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可以打敗清朝,只不過心急了
06-08
崇禎之前的天啟朝從新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明朝中央政府還是有錢的,天啟皇帝專心木匠活,把事物放手交給內閣與宦官,只在特定情況下露面(比如送孫承宗巡視遼東)。於是武將自由發揮所長,關外遼東局勢還是可以的,與後金作戰互有勝負,總體上偏好。內部因為徵稅侵犯了工商業者的利益(蘇州工商暴動),但只是小規模的群眾事件。當時氣候進入小冰河期,但受災的農民能得到救濟,農民起義安撫很見成效,海內咸平。征餉與田賦,農民尚可承擔,農民日子雖苦也可湊合。
雖然是王朝末路,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不斷,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鐵騎,可以明王朝的實力,也並非必敗無疑!對農民起義軍「剿、撫」不定,使得農民起義軍多次死灰復燃,進而演為燎原之勢,很快便攻陷了河南,然後向西奪取西安,之後便將進攻的矛頭直指北京。其中浪費了大量的兵力,財力和時間。與滿清交戰多年,雖然明軍敗多勝少,可明軍雖然野戰不行,但堅守還是可以的,八旗野戰再厲害但攻堅能力有限,再加上人數少,要想打敗明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1640年3月,皇太極發兵圍攻錦州,洪承疇奉命救援,那十餘萬大軍可以說是大明朝最後的精華,滿清雖然長於野戰,但民少、兵少,經濟和後勤保障能力差,利於速戰速決。而明朝則與之相反,所以洪承疇督師出關後,採取且戰且守、穩紮穩打的方針是最正確的。可崇禎卻不顧實際情況,強令速戰速決,結果打亂了前方的布署,給清軍造成可乘之機,十餘萬大軍損失殆盡,明朝元氣大傷。雖然崇禎想當一個好皇帝,但卻少了當一個好皇帝所必需的素質: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崇禎期間走馬燈似的換了五十個內閣輔臣,十四個兵部尚書。一直未形成一個穩定的內閣,所殺大臣不計其數,僅總督就有七人,巡撫十一人。
如此等等,綜合到一起,大明豈能不亡!一句話,大明氣數盡了!
推薦閱讀:
※清朝滅亡之前,清政府還有百萬雄兵,實力不弱,為何突然就亡了?
※怎麼評價呂中?
※袁妃死了嗎?北太子案中「不存在」的證人
※民族區分到底是以血統還是以文化認同?從乾隆帝說起。
※沈星移化身康先生刺殺慈禧,歷史上是否真的確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