士達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12月24日 第07 版)

  面對我國日益頹廢的新詩狀況,德高望重的著名老詩人賀敬之不久前提出「創建有中國特色新詩體」的重要命題。竊以為,通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解答問題,讓我國詩文化真正走向新生和復興繁榮,實在是新世紀我國一項重大的文化創建工程。

  詩歌可稱為我國的國粹。從古至今,我國湧現出數不勝數、歷久不衰的詩篇和無數彪炳史冊的傑出詩人,國人以學詩、作詩、詠詩為雅事,以成為詩人、詩入典籍為榮光。詩歌還被列為華夏文化「詩、書、禮、義、樂、春秋」六藝之首,成為中華先進文化的瑰寶之一。但令人遺憾的是,詩歌如今已風光不再,甚至可以說,我國詩歌走到今天,一變千年來的盛興榮華為時下的衰落頹敗,好像是從天上跌落到地下!不要說國外文化人士對中國詩歌現狀大惑不解,只要是一個稍有文化的國人,觀察瀏覽當今的中國詩壇,就可大致得出如下結論:詩歌再沒有昔日的風光,詩歌再沒有熱鬧的市場;寫詩的竟比讀詩的多,一邊是詩人們的沾沾自喜、自我陶醉,一邊是人們對詩歌的不屑一顧、敬而遠之!

  人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這裡有種種原因,但竊以為「三不到位」是重要癥結:理論研究不到位,指導引導不到位,規範規定不到位。為什麼在中國諸多文體中新詩下滑衰敗最為深重?一言以蔽之,完全是「新詩」的自我墮落導致的,詩歌偏離了時代、偏離了社會、偏離了人民大眾,自然被小化和邊緣化!

  「人間要好詩」!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重振詩歌雄風十分必要。讓中國詩歌走出困境,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詩體,可謂刻不容緩。那麼,「救救詩歌」路在何方?

  縱觀我國詩歌的發展史跡,以胡適倡導「五四」白話新詩為開端,中國新詩至少有過30年的探索和創造。儘管有了基本成型的新詩形態,但可惜的是,我們沒有進行認真的研究、探索和創新,卻讓它繼續走向不歸之路!

  那麼,今天我們何以創建「有中國特色新詩體」?我認為,應該通過古典詩詞、民歌和「五四」以來自由詩的「三結合」產生新體詩歌,要堅持內容和形式相統一——在內容上,新詩須擔當時代和社會責任,多反映現實生活,為人民鼓與呼,敢於抒發「真的聲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條標準:一是語言簡潔精鍊,句式與段落整齊而美觀;二是必須押韻且有一定節奏,易誦易唱易記,讀之抑揚頓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詩歌傳統和民族特色,讓老百姓喜聞樂見。誠如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老教授吳奔星先生多年前強調的:「中國的詩,應該打著自己的旗幟,走我們中國自己的路。」

  我認為,新詩體的創建應該由著名高校、中國作協、中國詩歌學會等部門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聯手進行研究攻關,而且應該做好新詩體的教育和普及工作,讓詩歌愛好者、特別是高校的文科生受到最基本的新詩創作與欣賞的知識教化,報紙雜誌也要多刊發「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好詩,共同促進新詩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路。

推薦閱讀:

漢語新詩格律概論/孫逐明
沙克 || 百年中國新詩概論
談新詩的「押韻」 文/木依秋
他把一生寫成了詩
一首春天的小詩

TAG:中國 | 新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