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起源及發展概況淺述
本文簡單介紹中國詩詞的起源和發展概況。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概公元前11世紀——6世紀)流傳在民間的歌謠及貴族文人的作品。經過孔子收集整理刪除後,留下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共有160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為《詩經》的精華。小部分是貴族階層的作品。其中「雅」分為「大雅」與「小雅」,共111篇;「大雅」作品大部分是上層貴族的作品,一般以敘事為主;「小雅」除了貴族以外有小部分民間的歌謠;「頌」共有40篇,一般用於宗廟祭祀。從形式上說:多半是四言的,但有少參差不齊的句子,多用重疊的句法,體現出民歌形象而生動的特點;從技術上說:多以敘事為主,不論表現貴族生活還是平民的生活,都是敘事的表現手法。
因此可以說《詩經》是中國文學的起點,也是鼻祖,象一座寶貴的象牙之塔,藝術之宮殿,對後世的詩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繼於詩經之後的便是所謂的楚辭時代。《詩經》和《楚辭》是中國古典文學上燦爛的兩顆明星。不同的地方是:《詩經》是周初至春秋時代的詩歌庫,《楚辭》則是戰國時代的作品;《詩經》是中國北部民間詩歌總集,《楚辭》則是中國南方文學總集;《詩經》多言人事,偏於實際,屬於人文主義;《楚辭》卻多含神話,偏於理想,近於浪漫主義;《詩經》篇章短小,詞句整齊,《楚辭》卻是篇章複雜,詞句參差。
代表詩人有屈原和宋玉。屈原(公元前343?——公元前290)名平,字靈均。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懷沙》、《涉江》等很多首詩歌。其中尤以《離騷》、《天問》有名。其中的「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非常有名。他的弟子宋玉也特別有才華,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有他所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都非常出色。此外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有宋玉、勒、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在文學史上有相當高的地位。
《楚辭》的特別是:有濃厚的地方情感;有豐富的材料;有巧妙的寄託;有美麗的辭藻。打破了四言體的模式,多以五、六、七為基礎,善於運用民歌的自然韻律;大量運用語氣詞「兮」、「些」成為語言形式的顯著特徵。對魏晉南北朝的辭賦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隨著時代語言體系的不斷演變與適應社會的需要。詩歌發展到漢代,湧現出很多的辭賦家及漢樂府詩體。樂府詩歌開始向五、七言過渡與演化。曲調繁雜,詞句多雜言。約有300多篇,現存大概只有100多篇。分漢魏樂府、南北樂府等。有描寫貴族生活的歌辭及平民的各種曲辭,但並不是單純的個人創作,也並不是一時之作,大多流傳於民間而收集整理而來的。內容豐富,情感真摯,譬如《鼓吹.鐃歌》皆雜言,如第十五曲《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及《相和歌辭》的《秋胡行》、《對酒歌》雜以三七八言句;《隴頭流水歌》、《孔雀東南飛》、《木蘭詞》都是非常有名的雜言體樂府詩句。
漢樂府的詩體特點從句式上看,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體已經很多,但主要是雜言。從篇章上看,有不到十字或僅十多字的短篇,也有千字以上的長篇。題村也極廣泛,抒情、敘事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作品都有,但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敘述性題材居多,這是它的一個主要特色。是可以入樂的歌辭,這就形成了重聲不重辭的現象。表現手法上: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語言的樸素自然而帶感情,形式的自由和多樣,浪漫主義的色彩。漢魏南北的樂府對中國文學詩詞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使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逐步從萌幼漸漸茁壯起來。
魏晉時的辭賦雖然佔有一定的政治文學地位,但中心文化還是詩歌,還以雜言體為主,逐步使五言體邁向成熟的步伐。代表人物有曹氏父子三人(曹丕、曹植)。曹操被稱為中國詩界的梟雄。( 155年——220)年。主要作品有《陌上桑》、《短歌行》、《苦寒行》《觀滄海》、《龜與壽》等。不乏名句問世。如《龜雖壽》里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食芝英,飲醴泉,柱杖桂枝佩秋蘭。」「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士隱者貧,勇俠輕非」等值得後人借鑒與思考的詩文。為當時社會的詩學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其特點重在抒發一己之情懷,體現他所創作的個性與審美追求,也表現在他不拘一格網羅人才的偏至思想與政治策略,促進當時創作的積極性與互相學習交流的氛圍。揚長避短,從而使兩者相得益彰,再一點就是他的一些政治理論與政治思想深刻地影響曹氏兄弟在文學領域的發展,並起到啟發與推動作用。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父死,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稱魏文帝。 曹在《典論自序》中曾言:「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所著書論詩賦,凡六十篇。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後之良史。」今存詩歌,較完整的約40首。曹丕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3卷,又有《典論》5卷,《列異傳》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魏文帝集》,收入《漢魏六朝三家集》中。有關曹丕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注釋本,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稱《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丕之弟曹植(192—232),子子建,丕之同母弟,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俗,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建安十六年封為平原侯。因才華出眾,幾次欲立太子。父死失去依靠,遭到兄弟侄兒的猜疑迫害,太和六年(232)鬱鬱而終。七步詩」更是一段佳話,其意義已不在是此詩本身價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內含,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權力、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洛神賦》也非常有名,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憤慨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丕的《白馬篇》: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及《野田黃雀行》對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憤懣;曹植詩歌文採氣骨兼備,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對詩歌的題材和內容進行了多方面開拓,藝術上注重聲色的描繪和技巧的琢磨,富於創造,大大豐富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庄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窈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這一切都通過他凝聚在五言詩的創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歌的轉變。「這是一個時代的事業,卻通過了曹植才獲得完成」。鍾嶸《詩品》評價其詩曰:「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他以自己傑出的創作為我國古典詩歌從樸質無華的民歌向文人詩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是建安詩壇最傑出的代表。
這一時期被稱建安七子的有:司馬遷、班固、班婕妤、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王粲、稽康、陸機在當時也很有名氣。
自此,詩壇沉寂百年後到了東晉末年,才產生了一位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當可為天才詩人,(365—427)是隱逸詩的開山鼻祖。他的作品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作品大多描寫田園的景物,能於清遠逸適之中,隱寓著淵深茂盛之氣,似雲林中的小景,疏疏淡淡,而意境又是那麼深遠無涯,任天機主自然,像晶瑩圓潤的珠玉。他的作品非常豐富,名句也非常多,所以後來的柳宗元、王安石、蘇軾都學而未至。以閑雲野鶴的頭銜,獨不天下。我們可以再一次暢遊在他的作品中尋覓流傳至今的名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都是膾炙人口的詩句,為後人所效仿。陶的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語言,看似質樸,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中的極品。肖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讚「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他的不朽詩篇,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時間再向前推移20年後,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一位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他喜歡豪放的遊興生活,是山水詩的開闢者。但因政治上的問題,有些詩人對他很有成見。在這其間還有鮑照、謝眺、任彥昇、瘐信等都是非常有名氣的詩人。但卻不能引領時代的主導地位。
隋朝的詩壇是冷落的,因為政治時局的混亂與戰爭的頻繁,沒有產生偉大的作家,除了薛道衡、楊廣外沒有別的,詩歌的中興有待於唐代的詩人。 唐詩在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佳作豐富,屬於中國文學史上最鼎盛的時期。集承漢魏六朝以來詩歌的大成,開發了宋以後的宗派。以體言:五七雜言樂府行律無一不有;以格言:聖神仙佛嬌艷鬼怪,無一不包;以調言,飄逸胸渾,精神博大,縝密幽麗,清奇奧峭,無一不至;以人言,帝王將相,村夫野老、婦孺樵牧,和尚道士,一起登場,演奏詩歌的舞台。
唐朝的詩歌發展超出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也從永明體的不完善狀態下逐漸轉換為唐代四聲二元化及近體詩的定型,這也正是永明體在不斷運用中的演變歷程。唐人為了和古體詩加以區分,名為今體詩。今體詩歌根據漢字平仄的特點使詩歌有了嚴謹的格體,具有抑揚頓挫的和諧美與形式美、精鍊美和音樂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唐朝的詩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都是非常有才華的年輕詩人。譬如王勃的「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秋晚,山中黃葉飛。」還有他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送臨津房少府》「岐路三秋別,江津萬里長。煙霞駐征蓋,弦奏促飛觴。階樹含斜日,池風泛早涼。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寫的非常感人。」盧照鄰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等等都讓後人學習效仿。四傑的時代律詩尚未定型,初唐四傑是初唐詩歌過渡到盛唐文壇的一個重要的詩人群體,在當時及後世均享有盛譽。
繼四傑直後的沈佺期、宋之問確立了這一新的詩體,陳子昂開一代詩風,他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還有「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他論詩主張「興寄」、「風骨」。所謂「風骨」是指文學作品所創造的藝術美的本質特徵。「興寄」要求言志充實深沉。「風骨」與「興寄」的提出, 倡導初唐艷麗纖弱的詩風,而開盛唐樸素雄健的詩風,把詩歌引向樸實而具有真實生命的道路上。為以後盛唐詩歌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影響也為唐代詩歌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對詩壇有影響力的還有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邊塞詩人岑參、王昌齡等。
到開元天寶唐的中葉,詩人層出不窮,最著名的有李白、杜甫、被譽為「雙子星座」。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祖於隋末流徙西域,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柚)青蓮鄉。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742),由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趨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靠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他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有《李太白集》問世。他的名句流傳很多,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北風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台》;「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渡荊門送別》;「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菩薩蠻》;「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越中覽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等膾炙人口,老少皆知,且流傳至今,讓多少人仰慕效仿。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遊,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他的名句很多這裡只作介紹。「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兵車行》, 「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朱門九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昔聞洞庭湖,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登高》,「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詠懷古迹五首》,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詠懷古迹五首》,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化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蜀相》,「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舍弟》,「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天末懷李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夢李白二首》,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夢李白二首》,「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 「萬里盡征戍,烽火被岡巒。」《垂老別》,「桃花細逐揚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曲江對酒》,「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曲江二首》,「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曲江二首》。爾後的韓愈、白居易、李賀,繼承了杜的現實主義傳統。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今新鄭)人,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與李杜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日本、朝鮮等國廣泛流傳。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白氏還有不少贈酬親朋篇什,情真意切,摯朴動人。但這類詩中較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雜律詩在白詩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幾筆,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艷情風月的小詩,也頗為時人效仿。他的名作很多,以《琵琶行》最為著名,《琵琶行》有「天涯淪落人」的遭際之感,且語言成就突出。而《長恨歌》歌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婚姻愛情故事,既有「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寄諷,更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感傷和同情。此二詩敘事曲折,寫情入微,善於鋪排烘托,聲韻流暢和諧,流傳甚廣。
唐到了晚代也出現了幾位有突出貢獻的詩人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人。李商隱的詩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文辭清麗、意韻深微,有些詩可作多種解釋,現存約600首,特別是其中的無題詩堪稱一絕。李商隱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絕也有不少傑出的作品。清朝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評李商隱的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他的格律詩繼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傳統,也有部分作品風格與杜甫相似。李的詩經常用典,而且比杜用得更深更難懂,而且常常每句都用典故。且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徵、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的為何。有些詩較晦澀。而典故本身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李商隱出身孤貧,後來因婚姻問題捲入當時的牛李黨爭,倍受排擠,潦倒終身。這種「匡國無門」的遭遇,使李商隱寫出許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篡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的黑暗政治的詩篇。他的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無題詩也有所寄寓,至其實義;愛情詩深情動人。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李商隱的散文也文采華美,風格獨特;駢文婉約雅緻,蜚聲於晚唐文壇。他最有名的《蟬菊》、《登樂游原》、《風雨》、《落花》、《錦瑟》、《無題》、《夜雨寄北》等詩篇,堪稱一絕。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屢犀一點通。」《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成為千古名句。
與李齊名的溫庭筠,因他們的詩歌風格都承六朝余習,色彩華麗,筆調柔婉,故有此並稱。《新唐書·溫庭筠傳》謂庭筠「工為辭章,與李商隱皆有名,號溫李」。《唐才子傳》也說庭筠「側詞艷曲,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但有些晦澀難懂。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溫早年才思敏捷。以詞賦知名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土不中第。溫庭筠開成四年(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他的名句有「不學楊白花,朝朝淚如雨。:」「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有他的詞如「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都寫的非常好空靈凄婉。詩詞工於體物,設色麗,有聲調色彩之美。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多寫女子閨情,風格濃艷精巧,清新明快。詩詞兼工,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據《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形成蔚為大觀,終於使詞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實在盛唐的中葉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詞。最初是來自民間,稱為「曲子詞」。源於樂府,從格律上講,則源於近體詩,但與近體詩的區別是句式是長短不一的。剛開始以小令為主,以後發展為中調、慢詞等。在宋朝出現了詞的昌盛期,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蘇軾、李清照、晏殊等著名的詞人。他們風格迥異,大體出現豪放詞風及婉約詞風,影響後人。
在歷史的詩詞長河值得大家注意的一位詞人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漢族,在位時間(961-975),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蓬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當中的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凄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李煜在藝術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最有名的詞是虞美人和浪淘沙令. 書畫他能書善畫,對其書法:陶谷《清異錄》曾云:「後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對其的畫,宋代郭若虛的《圖書見聞志》曰:「江南後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惜無書畫傳世於後。詞李煜的詞的風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為兩個時期。他前期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和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薩蠻》,《相見歡》他後期的詞由於生活的巨變,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王國維認為:「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後一句乃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王氏認為此評乃揚溫、韋,抑後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為,周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莊,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為生機勃發,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李煜詞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假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後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超過晚唐五代的詞,成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後世尊稱他為「詞聖」。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③語言自然、精鍊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於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李煜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四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辭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迹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遊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最後的一首感懷故國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詰問的口吻,悲憤的情懷,激宕的格調,放筆悲號,寫盡亡國君主的哀愁。上闋曲調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經歷過大災難,煉就大手筆,才能究詰人生,寫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詞作,大有負荷全人類之悲哀的氣概。下闋則用了曲筆,「朱顏改」暗描江山易色,「改」字點出全詞題旨:是悲恨的根源。最後,詞人把難以說明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全部納入一個「愁」字中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真乃千古絕唱。王國維說:「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可謂以血書者也。 」宋黃升《花菴詞選》稱:「此詞最凄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是也。《漁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漁父》又: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李煜常自詡「隱士」,這兩首漁父正好反映了他渴望和沉醉在「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的隱士生活中以及「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的那種暢快!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他主要寫戀情游宴,傷春怨別,表現出深婉而清麗的風格。詞集有《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蝶戀花》寫的非常好:「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玉樓春》「樽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還有很多有名的作品對後來的詞學者影響深遠。
柳永的作品非常豐富,有很多詞譜是他自度的。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留連於秦樓楚館,終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稱柳屯田。創作慢詞獨多,對宋代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擅長白描手法,鋪敘刻劃,情景交融,以俚語入詞,多吸收生活中的語言。其詞當時廣為流傳,影響頗大,在詞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有《樂章集》。柳有名的詞有《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著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 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往複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不盡愁思。
蘇軾的詞有豪邁與婉約的都有最著名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還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鬃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有著豐富多彩的風格,或雄奇奔放,或富於理趣,或簡淡自然。他善於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哲理。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他還善於幽默曠達的筆調,隨時生髮奇警新鮮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這都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他的詩詞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他和南宋的辛棄疾行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生於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晢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當時為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享年六十六歲。高宗朝,賜太師,謚文忠。蘇軾的詩今存 2700多首詩詞留存於世。
李清照為宋朝的一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1551)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詞素以委婉、含蓄、清麗著稱。即使在當時也非常有名,史料亦有記載。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在當時的世壇亦有詞名,我們來欣賞她的一些小令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的基本手法是通過極其精鍊的細致入微形成鮮明的對內照。「知否?知否?兩句是這首詞格律上的要求,但是詞人寫來十分自然,貼切地表現了女主人婉惜的微慍的心情,可謂渾然天成。「綠肥紅瘦」語新意秀膾炙人口。《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暗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最後三句描繪形象生動,言情蘊藉,深情苦調,為千古名句。《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全詞移情入景,通過各種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詞人的思念之情。還有一首我喜歡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本詞在語言上的成就歷來為論者所讚賞。首先表現在疊字的運用上,開頭三句全為疊字,卻毫無雕琢的痕迹,自然妥貼地表現了詞中的情和景,因此這首詞被譽為是「情景婉絕」的「絕唱」。其次是口語的運用,如「最難將息」、「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淺俗之語入詞,發清新之思,令人嘆絕。
李的《詞論》最早見於《苕溪漁隱叢話》,是宋朝探討詞學理論與特點比較全面、系統的專題研究與論述,在文學史上有較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還有幾位特殊的女性此作家。她們分別是:朱淑真(生於約公元1078年前).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大約晚於清照數十年。生於仕宦家庭,其父親曾在浙西作過官,又嗜好古玩.家院里有「東園、西樓、水閣桂堂、依綠亭諸勝」。淑真自小喜歡讀書,工詩詞,善繪畫,通音律.她在文學藝術方面,與清照一樣,堪稱全才.著有《斷腸集》。吳淑姬(約1185年前後在世)。聰穎貌美,能作詩詞,著有《陽春白雪詞》五卷。張玉娘(約生於1250年)。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浙江松陽人。玉娘出身於世代人士宦家庭,曾祖父張再興,字舜臣,宋淳熙八年登進士,為科院左迪功郎。祖父張繼燁,字光大,由貢元人士為登人士郎。其父親張懋,字可翁,號龍岩野父,舉孝行,為提舉官。母親姓劉氏賢淑,年近五十歲才生玉娘。玉娘因姿容美麗,聰慧絕倫,故為父母所鍾愛。她從小受儒學文化教養與薰陶,父親教她讀《孝經》,《女訓》,她能博聞強記,過目成誦,長大後善作詩詞,遠近有名,人們把她比作漢代的女作家班昭。玉娘的作品由她的族孫張獻收集整理,合刻為《蘭雪集》。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密使。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其代表作為《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破陣子》、《鵲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亦工詩善文,原有詩文二百四十卷,現存一百三十餘首,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歷史發展到元代,在「俗謠俚曲」中成長起來一種新的詩體,可以配樂歌唱的詞。從形式上看,詞和曲都是長短句,但曲具有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是語言可伸可縮,因為可以添加襯,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藝術手法上,多採用直陳白描手法,注重口氣的逼真及盡情大膽潑辣的刻畫,以達到曲盡其妙的效果。元曲將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為一體,形成了詼諧、洒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對詞體的創新和發展帶來極為重要的影響。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雖有定格,又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繼唐朝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學樣式,分為 雜劇和散曲兩部分。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把元曲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並列,稱之為「一代之文學」。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調其淵源,出於宋代大麴十一、唐宋詞七十五、諸宮調二十八。當時,文人便作另一種文學發展而擬之。宋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如元人楊朝英編集之《太平樂府》與《陽春白雪》中之令、散套、加上少數民族樂曲。宋詞漸無法滿足當時需要,以致「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學形式,約產生於宋金。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在明人王世貞《曲藻序》: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元代的曲家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曲作家有:關漢卿(1200—1280)雜劇的創始人。最著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續西廂》。他的作品可以分為五大類:一、喜劇《救風塵》、《救風塵》、《望江亭》,寫的就是下層民眾不堪凌辱、奮起自救的激動人心的故事。這兩本喜劇,以明朗的筆觸,潑辣的語言,揭露了壓迫者的醜態,描繪出被迫害者以弱勝強的場景,讓觀眾在笑聲中體悟到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於壓迫者的淫威,只要敢於鬥爭、善於應變,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悲劇《竇娥冤》、《蝴蝶夢》、《哭存孝》、《西蜀夢》等。在這四部作品中,關漢卿主要描寫的悲劇人物全是封建社會的普通人。《竇娥冤》中的竇娥是當時被用來抵債的童養媳,她的命運就是元代當時遭受殘酷的政治、經濟壓迫的廣大勞動人民苦難的寫照。《蝴蝶夢》中所寫的皇親國戚葛彪隨意打死平民王老漢,逼迫王家兄弟為父報仇打死葛彪,結果導致兄弟三人都要下獄。《哭存孝》所寫的是「太平不用舊將軍」的悲劇。作為「舊將軍」的李存孝,幼小父母雙亡,被一大戶人家收養成人,童年為人牧羊。可見,作者所哀痛的仍然是出身寒苦者。《西蜀夢》中寫蜀國名將張飛和關羽遇難後,魂還西蜀,託夢給劉備報仇的悲劇故事。主人公張飛和關羽雖然身為劉蜀集團的忠臣良將,也可稱為「英雄人物」。不過這類「英雄」並非西方悲劇理論中所要求的,「是地位顯貴,意氣風發,心性高傲的,勇於追求自己嚮往的目標」的偉人,也不是亞里斯多德在論悲劇人物時所強調的,「為數不多」,「少數家庭」的代表人物。而是代表廣大人民的情感意識,體現華夏民族道德標準的「凡人英雄」。或者說是在「將相本無種」、「將相出寒門」的人生觀和審美觀指導下刻畫的「普通英雄」;三、英雄劇;四、公案劇;、五、義俠劇等。與關漢卿並稱「元曲四大家」的是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值得一提的還有王實甫(1200—?),大都人。作品風格:綿縝婉麗,如花間美人,鋪敘優雅,深得騷人之趣,佳句疊出。如「玉環之出浴華池,緣珠之採蓮洛甫。有小曲《端正好》、《滾繡球》、《雁兒落》等。特別是「碧雲天,黃葉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作者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選取了幾樣帶有季節特徵的景物:藍天的白雲、委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落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兩句,是千古名句。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將鶯鶯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離淚漣漣,宛然如見。作者善於化用名作中的優美成句,也擅長提煉現實生活口語。曲詞或秀麗典雅,含蓄悠長;或質樸自然,活潑爽利,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雲天,黃葉地」句。王實甫易「葉」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與飛雁、霜林一起構成新的暮秋圖,完全切合劇中的情景和離人的心緒。
馬致遠生於(1250—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又不像《西廂記》、《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鍊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作品風格,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鬱中見通脫之風格。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於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鍊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白樸和馬致遠是王實甫之外,以文采見長的作家。白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 (1226—?),祖籍奧州(山西河曲)。他幼年時值金國覆亡,飽經兵亂,賴詩人元好問多方扶持,並教他讀書。金亡後流寓真定。真定是當時北方一個重要戲劇演出地點。在大都時,他曾和關漢卿共同參加過玉京書會,併到過汴梁、杭州等戲劇演出較盛的地方。晚年寄居南京。今存有雜劇《牆頭馬上》、《梧桐雨》二種。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善於利用歷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新意,詞采優美,情意深切綿長,除了一些應酬贈答、歌樓妓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元明時期除了詩曲的高峰外,小說在當時社會也非常活躍,出現了一批有名的作者與小說,如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吳承恩的《西遊記》、《金瓶梅》等。馮夢龍的《喻世明言》、《醒世恆言》、《警世通言》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明晚清初的著名人士有: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准北宋之矩矱」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作為詩人,他開創了有清一代詩風。當時人稱「前後七子而後,詩派即衰微矣,牧齋宗伯起而振之,而詩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從風,一歸於正。其學之淹博、氣之雄厚,誠足以囊括諸家,包羅萬有,其詩清而綺,和而壯,感嘆而不促狹,論事廣肆而不誹排,洵大雅母音,詩人之冠冕也!」(凌鳳翔《初學集序》)黃宗羲(1610-1695)漢族,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黃宗羲多才博學,於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樂律以及釋、道無不研究。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明亡,屢拒清廷徵召,隱居著述講學。康熙帝曾接連兩次徵召黃宗羲赴京任傅學鴻儒,均遭黃拒絕。康熙下令地方官員盡錄黃宗羲的著作。康熙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黃宗羲,曾邀黃赴京主持史局。主張文學應當反映現實社會,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這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不滿明代文學的刻意摹擬,摘抄剽竊之風。顧炎武(1613- 1682)漢族,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尊稱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把古韻分為10部,其中有4部成為定論,即歌部、陽部、耕部、蒸部。其餘幾部也都粗具規模,後來各家古韻分部,都是在顧氏分部的基礎上加細加詳。顧炎武在古音學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論的建樹,另一方面有對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後來被學者譽為古音學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學五書》中。
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更多的抒情詩,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憂鬱感、孤獨感和自豪感。如道光三年(1823)的《夜坐》七律二首,「一山突起丘陵妒,萬籟無言帝座靈」,在沉寂黑夜的山野景觀中,寄託著詩人清醒的志士孤憤,抒發著對天下死氣沉沉的深憂。道光六年的《秋心三首》七律,「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深深為邊塞形勢擔憂,感慨仗劍報國的志士無多,更缺少知音的同志。他常常用「劍」和「簫」、「劍氣」和「簫心」來寄託他的思想志向。「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漫感》);「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己亥雜詩》);對於自己的志向抱負不能實現,深為苦悶。在「拋卻湖山一笛秋,人間天地署無愁」(《夢中作四截句》)的現實環境下,詩人除了抒發感慨、縱橫議論之外,回憶值得留戀的快樂的過去,幻想現實之外美妙的境界和世界,乃成為詩人思想中一種必然的發展和出路。因此,在詩人的許多作品中表現了重重矛盾。作於道光元年的《能令公少年行》一首七言古詩相當集中地表現了詩人思想中的矛盾。詩中有逃向虛空的消極因素,更多的積極意義在於詩人對無可奈何的現實社會環境的極端厭惡和否定,因而在《己亥雜詩》「少年尊隱有高文」、「九州生氣恃風雷」二詩中,他確信前所未有的、巨大時代變化必然到來,希望「風雷」的爆發,以掃蕩一切的迅疾氣勢,打破那令人窒息、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面。龔自珍詩的特點:1、政論、抒情和藝術形象的統一。2,豐富奇異的想像,構成生動有力的形象。在他的詩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飛」、「爪怒」、「靈氣怒」等等,習見的景物變得虎虎有生氣,動人耳目,喚起不尋常的想像。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寫落花,使引起傷感的衰敗的景物,變為無比壯麗的景象,更高出尋常的想像之外。「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則從衰敗中看出新生。「天命雖秋肅,其人春氣腴」(《自春徂秋,偶有所觸,得十五首》),從沒落的時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4,語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有瑰麗,也有樸實;有古奧,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自然清麗,沉著老練,有杜韓的影響,有些篇章由於用典過繁或過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帶來艱深晦澀的缺點。3,形式多樣,風格多樣。詩人自覺地運用古典詩歌多種傳統形式,「自周迄近代之體,皆用之;自雜三四言,至雜八九言,皆用之」(《跋破戒草》)。實際他寫得多的還是五七言「古體詩」,七言的「近體詩」,而以七言絕句為大宗。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像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納蘭性德(1655-1685):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詞人。 納蘭性德以詞聞,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別業就名為「淥水亭」。無論目前關於淥水亭所在地點的爭議怎樣,無論它是在京城內什剎海畔,還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沒能離開一個水字。是一處傍水的建築,或是有水的園囿。對於水,納蘭性德是情有獨鐘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水認作有生命的物質,認為是有德的。並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潤萬物,以柔克剛,川流不息,從物質性理的角度賦與其哲學的內涵。這一點被納蘭性德這位詞人尤為看重。這裡選兩首欣賞《菩薩蠻》「隔花才歇簾纖雨,一聲彈指渾無語。梁燕自雙歸,長條脈脈垂。小屏山色遠,妝薄鉛華淺。獨自立瑤階,透寒金縷鞋。」又「晶簾一片傷心白,雲鬟香霧成遙隔。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讀之凄美婉轉,細膩情長。
晚清新詩派的出現,在我國詩詞的演變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詩家、詞家又開始活躍起來。但在詩詞的創作手法和內容上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具有時代精神,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充滿了強烈的反帝國發封建的愛國思想,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疏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談到了之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晚清詩歌理論比興寄託、微言達現。
「五四」運動後,雖然有段時間對舊體詩的抵制與否定,造成當時詩壇的冷落。但中華五千年的瑰寶依然在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手中點燃,且一直照亮我們始終前進著的腳步。如魯迅、郭沫若、聞一多等。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法師,。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秋瑾(1879--1907)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陰(今浙江紹興)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積极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次年以光復會員加入同盟會。1906年為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而歸國,在上海發刊《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善詩歌,作品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體現了愛國精神,筆調雄健,感情奔放。亦能詞。遺稿編入《秋瑾集》。特別是毛澤東的詩詞大氣磅礴、一度鼓舞人心。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誕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 1902年-1909年先後在家鄉韶山六所私塾讀書,接受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1910年秋,考入湖南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此期間受康有為、梁啟超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著名詩人賀敬之評述毛澤東詩詞時曾這樣說:「毛澤東詩詞以其前無古人的崇高優美的革命感情、遒勁偉美的創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藝術思想、豪華精美的韻調辭采,形成了中國悠久的詩史上風格絕殊的新形態的詩美,這種瑰奇的詩美熔鑄了毛澤東的思想和實踐、人格和個性。在漫長的歲月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是風靡了整個革命詩壇,吸引並熏陶了幾代中國人,而且傳唱到了國外。」看他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著名國學應用專家張誠篤先生論毛澤東詩詞意境如天地之蒼茫、江河之奔涌、山嶽之巋然、星光之燦爛,是民族文化的奇珍異寶,思想武庫、詩作靈河。他詩雄詞豪的風格成為後人學習與效仿的楷模典範。在這一事情的改革開放以來,中華詩詞在祖國的大地上蓬勃發展、壯大,全國各地的詩詞學會一個個建立並湧現出一批批優秀的詩詞學者與新人。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發揮著教育人民,團結群體、服務社會、抒發個人情感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與地方風土人文的作品,鼓舞人心,促進社會和諧與文明的發展,繼續培養下一代青少年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明的遺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
推薦閱讀:
※一六年年末夜讀芥川「蜘蛛之絲」感懷
※和諧月韻(關於月亮的詩詞知識和音樂)
※七言·觀乒乓藝術家許昕十大神球有感
※品詩詞:雪夜裡的狗吠聲
※《中華詩詞三百首》教學參考資料庫之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