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篇 中華遠古文明的起源在東北嗎2
(續)
1984年,紅山文化的發現才有了重大突破。在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紅山文化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後,認為它們是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
牛河梁發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個消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突然想起1971年他們徵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里的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蘇秉琦先生鑒定。
蘇秉琦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他告訴賈鴻恩:這也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當聽說他要乘火車返回赤峰的時候,蘇秉琦囑咐道:小夥子,你要好好地保護它,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
1971年在三星它拉發現的玉龍,終於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的、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玉雕龍為碧綠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體呈英文字母里c的形狀,因此它以後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它的鼻子前伸,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細長上翹,頭上刻著細密的方格網狀紋,龍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長鬃,長鬃佔了龍體的三分之一以上。龍的脊背上有一個圓孔,經過試驗,如果用繩子穿過圓孔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這件玉龍是用一整塊玉料雕刻而成。而紅山出土的這件c形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
三星它拉的c形玉雕龍的年代被確認三年以後,翁牛特旗又傳來喜訊,在距離三星他拉60公里的廣德鄉紅山文化遺址,又出土了一件高16厘米黃色的c形玉雕龍。它的造型與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基本一致。
赤峰發現玉雕龍的消息傳遍了全世界,渴望了解玉雕龍的人們,把探詢的目光投向中國塞外的紅山。而關於龍的原型的討論也因為c形玉雕龍出土而開展起來。
考古界普遍的觀點認為,這兩條色澤不同的c形玉雕龍,是以蛇的身軀為主體的多種動物的複合體。但在龍的頭部,是什麼動物的看法上卻引起了爭論,有人認為龍的頭是豬的頭顱,有人則認為是鹿頭,還有人把龍的頭看成是熊的腦袋。那麼這兩條龍最初原形是什麼呢?
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一直崇尚的神異動物。但是,它的真相,卻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近年來,隨著古人崇尚龍的遺迹不斷出現,從而引發和激起人們對龍的原型探討的熱情。於是關於龍最初原型的種種設想便應時而生。
遼寧師範大學文博系主任田廣林:「關於龍的原型,學者們的說法是種種種種,歸納起來大概有四種,就是四大類,一種說法認為呢,龍的原型是出於動物,某一種動物。那麼還有人認為,龍啊,它的原型是自然物。你比方說,彩虹、雲、龍捲風、河水,這都認為是龍的原型。還有一類就是植物,比方松樹,是龍源於松樹,最近有些學者認為,龍的原型它是昆蟲。
中國龍的最初形象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翁牛特旗出土的兩件c形玉雕龍的頭顱是豬首的造型嗎?
2003年,一批考古隊員,來到了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的興隆窪文化遺址上。興隆窪文化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遺迹十分清晰的原始村落,因而被譽為「華夏第一村」。
在發掘的3萬平方米面積里,有170多座房址,400多座窖穴,經過碳14測定:興隆窪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以前,是紅山人的先輩。那個時候,人們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原始農業剛剛萌生。
2003年10月21日,在興隆窪文化遺址的一處現場,考古隊發掘一個面積為4平方米的灰坑。在灰坑裡,他們清理出了6個存放食物的窖穴,考古人員清理完六個小坑之後,發現中間還有一個大的灰坑,被六個小坑緊緊環繞。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大坑中的灰土清理乾淨,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出現了:由許多石塊和陶片組成的S型動物靜靜地躺在那裡,那是一條距今8000年以前龍的形象。更讓人吃驚的是,在這條龍的頭部,竟然擺放著一個野豬的頭骨。
有的學者認為,用野豬的頭顱作為龍的頭,充分說明了先民們對野豬的崇拜。田廣林:「在這個宗教發生,這個早期宗教發生有個特點,人們崇尚的對象,往往都是他們依以為生的衣食之源。」劉國祥:「興隆窪文化時期,是狩獵採集經濟佔主要地位,農業經濟已經出現,但是所佔的比例非常小,主要是靠這種打獵、鹿、豬、狍子、熊,打這樣的動物,來作為他的主要的肉食資源。其中,豬所佔的比例非常大,而且當時成群的野豬啊,活動在這個地方,植被條件非常好,那麼是人們獲取肉食的,主要的動物,所以說呢,他就開始對它崇拜,祈求獵物的繁盛,並祈求狩獵活動的成功。」
20世紀的80年代初,一批考古隊員的身影出現在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文化遺址上。趙寶溝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證明,紅山文化是它的繼承者。
一天,考古隊員們在一個小山坡上,發現了一批7000年前用於祭祀的陶尊。令考古隊員感到意外的是,在其中的一件陶尊上,竟然有一幅透視畫。畫中的動物分別是被趙寶溝人神話了的豬,鹿和鳥。
有的學者認為,陶尊上刻畫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動物合體。它集中了多種動物的神通和特長,這樣的客觀特徵,為人們從根本上揭開龍的原型之謎找到了科學的依據。
六、七千年之前,野豬、鹿和鳥,都是趙寶溝人最常見、最熟悉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都是他們狩獵的目標和賴以生存的給養。
圖1第二地點一號冢四號墓出土的玉豬龍。
趙寶溝人懷著虔誠的心,把這些與他們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動物,精心描繪在神聖的陶尊上加以膜拜,目的是讓它們成為溝通人與天的媒介,祈求豐衣足食。
趙寶溝文化陶尊的出現告訴人們,龍的起源,首先是來源於人們自身的生活和物質生產。
幾乎在這件陶尊出土的同時,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又有一些神秘的「玉豬龍」 不斷出土。
「玉豬龍」目光溫順,肥頭大耳,鼻子短平,鼻樑上刻著細密的皺紋,這些特徵,配上彎曲的身軀,顯得十分有趣和令人喜愛。
如果,拿「玉豬龍」與三星它拉發現的「C」形「玉雕龍」作個比較,人們不難發現它們在造型上有著明顯的差異。
殷志強認為玉豬龍的這種造型特徵是當時"農耕文明的一種表現。遠古時期豬在畜牧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豬作為食物以外,還把它作為「水獸」,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中經常把它作為祭品。這些觀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玉龍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龍體的形狀為什麼源於蛇的身軀呢?有人認為,這是紅山人對蛇崇拜的原因。因為,蛇的活動與季節的循環是相符合的,因此,古人以蛇象徵土地和繁殖力。再加上當時發達的養豬業,於是,就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
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量發現,使人們看到從興隆窪文化到趙寶溝文化,在對豬的崇拜上一脈相承。它們的出土,不但為人們解開了龍的起源之謎,也為人們展示了龍被逐漸演化的軌跡和不斷被神化的過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宏:「紅山文化的玉龍,應該說在史前時期,出現的最多的,而且製作最精美,應該說是屬於一種比較成熟一些的龍,不是最初形態的這種龍了,但是對於龍的崇拜,應該說呢,出現的時間是比較早的,你比如在興隆窪文化這個階段,就出現了用石塊堆砌的龍,在趙寶溝文化階段,也出現了出現在陶器上的龍的形象。」
1984年,83歲的中國現代小說家沈從文先生,得知三星他拉出土了C形玉雕龍的消息,他通過有關部門,表達了自己渴望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玉雕龍的願望。
圖2玉豬龍。
這一年秋天,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把玉雕龍送到了沈從文先生在北京的寓所。翁牛特旗文化館文物組工作人員蒙景新:「他呢,看了這件玉龍以後呢,就是說,非常非常的激動,好半天呢,才說出一句話來,他老重複的一句話就是,哎呀,這件東西呀,是很難得的一件珍品。」
1989的六月,為了迎接建國四十周年的到來,三星他拉出土的C形玉雕龍作為珍貴的展品被調往北京參加展出。此後,它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三)
內蒙古赤峰市的巴林右旗,位於沙漠和草原接壤地帶的紅山文化分布區域里。
1969年春天,在一次大雨過後的早晨,巴林右旗那斯台村的布和朝魯在出去放牛的時候,不經意間,在一個坡地上撿著了一個玉器。
為這個發現所激動的他,連忙趕回家去拿了一把二齒鉤,再跑回發現玉器的坡地上挖了起來。不大的工夫,他就挖出了不少玉器。布和朝魯的父親丹巴,是那斯台村的黨支部書記,他把布和朝魯挖到的玉器裝在一個特製的布袋裡,鎖進了家裡的大木箱子。
一天,一個文物販子趁著丹巴書記到北京看病的時候,來到那斯台,找到了布和朝魯,想出大價錢購買他挖到的那些玉器。但是,文物販子沒有如願。
1979年的一天,巴林右旗文化館文物組的工作人員,走進了丹巴書記的家。和青格勒一起到丹巴書記家裡的,還有巴林右旗文化館的領導韓仁信。當年,丹巴書記就是坐在這張緊靠著大木箱子的木質沙發上,同韓仁信拉起了家常。青格勒:「完了,老頭呢給拿出幾件,我們看完了以後,就做了老爺子的工作,就是丹巴書記呀,做他的工作,做他的工作呢,就是這個書記呢,當時呢,嗯,覺悟也挺高,說對國家還是有用,你們就拿去吧。」
從丹巴書記家徵集到的玉器有玉蠶、玉鴞和幾十個玉珠。它們現在被精心收藏在巴林右旗博物館,成為研究紅山文化的珍貴文物。
紅山人生活的區域在萬里長城以北的塞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裡留給一些人的印象是天高地廣,風吹草低的蠻夷之地。當紅山玉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確定下來的時候,面對那裡發達的玉文化,有的學者不禁驚呼,這裡應該就是五千年以前中國歷史上傳說的「玉器時代」。
原始人類在迎來文明的曙光之前,曾經走過了幾百萬年漫長的發展道路。從人類誕生到新石器時代之前,人們使用的勞動工具主要是打制的石器,考古學上把這個時期稱作舊石器時代。
在舊石器時代,人們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處在對自然物簡易加工的初級階段。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距離今天4萬年至1萬年之間,隨著製作石器工藝的提高,生活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在一些原始人類中,逐漸萌發出審美意識。
到了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越來越強烈。於是,他們就從眾多的石頭裡面,挑選出美麗而溫潤的玉石,加工成可以佩帶的裝飾品。於是,就出現了玉器。
劉國祥:「玉器的起源階段,往往都是突出他的裝飾功能,人們在最早識別加工雕琢玉器的時候,重點突出的是玉器的美,玉器的裝飾美,把玉器雕琢成器用來裝飾和美化人的生活。」
而遼寧師範大學的田廣林認為,玉器從出現那一天開始,就披上了神秘的面紗,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待續)
推薦閱讀:
※朱弁的《曲洧舊聞》這曲洧是什麼意思呢?
※古文中有哪些讓你淚目的句子呢?
※請問張公子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過目不忘,患有超級記憶力綜合症的人啊?
※港澳台的學生有多少還讀文言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