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與中國民主革命的兩次歷史性轉折

葉劍英與中國民主革命的兩次歷史性轉折 閆保星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葉劍英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奮鬥終生,他的豐功偉績,特別是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兩次歷史性轉折中作出的光輝貢獻,更使我們縈懷難忘。  一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的歷史進入到由北伐戰爭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偉大轉變中。葉劍英在這次轉折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緊接著在南京建立了反革命政權。汪精衛控制的武漢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為了爭奪權力,打著國民黨左派的旗幟,通電反蔣,一時形成了「寧漢分裂」的局面。寧漢對立,是歸南京,還是去武漢?這是當時擺在每一個革命者前面的大問題,必須作出果斷地選擇。葉劍英當時是駐紮在南昌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如果跟著蔣介石走,不僅可以做大官,而且可以發大財;否則,要公開反對蔣介石,弄不好,就可能有砍頭的危險。他從蔣介石屠殺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的血的事實中逐漸看清了蔣介石的反動本質,認清了國民黨右派的醜惡面目,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放棄高官厚祿,與蔣介石徹底決裂,親手起草電文,「通電全國反蔣」。  葉劍英離開新編第二師以後,到武漢尋找中國共產黨。為了在武漢找個立腳點,他到張發奎的第四軍工作,隨軍參加第二次北伐,後任第四軍參謀長。1927年7月上旬。在汪精衛即將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的嚴重時刻,中國共產黨正式批准葉劍英為中共黨員,成為一位光榮的共產主義戰士。葉劍英入黨後,根據黨的指示,繼續留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參謀長。  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汪精衛在武漢又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徹底失敗,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更為嚴重。當時擔任第二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為了保全我黨控制的一支革命武裝,建議張發奎把武漢黃埔分校改編為第二方面軍的軍官教導團。  追隨汪精衛的張發奎,自「七一五」之後,其政治傾向已經明顯。7月下旬,汪精衛會同孫科、朱培德、黃琪翔等反動頭目密謀策劃,忘圖以張發奎的名義誘騙葉挺、賀龍上廬山「開會」,藉以解除葉、賀兵權,並以三個軍的兵力圍攻葉、賀部隊,企圖一舉撲滅軍隊中燃起的革命火焰。葉劍英及時察覺這一陰謀,他不顧個人安危,立即秘密約見葉挺、賀龍,共同商定把部隊拉往南昌。葉、賀所屬部隊集中南昌後,在周恩來等領導下,於8月1日在南昌勝利地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武裝起義。  南昌起義後,起義部隊撤離南昌,向粵東挺進。這時,張發奎奉汪精衛之命,準備追擊起義軍。葉劍英利用張發奎急於要奪取廣東地盤的心愿,建議讓葉、賀部隊進入廣東東部,牽制桂系部隊到東江一帶,張部即可乘虛而入廣州。張發奎接受此建議,改變尾追起義軍的打算,而是沿贛江直開粵北。葉劍英的這一「妙計」,使起義軍免除了敵之尾追之苦。葉劍英利用張發奎回師廣東之機,再次向張發奎建議將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改稱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並由他兼任團長。10月中旬教導團開進廣州,成了廣州起義的主力軍。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下,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和廣州工人赤衛隊為骨幹,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聯繫在一起,成為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是中國工農兵武裝奪取政權的英勇嘗試。為中國革命道路的開闢,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二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使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中國革命進入到由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到抗日戰爭興起的嚴重的歷史轉變關頭,葉劍英在此歷史轉變關頭,以非凡的膽略,卓越的貢獻,再次為黨、為人民建立了奇勛。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軍委和中央機關編為兩個縱隊,葉劍英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率領紅軍總部機關和幹部團隨紅軍主力前進。長征前夕,「左」傾錯誤領導者對於不滿他們的幹部,又想殺掉一批,甩掉一批,葉劍英同志為了黨的事業,無私無畏,堅決抵制這種錯誤的做法,在軍委縱隊的會議上,強調「一定要保護黨的骨幹」,並提出把編余幹部和所謂犯過「錯誤」的幹部安排在軍委機關或編入幹部團。例如軍委機關幹部邊章伍就是在葉劍英的保護下避免被槍斃的。後來葉劍英與邊章伍共事多年,從未向邊提及此事。解放後,有人將此事告訴了邊章伍,邊激動地說:「那時候,我們都在砍頭之列,若不是葉帥,我早就報銷了!」  遵義會議結束了長達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傾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1935年6月,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領導下,四渡赤水、智取貴陽、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翻越大雪山,終於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在川西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這時紅軍總兵力達十多萬人,為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創造了條件。  會師後,黨中央提出的戰略方針是,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以促進全國抗日形勢的發展。但是,當時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張國燾提出向川康方向發展的錯誤主張,對北上進行了種種無理阻撓,致使部隊未能迅速北上。  由於張國燾的屢次阻撓,使紅軍先後在懋功、毛兒蓋地區滯留一個多月,喪失了戰機,遭到了敵之包圍。在此情況下,黨中央和毛澤東當機立斷,出敵不意,把原定北上路線改為穿過自然條件極為險惡的茫茫草地,向甘肅洮河以東前進。根據當時各部所處的位置,把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組為左、右兩路軍同時並進,以爭取時間。黨中央、毛澤東率領一方面軍之一、三軍團和四方面軍之四、三十軍為右路軍,由毛兒蓋出發,經草地出班佑,向巴西地區前進。朱德總司令、張國燾、劉伯承總參謀長率領一方面軍之五、九軍團和四方面軍之九、三十一、三十三軍為左路軍,由卓克基出發,向阿壩地區開進,然後東進到班佑,向右路軍靠攏。把四方面軍指揮部改稱前敵總指揮部,由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前指隨右路軍行動。  左路軍到達阿壩後,張國燾不顧朱總司令、劉伯承總參謀長的堅決反對,擅自命令部隊停止前進。中央一再去電催促向右路軍靠攏,他卻一意孤行,按兵不動。在巴西,陳昌浩和他一唱一和,遙相呼應。黨中央駐地在距巴西十里遠的牙弄,為了說服陳昌浩,爭取張國燾,中央政治局於9月上旬又在巴西召開會議,連續電令張國燾立即行動,「不得違誤」。這時,張國燾不但繼續堅持其南下川康的錯誤主張,公然違抗中央的命令,而且竟陰謀以武力裹脅黨中央和一、三軍團折返草地,同他一起向川康逃跑。據當時擔任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作戰科付科長的呂黎平回憶說,一天午後,我去機要室看電報,值班機要組長陳茂生剛開始譯一份從左路軍總司令部發來的密電,是張國燾發給陳昌浩的複電。電報主要內容是:目前北上時機不成熟,在川康邊境建立根據地最為適宜,望勸毛、周、張(聞天)放棄毛兒蓋方案,同右路軍回頭南下,如他們不聽勸告,應立即監視其行動,若執迷不悟,堅持北上,則以武力解決之。擔任右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看到電報後,迅速而巧妙地報告了毛澤東。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緊急磋商,為了貫徹北上方針,並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衝突,決定連夜率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當時紅四方面軍有的幹部不明真相,主張武力阻攔。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堅決制止這種行動,維護了紅軍的團結。葉劍英回到駐地後,沉著機智,不露聲色。然後,他又向機要人員要了唯一的一份十萬分之一的甘肅省地圖,利用夜深人靜之機,帶著警衛員、飼養員離開巴西,奔向黨中央所在地牙弄,跟著黨中央踏上了新的征途。中國有句古語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葉劍英在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鬥爭中,顯示了對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葉劍英同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鬥爭,在我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這一點黨中央領導同志和所有熟悉這段歷史的幹部,無不表示欽佩。毛澤東曾多次加以讚揚,50年代中期,毛澤東在懷仁堂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說:劍英同志在關鍵的時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這個了(毛澤東邊說邊摸腦袋),他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毛澤東指著葉劍英又說,這件事可不簡單羅,張國燾當時要是抓住你,腦袋就保不住了。周恩來在一次講話中也提到:如果沒有劍英同志,那個局勢就壞了,在關鍵時刻才顯出是同志嘛!聶榮臻在一篇文章中也讚揚說,我由衷地敬佩劍英的機警和對黨中央的無限忠誠。葉劍英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為中國革命立下的這一偉大功勛,將永遠載入史冊。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再一次引用「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句話來讚揚葉劍英。  葉劍英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在複雜的革命鬥爭轉變關頭,表現出來的非凡的革命膽略、好學深思、勤奮工作、照顧大局、團結同志的高貴品格和對祖國、對人民、對共產主義事業無限忠誠的堅定信念,永遠是激勵我們為振興中華,實現祖國四化宏圖,奮發前進的光輝楷模。 來源:中青網
推薦閱讀:

儒家倫理在高科技時代的局限性及創造性轉化

TAG:中國 | 歷史 | 國民 | 革命 | 性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