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蒙古國對中國安全戰略影響(轉)
在中國的安全戰略影響因素中,人們往往過多的關注了亞太大國的關係,關注的是亞太中美俄日四大國及四大國之間建立的六對夥伴關係,對亞太地區,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影響,卻往往忽視了這個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有長達4670公里的邊界線的最大的內陸國家——蒙古國。
一、蒙古國概況:
蒙古原稱外蒙古、或喀爾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統一的蒙古汗國。1279-1368年建立元朝。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棄「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11月26日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Mongolia)。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首腦雅爾塔會議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作為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6年1月5日,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92年1月,蒙古國第十二屆人民大呼拉爾第二次會議,通過了蒙古國新憲法,將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名為蒙古國。現在蒙古國有20個政黨,執政黨是蒙古人民革命黨。
蒙古國地處中亞高原北部,是內陸國家。有資料介紹蒙古國是最大的內陸國家。總面積156.65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6位、全世界第18位。北與俄羅斯為鄰,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有長達4670公里的邊界線。 人口有244.25萬(2002年10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草原之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人。人口以喀爾喀蒙古族為主,約佔全國人口的80%,此外還有哈薩克族等。語言主要為喀爾喀蒙古語。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根據《國家與寺廟關係法》的規定,喇嘛教為國教。蒙古草原遼闊,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礦產資源豐富。
國家大呼拉爾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實行一院制,由76位成員組成,每屆任期4年,凡25歲以上擁有選舉權的公民均有權當選為國家大呼拉爾成員。1990年3月,第十一屆大人民呼拉爾第八次會議做出決定,設立總統職位。總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同大呼拉爾、小呼拉爾(大呼拉爾常設機構)三分形成新的國家體制的領導核心。執政黨主席擔任政府總理。1999年12月24日通過憲法修正案。
二、蒙古國的外交
在外交方面,由於蒙古國意志是前蘇聯的一個衛星國,長期以來,蒙古國一直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全部依靠蘇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和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蒙古國進行了一個大轉變,1994年國家大呼拉爾(蒙古議會)通過了《蒙古國對外政策構想》,開始奉行「多支點」外交政策。該《構想》規定蒙古奉行開放的、不結盟的、多支點的和平外交政策。該構想強調,同俄羅斯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是蒙古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主張同中俄發展廣泛的睦鄰合作關係,同時重視發展同美、日、德等西方發達國家、亞洲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友好合作關係。1996年,蒙古民主聯盟執政以後,又提出了「第三鄰國」政策,強調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使鄰國和國際社會向蒙古提供安全保障,主張將中、俄、美列為「對蒙古有戰略意義的國家」,特別是將美國列為「第三鄰國」,視「蒙美合作關係為對外政策的主要支柱」。現在蒙古國與各個國家都有外交關係。
蒙古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兩國關係的黃金階段:1949年10月16日,蒙古與中國建交。1960年5月31日,中蒙在烏蘭巴托簽訂友好互助條約,同年10月12日生效。1962年簽訂邊界條約。第二階段,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兩國關係非常差的階段;第三階段,八十年代末期至今,兩國關係穩步發展的階段。1989年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1994年4月兩國簽署《中蒙友好合作關係條約》。1998年12月,巴嘎班迪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發表了闡明21世紀兩國關係發展方針的《中蒙聯合聲明》。1999年7月,江澤民主席對蒙古進行國事訪問。2003年6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並發表聯合聲明。2004年7月,巴嘎班迪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發表發表聯合聲明。2005年5月,吳儀副總理對蒙古國進行正式訪問。2005年11月,蒙古國總統恩赫巴亞爾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高層互訪增多,帶來了積極的效應,兩國政治交往不斷推進,雙方相互有效合作。中國已成為蒙古國最大的貿易國和投資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許多問題上,兩國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互利合作不斷擴大。
二、對中國的戰略影響:
(一)蒙古地緣特性對中國的影響
蒙古是一個大型的內陸國家,東西南三面與中國接壤,邊境線長4676公里,橫跨在中國北方的中央。中蒙邊境中國一側700公里的弓形範圍內,有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三北」戰略區,距離從東北到西北的一系列戰略要地、交通要道都很近,其中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蘭新鐵路。中蒙邊界城市扎門烏德距離北京直線距離只有600多公里,並且其間幾乎無關可守,坦克、機械化部隊能夠朝發夕至,前蘇聯一直把這裡作為遏制中國的前哨站。在中蘇關係緊張時,蘇聯協同蒙古在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對中國北方邊陲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如今,隨著蒙古對華政策傾向的不同,既可能成為中國北方安全的屏障,也可能形成外來威脅的基地。如果蒙古實行對華友好政策,那將構成中俄之間的緩衝地,使中國北部要害區域免受俄羅斯力量的直接輻射。反之,俄羅斯力量將有可能直接推進到中蒙邊界,使中國北方戰略核心地區完全暴露。如果蒙古有朝一日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中國的北疆安全也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威脅(註:參見陸俊元:《蒙古國地緣特性及其國際關係》,載《人文地理》2000年第4期。)。因此說,蒙古是構成中國北方安全環境的重要外部區域,對於中國戰略地理位置尤為重要。
(二)蒙俄關係對中國的影響
隨著蘇聯解體,蒙俄兩國間延續70年的緊密關係逐漸冷淡。90年代中期,雙方認識到在步入了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軌道的條件下,以新的方式發展兩國關係至關重要。但由於當時俄羅斯處於內憂外患中,無暇顧及蒙古,雙方關係處於停滯狀態。直到普京上台,調整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才重新認識到蒙古在俄羅斯整體對外戰略中的特殊價值。為擴大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保持國家的穩定和領土完整,應對美國在蒙古的滲透,恢復在蒙古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俄羅斯開始加強與蒙古的傳統睦鄰夥伴關係。2000年11月普京總統親自訪問蒙古,開創了蒙俄關係的新時代。隨後,兩國高層互訪頻繁,將兩國關係提升為睦鄰傳統夥伴關係。進入21世紀以來,蒙古政府面對百廢待興的困難局面一籌莫展,而此時蒙古國民也已從對民主的過高期望和幻想中清醒過來,轉而懷念過去在蘇聯扶持下工作、生活有保障的安定年代。對蘇聯時期援助的「住房、廠房、機器和設備」等,還有許多美好的回憶,蒙俄傳統關係的烙印仍發揮作用。蒙古從過去70多年對蘇關係的反思中也認識到,無論從本國歷史、地緣特點或是本國國情角度看,蘇聯在幫助蒙古獨立及促進蒙古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都是不可否定的(註:娜琳:《蒙俄積極修復雙邊關係的背景剖析》,載《當代亞太》2002年第12期。)。對蒙古來說,俄羅斯的地位是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取代的。不論是前蘇聯時期,還是今天,蒙古的政治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始終與北鄰相近,是俄羅斯重要的鄰居和夥伴。
近年來,蒙俄雙邊關係、經貿關係與軍事合作發展均呈積極趨勢。作為中國北方近鄰的蒙古,如今與俄羅斯關係再度密切,給中國周邊安全無疑帶來影響。因為歷史原因,蒙古國對其南鄰的戒備心理遠遠超出對北鄰的疑慮。蒙古發展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可以藉助俄羅斯的力量減輕對中國的憂慮。蒙古認為,今後在捍衛國家獨立和經濟建設方面仍有必要積極尋求俄羅斯的支持和幫助。
(三)蒙美關係對中國的影響
冷戰後,在蒙古國興起了一種尋求「第三國」來保證安全的思潮。所謂第三國主要指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第三國」思想意在藉助西方以平衡中俄力量,並爭取經濟援助。尤其1996年末蒙古國家大呼拉爾批准「蒙美政府間軍事交流協定」,雙方商定:互派軍事人員,加強維和行動配合,必要時美軍可進入內和使用蒙古的設施,美軍事人員司法審判由美方處理等(王成娟:《全權在手的蒙古人民革命黨施政走向淺析》,載於《東北亞論壇》,2001年第二期)。近年來,蒙美關係特別是雙方的政治合作、軍事合作呈現出新的態勢。美國試圖利用蒙古地處中俄兩個大國之間的有利地緣戰略位置,控制東北亞戰略要地,將蒙古納入其軍事同盟,需要時從背後對付中國。日益加強的蒙美軍事合作就是美國對中國實行的遏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布希政府上台後,蒙美關係繼續升溫。美國以前所未有的積極主動的新姿態面對蒙古,不但在資金上給予慷慨援助,在軍事培訓、軍事演習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美國海軍陸戰隊與蒙古人民軍舉行了代號為「可汗探索03」的聯合軍事演習。對於蒙古與美國進行的「邊界安全演習」,蒙古總統巴嗄班迪一再強調,這種演習「不針對第三國」,但是,在中蒙邊界進行這種演習,其意圖仍然相當明顯。很顯然,美國將蒙古看作其亞太戰略中的重要籌碼,而蒙古積極發展與美國的關係及軍事合作,也有意藉助美國的力量防範中國。因此,美國在蒙古的軍事影響無疑會對中國安全產生挑戰和壓力。
(四)蒙日關係對中國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蒙古與日本也開始發展雙邊關係。日本利用蒙古的經濟困難,以日元為敲門磚,在蒙古實施經濟「搶灘」。從1991年開始日本7次以發起人身份召開了世界援蒙國家會議。日本的援助額超過了各國援蒙總金額的1/3,是援蒙最多的國家。1997年蒙古總理訪日,雙方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並簽署經濟合作協議。蒙古民盟政府多次表示支持日本出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認同日美加強安保體制。1998年,巴嘎班迪總統對日本進行訪問時稱,蒙日關係已從經濟合作為主向政治、經濟、安全的全方位合作轉化。
三、中國對蒙安全戰略選擇
(一)中蒙關係存在的問題
蒙古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兩國於1949年10月16日即建立了外交關係。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雙方關係密切,1960年雙方簽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1962年簽訂《邊界條約》。60年代中後期,由於受中蘇關係的影響,中蒙關係經歷了一些曲折。1989年兩國關係和兩國執政黨——蒙古人民革命黨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實現正常化。1994年,中蒙兩國修訂了友好合作關係條約。條約修訂十幾年來,兩國關係發展良好,經貿關係已經成為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政治互信逐年加深。總的來看,目前中蒙關係發展順利,兩國友好合作正在成為輿論的主流,特別是在雙方領導層及戰略層面上。但在兩國關係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1.蒙古對中國存有戒心。雖然中蒙兩國關係正在加強,但蒙古很多官員和民眾依然對中國不夠友善,如今的蒙古,仍有仇視、排斥中國和中國熱的歷史觀。許多學者和官員對「蒙古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史實非常忌諱,認為這有傷蒙古的尊嚴。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之後,一些人擔心中國將來也會「收回」蒙古,其內心深處極其排斥與中國拉近距離,甚至對中國統一台灣持消極態度,並希望台灣保持現狀或使統一進程無限期推遲。另外由於受俄化影響至深,蒙古一些民眾也對中國人充滿偏見。正因為心中這個疙瘩,蒙古在邁向21世紀時,卻力圖避開最可能幫助它的近鄰——中國,轉而積極推行「第三鄰國」的外交戰略,其目的在於爭取美國、日本的支援。這種捨近求遠的外交政策,充分說明蒙古對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彷徨,對曾是近親的鄰國——中國存在著某種防範和戒備的心態。
2.「泛蒙古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蒙古一向強調自己民族的獨立性,隨著蒙古回歸亞洲,提倡恢復民族傳統和弘揚民族文化,恢復使用傳統蒙文文字,重新評價成吉思汗,蒙古民族主義思潮開始復興。1993年9月,蒙古前總統賓蘇巴倫召集了首屆蒙古人世界大會。蒙古領導人奧爾其巴特總統在大會上呼籲蒙古族人以民族感情為紐帶加強民族團結,擴大各方面的相互交流。賓蘇巴倫在其《當代世界與蒙古民族的共同命運》的報告中,強調全世界蒙古人要同心協力,發展蒙古的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拓寬相互間進行經濟合作的渠道等等。這次大會還決定在蒙古人居住的國家和地區設立世界蒙古協會支部。當前,在蒙古,「泛蒙主義」者要求建立大蒙古國的言論並未銷聲匿跡,尤其是一些政治家為了競選的需要煽動民族主義,揚言聯合所有的蒙古人,叫囂建立統一的大蒙古國。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也出現了泛蒙古主義的萌芽。
3.在民族、宗教問題上仍有不和諧之處。中蒙之間由於割不斷的民族和宗教關係,作為以喇嘛教為國教的蒙古,其與達賴的聯繫呈增強之勢。蒙古曾不顧中國政府多次嚴正交涉,邀請達賴在中國召開十六大期間訪問蒙古。對中國政府的交涉,恩赫巴雅爾不滿地說,「別國決定蒙古國邀請的客人能否訪蒙是不尊重他國獨立主權的事件」。在中方壓力下蒙古雖然改變了達賴訪問蒙古的日程安排,但仍允許達賴發表「藏獨」言論,在國際上造成惡劣影響。我們對此動向不能不密切地關注,以防止美國利用民族、宗教問題製造禍端,干涉中國內政。
4.蒙古與台灣關係提升給中蒙關係蒙上陰影。近十多年來,隨著形勢的變化,蒙台關係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顯著變化和發展,並且有逐步升溫的趨勢。蒙古在台灣「金錢外交」的攻勢下,違背「不與台灣建立官方關係」的承諾,不僅雙方高層互訪頻繁,而且還合作成立了官方、半官方性質的交往機構。2002年6月,台灣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設立了「台灣經貿中心」和「台灣經濟文化中心」;7月,蒙古與台灣簽署互設代表處的正式文件;9月,台灣在烏蘭巴托設立的代表處正式掛牌;11月,蒙台簽署《勞務合作協議》;12月,蒙古「駐台北貿易經濟代表處」開張。蒙方重視發展對台關係既有經濟利益的考慮,亦有在政治上利用台灣對中國進行牽制的一面。台灣重視發展對蒙關係,目的是想在蒙古建立一個「基地」,利用蒙古實現其長遠的政治目的。對蒙台雙方的意圖,我們應密切關注和提高警惕。
(二)中國對蒙安全戰略選擇
1.高度重視中蒙關係。從蒙古目前的綜合國力和兵力及其未來政策看,短、中期內都不足以或不會對中國構成大的威脅。但是蒙古的地緣特性對中國安全畢竟有較大的影響,我們必須警惕美日兩大國對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滲透,防止蒙古成為美日兩大國監視中國、制衡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向縱深發展的「橋頭堡」。近年來,美日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加緊拉攏蒙古,雙邊關係日益緊密。因此,從安全環境需要和保障安全利益出發,中國在發展與蒙古的關係時,應有正確的對策。在堅持業已存在的良好的中蒙關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不僅在經濟上成為蒙古的最大合作夥伴,還要在政治上、軍事上成為夥伴。
2.進一步加強中蒙合作。近10年來,中蒙關係發展迅速,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國在政治領域通過高層人士的不斷訪蒙,強化了同蒙古的關係。今後中國在這方面仍要加強交流,努力使中蒙高層互訪定期化和多樣化,保證蒙古不倒向任何一個大國。蒙古今後無論推行什麼樣的外交戰略,都將不會對中國造成任何傷害,這是中國所追求的戰略目標。近年來中蒙兩國經貿合作不斷擴大,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蒙古第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投資國。現在,蒙古在經濟上正逐漸依賴中國。中蒙貿易額占蒙古外貿總額的比例已達到35.5%,蒙古有近60%的商品出口中國,18%的進口商品來自中國,30%的外資來自中國,中國政府每年還向蒙古提供經濟援助。但同時也應看到,在蒙古對外經貿合作關係中,俄羅斯、美國、日本和韓國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貿易額占蒙古外貿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9.0%、10.7%、5.8%和3.8%。所以,為長期保持和發展中蒙經貿合作的優勢地位,我們要發揮兩國經濟互補的特點,進一步調整中蒙貿易結構、提升中國在蒙投資檔次、加深中蒙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今後,中國企業可在蒙古政府重點扶持的農牧業、礦業開發、旅遊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大投資,利用技術優勢,發展農、畜產品深加工、公共事業,勘探開發蒙古礦業資源和旅遊合作等項目。中蒙兩國有著共同利益並對多邊經濟合作抱有極大的熱情,這奠定了雙方進一步合作的雄厚基礎,從而也決定了中蒙關係將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3.擴大中蒙文化交流。中國與蒙古不但存在近鄰關係,廣大的內蒙古地區和蒙古國也有同文、同種的淵源,開展文化交流會有很多優勢。第一,建立對蒙人才培訓機制。在蒙古,許多中高層的人士曾去俄羅斯學習過,自然會帶回俄羅斯的影響力。1998年,中蒙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政府相互承認學位學歷的協定》。2000年,雙方簽署《利用中國無償援助款項培養蒙古留學生項目執行計劃》。2002~2003年度,蒙古公派在華進修、留學人員只有180人,顯然不足以發揮作用。中方還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為其提供接觸中華文化的機會,讓蒙古青年了解一千多年來中原與大漠交往的歷史。除了政府,中資公司也應該發揮獨特的作用。第二,在蒙古成立新聞傳媒機構。現在俄羅斯、美國在蒙古都有與蒙古的合資電視台,中國也應建立這方面的合作關係。第三,加大與蒙古文化交流的力度。如定期在蒙古舉辦「中國節」,開展多種多樣的文藝、體育交流活動等,積極擴大影響。
4.保持健康的民族關係。歷史事實表明,在蒙古分裂過程中,除了中國自身國力衰退、沙俄勢力滲透等因素外,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是重要因素之一。而現在仍然存在這種分裂主義勢力,尤其是美日兩大國對蒙大舉滲透的情況下,會對「泛蒙古主義」思潮的越境泛濫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可能成為破壞中國民族團結的隱患。因此,中國有必要採取措施,遏制這種思潮通過各種途徑對居住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人施加影響、煽動民族分裂情緒,以防止對中國安全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從保持中國民族團結出發,維護北方政治安全環境,應該同蒙古保持一種友好、健康的民族關係,共同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極端宗教主義勢力的分裂活動。
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國與國之間由於相互依存加強,必然會存在共同利益。中蒙更加如此,我們相信通過中國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國際社會積極因素的影響,中蒙定會形成穩定、良好和長遠的外交關係,?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發展,創造出相對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環境。
晨溪曉澗
推薦閱讀:
※蒙古經略西夏諸役新考
※[轉載]蒙元時期蒙古族衣著左右衽與尊右卑左習俗
※蒙古騎兵和岳家軍誰更厲害?成吉思汗感嘆:沒機會交手
※蒙古舞《天邊》的各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