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國間周旋——評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

2007-11-06 11:15:23  來源:新華網廣西頻道

內容提要:大國平衡戰略,是東盟對冷戰後新的地區形勢的一種反應和戰略選擇。在東盟各國看來,單純依靠東盟自身的力量是無法保障本地區安全的,而大國出於利益的驅動和對權力的追求,一定會在東南亞地區進行擴張和競爭,利用這些大國之間的相互競爭,可以達到某種均衡的態勢,從而保證本地區的安全、穩定與繁榮。東盟認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正處於上升的態勢,是一個個雄心勃勃的地區強國,而美國則是一個「溫和的超級大國」,因此,有必要擴大美國和日本在該地區的存在與影響力,以制衡中國。

在冷戰結束之後的10多年時間裡,東盟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保證東南亞地區安全與穩定的地區戰略,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東盟認為,利用大國們追求權力的慾望,使它們在該地區的權力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是保證該地區安全、穩定和繁榮的最佳選擇。筆者將東盟的這種地區戰略歸納為大國平衡戰略。

一、 大國平衡戰略產生的背景

由於都是小國和弱國,東南亞各國一直無法自己主宰本區域的事務,它們不得不「與狼共舞」。在如何看待大國在該地區的存在及處理與大國關係的問題上, 東盟內部原來並不一致,在冷戰時期和冷戰後初期,主要有如下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印尼蘇哈托時期曾經竭力奉行不結盟政策。蘇哈托曾經積极參加不結盟運動,並且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重要代表,在蘇哈托看來,推行不結盟政策可以將大國排除在本區域之外,由本區域內各國來處理自己的事務,而印尼是東南亞地區的大國,通過在東盟中的政治盟主的地位,可以主宰本區域的事務。因此,推行不結盟政策,有利於實現和鞏固印尼在東盟的領導地位,最符合印尼的利益。這種觀點實際上行不通,因為,東南亞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實力能夠完全把大國的勢力排除出勢力去,此外,其他小國也對印尼存有戒心。

第二種觀點,馬來西亞提出的中立化。這種觀點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地區內各國在處理國家之間的關係時遵循互不干涉、互不侵犯的原則,不捲入大國之間的競爭,並且把這些競爭排除在本區域之外;二是大國要保證不介入本區域事務,以保證本區域的中立。這種觀點後來發展成為「和平、自由和中立區」的概念。但是,誰來保證東南亞的中立呢?實際上沒有一個大國會願意挺身而出保證東南亞的中立。

第三種觀點,新加坡主張的大國平衡。新加坡認為,大國在東南亞地區具有重要的利益,因此,要想完全排除大國在本區域的存在既不現實,也是有害的。東南亞各國大部分都是小國,因此,最為現實的辦法,是歡迎大國在本區域的存在和影響,但這種存在與影響應該是均衡的,通過這種均衡,本區域便可實現和平與穩定。因此,東南亞各國在處理與大國關係時,必須奉行均衡戰略,即在各大國之間尋求勢力的平衡,防止某個大國在該區域的存在過分強大,一旦失去均衡,便有可能導致本區域的不穩定。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許通美對這種戰略作了如下的描述:「不排除大國對區域內事務的干預,而要平衡它們的影響力並使之有助於維護東南亞的穩定與繁榮。」[1]

隨著冷戰後東南亞地區局勢的發展變化,尤其是金融風暴和9?11事件,使第三種觀點,即新加坡的觀點逐步為大多數東南亞國家所接受,成為該地區各國處理與大國關係的一個基本原則。東盟推行大國平衡戰略,不僅是出於對自身的實力的考慮,而且也是對冷戰後急速變化的地區局勢的一種反應。許通美認為,新加坡的觀點「可能是最不受歡迎的,但最接近現實。」[2]

泰國是東盟各成員國中與中國關係最為親密的國家之一,但也不願意因為太過親近中國而疏遠了傳統盟友美國,此外,泰國也與日本保持密切的聯繫。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國際關係與安全研究院顧問古蘇馬·斯尼王塞指出:「儘管與中國的關係不斷加強,泰國仍然與美國保持聯盟關係,重要標誌就是每年都舉行代號為『眼鏡蛇』的聯合演習。…在冷戰時期,美國是該地區安全的監護人,冷戰後則變成地區力量的平衡者。」 「亞太地區的另一個大國日本除了在經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外,也在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3]泰國法政大學政治系教授猜·詩里說:「泰國的政策是要各強國保持平衡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使本地區的經濟互相依賴,同時也增強我們的力量。」 [4]

馬來西亞也主張讓美中日三大國的力量在東南亞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以保證本區域安全。馬來西亞海軍副總司令阿哈默德?拉馬里 HJ?莫哈德說:「中國、日本和美國是世界上決定亞太地區安全發展的重要角色。各國的國際關係顯然影響地區的穩定,因此,重要的是保持目前勢力均衡的三角關係局面。」[5]

自蘇哈托下台以來,印尼在5年內連續換了三屆總統,由於受一連串國內問題的困擾,無論是哈比比、還是瓦希德,以及目前在位的梅加瓦蒂,都還來不及確立自己的地區戰略,他們也沒有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目前印尼的當務之急,是恢復受金融風暴重創的經濟,防止分裂,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如果說印尼有自己的地區戰略的話,那也是為上述目的服務的。換一句話說,印尼需要大國平衡戰略為其解決國內問題提供外交保障。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安全領域,印尼都需要大國力量維持一種「均勢」狀態,因此,現在的印尼政府也是奉行平衡的原則來處理與各大國的關係。日本目前是印尼最大的援助國,由美國發揮主導作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也在幫助印尼克服金融危機及恢復經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日本和美國還是印尼最大的出口市場及外國投資者。為了減輕在經濟上對美日兩國的過分依賴,瓦希德總統上台後便努力改善與中國和中東國家的關係,他出訪的第一個國家,便是中國。印尼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增加中國的經濟存在來平衡美日兩國的經濟存在。一位長期研究印尼問題的香港學者在總結瓦希德的對外政策時這樣寫道:「瓦希德認為印尼必須與所有大國建立關係。在馬拉松式出訪世界各國期間,他描述中國、日本和印度是印尼對外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尼外交的核心網路就在這三個國家。按他的觀點,印尼和和其他亞洲關鍵國家的聯合在建立亞太新秩序特別是安全體系中具有戰略意義。瓦希德的構思是:印尼、中國、印度在日本和新加坡的資本及技術的援助下,結成鬆散的聯盟,印尼要用中國日本、印度軸心來制衡美國及西方的勢力。」[1]

梅加瓦蒂上台後繼續奉行大國平衡的原則,她尤其重視發展與中美兩個大國的關係,在兩個大國之間保持平衡,她表示,「目前印尼對外政策的優先目標,是要為國內恢復經濟和維護國家的統一服務,因此,印尼需要東盟、亞洲、美洲、非洲和中東等友好國家的支持。」 [2] 梅加瓦蒂總統於2001年11月訪問美國,她是9?11事件後伊斯蘭世界第一位訪問美國的國家領導人,她表示支持美國領導的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鬥爭,梅加瓦蒂的立場受到布希的讚揚和歡迎。梅加瓦蒂總統此次的美國之行收穫頗豐,布希總統答應恢復對印尼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並且提出了一攬子援助計劃。布希總統承諾,「支持梅加瓦蒂總統為建設一個穩定、民主和繁榮的印尼所做出的各種努力。」[3]

梅加瓦蒂擔任總統後,也十分重視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2002年3月下旬,梅加瓦蒂率8名部長和170多名企業家訪華,梅加瓦蒂上台以來近兩年多的時間裡,印中兩國高層領導人之間的互訪活動十分頻繁,兩國間的各種經貿協定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簽訂。

梅加瓦蒂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接連訪問了美國和中國,從其行動也可看出,新的印尼政府希望在中美之間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

在軍事與安全方面,梅加瓦蒂政府可能會更加倚重美國的力量,通過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和安全合作,制衡日益增長的中國的影響。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2002年7月底至8月初的東南亞之行的一個重要收穫,就是成功地使美國和印尼兩國的軍事合作升級,鮑威爾認為,美國和印尼將走上一條越來越廣泛的軍事合作之路。鮑威爾還宣布,在未來幾年裡,美國可能會向印尼提供5000萬美元資金,用於打擊恐怖主義和其他項目。而此前,由於1999年在東帝汶發生了流血暴力衝突,美國國會通過了「萊希修正案」,限制美國和印尼的軍事合作。鮑威爾讚揚梅加瓦蒂:「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印尼人)一直與我們進行較為全面的合作。梅加瓦蒂致力於這項事業,我對這一點相當肯定。」 [4]

長期以來,地區外的大國一直在東南亞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成為主宰該區域命運的主要力量。N?加尼山在一篇題為「東盟與區域外大國關係」的文章中指出:「區域外大國一直決定著東南亞地區國際關係發展的形式和內容。」「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該區域的國際關係至少部分是由中美關係所決定的。在更大一點的亞太範圍內,則是由美國、中國和日本三個大國的關係決定東南亞區域國際關係的主要內容。當然,這種影響也超出了東南亞和東盟的範圍。在戰略、安全和經濟領域,美國起主導作用,然而,若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考慮,作為亞洲的大國,中國和日本可能會對該區域提出更多的要求。」[1]

在冷戰結束初期,作為一個重要的地區性組織,東盟曾經一度崛起,成為影響該地區事務的一支重要力量。1997年的金融風暴,使主要的東盟成員國受到重創,東盟的內部凝聚力也受到嚴重削弱。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作為鄰居,東盟對中國的崛起既高興,又有許多擔心。面對與日俱增的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存在與影響力,他們需要有一種制衡的力量,於是,東盟把希望寄托在美國和日本身上。

東盟的戰略構想是:利用大國對權力的追求,使大國勢力在東南亞地區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旨在防止某個大國的勢力在該地區過分膨脹,從而實現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所謂大國平衡,拿漢斯?摩根索的話來說,「系指國際社會中若干國家權力分配近乎均等的狀況」。[2] 大國平衡戰略是東盟處理本地區國際關係的一種特殊手段,東盟希望通過這種特殊的手段,使該地區達到一種特殊的穩定狀態。當然,這種大國平衡與歷史上一些西方大國所追求的「均勢」有重大差別,歷史上一些西方大國所追求的「均勢」是以犧牲小國利益為代價去滿足大國的利益。東盟的 大國平衡戰略,是希望通過平衡各大國在該地區的力量,達到多種力量的和諧並存,實現地區格局的多極化,使東南亞各小國的利益得到保證。

二、 大國平衡戰略的實踐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東盟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推行大國平衡戰略,成立東盟地區論壇,倡議召開亞歐首腦會議,積極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與美國達成反恐合作協議,加強與印度的聯繫等等,都是東盟實踐大國平衡戰略的重要措施。

東盟區域論壇成立於1994年,論壇的成員除了東盟成員國外還包括東盟的對話夥伴國,包括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國。東盟區域論壇是一個高級協商對話機構,成立的目的旨在使東盟與周邊大國一起就共同感興趣和關注的政治與安全問題進行建設性對話,建立信任措施和開展預防性外交。該論壇成立以來每年舉行一次會議,迄今已舉行過9次會議。每次會議均由東盟成員國外長擔任主席,由東盟決定會議議程,迄今為止,討論的主要議題有南中國海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反對恐怖主義的問題等。東盟建立該機構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通過這種對話與磋商機制,影響美國、日本和中國等大國在本區域的行動,讓各大國互相制約,最終達到由東盟來主導本區域的安全事務的目的。

亞歐首腦會議是由東盟成員國新加坡於1994年倡議召開的,新加坡的提議得到了東盟其他成員及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和歐盟的積極響應,此後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迄今已舉行4 屆會議。東盟倡議召開亞歐首腦會議的目的,是要進一步加強與歐盟的合作,通過歐盟來制約美國,防止美國在該地區的勢力過分膨脹,不讓美國單獨主宰東南亞地區的事務。

積極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想也是東盟實施其大國平衡戰略的一個重要步驟。2001年11月6日,朱鎔基總理在第五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上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 朱鎔基總理的建議得到東盟領導人的一致歡迎。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正式簽署了進一步推進經濟合作的框架協定,設想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東盟的意圖是,通過與中國組建自由貿易區,可以與中國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減少對美日經濟的依賴性。長期以來,東盟過分依賴美國和日本的市場與資本,美國和日本經濟一打噴嚏,東盟就感冒。

與美國建立反對恐怖主義聯盟,加強與美國的軍事與安全合作,也是東盟實施其大國平衡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7月29日到8月3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利用參加東盟地區論壇年會的機會,對東盟6國進行了訪問,鮑威爾此次東南亞之行的最大收穫,是說服東盟10國同意與美國一起簽署了《合作打擊恐怖主義聯合宣言》。該宣言為美國與東盟的聯合反恐奠定了新的基礎,它標誌著美國與東盟在反對恐怖主義的問題達成了更多的共識,它們將在反對恐怖主義的問題上採取更多的統一行動。

東盟還試圖利用印度以平衡其他大國在該地區的勢力。1992年,印度成為東盟的「部分對話夥伴」國, 1996年被正式接納為東盟的「正式對話夥伴」國,雙方的對話由此定期化和機制化。緊接著,印度參加了東盟地區論壇,這是半個世紀以來印度第一次參與亞太地區的政治與安全對話。1996年7月,印度參加了在雅加達舉行的東盟部長會議,至此,雙方的制度聯繫已進一步得到加強和鞏固。印度與東盟的經貿合作不斷拓寬,雙方建立了東盟—印度聯合合作委員會,大力促進經濟貿易往來。印度與東盟的防務合作也不斷加強,近年來,印度頻繁地與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在東南亞海域舉行海軍聯合演習。印度還分別與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簽訂了雙邊防務合作協定。在印度與東盟國家的防務合作中,與越南的聯繫尤其密切。

東盟全面發展與印度關係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印度來制約中國。東盟認為,印度作為亞洲大國,擁有巨大潛力,是其實行大國平衡戰略的一個理想夥伴,發展同印度的關係,有利於維護本地區的安全和平衡其他大國的力量。正如一位西方記者說的:「東盟也認為,印度在戰略上非常重要,因此也將迅速接近印度,從牽制中國的目的出發,開展平衡外交。」[1]

三、東盟-美國關係:更加凸顯軍事與安全合作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繼續加強與東南亞的經濟貿易聯繫,柯林頓政府還把東南亞確定為美國重點開拓的一個新興市場,美國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與貿易持續增長,1997年金融風暴之後,東南亞國家對美國資本與出口市場的依賴更加突出。目前,美國是東盟主要國家的最大的出口市場,東盟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僅次於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美國與東盟的貿易額佔美國與亞洲貿易總額的20%,超過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額。同樣重要的是,東盟對自由貿易的承諾有助於美國積極推進的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的建立。通過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其他措施,東盟正在加速向區域經濟自由化邁進,這些正是美國所期望的。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安全方面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東南亞還要不要美國的軍事存在?在個問題上,東盟內部存在較大的爭議。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認為,冷戰結束之後,東南亞地區的力量對比關係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東南亞周邊地區出現了新的地區強國,他們正在試圖填補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留下來的權力真空。如果美國完全退出東南亞,將會使這個地區出現更加不穩定的局面,因此,美國的軍事力量繼續保持在這個地區,是該地區穩定、繁榮和發展的一個基本保證。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在2000年9月初訪問美國時,曾經發表題為「東盟與美國關係:面臨挑戰」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指出:「在過去的歲月里,美國的存在是亞洲享有今日的和平與穩定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美國曾經幫助充滿緊張和紛爭的不穩定的東南亞走向迅速增長和充滿活力。」 吳作棟承認,冷戰結束之後,圍繞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存在還是否必要的問題,東盟各國有不同的看法,「東盟各國勉強接受了這一立場,即美國是這一地區的穩定因素。尤其是在如何看待美國的軍事存在這個問題上,東盟各成員國有不同的觀點。」 「近年來,這個地區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因而也需要東盟與美國之間進一步擴大雙邊的、地區的和全球範圍的合作。…東盟與美國不斷擴大和加深的合作將促進這個地區的穩定與繁榮,如果這種合作削弱了,雙方的利益也會受到損害。因此,我們要為促進東盟與美國這一極為重要的聯繫做出最大的努力。」 [1]

東盟各國實際上已經達成一種共識,即把美國在這個地區的軍事與安全存在看作是該地區的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平衡力量與穩定器。正如一位東盟高級官員所說的:「過去50年來,美國的存在對地區的穩定發揮了主要作用。反恐作戰重新使東盟與美國接近。從中也可見由小國組成的東盟希望藉此平衡對華外交的意圖。」 [2]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和日本逐步向政治與軍事大國邁進,東盟各國的不安全感也增加了,他們陷入了一種安全的困境,怎樣走出這種困境呢?他們發現,保持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存在,實現大國勢力之間的平衡,是一個最好的辦法。正如一位東南亞的學者所說的:「如果中國被看作是最令人起疑的地區大國的話,那麼,美國則被認為是一個良性的、最沒有危險的國家。…在東盟,沒有一個國家會把美國看作是威脅的來源,即使是像印尼這樣一個總是標榜獨立與不結盟的對外政策的國家。美國與東盟之間也存在一些衝突,包括新聞自由、人權、民主等問題。由於政治理念的不同,東盟成員國的一些領導人,如馬哈蒂爾也不時發表一些反美的言論。然而,大多數東盟成員國仍然把美國看作是一個不可替代的、積極的角色。」 [3]

9?11事件之後,美國在這個地區的軍事安全存在對地區穩定與和平所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受到了大多數東盟國家肯定和接受。在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者看來,美國在這個地區的軍事安全存在雖然也令人會感到不愉快,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加強美國的軍事與安全存在,有利於他們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以及對付日益增長的其他大國的威脅,從這些方面看,美國加強在這個地區的軍事與安全存在具有積極意義。在這方面,菲律賓方面的觀點最有代表性。阿羅約總統上台以來,加強了與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與安全合作,尤其是在反對恐怖主義的問題上,幾乎是毫無保留地與美國站在一起,正如阿羅約說的,菲律賓一直站在支持美國反恐的前沿。

美國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東南亞,因為世界上的三分之一的穆斯林人口居住在這個地區,該地區複雜的地理與宗教、民族環境是國際恐怖主義組織最為理想的藏身之地。為了爭取東盟,美國向東盟國家許諾提供更多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條件就是要這些國家積極支持並參加以美國為首的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統一戰線。新加坡學者拉爾夫??埃墨斯認為:「9?11事件使東南亞重新受到了重視。給人的感覺是,反恐戰爭是華盛頓目前最關注的事情。他們把許多問題都擱置一邊。」 [1]

近年來,東南亞地區格局的最大變化,就是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在這個地區的軍事與安全存在。通過東盟地區論壇這個多邊安全合作機構,通過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的雙邊軍事安全合作,美國重新填補了它自已於1992年從菲律賓軍事基地撤出之後留下來的權力真空。菲律賓國防學院政治學教授倫墨爾?C?本勞指出:「1992年美國從菲律賓軍事基地撤出後,在東南亞留下了權力真空,現在,美國又重新回來填補了這個真空。」本勞認為,美國加強與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雙邊軍事聯盟,「不僅是反對恐怖主義,而且也有助於防止該地區的潛在的侵略者。」 「為美國提供了重新實現東南亞地區的權力平衡的機會,因為美國在亞洲的安全政策是建立在與各個國家的雙邊同盟的基礎上的。」 [2]

總之,東盟認為,在冷戰結束之後,東南亞的安全、穩定與經濟發展仍然離不開美國,尤其是當中國迅速崛起的時候,他們更需要美國這樣一種制衡力量。新加坡前任駐聯合國大使許通美如下一席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東南亞人當前的心態。「東南亞人想從美國那裡得到什麼呢?首先,他們希望美國繼續維持在東亞的軍事存在,並將軍力保持在10萬人的水平,這極大地鼓舞了東南亞人。東南亞人希望美國在亞太充當平衡者和穩定器,因為他們把美國看作是一個溫和的超級大國。…東南亞國家希望美國與它們合作共同滋養東盟地區論壇,以便它能及時成為亞太經合組織安全上的對等組織。」 [3]

四、東盟-中國關係:日益密切但也存在隱憂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關係迅速發展,政治關係不斷升溫,經貿關係也隨著中國-自由貿易區構想的提出而進入高潮,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夥伴。在2002年11月初於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中國與東盟首腦會議上,雙方達成了兩個重要協議:一是《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二是《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兩個協議的簽訂,標誌著中國-東盟關係的順利發展,並且正在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拓展。

關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和東盟的領導人都對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夠為促進雙邊關係的深化提供新的動力,並且通過組建自由貿易區減少雙方因經濟競爭而產生的摩擦,從而出現「雙贏」的結局。正如前東盟秘書長魯道夫?塞韋里諾所說的:「該地區別無選擇,只能加強同強大鄰邦的經濟聯繫。要麼避開中國,膽怯地低頭,要麼更密切地與它接觸。儘管一些行業會受到影響,但(自由貿易)對中國和東盟的整體影響將是有利的。」 [1]

但是,東盟對中國也存有各種疑慮和戒心。菲律賓學者愛玲這樣寫道:「東南亞擔心,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可能會刺激中國領導人試圖支配周邊的鄰國。極端民族主義可能會促使中國決心成為亞太的軍事強國。中國已經擴大其海軍在南中國海的活動。這個行動表現出兩方面的意圖,一是它決心捍衛其島嶼和領海主權,二是努力發展與美日抗衡的能力。」「中國是東南亞的近鄰,又是一個大國,更不用說它的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和軍事能力,生活在它的陰影下的弱小國家很自然地視中國為威脅,至少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在東南亞國家中,感受中國威脅的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國家想盡量保持中立。在那些主要的東南亞國家中,印尼和馬來西亞對中國的擔心由來已久,泰國則與北京最為接近,因為它們有相同的戰略利益。新加坡和菲律賓對中國威脅的感受則隨著中國的變化而變化。菲律賓是在中國於1995年佔領斯普拉特利群島(即我南沙群島-作者注)的美濟礁之後才增加了對中國的擔心。」[2]

當然,就目前而言,東盟國家最擔心的還不是中國在軍事安全問題上會對東盟產生直接的威脅,對一些東盟國家而言,中國現在對他們的最大威脅可能來自經濟競爭方面。東南亞的一些政治家們說,中國的廉價商品把東盟的商品擠出了歐美和日本市場,中國吸引的外資中有很多本來是應該流到東盟去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2002年5月於日本東京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說:「我們認為中國不會進行軍事冒險,因此,東南亞沒有理由對中國的軍事力量感到擔憂。但是,中國是東南亞面臨的一個經濟威脅。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而言,它已經是一個威脅,它還會對東南亞的世界貿易構成威脅。可以預計,中國的產品不僅會擠走日本和韓國的產品,而且會擠走東南亞國家的產品。中國不大可能進行軍事佔領,連威脅都不會,卻有可能取得經濟控制地位。它不會是徹底的控制,但完全有可能損害東南亞國家的經濟。」 [3]

新加坡人則說得比較婉轉和溫和一些,但擔心同樣也是存在的。新加坡貿工部長楊榮文說:「對於東盟國家來說,中國經濟增長是挑戰而不是威脅 。」「我並不是為新加坡而擔憂,可是我們也不願意看到太多製造業從東南亞地區走向真空。如果這地區的製造業盈利下降,將會給新加坡造成第二線的衝擊。當然,新加坡在保持高經濟增長方面確實面對挑戰,但這是全球挑戰,而不單單只是來自中國。」 「我從不用『威脅』這個字眼。中國的經濟增長給東南亞帶來挑戰,尤其是一些面對中國強烈競爭的工業。但整體上,中國的增長也為東南亞國家創造機會。」「從某種角度來看,中國的挑戰反而有助於東盟向前邁進。」 [1]

五、東盟-日本關係:處於微妙的轉折關頭

在1997年爆發的金融風暴中,東南亞各國受到嚴重的打擊,至今還有一些國家沒有從危機中走出來。日本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加強了對東南亞的經濟滲透和擴張,促使日本與東盟的經濟關係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都進一步提升。日本希望與東盟建立「全面的經濟夥伴關係」,以擴大其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和領導地位。在金融風暴中,日本是向東南亞提供最多援助的國家。據統計,自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以來,日本政府先後發表了「亞洲援助方案」和「新宮澤構想」,計劃向東南亞國家提供總額達800億美元的各種援助,到1999年為止,實際已提供了430億美元。一位日本學者認為,日本在金融危機期間向東南亞提供的各種援助「可與戰後歐洲復興計劃相提並論」。「日本是世界上幫助東南亞國家恢復經濟的最大的支持者」[2] 以泰國為例,泰國是金融風暴的重災區,日本為幫助泰國擺脫危機提供大量的幫助,日本外務省認為,「日本是泰國最大的援助者」。據日本外務省公布的有關數字,日本一共向泰國提供了總額達126億美元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另外,在1997年8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泰國提供的一攬子援助計划下,日本又向泰國提供了4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幫助泰國振興出口,日本還向泰國提供了80億美元的貿易擔保。日本還派出1000名專家赴泰國幫助泰國政府進行經濟結構改革。還有其他一些支持措施,包括提供95萬美元支持泰國學生在日本學習等。[3]

東盟國家認為,在幫助東盟克服金融風暴帶來的困難和復甦經濟方面,日本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此外,日本在東亞的經濟領導地位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替代的。作為世界上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為幫助東盟擺脫金融危機和儘快實現經濟復甦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金融危機之後,東盟各國對日本資金、技術和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日本經濟長達10年的衰退,對東盟經濟也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東盟國家希望日本儘快實現經濟復甦,重新恢復其亞洲經濟領頭雁的活力。正如新加坡國防與戰略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波布興達?辛河所說的:「儘管東盟批評日本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出力不夠,但是,東盟繼續把日本看是其最重要的經濟夥伴。東盟認識到日本在這個地區的經濟存在是必要的,它不僅有助於東盟恢復經濟且還能夠幫助東盟重振昔日的雄風與活力。」 [4]

至於日本在軍事與安全方面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東盟的看法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日本在東南亞的長期投資,已經開始在政治和其他領域得到巨大回報。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部分東盟國家都只是希望日本在該地區所發揮的作用僅限於經濟方面,拿李光耀的話來說就是「寧願讓日本人集中精力去搞高清晰度電視的研究,而不要去磨武士劍。」 [1] 但是,最近幾年,情況完全不同了,越來越多的東盟國家贊同日本在政治與安全方面也在該地區扮演重要的角色,以便制衡正在崛起的其他地區大國,東盟國家期望日本在這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加坡前外交部長黃根成曾經說過:「日本積极參与與東盟的政治與安全對話,反映了日本-東盟關係正在走向成熟。」 [2] 菲律賓前外交部長多明哥?西亞張表示:「日本與東盟的地區合作必須超越經濟領域,應該包括和平與安全事務。」 [3]上述兩位年輕一代外交官員的話很有代表性,反映了東盟新一代領導人對日本的觀點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上文曾提到的新加坡學者波布興達?辛河這樣寫道:「最近,越來越多東盟國家正在接受這一觀點,即東盟應該加強與日本的政治與安全合作關係。」「東南亞國家正在與日本一起,為保持本地區的和平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打擊海盜方面加強了雙邊的合作,越來越猖獗的海盜正在威脅該地區的海上運輸安全。」「除了雙邊的安全合作安排之外,東盟也同意日本在東南亞多邊安全合作機構,如東盟地區論壇中扮演積極角色。此外,東盟還歡迎日本在其他地區安全事務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例如,維持和平、預防外交、防止核武器擴散等。」 [4]

六、結 論

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和安全合作,以制約中國,這是東盟實踐其大國平衡戰略的最重要一環。今後東盟將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和安全合作,尤其是在反對恐怖主義的問題上,雙方都有合作的願望和需要。目前,美國與東盟主要國家均有雙邊的軍事安全合作,今後,美國與東盟的軍事安全合作仍然是以雙邊的形式為主。美國一直試圖與東盟建立多邊的合作形式,2002年7月簽署的「美國-東盟反對恐怖主義協定」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嘗試,另外,美國還希望在東盟區域論壇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東盟對此是有戒心的。東盟堅持認為,東盟區域論壇只是一個關於安全方面的對話和磋商機構,它不適宜扮演類似像北約那樣的角色。

東盟現在比任何時候都希望美國加強在本區域的存在,東盟認為,只有美國才有足夠的力量制衡日益強大的中國,李光耀在2001年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在今後幾十年內,中國將迅速發展,到2040年,中日兩國的GDP將超過美國,世界的經濟中心將從大西洋轉到太平洋。「中國將會變成一個難以對付的地區角色扮演者,整個東亞經濟的聯合——日本、韓國、台灣和東盟也無法與中國抗衡,俄羅斯在今後至少20年內也不可能在該地區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因此,只有美國才能起到一個關鍵的平衡作用,如果我們還希望有一個迴旋的空間的話。」 [1]

日本在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中也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東盟除了希望日本在經濟方面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之外,還希望日本在政治、軍事與安全方面採取更多的主動行動。東盟希望日本在每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為東盟說話,作為回報,東盟也表示要積極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東盟一些成員國還認為,日本不需要老是反省歷史,東盟與日本在政治、軍事和安全合作方面仍然有較大的空間。

東盟目前正在以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情看待中國。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為東盟提供了更多的機遇,東盟希望趕搭中國經濟這趟快速列車,幫助東盟擺脫金融危機帶來的各種困難;另一方面,東盟又對中國的迅速崛起產生許多疑慮,擔心中國將會填補東南亞地區出現的權力真空,中國為加速國防現代化作出的各種努力使東盟產生了不安全感。美國的國際關係學者認為,這種現象是在無政府狀態下國際體系中必然產生的一種「安全困境」, 「一個國家的安全可以被視為並定義為另一個國家的不安全。一個國家準備用於保護自己領土和人民的手段對別國來說可能是個威脅---因此被覺得是進攻性而不是防禦性行為。國家可能永遠不會感到安全,因為他們不知道對他們來說什麼才是『夠安全』。當他們為了安全的努力刺激了別國的努力時,情況就更是如此。」 [2] 在東盟看來,加強與美國和日本的合作,可能是擺脫「安全困境」的最佳途徑。

筆者認為,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對維護東南亞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積極的意義,是小國們捍衛自己的利益的一種策略。周邊的大國在東南亞地區都有重要的利益,如果能夠使這種利益達到一種均衡的狀態,既可以避免許多衝突,又能夠照顧到各方的利益,使大家和平共處,當然是一種最好的選擇。東盟是一個重要的地區組織,它在地區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美日三大國要想在該地區有所作為,都不能夠得罪東盟,相反,它們都必須討好東盟,加強與東盟的合作。因此,東盟只要能夠加強內部團結,增強自身的凝聚力,就一定能夠打好「大國平衡」這張牌,在大國之間巧妙地周旋,最大限度地保護自身的安全與利益。從這個角度說, 大國平衡戰略是小國們保護自己的一個「利器」。(2003年2月)

* 嚴格地說,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還不是一種成熟的理論,而只是一種初步的實踐,東盟還未將這種戰略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冷戰後,在處理與大國關係的問題上,東盟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本文為敘述的方便,將東盟的這種仍然在探索中的地區戰略概括為大國平衡戰略。必須加以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大國平衡戰略是指東盟整體的地區戰略,具體到東盟各成員國實施本國的對外政策時,側重點是不同的。例如,在安全方面,菲律賓倚重美國,而緬甸則更願意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在對外經濟關係方面,泰國、新加坡等國開始把重點從歐美轉移到中國。——作者注。


推薦閱讀:

2018中國-東盟博覽會會址新造型要刷新這座城市的顏值!
燕麥云何洋開講丨東博會「走出去」,燕麥雲信息安全技術護航
安倍這兩天在東盟砸了多少錢?|安倍|東盟
東盟會議罕見一幕
中國與東南亞,矛盾中攜手:淺談兩大經濟體的分歧與合作

TAG:戰略 | 東盟 | 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