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教具 玩法 | 新學期蒙氏幼兒園這樣學數學~
當隔壁家孩子還只能做著10以內的加法運算時,一個同齡的蒙氏寶寶已經開始做著千位數的乘除,玩著三項式的遊戲,開始研究立體幾何和平面。
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正是蒙氏幼兒園培養幼兒數學心智的方法。我們的幼兒園也完全可以通過自製下文中的玩教具將蒙氏數學教學方法運用到實際中。
蒙氏數學的特點數學前預備期:感官學習
建立孩子數學感官的工作
數學,我們所生存的空間里無處不在。數學就像音樂,也是人類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教育的本質,就是幫助人類發展內在的這些能力。
數學具有內在的秩序性并力圖展現最精確的結果,人對細節的敏感性(秩序感、準確性的強烈要求)在幼兒時期就存在,這與數學的特質是一致的。
1、藉助實物化教具,把看似高深的數學概念簡單化。
蒙特梭利創造了一套獨特的數學教育方法,她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的學習「實物化」。
即給幼兒提供一套具體形象的實物教具,這些物化的教具為兒童提供了表象思維所需的具體形象,能很好的幫助幼兒學習數學。
2、注重以10為單位,讓幼兒整體認知連續的數。
蒙氏數學教育有這樣一個特點,無論什麼知識,開始都是以10 為單位呈現出來的。一次就呈現給幼兒一組連續數。
例如,讓幼兒認識10以內的數,不是先讓幼兒認識「1」然後到「2」再到「10」,而是一次性地將數棒1—10全部呈現給幼兒,讓幼兒看到的是一組連續數。
幼兒在擺弄這些數棒時,從短到長排列就會理解1—10的概念。
3、運用「從一般到個別」的教學方式,引入十、百、千位的加法運算。
蒙特梭利始終堅持按從一般到特殊的順序呈現教學內容,也按照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都是以具體形象的教具為中介。
4、注重排序、分類、對應等概念的學習,注重發展幼兒數學思維。
蒙特梭利的數學教育是以感官教育為基礎。強調事前準備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進行數學教育之前先進行感覺教育,即對幼兒進行排序、對應、分類等數前學習。
5、注重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注重教幼兒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成功的數學教育應讓幼兒體會數學是從人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讓幼兒感知各種數學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存在的。
數學前預備期:感官學習
研究發現,人出生後就對數的概念很敏感,這可以從幼兒的富有秩序感的動作中看出來,他們能夠很自然地形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序性和對自己生活的秩序性。
這就是人類對數學這一概念的敏銳的感受性。這種感受性必須通過追求這樣一個正確的程序才能獲得,通常我們把這種狀態稱為「數學心智」。
蒙台梭利認為,要成為一連串的數學思考模式,就需要先把數學的內在組合與分解,也就是分開練習。
等到真正面對所謂有數字,有題目的數學時,才有解答的基礎。
因此,在開始真正的數學學習前,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感官學習期,稱之為數學前的預備期。
這種觀點,也與傳統教學法中所提出的幼兒不應過早開展符號化學習,需要先通過具體的事物學習的觀點不謀而合。
下面就來看一下,蒙特梭利是如何建立感官期到數學學習得內在聯繫,將數學學習貫穿整個學習生涯始終。
從上圖可以看出,感官教育是整個蒙氏數學教育的根基所在。在進行數學學習前,我們通過大量的感官工作來幫助幼兒建立內在的數學心智。
蒙特梭利的感覺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
視覺訓練在於幫助幼兒提高度量的視知覺,鑒別大小、高低、粗細、長短、形狀、顏色及不同的幾何形體。
觸覺練習則是幫助幼兒辨別物體是光滑還是粗糙,辨別溫度的冷熱,辨別物體的輕重、大小、厚薄。
聽覺訓練是要使幼兒習慣於區分聲音的差別,使他們在聽聲的訓練中不僅能夠分辨音色、音高,還能培養初步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嗅覺和味覺的訓練則是注重提高幼兒嗅覺和味覺的靈敏度。
建立孩子數學感官的工作
我們將利於數學學習的感官工作歸類為配對、分類和序列三大類工作,這三類工作也經常以組合的形式出現。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看一下,這三類工作是如何開展的。
1、配對(P):建立等於的概念,通過一對一的經驗,幫助幼兒發現等值性的關係。
從找到另一隻相同的小襪子開始讓孩子感受到這就是所謂的一一對應的關係是不是感覺很神奇呢?
從實物和實物的配對開始,可以逐漸發展到等比例實物和平面的配對,再到平面和平面的配對,再到平面和同類平面的配對。
這個順序和日後學習立體幾何到平面幾何的順序完全相同,也是建立數與量概念的基礎。
(實物和實物的配對)
運用生活中一些空的瓶罐,將蓋子與瓶身分開,再讓孩子自己組合,也是很好的配對材料。
除此之外,老師們還可以用小木棒和硬紙板自己製作玩教具。
螺絲和螺絲帽也是很好的配對教具組合。
(實物和平面的配對)
(紙片上的字母和木架上的字母配對)
(動物與圖片的配對)
也可以自制蒙氏教具:將各種瓶蓋的大小畫下來,再讓孩子將瓶蓋與紙上的形狀重合。
同樣,可以將孩子常用或熟悉的小物品的輪廓畫出來做配對。
(平面和平面配對)
(數與量的一一對應)
2、分類(S):建立包含的概念,按照東西歸類,讓孩子了解部分與全體的關係,培養幼兒的類比與推理能力。
通過早期視覺分辨不同顏色的訓練,孩子逐漸具有了區分相同事物和不同事物的能力。
這種區分,逐漸培養孩子認識事物內在區別和聯繫的能力,幫助孩子認識整體和局部。
為日後的乘除運算能力打下基礎,培養孩子發展出事物內在邏輯聯繫的概括能力。
通過對同類色的排列和大小的區分,孩子已經在感官層面具備了掌握二項式(a+b)^2=a^2+b^2+2ab和三項式的能力。
通過對同類色的排列和大小的區分,孩子已經在感官層面具備了掌握二項式(a+b)^2=a^2+b^2+2ab和三項式的能力。
從整體到局部,這就是分數運算的開始。
3、序列(G):建立大於小於的概念,讓孩子了解大小的概念,也是未來加減運算的基礎。
從幫助孩子視覺發展的漸進色懸掛物開始,已經開始培養孩子的序列感。
從色彩的漸進到嵌套玩具,從無標記的長棒到表示數列大小關係的數棒,從最初的加減到幾何平方,孩子內在數學的秩序感一步步被打開。
幼兒的秩序感與生俱來,他們喜歡反覆操作這些秩序感很強的工作,這也是培養專註力最好的方法。
長棒代表長短,粉紅塔是體積關係,綜合體延伸出面積,所有的蒙氏教具都是相互關聯層層遞進,擁有內在的邏輯與聯繫。
每一個工作都有教育意義,所以蒙氏教室里沒有玩具只有教具。
從色彩的漸進到嵌套玩具,從無標記的長棒到表示數列大小關係的數棒,從最初的加減到幾何平方,孩子內在數學的秩序感一步步被打開。
讓孩子從實物中感受到數的連續性,在大量的感官工作後,孩子進入了真正的數學學習。
從具體到抽象,這個時期孩子已經可以自如進行抽象數字的加減乘除。
———>>
寫在後面的話
<>
與傳統數學教學法不同,蒙特梭利數學教育旨在為兒童奠定直觀認知基礎,發展其數理邏輯和空間智能,培養對數學的興趣。
數學不在是紙上的數字,而是幼兒從內在建立起的秩序和對數與量的感知。數學,不是在教室的考卷上,而是融合在生活里,流淌在血液中。
推薦閱讀:
※用聊天記錄告訴你,這樣的關係才長久(三)
※眉毛這樣化,竟然可以那麼美
※大宋秘史:趙光義即位後,這樣對待趙匡胤的遺孀,難怪後世如此評論
※洪金寶的唯一徒弟功夫好卻只能演大反派因為他長這樣
※【趣談】笑瘋了,十二星座的老師這樣寫評語……(你的老師是這樣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