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淵明的故事(3)

第三節 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是田園詩開宗立派的大師。在他之前,詩史上並無出園詩派在他之後,唐朝詩人王維、孟浩然發展了他開創的詩派,以描寫山水、田園享譽詩壇,但他們作品切入生活、尤其是農業勞動生活的深度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是詩人躬耕生活的真實寫照,是詩人坦蕩胸懷的披露和抒發,我們且看《和郭主簿》其一: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困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遊閑業,卧起弄書琴。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吾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志華簪。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此詩描寫陶淵明早期閑居田園的生活,那時他的家庭經濟還能自給自足,所以他在詩中流露出較多閑適自得的情趣。詩的一、二兩句寫夏日屋前的一片樹林,繁茂蒼翠,清蔭涼爽。其中那個「貯」字用得尤其好,「好像涼爽的清陰全都貯存在林下,隨時可以汲取一樣」(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綱要》第二冊,第47頁)。這確實說明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心境與自然兩相契合。在此詩中,「書琴」「園蔬」「美酒」「弱子」是他鄉居生活的象徵:知足寡慾。正如他在《止酒》詩中所自白的那樣:「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這一方面顯示出陶淵明樸素高潔的情懷,另一方面也表示他對招權納貨、爾虞我詐的官場的鄙視。「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詩人佇立在家園門口,南風徐來,吹拂著他的衣襟,他在這令人遐想的時刻,遙望白雲,興起一派懷古幽情。  陶淵明的「懷古一何深」不是一句空話,他經常思考著古代文化傳統中所昭示的種種人生哲理。陶淵明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中說: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通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陶淵明想到了偉大的先師孔夫子,想到了孔夫子「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的遺訓。但是,現實世界早已不是孔子時的模樣,天下無道並且混亂,君子憂道不假,但也憂貧;正由於憂道憂得深,所以貧困就成了生活的基本境況。在無力改造社會現實的時候,陶淵明深感孔夫子的遺訓「邈難逮」,他要扎紮實實地「志長勤」(躬耕不輟)了。當他「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親自實踐農業生產的時候,他心底湧起了嶄新的感動:「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廣闊的田野、浩蕩的春風、茁壯的禾苗,這是一派怎樣的景象!自己動手,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這是何等的豪邁!對於一位生長在信奉「學而優則仕」(《論語·學而》)、「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靈公》)的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來講,對於一位能夠走上仕途謀取俸祿的士大夫來講,躬耕隴畝的實踐具有破天荒的意義,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求索人生真諦的卓越見識。「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這話看似平淡,實則驚心動魄。  陶淵明的躬耕生活堅持下去之後,他對社會、對人生也就有了更其透徹的認識和理解。他的《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一詩寫道: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人生所歸,歸向有道。這是陶淵明學習先秦道家思想的體會。但無論歸向什麼道,人首先得吃飯穿衣。無所事事、不勞而獲的人怎能求得良心的自安!陶淵明已從貧困的境況里、辛勤的勞作中悟出現實人生最基本的意義存在於勞動之中。為生存而付出自己的勞動,這是人生哲學的第一課。只有深明此中真理的人,才能真正產生對他人疾苦的同情,才會真心祈願生活的平安。如果不曾為生存而付出自身的勞作,人生必定如夢似幻、如寄似賃。夢幻不存真、寄賃無可惜便成了那些人生活的本質。在魏晉南北朝,過那種生活的人多的是,而陶淵明特立獨行,以其識見之真、存心之誠、體行之力和頑強的毅力打破了封建士大夫們鄙視勞動的陋見和空談妄想的習氣,在中國歷史上樹立起一個真正知識分子的形象:在真勞作中獲真知,獲真知則體行不輟。  陶淵明晚年生活十分艱難。他在《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一詩中說:「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時令不正,風雨作怪;莊稼歉收,饑寒交迫。陶淵明在這種困苦不堪的境況里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不低頭、不彎腰,不要俸祿、不與統治者合作,而是自耕自種、頑強地作著生存的鬥爭,自食其力地活下去!他在《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撰田舍獲》一詩中寫道: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飢者歡初他,未帶候鳴雞。揚揖越平湖,泛隨清壑回。鬱郁荒山裡,猿聲閑且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日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姿年近已老,其事未雲乖。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詩的前六句,陶淵明道出他長期躬耕隴畝、久為饑寒所迫後的無奈之情。「戮力東林限」一句,寫出了詩人一家同心協力從事生產的情形;「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兩句準確地寫出了耕者雖苦、但望有秋的心理,同時也暗示了年過半百、滿身是病的詩人從事勞動的艱苦和經常歉收、難得溫飽的酒》)寫詩人在高曠的秋天採菊的情景一個「泛」字普普通通,但卻把詩人置身叢叢菊花之中的形象活脫脫畫出,而且還把詩人遠離塵俗的高潔胸懷錶現了出來。再如平疇效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和」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兩個簡單的」亦字造成了物我情融、耐人尋味的藝術效電動機,陶詩的淳樸之美就是這樣在樸素、平淡的語言中表現出來。  陶淵明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抒情作品,詩人的感情如涓涓溪水、潺潺湧泉灌注映襯著詩中的景物。他沒有為追求寫景的形似而費心,而是讓景物飽含自我的情感。「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看似白描自己田園的景象,但這白描中其實蘊含著詩人熱愛家園的深厚感情。我們只要稍加想像就能看到紅桃綠柳前後掩映、八九間草屋隱約其中的美好影象,同時也就明白了詩人厭度棄官場、回歸自然的心情。  陶淵明特別喜歡描寫孤雲、歸鳥、青松、秋菊。陶淵明在這些物象上都寄寓了自己的情懷。譬如寫菊,他說「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又說:「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九日閑居》),還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等等,都在秋菊之中寄寓了詩人堅貞孤高的品格、熱愛自然和自由的感情。  至於陶淵明在抒情寫景之中所道出的人生哲理,那更是比比皆是,就是名言警句也是篇什常見。例如「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西田獲早稻》)、「落地為史弟,何必骨肉親」(《雜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等等,無不情趣、理趣皆佳,雖言語淺近,而理致卻深邃,十分耐人尋味。陶淵明的詩歌真正達到了情、景、理的高度統一,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寶貴的遺產。  陶淵明謝世之後,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收集了陶淵明傳世的詩文,為詩人編訂成集,親自寫了序言,給陶淵明詩文以很高的評價。到了唐朝,陶淵明作為田園詩開宗立派的大師的文學史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認。此後,陶淵明蔑視權貴、崇尚自然、厭棄虛偽、追求淳真的文學精神和他那不尚形似、貴在天然、樸素淳美、意味依永的詩風便在中國一文學史上形成了脈脈綿延的影響,田園詩派遂成為中國文學史中一道永不消歇的溪流。在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流的今天,陶淵明的詩文已經被譯成英、法、俄、德、意、日等多種文字,陶淵明已經是世界文學中著名的詩人了。
推薦閱讀:

你知道他是什麼人嗎
100個花草小故事(4)——珈藍花
《悟空傳》里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睡前故事:故劍
《小崔說立波秀》變故事會 南北亂燉缺滋少味(圖)

TAG:故事 | 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