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博擊之道

一位老股民的23條肺腑之言 太極拳博擊之道 2008-11-08 11:35閱讀:92 太極拳搏擊術,以太極陰陽(實質是矛盾對立統一)理論為指導,取老子「有無相生」、「無為而無不為」之意,效兵家「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之說,摒棄「壯欺弱,慢讓快」——專靠速度和力量取勝的傳統搏擊模式,代之以全新的技術革命:以「沾粘連隨不丟頂」的技巧,「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靈敏知覺,舍已從人,引進落空,得機得勢,借力打力,在冷兵器佔主導地位的歷史時期,在搏擊實戰中開創了「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引自《道德經》)」的先河。拳術,本搏擊之術。然而在很長時間,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太極拳的發展卻走著一條以偏代全的道路:強調松、柔、緩,力戒緊、剛、快;注重操舞效應,淡化功夫內修;提倡健體養生,反對技擊制人……練習對象以中老年病弱群體為主,廣大青少年不屑一顧。一系列的失誤致使多數人認為:太極拳是醫療體育、健體運動、表演藝術,不能用於搏擊實戰。冷兵器時代,太極拳先賢以無與倫比的搏擊技巧名楊華夏,為太極拳的存在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人類歷史進入科技文明時代,在新形勢、新觀念條件下,太極拳能否沿著正確的道路得到普及與發展,澄清「太極拳不能搏擊」的認識,找出太極拳練習方法上「不利於搏擊實戰」的癥結,探討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太極拳搏擊之道,是當代太極拳人必須面對的課題。1搏擊技術是太極拳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拳術的實質是搏擊技術。太極賦予拳名,必精搏擊技能。1852年,王宗岳撰寫的拳論在河南舞陽鹽店被發現,全文365個字,以太極陰陽學說結合搏擊技術闡述拳理,開宗明義、破舊創新,言簡意賅、氣勢磅礴!宗岳先生認為:依靠力量、速度取勝的拳技以蠻力相抗衡,頂牛、對拉「雙重則滯」,必然導致「壯欺弱,慢讓快耳。」這種「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者而有為也」……宗岳先生認為:「英雄所向無敵」,奧妙在於(陰陽)變化莫測,「忽隱忽現」、「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在於「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靈敏知覺「舍已從人」,急應緩隨、「隨曲就伸」,通過「走粘」順勢借力,以柔克剛達到「我順人背」……宗岳先生認為:「四兩撥千斤,耄耋能御眾」,要訣在於「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何為懂勁?宗岳先生寫道:「陽不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王宗岳拳論問世,斯拳得以「太極」命名。拳名一變,意境為之大新,誠如於志鈞先生所說,「太極拳是在王宗岳《太極拳論》為準繩的規化下發展出的一個拳種(引自於著《中國傳統武術史》第288頁》。」此後的150年間,各派系太極拳無不與王宗岳攀親,將其撰寫的拳論命名為《太極拳論》或《太極拳經》,給予極高評價;出版的太極拳專著,也大都附錄王氏原著原文,將其列為太極拳精典著作之首。王宗岳因此奠定了他在太極拳史的地位,以不容置疑的權威被尊崇為太極拳的巨擘、先賢。理論源於實踐,並指導、服務於實踐。王宗岳《太極拳論》指導下,早期的太極拳是個什麼樣子呢?拳界公認的早期(太極拳)實踐家名叫陳長興。陳長興練拳情況,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的得意弟子是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誰料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因此可以說,楊露禪就是陳長興的影子,楊露禪的拳技就是陳長興拳技的再現。楊露禪的太極拳技是什麼樣子,有據可考——清大學士、同治帝師翁同和曾親眼目見楊露禪與人比武較技。翁同和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運如球、猶太極渾園一體也。」翁同和為清末書法家,親書對聯贈與楊露禪:「手捧太極震環宇,身懷絕技壓群英。」另據《永年拳志》載:楊露禪學成歸里,日與同好習武切磋,他拳藝高妙,鄉鄰觀其行拳綿軟不猛,便戲呼之為「綿拳」,又見他與人交手時,善於近身粘人,便又呼之為「粘拳」……楊露禪教拳北京,多有不服者前來較技,均敗北,因此被人稱作「楊無敵」。露禪子班候,二十幾歲以技擊名滿京城,亦被人稱作「楊無敵」,充任清旗營武術教習,皇誥授武德騎尉賞載蘭翎官職。上述史料證明,早期(楊露禪時代)的太極拳行架綿柔園潤,應用時進退輕捷神速,貴在近身沾粘、善用園的技巧制人,因而能「震環宇」、「壓群英」,是一項極具特色、又極具殺傷力的優秀搏擊拳種。試想:如果陳長興、楊露禪時代的太極拳,形同現今公園裡流行的老年健身太極操舞,恐怕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稱之為太極拳的太極拳了……王宗岳生年,學術界爭論不休,多數人認為是清乾隆時人,是時,中國社會處於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後期,雖然出現了火器,但作戰仍以冷兵器為主;陳長興、楊露禪時代,中國社會處於封建社會晚期,雖然西方工業革命方興未艾、船堅炮利,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依然八股開科取士、長矛弓箭厲兵秣馬。這就是王宗岳拳論誕生時、楊露禪太極拳實踐時的歷史背景。因此,王宗岳以搏擊技術闡述拳理,是時代的必然;早期(陳長興、楊露禪)的太極拳以搏擊技能爭生存、謀發展,也是時代的必然。太極拳的理論與實踐一開始就與搏擊技術有著不解之緣。不講搏擊、不精搏擊技術,太極拳就失去了賴於生存的條件,就不會有當年太極拳的產生與存在,更不會有今天太極拳的普及與發展……有人以太極拳譜中有「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和「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辭句,作為強調太極拳健身職能,否定、淡化太極拳技擊功能的理由,筆者以為不符合歷史真實。能寫出《太極拳論》的王宗岳是高智商知識分子,他清楚在重文輕武的封建社會,談拳論道之餘提請注意養生健體,更能滿足統治者延年益壽的希冀,更能引起社會的普遍重視,更能爭取到適宜太極拳生存與發展的大環境。當然,這種說辭更體現了火器時代來臨、拳技搏擊在戰場上的功能日益減弱條件下,王宗岳的超常智慧和遠見卓識。2現今太極拳不利於搏擊實戰的癥結太極拳搏擊技術的訓練方式名曰推手。推手又稱打手、揉手、靠手等,並不是太極拳的專利,各種拳派亦多有之,是一種練習近身著(招)法制敵的手段。太極拳推手與其他拳派推手相比較,獨特之處在於與人手臂相搭,通過肢體纏繞接觸,應用「沾連粘隨不丟頂」的技巧,在相互制約中練習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反映的敏銳,體驗、感味古人所說的「陰陽生克之理,剛柔變化之妙」,從而得到一種被稱作為「懂勁」的功夫。何為「勁」,何為「懂勁」?拙作《「勁」—「懂勁」及其數學公式》,武魂雜誌2006年第7期有載,不再複述。概而言之,懂勁是太極拳搏擊技術的必修課,是衡量太極拳搏擊功夫的唯一標準。「勁」為著(招)法功力,源自太極拳拳架套路的練習;「懂」為著(招)法技巧運用的感悟,主要從太極拳推手訓練中獲得。因此,懂勁本身就是功夫,懂勁愈高,功夫愈深,懂勁至極即是拳論所說的「神明」和「從心所欲」;因此,「太極拳術以懂勁為拳中要訣…習太極拳者,不習推手,等於未習。習推手而未能懂勁,則運用毫無是處(引自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昔年郝少如先生曾言,「太極拳是一門最講究省力打人的藝術…借力打人是太極拳藝最本質的特點」。愚意以為,省力打人、借力打人的先決條件就是懂勁。只有懂勁,才能作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而「舍已從人」,才能作到「因敵變化示神奇」、「引進落空合即出」,才能作到拳論上所要求的「無過不及」、「偏沉則隨」、「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筆者以為:現今太極拳不利於搏擊實戰的最大癥結,在於參戰者、推手比賽者大多不懂勁或懂勁功夫甚淺,因而在搏擊實戰中無法作到省力打人、借力打人,反而不由自主地從自然習慣,以頂牛、對拉相抗衡,最終導致以力取勝。這種打著太極拳旗幟的蠻力較技,背離太極拳的基本原理,根本就不是太極拳,更談不上太極拳搏擊技術。搏擊,顧名思義就是施展肢體的各種技巧、功力,保護自已、打擊對手的技能,具有靈活性、多樣性、隨意性的特點,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然而太極拳搏擊技術的推手訓練,總是循規蹈矩,機械地手臂搭成「太極圖」後進行,名曰文明禮貌,實則呆板僵滯;名曰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實則坐樹待兔、靜等挨打---這種訓練模式無法與快狠准、迅雷不及掩耳的拳種接手沾粘。接不上手就無法懂勁,太極拳優長皆失,實在是坐以待斃、取死之道。因此,缺乏開門手接手訓練,無法在穿插遊走與敵周旋中進行沾(粘)接,是太極拳不利於搏擊實戰的又一大的癥結。有人認為,他拳快如閃電,講究「不招不架,只是一下」,鬆柔輕緩的太極拳無法與之接手沾(粘)連。非也!愚意以為不論何種拳技,要想打上人,必有接觸點!他能打上你、接觸(挨)上你,你自然就挨(接觸)上了他、應該沾粘上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拳論上說的明明白白。因此,接不上手、沾粘不上對方,只能怪太極拳接手沾粘功夫沒練到家。「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要看對方的功夫如何。對抗雙方功力懸殊甚大,自能「不招不架」,一下(招)取勝,結束戰鬥;對抗雙方功力相等或相差無幾,「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則屬無稽之談。有人講太極拳練至內勁渾厚「敷蓋對吞」,亦有「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之說,筆者以為不然。郝少如先生《敷蓋對吞四字秘訣解》所言,「四字絕妙…非懂勁後煉到極精境地者不可得」,極有見地。沒有沾粘懂勁功夫,不能舍已從人、順勢借力,僅靠「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發勁制人,與西方拳擊沒什麼兩樣,不是中國的太極拳。 25元搶黃桃糖水罐頭 一位老股民的23條肺腑之言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混元太極拳傳人王長海:解讀混元太極與中國傳統文化
    九 陳氏太極拳功法特點
    太極拳換勁談
    滑如冰凌黏如膠軟如棉花硬似鐵---太極拳技擊基本功訓練
    張俊山:太極修鍊中的所悟所思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