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不驚駭!西域大月氏人把玻璃製造術帶入山西

玻璃,今日凡物,古代珍寶。

因其明亮,因其通透,因其純凈,因其燦然,因其玲瓏,因其熠熠生輝,即便是一粒小小玻璃珠子,在機器化生產之前,都是與金、銀、玉、珊瑚、琥珀等並列的寶物,甚至稀奇而過之。

↑蜻蜓眼琉璃珠(春秋晚期)直徑:1.2厘米重量:8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於太原金勝村,同批出土13顆最大者

它,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那麼珍罕?

公元四世紀的某一天,北魏,平城大同。

一個來自西域大月氏國的商人,帶著一路風塵來到太武帝拓跋燾面前,說:「吾能鑄石為五色琉璃」。

「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北史·大月氏傳》如是記載。

中國玻璃器物的製作,正是在北魏這個節點上,正是在山西大同,輕輕地做了個轉折。

玻璃,舊稱料器,古代亦稱琉璃,北朝至隋也稱「頗梨」,此外還有「頗黎」、「陸琳」、 「陸離」等名稱。

玻璃與琉璃的區別,至今尚無定論,有專家論曰,在於色澤與透明度的不同,而且琉璃器中還包括被稱作琉璃瓦的陶質低溫鉛釉器(輸入數字25,可閱讀「暈啊!美得令人眩暈的山西古代琉璃」)。

↑琉璃熏爐(明)通高:57厘米口徑:24厘米1982年呂梁離石計委大樓工地出土山西省博物院藏

玻璃的誕生與發展,中外的路數並不相同。

中國古代玻璃的產生,一般推測,與神秘詭異的煉丹術有關。

煉丹術又被叫做金丹術、鍊金術、點金術、鉛汞術,其內容非常複雜,中心目標是用人工方法制出可以使人「長生不死」的神丹,還能將銅、鐵等「點化」出黃金和白銀。

在中國曆朝歷代,煉丹術釀造出許許多多悲喜劇,但客觀地說,煉丹術也算得上近代化學的先驅吧。

有專家斷定,古代玻璃,就是煉丹術的副產品。製作玻璃,需要1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在當時要獲得這樣的高溫並不容易,所以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古玻璃製作通常和煉丹術混在一起進行。

所以,煉丹術中的硫、汞、鉛等重金屬配方,對中國古代玻璃配方產生影響,生產出的玻璃製品,也是中國古代獨有的鉛鋇玻璃。

也有中國琉璃研究專家認為,工匠之所以選擇在玻璃中加入鉛鋇,和中國人的審美觀念有關。自周朝以來,古人就對溫潤細膩的玉情有獨鍾。在玻璃中加入鉛、鋇,恰好能讓玻璃「胚胎」產生與玉石相仿的質感,所以,有人下結論:古代玻璃,就是古人用來仿製「真玉」的結果。

↑淺綠色琉璃璧(戰國)直徑:11.9厘米孔徑:3.8厘米厚度:0.3厘米

重慶市博物館藏

半透明淺綠色扁平璧,形制花紋為戰國常見,出土時斷為二塊。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於春秋末戰國初。

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而蜻蜓眼式玻璃珠還可能是外來的。

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數量有所增加,但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飾為主。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裝飾品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典型中國式樣的玻璃器。

與中國的鉛鋇玻璃相對應,西方的玻璃是納鈣玻璃,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玻璃。

↑翠綠色琉璃印(戰國)高:0.9厘米邊長:0.9厘米

阜陽市博物館藏

出土於安徽阜陽縣城西郊,壇形鼻紐,印面方形,紐部有圓形穿孔。印呈翠綠色,表面粗糙有麻點。印面有邊檔,字跡已不清。此印章為罕見的玻璃器。

據稱,約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制出簡單的玻璃裝飾品。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於是船員們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腓尼基人(Phoenician)的船

一個古老民族,生活在地中海東岸相當於今天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稱為閃美特人,又稱閃族人。腓尼基人善於航海與經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他們準備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驚奇地發現,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物質,這就是最早的玻璃。

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發了一筆大財。

腓尼基人在埃及24個表音符號的基礎上創造出世界最早的字母文字。

中國自產的玻璃器,與西亞的玻璃器有比較大的區別。

從化學成分來說,中國古代的玻璃是鉛鋇玻璃,而古代西亞的玻璃是鈉鈣玻璃;從外觀質感來說,中國古代玻璃色彩鮮艷而易碎,古代西亞玻璃雖然色澤差些,但卻耐高溫,不易碎,樣式特別,充滿異域色彩,極為少見。這也是中國古人特別鍾情域外玻璃,以異域玻璃器為寶的原因。

↑原始琉璃珠管(先周-西周)珠徑:0.8-1厘米管長:1.8厘米直徑:0.4厘米

陝西周原博物館藏

先周、西周墓葬中的原始玻璃器(料珠),出於陝西扶風縣。這些料珠有瓷白色、天藍色和麥綠色三種,呈圓珠、橄欖和管狀,為中國最早的鉛鋇琉璃。

中國發現最早的平板玻璃製品,出土於南越王墓中,小編曾經多次看到這件有著深深的海洋藍的尤物。

它是一塊藍色透明平板玻璃牌飾,鑲嵌在長方形銅框中,成分以氧化鉛和氧化鋇為主,鉛、鋇含量分別高達33%和12%,屬於中國生產的鉛鋇玻璃系統。

它被認為是迄今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平板玻璃,但並非透明度很高的窗用玻璃,更非現代意義上的平板玻璃。

窗用玻璃是西方人的發明,在玻璃吹制技術發明之後,古羅馬人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了這種壁薄、透明度較高,幾十厘米見方的窗用玻璃。

基督教在歐洲興起之後,窗玻璃也僅限於教堂使用,直到公元5世紀時,窗用玻璃的使用範圍仍只發現於西歐。

而4至5世紀,統治北中國的,是拓跋鮮卑。

在太武帝拓跋燾滅掉北涼打通西域後,身懷玻璃製造絕技的大月氏人,通過通往平城大同的絲綢之路,長途跋涉,來到北魏。

於是,便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大月氏,讀音為【dà ròu zhī】。

在上古時代,有一支古印歐系統的游牧民族,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伊朗高原上出現,他們就是大月氏人的祖先。

後來,他們翻越蔥嶺,一路東遷,長途跋涉,在大約不晚於公元前1000年的時候,遷徙到了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中國古籍中將他們稱為禺氏(或禺支、禺知),被認為就是後來《史記》中的月氏人。

戰國人著《穆天子傳》中,西周穆王曾經來到過祁連山下黑水(即弱水)河畔的「禺知之平」,受到了月至人的熱烈歡迎,這是月氏人第一次在傳說中和中華文明正面碰撞。

公元前177年,大月氏人被匈奴人襲擊,身死國滅,倖存的大月氏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遷徙。西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張騫奉武帝命,西行出使西域,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聯合大月氏人合擊匈奴。

↑左側黑點上方即為張騫尋找的大月氏↓二世紀的貴霜帝國是大月氏人建立的

公元4至5世紀的平城大同,是絲綢之路東端的中心城市。北魏自天興元年(398年)遷都平城,太和十八年(494年)南遷洛陽,其間96年,是以平城為國都,與西域諸國的商業交往相當頻繁。

西域諸國與其他更遠地區來中原經商的商人,北魏習慣上泛稱為胡商。胡商來北魏經商,不僅帶來許多中土缺乏的商品,如香料、名馬、金銀器等,也傳入了很多植物,如葡萄(輸入數字33,可閱讀「西域粟特人出沒!從北魏到唐到元,山西葡萄酒在古代就已經風華絕代」);也帶來一些中原缺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如琉璃製造技術。

遍查史籍,大月氏人沒能給我們留下燒造琉璃的完整配方,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山西大同在北魏時期製造的琉璃,雖然還在採用傳統模鑄技法,但已經採用了先進的吹制技術。

這在中國琉璃製造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藍色琉璃缽(北魏)口徑:13.4厘米高:7.9厘米璧厚:0.2至0.5厘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1964年河北省定縣華塔塔基出土,口內斂,圓唇,腹微鼓,圓底。缽體以天青色透明玻璃採用無模吹製法製成,有大量密集的小氣泡,表面形成銀白色的風化層。

《北史·大月氏傳》告訴我們,北魏平城的琉璃生產,已經不是東漢王充《論衡》中所講述的「道人消爍五石,做五色之玉」,那樣僅僅屬於鍊金術士所得的副產品。它是藉助國之財力,以官商結合的形式出現,其生產技術以及規模流程,是以前不曾有過的。

有理由相信,大月氏人是在羅馬和波斯薩珊學習到了玻璃吹製法,而後帶入北魏。

根據考古資料,在大月氏將玻璃製造技術傳入北魏以後,中土就可以用玻璃吹制技術吹制器形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漢代常見的鉛鋇玻璃不再出現,但西域而來的鈉鈣玻璃也沒有盛行,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鋇的高鉛玻璃和鹼玻璃。

↑淺綠色玻璃碗(北魏)口徑:10.3厘米腹徑:11.4厘米高:7.5厘米 山西省博物院藏

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淺綠色,半透明,侈口,圓唇,寬沿,球形腹,圜底,腹外壁磨出四排向內凹的橢圓形紋飾,底部由六個相切的凹圓紋組成。

與上一件北魏琉璃缽不同,這一件玻璃碗是伊朗高原波斯薩珊王朝的典型產品,日本正侖院有一器物與此類似。

《北史·大月氏傳》關於琉璃生產的記載,來源於《魏書》,而《魏書》完成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它實際上是對過去一百多年中國琉璃生產的總結。

學者尹剛曾解讀,「國中琉璃遂賤」,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土市場上的琉璃產品便宜了,二是由中土自己生產的琉璃製品便宜了。

尹剛認為這句話的本意偏重後者:中土自己生產的琉璃製品便宜了——因為在以後的南北朝時期,琉璃依然是番邦進貢的珍品,在《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北魏後期河間王元琛最稱豪富,他家設宴的酒具還是來自西域的琉璃碗。

↑鴨形玻璃注(北燕)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

遼寧省博物館藏

1965年9月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締造者馮素弗墓出土。淡綠色玻璃質,光亮,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後身加重,才得放穩。此器造型生動別緻,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約產於今敘利亞至地中海沿岸一帶,由西域經過草原之國柔然,傳進馮氏北燕,是研究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從大同出土的玻璃製品觀察,也可以印證,中國古代除了部分自產的玻璃,很多依舊是舶來品。

1976年,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出土一件玻璃環,黑色不透明,直徑2.2厘米,應為本地生產。

1988年,大同南郊電焊器材廠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碗,是伊朗高原波斯薩珊王朝的典型產品(見上上圖)。

2001年,大同七里村變電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碗。 經能譜分析,屬於鈉鈣玻璃系統,初步判定是舶來品。

↑玻璃碗(北魏)口徑:12.9厘米底徑:7.5厘米高:6厘米大同市博物館藏藍色半透明,直口,平唇,下腹斜收,圈足,腹外壁施一道凸弦紋。經能譜分析,屬於鈉鈣玻璃系統。
1986年,大同大秦鐵路湖東編組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水注,本地生產。

2002年,大同迎賓大道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壺,為吹制,藍色半透明,喇叭口,寬平沿,圓唇,圓肩,弧腹,平底。口徑5.5、底徑4、高15.4厘米。

2001年,大同七里村變電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罐,也為吹制,藍色半透明,侈口,圓唇,扁鼓腹,平底。口徑2.2、底徑4.4、高3.2厘米。經能譜分析,屬於鈉鈣玻璃系統,當為「進口」。

↑玻璃水注(北魏)通長:19厘米大同市博物館藏為吹制,藍色半透明,薄胎,斂口,圓錐形腹,下底為圓錐形流,下腹近流處施一個扁圓形鈕。
不管是「國產」還是「進口貨」,從北魏開始,中國玻璃器的製作,在質地、造型、工藝等多方面,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令人耳目一新。

它帶動了中國玻璃製造業的革命性變化,這一重大變革在隋唐時趨於穩定發展狀態,到後世元、明、清時,已日臻完善。

而明代以降,陶質低溫鉛釉琉璃器物又在山西大行其道,美輪美奐,在全國享有盛譽,其是否與北魏平城的玻璃製作有隱秘的淵源關係,也值得探究。

時至今日,山西的玻璃和琉璃生產仍然大名鼎鼎,比如祁縣,有「中國玻璃器皿之都」美稱,產品大量出口中東等地,從業人員達到3萬餘人。一家名叫「紅海」的企業,甚至建起了一座玻璃博物館。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唐)高:2.1厘米外口徑:15.8厘米內腹徑:12.5厘米邊沿寬:16厘米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藏

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胎薄厚均勻,成型工藝亦佳。腹面描金裝飾,邊沿滿鋪金色,形成金色寬邊,腹中以細線繪製楓葉紋圖案,向心八葉對稱布局,裝飾手法似借鑒漢唐銅鏡的格式和情調。因以描金裝飾該盤,又安放於法門寺地宮,可見此盤並非唐代實用品,是專為佛教供奉設計製作的祭祀品。

↑綠色橢圓琉璃瓶(隋)高:12.3厘米口徑:3.8厘米足徑:4.9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1957年西安西郊隋代李靜訓墓出土。隋唐時代玻璃器的突出成就表現在陳設品、生活用具玻璃器的製作上。此件橢圓形玻璃瓶以綠色玻璃製成,雖不高,但氣勢挺拔,晶瑩可愛,色澤透亮,且不同部位深淺變化不一。

此瓶正是採用北魏時期傳入中國的吹製法製成,器壁極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型為中國傳統造型,一改南北朝時期中國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狀況,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玻璃蓮花盞拖(元)盞高:4.8厘米口徑:8.6厘米托高:1厘米口徑:12.5厘米漳縣汪世顯家族第二十號墓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元代,傳統陳設品和仿古玻璃器開始增多,為明清之際陳設實用玻璃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套盞、托以模鑄法成型,但其體內均有大量的氣泡;尖銳的瓣尖成為其造型上區別於後代的一大特點。其器型較大,製作精巧,色彩艷麗,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珍品。

玻璃多彩套料鼻煙壺(清)高:5.6公分寬:3.4公分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通體乳白色半透明,有雜點與氣孔,套以五彩色料紋飾。器作扁圓形小瓶,平口,短頸,碩腹,圈足。器身以五彩色料雕湖石、花卉、公雞及蝴蝶,繽紛熱鬧。有碧璽小蓋與骨角質小匙。
正因為此,大同著名學者、書法家、平城北朝研究會會長殷憲稱:

平城大同是北魏「絲綢之路」起點的意義不同尋常,它包容的東西太多,除了貿易,還有商品、產業,比如傳入平城的琉璃製造技術,對之後的隋唐文化的繁榮,產生了廣泛影響。

「應該大力宣傳」,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中國琉璃興自大同」。
圖片:山西省博物院 中國琉璃藝術網聲明:謝絕轉載 違者必究
關注文博山西 看更多精彩1、查找微信公眾賬號:文博山西2、搜索ID:sxwbwbsx3、點擊最上方藍字快速關注
回複數字1—35,可閱讀以下內容
【1】看看霸國霸器到底有多霸氣【2】國寶青銅盤專給俺媳婦兒造【3】晉國博物館藏哪些出土寶貝【11】山西古代壁畫(元.300圖)【16】《金瓶梅》最早版本現山西?【18】「山西王」閻錫山日記精選【19】張無忌的魔教和介休祆神樓【20】倗國:與兵馬俑齊名的驚世發現【21】蝴蝶結!龍泉寺金棺因此未打開【22】晉陽古城 中國的「龐貝城」【23】契丹人秘藏在應縣木塔的寶物【24】130平方公里的河東鹽業博物館【25】美得令人眩暈的山西古代琉璃【26】少林寺託管的資壽寺有啥秘密【27】驚!破銅爛鐵揀出3200件文物【28】101歲高僧夢參:我做的四個夢【29】清涼寺玉器 暴力時代文明微光【30】青銅尊:虎犀貘駒象牛豬兔鳥魚【31】渾源彝器往事 最後一刻絕處逢生【32】五台山發現金質淳化元寶之始末【33】粟特人出沒!帶著葡萄和葡萄酒【34】山西是北魏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35】古長城發現錦囊 裝49枚波斯銀幣

推薦閱讀:

太原有什麼值得去的地方?
山西人該不該留在山西讀大學?
回山西老家,尋根覓祖游全攻略~
山西政壇「趕考」政治生態 黨報社論稱關鍵是反腐
為什麼壓面機在山西銷量不好?

TAG:玻璃 | 山西 | 西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