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故事——文姬歸漢
洛陽故事——文姬歸漢 2014-11-22 21:16閱讀:774
X「文姬歸漢」講的是東漢蔡文姬的故事,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苦難女性,在歷史上影響頗為深遠,亦是一位讓後人心存敬意的文化大家,她與李清照、卓文君、班昭並列我國古代四大才女。她是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蔡邕的女兒,生於洛陽長於洛陽,死後也安息在洛陽,被後世譽為史學家、書法家、詩人和音樂大家,代表作有《續後漢書》、《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等。《悲憤詩》為我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郭沫若說:蔡文姬的《悲憤詩》是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上世紀50年代末,郭沫若創作完歷史劇《蔡文姬》,北京人藝就把它搬上舞台。一經亮相,便成為戲劇界最走紅的一部名劇。1978年,北京人藝原班人馬重演這部戲,人山人海的觀眾居然把劇院廣場的南牆擠塌。人藝建院50周年,以徐帆、濮存昕、梁冠華為陣營的復排版《蔡文姬》再次引起轟動。2013年,人藝為紀念建院60周年,第四代人藝演員又開始《蔡文姬》的復排,人藝老導演、原周近的扮演者蘇民老先生說,《蔡文姬》和《茶館》是人藝的精品劇目,但只有《蔡文姬》這曲戲,出現了四代人藝復排。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高山流水、廣陵散、梅花三弄、漢宮秋月等並稱為古代十大經典民曲。在作品中,蔡文姬既參考了胡人聲調,又抒發了自己的悲慘經歷,整支曲子哀怨、惆悵,憂傷、凄涼,是她西域生活的真實寫照。公元192年,一代梟雄董桌被殊,東漢王朝陷入軍閥混戰,匈奴乘機掠擄中原。蔡文姬說:胡人「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滿目凄慘。這一年,23歲的文姬和成千上萬的年青婦女,被擄掠到了南匈奴,飽受凌辱,貌美的蔡文姬被虎背熊腰的左賢王選作了王妃。胡人胡地12年,被迫與匈奴人結為夫妻的蔡文姬,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飽嘗了吃生肉、喝酪漿的痛苦,並生下了一雙兒女。苦煎苦熬的日子裡,文姬學會了異族語言,每當月夜,就卷蘆葉而吹笳(一種今天仍流行於內蒙古的三孔氣鳴樂器),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她說自己苟且偷安地活著,心裡一直盼望有一天能回到生她養她的故土,能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蔡文姬34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歲那年,恰逢曹操平定了中原,心懷天下的曹操,欲在文治聲教上作一番事業,自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師蔡邕,也知道蔡邕有續修漢史的志向,但蔡邕已經去世。曹操惋惜之餘,突然憶起蔡文姬,他對屬下說:「也許,蔡邕的女兒能承擔起這副擔子呢。」這時的曹操,既為了報恩,也為了國家文治,就派了一個叫周近的人,攜帶千兩黃金,代表大漢朝去匈奴回贖蔡文姬。當蔡文姬告別匈奴一雙兒女,踏上回歸中原的道路後,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十二年西域生活的點點滴滴湧上心頭,離故鄉越來越近,骨肉分離的疼痛便越來越深,眼淚止不住的流,柔腸寸斷的蔡文姬,依著車轅放好古琴,放開喉嚨,向蒼穹大地傾吐自己無邊的悲鳴: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離亂,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宣,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潰死兮無人知。。。文姬從心中流淌出來的《胡笳十八拍》,是血淚凝成的音樂詩。想想看,由一個女性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古道煙塵中向蒼天訴說,向大地悲鳴,實在太過殘酷,殘酷得讓人心疼,這種浩然的怨氣,是一種積壓憤懣後的自然渲瀉!正是有了這驚天地、泣鬼神的《胡笳十八拍》,在中華民族的史詩中,這個苦難的女性贏得了顯赫的聲譽,無意中也成就了自己不朽的英名。從匈奴歸來的第二年,有次曹操和她閑聊,曹操問她:「文姬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蔡文姬嘆了口氣,說道:「是的,父親生前的確給我留下四千多冊書,經過戰亂,如今散失得一卷都沒能留下來啊!」曹操聞言,流露出深切的失望之情,沒想到文姬接著又說:「不過,好些都存在我腦子裡了,估計還能背出四五百篇,也能寫出一千冊書的大致內容。」雄才大略的曹操,一聽還能背出這麼多,大喜過望,當即說:「我派十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丞相,這些都用不著,只要您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不來。」後來,文姬果然把四百多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了曹操。接下來,她繼承父親遺願,用了10年心血,夜以繼日,筆耕不輟,終於撰寫了《續後漢書》。這是一個飽受磨難,歷盡風霜的苦命女人,對中華民族古代歷史的奉獻!蔡文姬自小傳為「神童」。在解琴、辯音、彈奏中,天資過人,一點就透,不到11歲琴藝便成。蔡邕將自己最珍愛的古琴贈給了文姬,這把琴是天下傳奇的「焦尾琴」!蔡文姬的書法來自父親真傳, 12歲時便卓然一體,在洛陽城裡有「少年神筆」之稱。相傳,蔡邕的字為神授,造詣極深,「代表作有「熹平石經」和《曹娥碑》,這位曠世逸才,把自己的絕學傳給了女兒文姬,後來蔡文姬又把自己的神筆書法技法,悉數傳給了鍾繇,鍾繇是三國時長葛人,跟隨蔡文姬學書多年,領悟到「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鍾繇傳給衛夫人,衛夫人有《淳化閣貼》和書論《筆陣圖》傳世,她說:學習創作中要注意筆墨紙硯的選用,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夫人晚年,將書法技法傳給了王羲之,王羲之用筆細膩,結構多變,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的書體,有蘭亭序和快雪時晴貼傳世,算起來,蔡文姬還是書聖王羲之的師祖。蔡文姬的文學更是令人讚嘆不已,14歲時文學才華光耀一方,詩書禮樂無一不通。在東漢都城的洛陽,百姓中間留傳這樣一句話:「世人但知有文姬,而後方知有蔡邕」。小小年齡,就已名聲顯赫。我們應該感謝曹操,是曹操做了一件好事,讓「文姬歸漢」傳為千年美談。讓一個才高八斗的奇女子,一位天賦過人的人間仙女,用一支長笛,一張古琴,一把琵琶和著她心底的生花妙筆,寫社會,說人生,唱悲歡,道離合,讓千年故事流傳至今.....晚年的蔡文姬,帶著太多的心靈傷痕,隱退于山水間。今天那個風雲際會的朝代,也早已離我們遠去。洛陽才女蔡文姬的人生故事和她留下的(續後漢書)、《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她從匈奴帶回來的樂器琵琶,她親切聰慧的面容和身影,一直在人們心頭,一直在中華大地傳頌。我想,這是蔡文姬的魅力,也是後人的幸運。 A股迎來建倉良機 買入這些股
分享
6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假如九竅只能開一竅,你希望自己能開哪一竅?為什麼?
※非人·天之涯(01)
※得不到,就毀掉你
※《封神》-洗心卷-劈山救母(六):身世浮沉
※會寫字的黑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