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夏簡史(一)唐末風雲

為啥要寫這篇東西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很多人不了解西夏。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西夏的最初印象來自於《天龍八部》,來自於李秋水和夢姑,甚至因為段譽的緣故,可能人們了解大理比了解西夏都多。人們知道段正明、段正淳、段譽、段智興,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大理皇室,可是西夏呢?除了知道李元昊,還能說出幾個西夏君主的名字呢?知道李元昊還是因為歷史教科書里寫著:「公元1038年,党項族李元昊建立西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從來就沒有一部關於西夏的正史,這本身就是對西夏的不公平。曾經有人跟我爭論過西夏無正史的理由,無怪一下幾點:   第一,西夏立國時間第一章 萬事開頭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書尤其如此。那我來說吧,這篇東西雖說不能稱之為書,但是我同樣不知道如何開頭。思來想去還是用一種回憶的方式開始的好。  讓我們把時針撥到1919年五月四日(好俗的開頭啊),這一天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這一天也就成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但是這一天和我們所要講述的故事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好吧,讓我們在倒退十年,回到1909年。這一年的六月,一支來自境外的駱駝隊出現在我國西北部巴丹吉林沙漠的深處,領頭的是一名俄羅斯海軍中校,叫科茲洛夫。他的目標是位於中國內蒙古的黑城。當他離開的時候,他的駝隊帶滿了一箱箱的文物,誰也不會想到這一箱箱的文物竟然是一個王朝的長達190年的歷史。從此以後,「西夏學」橫空出世,今年整整一百年了。  我們先來看一首詩吧。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首詩叫做《詠菊》,寫這首詩的人叫黃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造反派。檔案如下:  姓名:黃巢  性別:男  籍貫:曹州(今山東曹縣)  職業:公元875年前,販私鹽(也就是個走私犯)。公元875年後,造反(和他一起造反的還有他一塊販私鹽的哥們王仙芝)。  我們來翻一翻整部中國歷史,「流寇」這個詞出現的次數不少,可是能跟黃巢這個「流寇」相提並論的,充其量只有一個李自成(說到李自成,有必要提一下,李自成本身就是一個羌人)。也許有人會和我討論一下洪秀全,這是另一個話題,我們還是避開的好。  黃巢以一個落第舉人之身,曹州揭竿而起,歷時十年之久。他的活動北起山東,南至廣東,西至陝西,轉戰南北,縱橫全國十二省,兩度攻破唐朝都城長安,開國建號,論晚唐風雲人物,一時無兩。也正因為這個,他也成為了以後中國歷代「風雲流寇」的偶像,領著梁山一百單八將「鬧革命」的宋江也情不自禁地在牆上寫了句:「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從這也就可以看出黃巢對於後世「造反派」的極大影響。  《舊唐書》和《新唐書》里對於黃巢的出身描述有點出入,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們的黃巢大哥雖說出身有點不地道,相當於現在的走私犯。而他所販賣的東西,卻又是任何一個人都離不了的調味料——鹽。  自從管仲率先在齊國施行「食鹽國營」政策以後,食鹽販賣的官、私之爭就從來沒有中斷過。到了唐中期,這場利益之爭更是發展到了頂峰,而事件的導火線還是來自於那場幾乎毀滅了整個唐朝的戰爭——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財政瀕臨崩潰,為了挽救日暮西山的大唐江山,儘快地提高財政收入,劉晏在唐代宗時推行了鹽法改革。改革傳統的官制官運官銷的鹽鐵專賣制度,推行政府與商人合作的官制商運商銷的就場專賣制度。這次改革實際上是一次產權重新劃分和財富的重新分配。唐政府通過重新分配食鹽的產權,分割食鹽的經銷權給商人,實現了與商人在鹽鐵專賣制度下的合作。唐政府仍然掌控了鹽鐵等重要經濟資源的最終支配權,商人只有緊緊依賴政府才能獲得經銷食鹽的權利,分享食鹽的高額壟斷利潤。不容否認,劉晏這放在現在無比平常的改革挽救了安史之亂以後的大唐財政(天下賦稅,半出於此),使得唐朝可以延續下去。但是,他的改革卻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而正是這個缺陷最終導致了毀滅唐朝的唐末農民起義的總爆發。但是在當時,劉晏是不可能想到這個他旨在重振盛唐聲威的改革最終卻幾乎徹底毀滅了大唐的。  這個缺陷就是鹽商的門檻太高了。既然你是要和政府合作賣鹽,那你首先就要達到一個大商大賈的地位,這樣你才能獲得政府頒發的營業許可證。而你獲得了這個許可證以後呢,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和政府一起分享食鹽的高額壟斷利潤,甚至是入仕為官,所以也就出現了「自關以東,上農大賈,易其資產,入為鹽商。」的場景。但是那些拿不到營業許可證的小商販呢?擺在他們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了——販私鹽。  我們黃巢大哥就是眾多體制外鹽商中的一個。話說鹽稅歷來是唐朝財政收入的重中之中,政府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那麼多私鹽在走私犯手裡流動的。唐政府採取嚴厲措施打擊走私,文宗時規定:「一石以上者,所犯人處死。」可見用刑之酷好吧,就在這樣的打擊中,私鹽販們走上了一條武裝走私的道路(這一點和現在邊境地區武裝販毒應該沒有啥區別),而在這條道路上最後唱響的則是一曲「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的民謠。  黃巢本來是不打算跟隨父輩再走上販私鹽的道路的,父親給他選擇的道路是讓他讀書走上仕途的道路。我們前面說了,獲得國家許可證的鹽商最後可以走上由商入仕的道路,而體制外的鹽商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登台及第,這也是自己變成體制內鹽商的一種途徑。可是,我們不得不懷疑黃巢同學的老師的學術水平,因為我們雖然不笨的黃巢同學決然連續幾次高考落榜了。要是照著一般人啊,面對這種情況莫過於兩種情況:一種是回家復讀,來年再考:另一種就是好好的繼承父業,好好販他的私鹽。可是我們黃巢大哥從小脾氣就不是一般的大,數次名落孫山以後,終於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從這首詩里,我們就可以看出黃巢大哥的曠世霸氣來了,而後來的歷史也告訴我們,黃巢這首詩並不是率性而為,就伴隨著這首詩黃巢兩占長安,把個唐僖宗趕得是落荒而逃。  高考落榜了,日子還得過啊。為了吃飯,黃巢還是走上了販賣私鹽的道路。在販私鹽的隊伍里,黃巢顯得有些「鶴立雞群」。雖說是高考落榜吧,可是怎麼說也見過大世面的人;而在與在同官府緝私的鬥爭中,他練就了一身武功,善於騎射,並負氣仗義,好抱打不平。這讓他在武裝走私的隊伍里不久就嶄露頭角了。  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天下烽煙四起。黃巢一起販賣私鹽的老鄉王仙芝在長垣(今屬河南)揭竿反了,次年王仙芝的起義軍攻佔了曹州,黃巢終於等到了他認為最有利的機會,他馬上召集幾千人也加入到了起義軍的隊伍。自此,一支「天下反」的隊伍誕生了,一場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農民起義終於全面大爆發了。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陷京師長安,唐僖宗出逃成都,走上了唐玄宗的道路。僖宗走了,但是他卻留給了黃巢一個死不低頭的對手——鳳翔節度使鄭畋。當時大唐自僖宗一下全都患上了「恐黃症」,可是鄭畋卻不是這麼想的。他想的做多的是怎樣收復李氏的江山。鄭畋同志還是大唐的好同志的,雖然唐僖宗走了,但是卻留給了他「東捍賊鋒,西撫諸蕃,糾合臨道,勉建大勛」的「便宜之計」。憑著這個,鄭畋也就成了長安西北唐軍反抗大齊政權的核心人物。而當鄭畋傳檄三軍,起兵勤王的時候,一個蟄居西北的民族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機會,也開始了一個王朝長達350年的風雨征程。短。這簡直就是讓我無法接受的一個理由。不說別的,就說五代十國吧。五代加起來才不過五十三年,十國長點也不過是八十八年,可是光《五代史》就有新、舊兩版。再和同期相比,西夏與北宋(公元960-1127年)、遼(公元916-1125年,立國210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金(公元1115-1234年,立國120年)並立長達近二個世紀。如果從「雖未稱國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所建立的夏州政權算起(始於公元881年),西夏曆時347年比同時期的宋、遼、金更為長久。就算是把南北宋加起來也不過是320年,比西夏還是少了27年。說起來,西夏與宋遼金四足鼎立,真有些魏蜀吳的味道,可惜的是世上沒有《四國志》,西夏只能是依附於宋遼金史書後的一紀、一志、一傳!  第二,西夏疆域小。這也完全是無稽之談。疆域上西夏境土之大,「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即有今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內蒙古部分地區,綿延兩萬餘里。北宋滿打滿算才不過2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已,而這其中除了繼承後周以外還有從南唐、北漢等國手裡搶來的,由此可知五代各朝的領土比北宋要小的多。就算是以北宋當時的面積來比較的話,西夏三十二州也不能稱之為一個「小」字啊。  第三,西夏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這句話放在今天真的是很有破壞民族大團結的嫌疑,西夏立國西北,實行蕃漢合制,定曆法,創文字,為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樣的功績是絕對不容抹殺的。再這說,同期的遼、金皆已修史,就連「五胡亂華」的十六國都有著近乎正史的《十六國春秋》,為何就單單留下一個西夏呢?  第四,西夏文晦澀難懂,缺乏史料。我都不知道這個理由是誰想出來的。沒錯,興慶府是被屠城了,西夏的大量的文獻、史料都化為了灰燼,李元昊立國就讓人修的《夏國世次》也在人間沒有了蹤跡。但是,西夏人在元朝時被列為色目人的,有這很高的社會地位,這其中不可能就沒有一個懂得自己本族文字的人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點自己國家的史料吧。不說別的黑水城裡能留下《番漢合時掌中珠》,難道別的地方就沒有嗎?西夏文之所以被成為「魔鬼文字」,恰恰是因為西夏沒有正史流傳下來。  綜上所述,西夏無正史的理由幾乎都不成立,但是元代在編前朝史書的時候,唯獨就是偏偏把西夏給遺漏了。我無從揣測脫脫老太師的用心,但是我卻可以大膽的推測。蒙元不修西夏史,就是因為西夏是蒙元永遠的痛。自1205年第一次遠征西夏到1127年,成吉思汗先後六次遠征西夏,最後更是死在了攻佔西夏的戰場上。對於這樣一直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來說,西夏無疑是一種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攻佔中興府後屠城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據。對付這種敵人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忘記歷史。  既然古人沒有給西夏修史,那就讓後來人完成吧。到了清代,大量的西夏研究史書出現了,比較著名的有清周春的《西夏書》、清陳昆《西夏事略》、清張鑒的《西夏紀事本末》、清吳廣成《西夏書事》、近人戴錫章的《西夏紀》,更有建國後李蔚等著作,西夏的神秘面孔慢慢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有人說歷史是枯燥的,我說這話不準確,枯燥的不是歷史而是史書。雖說有關西夏的史書大多都是白話文編的,一大部分甚至是建國後編纂而成的,但是史書畢竟還是史書。這也就決定了對於對於不學歷史的一般人來說,他是不會拿出大把的時間去看一本枯燥的史書的。那麼好吧,同樣「好讀史不求甚解」的我就用我這隻沒帶半分文採的禿筆向您展示一曲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發生在西北邊陲的西夏豪歌。  一個800多年前與宋、遼、金三足鼎立的王朝,一個讓踏平亞歐大陸的成吉思汗下令死後「秘不發喪」的民族,一段湮沒在西域滾滾黃沙中的歷史……   不是史書,不是小說,同樣也許不是歷史。

第一章 萬事開頭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書尤其如此。那我來說吧,這篇東西雖說不能稱之為書,但是我同樣不知道如何開頭。思來想去還是用一種回憶的方式開始的好。  讓我們把時針撥到1919年五月四日(好俗的開頭啊),這一天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這一天也就成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但是這一天和我們所要講述的故事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好吧,讓我們在倒退十年,回到1909年。這一年的六月,一支來自境外的駱駝隊出現在我國西北部巴丹吉林沙漠的深處,領頭的是一名俄羅斯海軍中校,叫科茲洛夫。他的目標是位於中國內蒙古的黑城。當他離開的時候,他的駝隊帶滿了一箱箱的文物,誰也不會想到這一箱箱的文物竟然是一個王朝的長達190年的歷史。從此以後,「西夏學」橫空出世,今年整整一百年了。  我們先來看一首詩吧。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首詩叫做《詠菊》,寫這首詩的人叫黃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造反派。檔案如下:  姓名:黃巢  性別:男  籍貫:曹州(今山東曹縣)  職業:公元875年前,販私鹽(也就是個走私犯)。公元875年後,造反(和他一起造反的還有他一塊販私鹽的哥們王仙芝)。  我們來翻一翻整部中國歷史,「流寇」這個詞出現的次數不少,可是能跟黃巢這個「流寇」相提並論的,充其量只有一個李自成(說到李自成,有必要提一下,李自成本身就是一個羌人)。也許有人會和我討論一下洪秀全,這是另一個話題,我們還是避開的好。  黃巢以一個落第舉人之身,曹州揭竿而起,歷時十年之久。他的活動北起山東,南至廣東,西至陝西,轉戰南北,縱橫全國十二省,兩度攻破唐朝都城長安,開國建號,論晚唐風雲人物,一時無兩。也正因為這個,他也成為了以後中國歷代「風雲流寇」的偶像,領著梁山一百單八將「鬧革命」的宋江也情不自禁地在牆上寫了句:「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從這也就可以看出黃巢對於後世「造反派」的極大影響。  《舊唐書》和《新唐書》里對於黃巢的出身描述有點出入,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們的黃巢大哥雖說出身有點不地道,相當於現在的走私犯。而他所販賣的東西,卻又是任何一個人都離不了的調味料——鹽。  自從管仲率先在齊國施行「食鹽國營」政策以後,食鹽販賣的官、私之爭就從來沒有中斷過。到了唐中期,這場利益之爭更是發展到了頂峰,而事件的導火線還是來自於那場幾乎毀滅了整個唐朝的戰爭——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財政瀕臨崩潰,為了挽救日暮西山的大唐江山,儘快地提高財政收入,劉晏在唐代宗時推行了鹽法改革。改革傳統的官制官運官銷的鹽鐵專賣制度,推行政府與商人合作的官制商運商銷的就場專賣制度。這次改革實際上是一次產權重新劃分和財富的重新分配。唐政府通過重新分配食鹽的產權,分割食鹽的經銷權給商人,實現了與商人在鹽鐵專賣制度下的合作。唐政府仍然掌控了鹽鐵等重要經濟資源的最終支配權,商人只有緊緊依賴政府才能獲得經銷食鹽的權利,分享食鹽的高額壟斷利潤。不容否認,劉晏這放在現在無比平常的改革挽救了安史之亂以後的大唐財政(天下賦稅,半出於此),使得唐朝可以延續下去。但是,他的改革卻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而正是這個缺陷最終導致了毀滅唐朝的唐末農民起義的總爆發。但是在當時,劉晏是不可能想到這個他旨在重振盛唐聲威的改革最終卻幾乎徹底毀滅了大唐的。  這個缺陷就是鹽商的門檻太高了。既然你是要和政府合作賣鹽,那你首先就要達到一個大商大賈的地位,這樣你才能獲得政府頒發的營業許可證。而你獲得了這個許可證以後呢,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和政府一起分享食鹽的高額壟斷利潤,甚至是入仕為官,所以也就出現了「自關以東,上農大賈,易其資產,入為鹽商。」的場景。但是那些拿不到營業許可證的小商販呢?擺在他們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了——販私鹽。  我們黃巢大哥就是眾多體制外鹽商中的一個。話說鹽稅歷來是唐朝財政收入的重中之中,政府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那麼多私鹽在走私犯手裡流動的。唐政府採取嚴厲措施打擊走私,文宗時規定:「一石以上者,所犯人處死。」可見用刑之酷好吧,就在這樣的打擊中,私鹽販們走上了一條武裝走私的道路(這一點和現在邊境地區武裝販毒應該沒有啥區別),而在這條道路上最後唱響的則是一曲「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的民謠。  黃巢本來是不打算跟隨父輩再走上販私鹽的道路的,父親給他選擇的道路是讓他讀書走上仕途的道路。我們前面說了,獲得國家許可證的鹽商最後可以走上由商入仕的道路,而體制外的鹽商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登台及第,這也是自己變成體制內鹽商的一種途徑。可是,我們不得不懷疑黃巢同學的老師的學術水平,因為我們雖然不笨的黃巢同學決然連續幾次高考落榜了。要是照著一般人啊,面對這種情況莫過於兩種情況:一種是回家復讀,來年再考:另一種就是好好的繼承父業,好好販他的私鹽。可是我們黃巢大哥從小脾氣就不是一般的大,數次名落孫山以後,終於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從這首詩里,我們就可以看出黃巢大哥的曠世霸氣來了,而後來的歷史也告訴我們,黃巢這首詩並不是率性而為,就伴隨著這首詩黃巢兩占長安,把個唐僖宗趕得是落荒而逃。  高考落榜了,日子還得過啊。為了吃飯,黃巢還是走上了販賣私鹽的道路。在販私鹽的隊伍里,黃巢顯得有些「鶴立雞群」。雖說是高考落榜吧,可是怎麼說也見過大世面的人;而在與在同官府緝私的鬥爭中,他練就了一身武功,善於騎射,並負氣仗義,好抱打不平。這讓他在武裝走私的隊伍里不久就嶄露頭角了。  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天下烽煙四起。黃巢一起販賣私鹽的老鄉王仙芝在長垣(今屬河南)揭竿反了,次年王仙芝的起義軍攻佔了曹州,黃巢終於等到了他認為最有利的機會,他馬上召集幾千人也加入到了起義軍的隊伍。自此,一支「天下反」的隊伍誕生了,一場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農民起義終於全面大爆發了。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陷京師長安,唐僖宗出逃成都,走上了唐玄宗的道路。僖宗走了,但是他卻留給了黃巢一個死不低頭的對手——鳳翔節度使鄭畋。當時大唐自僖宗一下全都患上了「恐黃症」,可是鄭畋卻不是這麼想的。他想的做多的是怎樣收復李氏的江山。鄭畋同志還是大唐的好同志的,雖然唐僖宗走了,但是卻留給了他「東捍賊鋒,西撫諸蕃,糾合臨道,勉建大勛」的「便宜之計」。憑著這個,鄭畋也就成了長安西北唐軍反抗大齊政權的核心人物。而當鄭畋傳檄三軍,起兵勤王的時候,一個蟄居西北的民族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機會,也開始了一個王朝長達350年的風雨征程。


推薦閱讀:

西夏王朝因何無緣步入正史
魚團西行(四)西夏王陵
游牧民族為何能動輒擁兵幾十萬?從西夏五十萬大軍真實含金量說起
西夏王陵,荒漠中神秘的東方金字塔
西夏史*籍辣思義傳

TAG:西夏 | 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