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教學傳統用語與新理念的碰撞-評李隼「收胯」觀點

乒乓網 pingpangwang.com

| 乒乓球媒體教學網站 |

著名乒乓球教練李隼對乒乓球教學與訓練中的傳統用語「轉腰」提出了質疑,指出傳統「轉腰」用語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收胯」( 轉胯)觀點,認為不提倡「轉腰」,可以減少軀幹扭轉的幅度,使引拍、擊球動作幅度較小,加快動作速度。其次,解析了轉髖動作結構,闡釋了逐個關節理論在李隼教練新觀點中的應用,認為「收胯」對預防運動損傷很有意義。指出,在乒乓球教學訓練中,應重視胸椎、髖關節、踝關節的靈活性練習,加強核心穩定性的練習,預防軀幹扭轉對腰部的傷害。鄭州大學 榮英超

鄭州大學 | 榮英超

「轉腰」是乒乓球教學中的傳統用語,描述了擊球過程中重要的基礎動作。用上轉腰的力量被視為乒乓球擊球發力最為關鍵的環節。「轉腰」是傳授乒乓球正反手攻球技術動作要領時的高頻詞,長期沿用至今。2017年1月,國家隊著名教練 李 隼 對 業 余球友進 行技 術指導 和 答疑時,對 傳統用 語 「轉腰」提出了質疑,並提出 「收胯」說法,也有人稱之為 「轉腰新說」。李隼提出的收胯觀點引起了強烈反響及異議,也反映了現代乒乓球技術對攻球動作的新要求,以及用新理念審視技術動作過程所涉及的運動損傷。

1 李隼教練「收胯」觀點回顧

李隼教練在闡釋 「收胯」觀點時曾說: 「過去打球都說轉腰,現在來說, 「轉腰」是不合理的。現代乒乓球比賽對攻質量提高,轉腰完成技術動作的話,對方來球容易 『頂』住自己。很多的技術不要靠轉腰來完成,其實收胯就可以了;為什麼有的人打球總是腰疼?因為 「腰」用得過多了。腰是不能動的,其實真正的靈活是靠髖關節來轉動 (髖部整體轉動)實現的,打球時不擅長利用髖關節的轉動,而拚命靠 「腰」動,時間長了,就由腰代償了,從而出現腰疼。」

2「收胯」與「轉腰」

作為體育教學中動作學習的引導用詞,轉腰的說法由來已久。轉髖是乒乓球教學中逐漸出現的新提法,有的教練員用 「轉髖」代替 「轉腰」對運動員進行動作引導。 「收胯」實質是轉髖,李隼教練 「收胯」觀點,引領對乒乓球轉髖動作認識的新高度,具有標誌性意義。

無疑,轉腰和轉髖的提法在其他教學因素的協助 (如動作示範等)下,對指導運動員掌握技術、完成相應動作能起到一定作用。 「轉腰」的說法伴隨著一代代乒乓球運動員的成長,也見證了我國乒乓球隊取得的一系列輝煌成績。從整體上看, 「轉腰」的說法並非完全錯誤。隨著對動作本質認識的加深和新理念的出現,須審視 「轉腰」思維中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對動作引導用語亦提出更精準的要求。

2.1 「收胯」觀點

胯骨即髖骨,左、右髖骨與骶骨、尾骨組成骨盆,通常髖骨是以骨盆整體進行運動的。李隼教練所說的 「收 胯」 是 指 引 拍 時 (右 手 選 手 為例)右髖向後運動,髖部繞垂直軸順時針轉動。從整個動作上看,因為右髖向後轉動時,軀幹有所前傾,感覺右髖往內收一樣,所以形象地稱之為 「收 胯」。 與 「收 胯」 相 對 應, 一 般 用 「頂胯」,即右髖向前運動來描述在揮拍擊球、隨揮

時的逆時針轉髖動作。 「收胯」與 「頂胯」是正反兩個方向上髖部繞垂直軸的轉動動作。

李隼教練的 「收胯」觀點,主要是指以 「轉髖」來引導完成 攻球動 作 過 程中 的人體 轉動動作,引導運動員對轉動擊球動作結構的掌握,不提倡用 「轉腰」說法引導學習者完成擊球動作。在強調轉 髖 的前提下,可以 減少 軀幹扭 轉的 幅度,使引拍、擊 球 動 作 幅 度 較 小,加 快 動 作 速度。動作遵循以身體近端帶動遠端的發力原則,近端的持續跟進可以加強遠端球拍對球的打擊作用。在以轉動形式發力的基礎上, 「收胯」 「頂胯」反映了身體近端———髖部的後移 (收胯)與前移 (頂胯),具有近端持續跟進作用,提高球拍對球的打擊效果,從而提高 「球速」。

2.2 「轉腰」用語中的問題成分

乒乓球擊球動作主要由身體轉動和手臂揮動來完成,其中身體的轉動又由軀幹扭轉和髖部轉動協調一致完成。李隼教練對 「轉腰」說法提出異議的焦點和新 意 主 要 基於 對軀 干 扭轉 的認 識。我們通常以兩肩連線和兩髖連線所形成的肩髖角 (軀幹扭轉角)來考察軀幹扭轉幅度。

「腰」 的 科 學 定 義 為 「身 體 胯 上 脅 下 的 部分」,「腰」基本對應脊柱的腰椎段。乒乓球教學專家徐旋在乒乓球教學視頻 《徐旋教球———乒乓球運動分析 (1)》中對轉腰定義為 「腰繞其本身的軸 (脊柱縱軸)扭轉」,從中可以看出, 「轉腰」中 至 少 含 有 腰 「扭 轉」 的 意 思,而 腰 「扭轉」至少是軀幹扭轉的組成之一。李隼教練的動作示範視頻 也 顯 示 了 「轉 腰」 問 題 集 中 表 現 為「腰」過大的扭轉。

雖然腰椎能做較大幅度的屈、伸動作,但是因為腰椎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矢狀位,限制了旋轉運動,所以實際上,腰椎段的旋轉幅度並不大 (18°)。因此,在說軀幹扭轉中的 「腰」扭轉時,實際上腰椎的扭轉幅度較小,軀幹扭轉主要是胸椎 (30°)完成的。如果對軀幹扭轉的生理結構認識不清,人為地提倡加大 「腰」的扭轉,即乒乓球運動員常說的 「轉大腰」,除了造成動作過大,無法及時應對來球外,還容易引發常見的腰傷。

3 轉髖動作結構新認識

以正手快攻、弧圈球技術動作為例。乒乓球擊球動作主要由身體轉動和手臂揮動來完成,現代乒乓球正手攻球 (包括正手弧圈、正手快攻)時身體轉動特徵越來越明顯, 「轉髖」說法應運而生。身體轉動是人體扭轉動作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兩部分:軀幹扭轉 (肩—髖扭轉)和髖—腳扭轉 (圖1)。

轉髖動作結構就是髖—腳扭轉。軀幹扭轉常參照位於下端的髖部相對不動,中間環節表現為胸椎、腰椎的轉動,上端表現為肩部轉動;髖—腳扭轉常參照位 於下 端的 雙腳 左 右 開立 相對 不動,中間環節表現為兩腿膝關節的屈伸,上端表現為髖部的轉動,也就是常說的轉髖。髖—腳扭轉的中間環節由腿部膝關節的屈伸來體現,也有人把此時發生的腿部動作現象稱為腿的 「錯動」。

肖丹丹 (2006)[1]]及王飛飛 (2013)[2]的正手快攻、正手弧圈 球基 本 技術 的實驗 研究 數據 顯示:在正手快攻、弧圈球引拍結束時,右膝角大於左膝角;在正手快攻、弧圈球的引拍結束到隨揮結束過程中,從左右膝角的變化看,左腿的蹬伸幅度大於右腿。數據描述的動作形象是,在引拍、揮拍擊球過程中,兩膝做前後的相反運動,有人形象地稱之為腿的前後 「錯動」。兩腿前後錯動的意義在於:左右腿動作狀況是由動作過程中以轉動為主要特徵的整體動作結構來決定的,髖—腳扭轉是動作過程中人體轉動的一部分。引拍時,在兩腳 相對不 動的 情況 下,右 髖 向 後 轉動,右膝則 向 後 運 動,這 就 是 所 謂 的 「收 胯」,同時左髖向前轉動。這樣就實現了髖—腳扭轉的順時針轉動,為髖—腳扭轉的逆時針轉動提供了預轉動空 間。在揮拍 擊 球的 「頂胯」 即 迴轉 階段,左腿蹬伸幅度大於右腿,右髖向前轉動,則右膝向前運動,實現髖—腳逆時針扭轉。

GIF

「引拍結束時,右膝角大於左膝角」和 「左腿的蹬伸幅度大於右腿」有異於慣常思維,值得關注。按慣常思維,在描述正手快攻、弧圈球標準動作時,常常要求在引拍時重心壓在右腳,隨揮結束時重心壓在左腿。與此相適應的動作是:引拍時,右腿比左腿更加彎曲,即右膝角小於左膝角,而不是上述的 「右膝角大於左膝角」;擊球過程中,以蹬伸右腿為主而不是 「左腿蹬伸幅度大於右腿」。這是做好轉髖動作時需要引起注意並加以甄別的地方。在業餘、半專業乒乓球學習者中,存在著大量的轉體不足現象。一般表現為,右腿蹬伸有餘而左腿蹬伸不足、轉髖不充分的問題。在正手快攻、弧圈球基本技術教學訓練中,做好轉 髖 動 作,可 提 示 受 訓 者 「引 拍 結 束時,右膝角大於左膝角」,為下一步的迴轉擊球提供預轉動空間;明確 「左腿的蹬伸幅度大於右腿」,可以幫助受訓者在轉體擊球中體會更充分的 「轉髖」動作。

4 逐個關節理論(The Joint-by-Joint Ap-proach)在「收胯」觀點中的應用

倫敦奧運會前,國家體育總局邀請國際權威的運動訓練專業機構、專家 (包括逐個關節理論的提出者之一的格瑞·庫克,擔任其中的培訓講師)在我國十幾個國家隊 (如乒乓球國家隊)中開展研討、進行培訓,為國家隊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動作模式的檢測系統、功能動作練習方法和手段。新 的 訓 練 理 念 和 方 法 在 運 動 隊 的訓練實踐中取得了 較好 的效 果,教 練 和運動 員的態度逐漸從嘗試 轉變 為積 極接 受。李隼 教練講話中的 「靈活」 「穩 定」 「腰 代 償」 「腰 疼」等關鍵詞,就顯示 出我 國 乒 乓球 隊對 新訓練 理念的接受。

4.1 逐個關節理論

麥克·鮑伊爾和格瑞·庫克等專家學者根據人體的結構性和功能性體姿鏈特點,分別提出了通過逐個關節分析方法來篩查關節和肌肉的功能障礙的逐個關節理論。按照該理論,人體的關節可分為穩定和靈活兩種不同功能的關節,其中腳

掌、膝、腰、肩 胛、肘 和 掌 關 節 屬 於 穩 定 性 關節,而腳趾、踝、髖、胸、頸、肩、腕和指關節屬於靈活性關節[3]。由此可見,這些鏈條中的關節依據靈活性和穩定性逐序相間排列 (圖2)。

人體整體運動功能的實現以逐個關節各自功能的實現為基礎,逐個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緊密聯繫、相互依存又互相影響。如果某個節段的關節功能不良,則常常會引起某個關節或相鄰關節的運動損傷。以靈活性為主的關節變得不夠靈

活時,以穩定性需求為主的關節就會被迫釋放靈活性來加以補償,就會出現不良的後果:有穩定性需求的關節不能獲得足夠的穩定,出現運動性疼痛和運動損傷。

4.2 為什麼說「轉腰」是不合理的———基於腰椎對穩定性的需求

腰椎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矢狀位,限制了旋轉運動,為腰椎的穩定性提供了生理基礎。從逐個關節理論角度來看,負責穩定性的腰椎,如果努力使 其 進行旋 轉,會破壞 腰 椎的穩 定性 需求,造成 腰椎 關節功 能不 良,進 而 引 發 腰 痛 問題。因此,單從 「腰」這個字面上看,不提倡腰部進行旋轉動作。

儘管腰 椎 的 旋 轉 幅 度 小,前 後 屈 伸 的 幅 度大,但基於腰部的穩定性需求,任何擴大腰部運動範圍、高頻度的動作都是不被提倡的。雪利·沙爾曼 (Shirlcy Sahraman)在 《動作損傷綜合症的診斷和治療》中,以及詹姆士·波特菲爾德(James Porterfield)和卡爾·特雷在 《功能解剖學展望》中都指出,試圖增加腰椎活動範圍的動作是不被提倡的,它存在潛在的危險[4]249。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基於運動康復等領域新理念對腰椎的認識,為避 免腰 肌 勞損 也需 要 注意 某些 動作,如從地上提取重物時,應屈膝下蹲,避免彎腰加重 負 擔;拿取重 物 時,身體 盡 可 能 靠 近 物體,並使其貼近腹部,兩腿微微下蹲,等等。

4.3 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之間的被動轉換及代償現象

李隼教練說的 「代償」是逐個關節理論中的一個常用詞,指的是本該具備靈活性的關節如果不夠靈活,本該具備穩定性的關節就會被迫做一部分靈活性動作以作為補償。當既定的靈活性關節不能再移動時,就會迫使穩定性關節移動以產生補償作用,由此變得不再穩定,而且會經常產生疼痛[4]348。以逐個關節理論來看,損傷是關節功能不良的反應,一處關節出現問題,問題的根源不一定是該關節本身,可能是它的上部關節或下部關節出現問題導致的。關節靈活性的缺失可能引起身體其他相鄰部位出現問題。以腰椎為中心的關節鏈節段中,上有胸椎,下有髖關節。如果感覺腰部出現疼痛等問題時,可能會是上部的胸椎的靈活性或下部的髖關節的靈活性的缺失而導致腰部代償產生疼痛。

4.3.1 髖部運動不良引起的腰部代償

這正是李隼教練所說的不善於利用髖關節的轉動,而總是用腰,導致的 「腰」代償。 「胯」即指左右髖骨組成的整個髖部。觀察視頻,在正手攻球技術動作中, 「收胯」指的是整個髖部繞垂直軸順時針轉動動作。髖部的轉動由髖部下面的髖關節功能活動來支持。按照逐個關節理論中的代償觀點,擊球時,當髖關節的運動不能很好地支持髖部轉動時,將迫使腰椎參與過量的旋轉動作,以補償髖部轉動不良。而腰椎是穩定性關節,做了本不該做的、超負荷的靈活性工作後,就出現了疼痛。

4.3.2 胸椎靈活性缺失引起的腰部代償

軀幹扭轉中包括胸椎和腰椎旋轉。按照逐個關節理論,胸椎的靈活性的缺失也將引起腰椎代償,引發腰痛。因此,要注意加強胸椎靈活性的練習。

4.4 逐個關節理論視角下對軀幹扭轉和髖—腳扭轉的綜合認識

乒乓球教學傳統的 「轉腰」說法中關於軀幹扭轉的問題在體育教學中並非個案。高爾夫球技術動作中也有軀幹扭轉的動作。最早在1992年,美國 著 名 高 爾 夫 球 教 練 吉 姆 · 麥 克 林 (Jim McLean)提 出 X 因 素 (X-factor)概 念。之 所以叫 X 因素,是因為雙髖連線和雙肩連線在上桿至頂點時形成了字母 X 狀的交叉。如果高爾夫球手在上桿至頂點時,軀幹和盆骨扭轉角度的差距實現了最大化,就能使球手產生最大的揮杆力量[5]。這個觀點對我國高爾夫球界影響很大,但高爾夫球教學專家伍霜駟提出了強烈質疑,其認為在 「X因素」指導下,不但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而且會造成骨盆轉動不快。

李隼教練在乒乓球領域提起的與軀幹扭轉相關的 「轉腰」話題,顯然提供了以逐個關節等理論為依據審視軀幹扭轉動作的新角度,這樣就對運動動作中普遍性的軀幹扭轉問題的認識又前進了一步,具有較大的價值和積極意義。軀幹的扭轉是有條件的扭轉:第一,胸椎靈活性得到保證以免腰椎代償;第二,軀幹扭轉中不宜追求肩髖角的絕對最大化,以免引起扭轉過大,破壞腰椎穩定性的需求,引起代償、損傷。儘管在整個轉動擊球動作過程中,特別是中遠台擊球,會存在一定的軀幹扭轉動作現象,但是存在軀幹扭轉和提倡軀幹扭轉卻是兩個概念,其中的辯證關係不言自明。在髖—腳扭轉中,髖和踝關節都是靈活性關節,而膝關節既發揮了冠狀面和水平面上的穩定性,又具有矢狀面上的靈活性,能夠做自如的屈膝、伸膝動作。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多關節參與了髖—腳扭轉活動,多關節的參與提高了動作靈活性和協調性,也相應降低了關節過勞帶來的風險。

5 結語

李隼教練指出,不提倡使用 「轉腰」說法,在動作上可以減少軀幹扭轉的幅度,在強調轉髖的前提下,可以使引拍、擊球動作幅度減小,加快動作速 度,在 這 點 上 基本 上能理 解其 提出 的「收胯」觀點。但人們也有可能因對其中包含的新理念不了解而產生異議。

以李隼教練的 「收胯」觀點為起點,通過對轉髖動作結構的研究可以發現: 「引拍結束時,右膝角大於左膝角」和 「左腿的蹬伸幅度大於右腿」。這樣的左右腿動作狀況主要因應於動作過程中的髖—腳扭轉,表現為髖部轉動。這一認識

有助於檢視擊球 過 程 中 轉體 不良 並 改善 腿部 動作。「不會用腿」也是乒乓球發力中的關鍵問題。逐個關節理論應用於乒乓球教學,對預防運動損傷很有意義。在乒乓球教學訓練中,應重視胸椎、髖關節、踝關節靈活性的練習,加強核心穩定性練習,預防軀幹扭轉對腰部的傷害。


推薦閱讀:

地方民俗:邳州傳統民居牆體種類知多少
段俊平: 傳統文化是拯救道德危機的最好良藥
傳統婚嫁禮儀之——三書六禮
創建「孝心示範村」 弘揚孝道好傳統
傳統武術五步拳(圖)

TAG:乒乓球 | 傳統 | 觀點 | 理念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