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解謎】27.《易》經重卦源於何時?

【易經解謎】27.《易》經重卦源於何時?

《易》經重卦源於何時,是一個爭論得老掉了牙的問題。雖然,問題爭論得已經老掉了牙,但至今人們還在爭論。問題就在於它牽涉到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只有當其所涉及到的問題全部解決,其爭論也才能夠塵埃落地。

《易》經重卦源於何時,雖然涉及到的方面很多,但這是因為其所有的問題之爭,遠未解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易》經產生的年代和其典籍性質的問題。而這一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之解決,也只有當圍繞著《易》經產生的所有爭論基本上解決之後,這個帶根本性的問題也才能夠從根本上得到徹底的解決。

重卦之爭的起因,最初是因太史公述史中的一句話引起的。《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文王被囚於羑里之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其實,太史公本來也沒有把話說死,而是一種推論,「蓋」就是「大概」的意思。雖然,太史公的一句推想之語,引起了後世一場沒完沒了的爭論,但其功不可沒:這就是太史公明確無誤地指明了,周文王被囚於羑里之際,其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於對《易》經的研究之中了。至於周文王研究《易》經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目的是什麼?在今天,結合考古學研究中已經發現的相關出土文物之證,本來應該揭露周文王篡改《易》經、蒙蔽世人三千多年的一場大騙局了,但陷入了現代迷信思潮中的人們,堅持認為《易》經是卜筮書,把一個周文王看成是《易》經的「作者」。在學術界,甚至還有人反對從哲學的角度研究《易》經,對於認為《易》經原本就是哲學著作的意見很反感。如此,研《易》不溯源、避溯源,重卦之爭自然也就依然存在了。

文王重卦之說不符合歷史事實,《易》經本身及《周禮》就能證明這個問題,重卦之爭本來就是一種沒事找事的多餘之舉!

(一)《周易·繫辭》證明非文王重卦: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斫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這一段文字中,如果說言包犧氏時期取象制器之《離》卦,既可能為別卦之《離》,也可能是經卦中之《離》,我們難以判斷的話。那麼,言神農氏時期取象制器,就有《益》、《噬嗑》兩卦。這兩卦只有重卦之後才有。這周文王改造過的《周易》中,就明確地說到神農氏時期之前,已經有了六十四個重卦。言「文王重卦」豈不是無據之說?

(二)《周禮·春官·宗伯》也明確記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這周代的官方典籍之載,確鑿無誤地證明:重卦不始於周文王,也不是始於神農、黃帝時期,而是伏犧氏時期始創的「八卦」就已包括了八經卦相重之後的六十四別卦。

(三)《左傳》記載以《易》卜筮者,有一十四例,除有一例未詳具體卜筮過程,而難判定其所用者是三《易》之中的那一種外,其餘十三例中,只有四例記明是用《周易》,以與其它相區別。此亦說明在周朝前期,可能並不是所有社會上的人們都認可《周易》。就是到了漢代,《連山》、《歸藏》也還有書存世。桓譚在《新論》中就說過:「《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世人皆知桓譚是後漢一位無神論者,好音律,善鼓琴,能文章,通五經,尤愛鑽研古典,為人倔犟,反對言無據之事,鄙視荒怪之言,因為反對光武帝迷信讖緯,惹得個劉秀大怒,差點砍掉桓譚項上那一顆人頭。因而,我們沒理由不相信桓譚的話。《連山》有八萬言,是《歸藏》字數的十八倍還多,這顯然是經漫長歷史集釋而成其巨的。因而,談《易》經的起源,是不能只按《周易》作說的。

(四)對於《連山》、《歸藏》的成書時代,學者認識不一:杜子春認為《連山》為伏犧時代之《易》,《歸藏》為黃帝時期之《易》;鄭玄以為夏《易》曰《連山》,殷《易》曰《歸藏》;由於唐孔穎達誤以神農為「烈山氏」因言《連山》是神農時代之《易》,《歸藏》是黃帝時期之《易》。這樣,宋代的羅泌、羅蘋、葛寅炎、家玄翁、朱元昇、趙道一,明代的朱隱老等,都認為《歸藏》是黃帝時期之《易》;還有一些人依孔子之語推測,《歸藏》為殷《易》。

我的看法與孔穎達等人不同:

其一,孔穎達由「烈山」而「連山」的聯想是錯誤的。錯誤的原因是上了晉代皇甫謐的當。皇甫謐是個很聰明的人,但治學不精而輕言。其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將炎帝這一具體的歷史人名與「神農氏」這個歷史時代名稱合二為一,創造出了一個不倫不類的「炎帝神農氏」。炎帝因在熊耳山、龍門山焚林墾荒,後世據史以稱其「烈山氏」,並將龍門山亦記載為「烈山」,史書記其子耕於此山時,又別稱「厲山」,記舜耕變稱作「歷山」。其實,烈山、厲山、歷山就是一座龍門山。炎帝是「烈山氏」而「神農氏」則與「烈山氏」毫無關係。而「烈山」與《連山》一書更毫不相干。

《連山》這一書名之得,是依這種《易》經版本將《艮》卦排在第一卦而稱的。因為《艮》卦在八經卦中代表「山」,六十四別卦中的《艮》卦是由兩個經卦《艮》相重而成,其卦象仍然是代表「山」。此種將《艮》卦置於首卦的《易》經版本,首卦具有上卦「山」、下卦「山」,山山相連之象,因而稱作《連山易》簡稱《連山》,它是與《坤》卦作首卦、《乾》卦作首卦的兩種版本的主要區別。

《連山》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易》經。它將《艮》卦作為首卦,並非無故,而是反映了一種極其深刻的歷史觀念。

《艮》義即「根」。將《艮》卦放在首卦位置所反映的是以山地為人民生存之根本的思想,這是畜牧狩獵時代的一種社會思想觀念。這種社會觀念在中國的歷史上存在時間應當是很長的。因為,就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早期的農業生產,也同樣是先在丘陵山地開始。其道理也極簡單:其時的人們尚無抗澇和防洪能力,其時的農作物品種也都是「粟」、「黍」、「秬」之類適宜丘陵山區種植的耐旱作物。只不過我們的考古工作者,沒有多注意發表這方面觀點的研究論文就是了。當然,《易》學研究者也是只顧讀《周易》,很少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史進行綜合性的研究。由此,我認為《連山》就是伏犧時代的《易》經六十四卦排列法。只是,從文字上說,則不能定為伏犧時代,因為其時尚無文字。但不能排除《連山》一書中沒有神農氏時代後期的文字,其「八萬言」中肯定有後世所難理解的一些「古之遺言」,它是中國自有文字以來最早以「文」注釋六十四幅卦「圖」的版本。

《歸藏》是黃帝之際的《易》經版本無疑。因為黃帝之時的思想觀念就是以地為本。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黃帝經》,重地思想十分突出,其強調說:「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①,「不重地則失其根」②,「動靜不時,種樹失地之宜,則天地之道逆矣」③。此中的「種樹」講的是播種五穀;又說:「夫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為父,以地為母」④……

《坤》卦象徵大地,當人們的社會觀念由原來的以山為人民生存之根,而轉變為以地為人民的生存根本之後,自然就會重排《連山》以《艮》卦為首卦的卦序成以《坤》卦為首卦,並重撰注釋性文字,這就是《歸藏易》產生的歷史原因。對於以《坤》卦為首卦的《易》經版本,定其書名曰《歸藏》,是依首卦《坤》之大象喻以哲理蘊涵而命稱:大地生髮萬物,而萬物變化之道理,又莫不歸藏於以《坤》卦為首卦的《易》經之中。這一點,鄭玄的解釋是正確而不可易的。

夏禹是反對《易》道之傳的,因為《易》道使人聰明不利於他「家天下」的獨裁統治。正因為如此他才搞「神道設教」愚化人民的一套。夏王朝所尊從的,是夏禹炮製宣揚「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以保其「惟皇作極」的《洪範》;商代帝王醉心的是用龜甲之占,與《易》道格格不入。所以,夏、商兩代不會修定《易》經,三《易》之中沒有夏、商的版本。

《易》經重卦於伏犧氏時代,是毫無問題的史事。

  ——————————

① 《經法·君正》。

②、③ 《經法·論》。

④ 見《十六經·果童》。


推薦閱讀:

明皇陵未解謎團:朱元璋陵寢為何狀如北斗
解謎《紅樓夢》(2)
奇形怪狀玉牙璧璇璣玉衡未解謎
千年女屍為何駐顏有術?四大未解謎團

TAG:易經 | 解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