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家西服店開在蘇州
【壹】1899年2月(許多資料稱1879年,據《蘇州地方志》考證應為1899年),農曆新年剛剛過完,一大早蘇州望星橋堍嚴衙前3號的門前就放起了鞭炮,好奇的人們停下腳步,發現這兒開了一家「李順昌西服號」,儘管那時蘇州街市上的洋玩意不少,但除了教書的洋人外,只有少數留過洋、在洋行工作或者自詡時髦的有錢子弟才會穿西服,而且當時「蘇幫成衣」聞名全國,誰又會拖著辮子去穿這種不倫不類的衣服?開店人叫李來義,來自浙江鄞州。他從小便和做裁縫的父親走街串巷四處「走做」(背著裁剪包到東家做半個月衣服)。成年後,同村人張尚義從日本回鄉省親,這位抱著一根木頭飄到日本橫濱開西服店的同鄉經歷頗富傳奇色彩,此時已在日本開了兩家西服商號,頗有些名氣。李來義遂拜他為師,學成後,張尚義又將自己在蘇州青暘地開日本商行的朋友介紹給李來義,建議他去蘇州開店。來蘇後,李來義發現望星橋附近有一所美國人辦的教會醫院「博習醫院」(今蘇大附一院),裡面有不少洋醫生,天賜庄附近又有聖約翰教堂和東吳大學堂(今蘇州大學),其中的洋信徒、洋教授、留學生、富家子弟都不少,而且租金也比觀前街一帶要便宜,因此年後便選址開張。取名「李順昌」,期望自己的生意順利、昌隆。
【貳】因為是國內首家西服店,李來義便在東吳大學學報和蘇滬一帶的報紙上長期刊登廣告,當時在蘇州發行量較大的滬上《民生報》以當時來看,很誇張的口吻吹噓道:「西人的洋裝將成為古城最摩登的服飾。」這話,後來證明頗有遠見。李來義又通過張尚義介紹的日本商行,在商行內開設了一個接單的「窗口」。這樣有了十來單的生意,西服號雖然沒有「昌隆」,但勉強維持。之後東吳大學堂擴招,東吳附中、博習護士學校開辦,加上「寧波同鄉會」的幫助,西服店的生意開始一天天火起來。李來義又從家鄉招來一批人,並重金從上海請了裁縫師傅擴大了店面,前店後坊,「李順昌」果然昌隆起來。進入民國,西裝被民國政府的《服制》(即服裝法令)定為男子的半正式禮服,而且服裝也第一次被取消了階級等級規定,從政府官員、留學生、洋行職員到普通工人,都把西裝視為不可或缺的標準裝。這股西服熱極大促進了「李順昌西服號」的發展。蘇州相繼也開出了「陸湘記」、「新華」、「新利」、「星星」等眾多西服店,甚至讓天賜庄成為了蘇州西服製作集散地。也由此,一個帶有特定地域職業的稱謂出現了——紅幫裁縫。研究「紅幫裁縫」的學者陳萬豐認為,當時在東南一帶「走做」的裁縫大部分都來自寧波鄞州、奉化一帶,也最早開始學習製作西服。他們最初的服務對象都是西方人,而沿海一帶的中國老百姓習慣稱西方人為「紅毛」,所以寧波裁縫也就順理成了「紅幫裁縫」。「紅幫裁縫」幾乎成為整個民國服飾領域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叄】李來義有四個兒子,秉承寧波人簡樸開拓的教育方法,四個兒子也都繼承衣缽,其中三兒子李增泳接管了李順昌老店,改名「李增記」,成為江南響噹噹的西服字型大小。抗戰開始,東吳大學變成為日軍的軍馬場,「李增記」和弟弟開的「李春記」被迫遷往宮巷,生意慘淡。抗戰結束,百廢俱興,蘇州的西服店將近百家,單在宮巷就集中了21家,「李增記」、「李春記」依舊名列前茅,不過社會動蕩,生意大不如抗戰前了。建國後,西服逐漸成為資產階級的標誌,無人敢穿。加之之後財政困難,大家穿衣都要憑布票,做一整件衣服都不是容易事了,眾多西服高手只能去戲劇服裝廠謀生,李家後人從此不再從事縫紉行業。上世紀80年代,中國又迎來了量體裁衣的高潮,不過這樣父承子繼的手工作坊已經不再是主流,之後成衣的極大豐富幾乎將裁縫行擠出服裝業。好在如今,量體裁衣的定製西服和蘇幫裁縫的傳統手工又逐漸成為高端時尚的代名詞。而「紅幫裁縫」誕生地的寧波推出的多個西服品牌也先後進駐宮巷,依舊讓宮巷的西服專賣特徵顯著。周邊常熟、吳江、太倉等地也成為江南著名的西服產銷地。李家父子「紅幫裁縫」在蘇州的軌跡算得上是西服在中國百年里的折影,亦彷彿歷史在衣片上的風雲變化……(圖左:九如巷張家四姐妹中的張元和與家人穿西服及風衣的合影;圖中:李順昌西服號的營業執照副本;圖右:「李順昌」在東吳大學學報上登廣告時,業務已擴展到內衣、運動服)
推薦閱讀:
※范仲淹與蘇州的有關剪影
※橫錦姑蘇·劉洪彪 錢玉清書法聯展在蘇州隆重開幕!
※西交利物浦要在全國出名了
※逛遍蘇州這8條美食街,肚子上的肉肉又長了一圈!
※六朝古都,南京雨花茶鬥茶評比中驚艷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