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力與太極勁力解

(一),肢體力向六面整體渾圓力過度,共分六步:第一步:鬆開肩關節,練出小臂的松沉力:肩井穴用極柔之意鬆開,胳膊不使勁,用腰背的勁把手臂拿起來,再順著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勁力才能暢通無阻。才能保證軀幹產生的力量可以順達梢節。慢慢把松沉勁(自然的慣性力)甩出來, 出手時,整個手臂如同一根鐵鏈鞭。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與軀幹的複合發力)意念應始終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內在能量達到協調貫通,以脊柱帶動小臂,用軀幹的力量給小臂的運動加速。整個小臂沉甸甸的,這種力量打出來,此勁出自筋骨,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丹田(骶骨)是人體的總重心所在,人的整體勁力皆由骶骨發出,我們在千變萬化的運動中(尤其是瞬息萬變的格鬥中)始終能把握自己的總重心,並體會出內力由中心向梢節傳導的感覺。樁功的訓練使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不再產生內耗。發力時以丹田(骶骨)為中心(力量的源泉),脊椎為傳動軸,左右兩背(肩胛骨)上下相錯(其功力來源於「周身整體拉抻量〈即周身關節的伸縮量〉」帶動雙臂自由揮舞勢如浪翻,即太極拳經雲"牽動往來氣貼背",此時在格鬥中才能真正不受任何拘泥,任我揮灑!第四步:身法力(軀幹力):是內家拳登堂入室的法寶。 「六藝」上身後,所具備的功力!六藝:「雞腿」「龍身」「熊膀」「虎豹(抱)頭」「鷹爪(捉)」「雷聲」。四相:」雞腿」,「龍身」,「熊膀」,「虎豹頭」。 那麼「四相」的內涵是什麼?又如何練成呢? 它須要丹田內氣充足,並能氣貫周身。軀幹內氣血充盈,內勁在軀幹內膨脹,並脹開各大關節,有的人把它叫做內在的抻筋拔骨。傳統練法有:「開肩」「開胯」「開胸」「開背」「開肋,即是軀幹和下肢筋力連結,勁力貫通。「開胯」,骶骨下插,人體總重心降低,下肢的力量提上來,軀幹的力量傳導至地下,體現「雞腿」的功能!舉步輕如狸貓,落步穩如泰山!身不受力的間架才能真正形成!這叫做「七星拱梁遞重力」。「龍身」,周身的勁力在軀幹內暢通無阻!練得周身勁力在體內,上下貫通!左右貫通!交叉貫通!練的自身在前伏後仰,左歪右斜,上下起落,前進後退,整體旋轉和進攻受阻時,周身仍然勁力貫通,得機得勢!「虎豹頭」,在單腿獨立的情況下,頸部可以懸起體重超出自己的人,而自身不動不搖,頸部所受之力已經傳導至腳下,從頭到腳下勁力已經初步貫通!虎豹的勁力直貫頭頂。「熊膀」,樁功鍛煉,背部會慢慢變的如同鋼板一樣堅實,斜方肌與背闊肌向兩側拉伸,肩胛下沉後橫開,並被肌肉固定在拉開的位置,微微向前束裹,背圓胸實肋骨根根開張而兩膀充滿力量,如熊膀一般,使間架更為圓整,軀幹內部氣血充盈貫注周身,周身鼓盪帶動背部和肋部筋肉的膨脹和收縮,使其具有極大的彈性,這就是身裹之力。這時就能體會到人體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雙肩,雙胯及24節脊椎骨)里蘊含著最強的力量!第五步:整體勁力樁功訓練,達到整體骨架貫通,筋力連結,周身充滿彈性,從腳底到頭頂心、從腰胯到手指柔韌無比,整體勁力形成後,無須有意發力,動即是力。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動態中發力,且威力不減!(一般的發力是定勢的,既使是活步發力,在發力的一瞬間<即後腿蹬地的一瞬間>也是靜止的。徹底把雙腿解放出來(指用上肢做武器的發力!)第六步:渾圓力(六面整體渾圓力):「五心合一」,把周身散亂之氣歸於丹田,「頂心向下歸丹田,手心向內歸丹田,腳心向上歸丹田。」樁站對了,筋肉牽扯、骨骼支撐、五臟充盈,周身膨脹,氣血灌注四肢稍節有膨脹緊繃之感,手指如韌性極大的鋼鉤,真正明白了「口如鋼鉤刺如刀,硬如鐵石粘如膠,相見如嬰兒,舉手不能逃!」這時周身既有膨脹的力,以有回收的力,回收的力越大,則膨脹的力也越大,體質弱的人只有經歷這一過程,才能由弱轉強,才能夠和先天條件好的人一較高下,這一過程,大約需要十個月,絕不可速成!練到一定程度,頭部象有空氣的阻力下壓,並與渾身各部位阻力相配合,胯坐上了力,膝蓋也好象頂上了力,渾身各部位各關節全要靠上東西,身體外部好象被空氣阻力固定住了,間架內部整體連通,梢節越來越沉重,稍節越用力身體越松,平常走路時兩腿都能感到空氣的阻力,練拳時身體各部位有強烈的依託感,此時周身關節的伸縮量越大,功力越強,真正骨骼相掙所發之力,外形幾乎看不出來。對方只能見到我周身微微一抖,而我只覺後腿骨骼猛得一掙,絕不是僅靠後腿蹬地的肌肉收縮之力,而是周身的鼓盪骨骼內部的掙發,此時才能真正具備「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強大實力!實戰中有這種功力做後盾,還何怕之有!?太極勁力解

太極拳的勁與力勁與力一直是太極拳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傅公鍾文好酒,他用釀酒的道理來喻理勁力,竟是如此的貼切。他說:酒是釀造出來的,我十分喜歡這個「釀」字。因為他貼切、傳神、境界全出。釀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無論造酒的技術怎樣進步,用的材料如何上乘,要好酒,就要釀,總得有耐心,急不得,需慢慢來。其實,釀酒很多時候只是把酒存放在酒缸里,既沒有加工,也沒有加料,可奇怪的是,平平常常的酒通過這「靜養」過程,居然變得濃烈芬芳,清醇甘香了。這便是「釀」的奇妙了。好酒的人都知道「釀」包含了孕育、培養、歷練、潤柔、轉化、積儲、協調和整合等複雜的意義。酒是釀造出來的,高粱、糯米經過釀製可以變成酒,普通的酒釀後可以成為上等的好酒。花粉經過蜜蜂的釀製可以變成蜜,鐵經過冶煉可以變成鋼。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由於「釀」發生了轉化,普通的酒經過「釀」變成好酒,酒的品質又向高層次轉化、純化。花粉變蜜也是「釀」的產物,鐵變鋼以至精鋼,更是反覆冶煉和鍛造的結果。這一切都給我們以無窮的啟示。有了這個「釀」字,太極拳界長期爭論不息的力與勁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就是:力者勁之本也,勁從力;勁者力之至,勁者力之曲(巛)也,勁者力之工(工與功相通)也,勁者力之法也,勁者力之效也,勁者力之運化也。力僅以大小、疾緩、方向論,而勁既有剛柔之屬性,又具其位,且含其變。故「勁為曲使之道,力為直出之門」。也就是說,從物理的角度來看,力是勁的母本,沒有力就無所謂勁,勁離不開力的範疇。所以民間常以 「勁力」合稱。我國的北方地區,有的乾脆稱力為勁,或勁力不分。如「使勁兒」、「加把勁兒」、「上下一股勁」、「渾身是勁」等。在這些用「勁」或「勁兒」 的地方,口語中已幾乎不用「力」字,換上了「力」字也就變了味。正如太極拳說「勁」不說「力」,說力就是指拙力蠻力了。從化學的方面來理解,勁是精、氣、神、意、力綜合因素「釀化」的結果,它具備了虛實、剛柔、陰陽之屬性,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虛實陰陽,變轉神會,剛柔二元相摩相推,諧和一體反覆變化轉換,勁力的演繹就千變萬化,生生不息。這時的勁寓力之因素,但決非力之等同,也不再是力這樣簡單,或重複了。它是力的柔化、協調、整合和統一。它粘黏隨意,傳遞疾速,應變靈活,而又至柔至剛,剛柔互運,剛柔互乘,剛柔渾然,陰陽合德。所以有人又稱勁為「活力」,一個活字點出了太極勁的特點。正如沈壽老師所說:「太極拳的勁力,具有形不外露,勁蘊於內的特點,所以把它叫做內勁,似可用十六個字概括,即以柔為主,外柔內剛,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歷來的太極拳家強調松靜,以鬆柔為法,理遵《太極拳論》,法循《太極拳說》,根據靜、松、穩、勻、緩、合、連的原則,舒展全體,開啟經絡,暢通血脈,心意率行,氣血流注,日日貫輸,進行用意不用力的鍛煉,活化勁力,積儲內勁。但要強調的是用意不用力,而不是用意不要力,從來沒有拳論提出用意不要力。傅聲遠先生說:「太極乃自然之功,松不等於空!」《太極指明法》(見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中明確指出:「用勁不對,不用力(指柔而無剛)不對,綿而有剛對。」又正如沈壽老師所指出:「有不少人把『不用力』與『不要力』混為一談,一字之差,意義大相徑庭;有的人則是撇開了『用意』來談『不用力」,由真理走向了謬誤。」楊澄甫老師在《太極純雜論》中也指出:「世間練太極者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余矣。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所謂的真太極,也就是楊澄甫《太極拳練習談》中說的:「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而綿里所藏之「針」即為內勁,亦即太極勁。太極勁的練法,生化之道在於柔柔化象徵著生機,為運化功力之基。孟乃昌先生說:「單純之剛,堅實而難變;柔勁則柔中有剛,柔能克剛,人剛我剛,兩相對抗,人剛我柔,柔以承之,……則走化矣。」又說:「柔也是勁,柔即內勁,內勁含剛。」《太極拳經歌訣》曰:「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十三勢行功心解》曰:「太極拳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八字法訣》曰:「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張義敬在《太極拳理傳真》中說:「只有逐漸丟掉硬力,柔軟的程度才會日漸增加,柔軟之後的發展方向必然是輕靈虛無。這才符合小力勝大力和以柔克剛的原則。」楊澄甫在《太極拳十要》中說:「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這不僅說明了太極功夫的最高境界,也指出了太極修為的生化之道。太極勁的練法,生化之道在於輕靈《太極拳經歌訣詮解》曰:「輕則伶(靈),伶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太極平準腰頂解》曰:「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太極拳經歌訣》曰:「 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十三勢行功要解》曰:「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太極拳解》曰:」能黏依,然後能靈活。」又曰:「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陰陽訣》曰:「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輕勿稍留。」《周身大用論》曰:「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功用歌》曰:「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陳鑫《太極拳經譜》曰:「前後左右,上下四傍,轉接靈敏,緩急相將。」又曰:「運我虛靈,彌加整重,細膩熨貼,中權後勁。」《太極推原解》曰:「輕如楊花,堅如金石」。陳微明說:「不用後天拙力,則周身輕靈。」吳鑒泉說:「輕是輕虛,靈是靈敏。由輕靈而松沉,而粘黏連隨,而後能靈敏,能不丟不頂,故盤架時動作要求輕靈和緩,往複自如,自生松活之勁,粘黏之勁,故輕是太極下手處。」可見輕靈是太極拳勁的主要特點,也是入門的主要途徑。輕而不飄,靈而不滯,神舒體展,四肢百骸,松空圓活,輕靈通透,氣血流暢,內勁自生。太極勁的練法,化之道在於沉太極拳鍛煉要求沉肩墜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松腰落胯斂臀、收正尾閭、提肛吊襠等。楊、陳、吳、武、孫各派的提法略有不同,而實質則一。這些要求,除虛領頂勁,提肛吊襠,要求向上虛領頂勁外,其他百骸均要求向下沉垂,可謂「一領百沉」。虛領頂勁的要領是頂、吊、懸、虛、領五字,使六陽之首如臨虛空而神貫頂,提挈全身,使輕清上升,升發一身陽氣而使「滿身輕利」。吊襠的要領則是斂臀、撐襠、落胯、收正尾閭,會陰虛領上提,不使其有下盪之意,則襠虛圓而致尾閭中正,以豎其上下之路線,則「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百骸沉垂,則浩然之氣直沉丹田,常存而沛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氣沛而勁足,勁涌綿綿而眾莫能御也。頂勁虛領,百骸沉垂,因肢體放鬆柔順,而自然舒適,意定樁穩,不惟支撐八面;因肢體引長舒展,而虛靈含拔,知覺靈敏,豈獨見微知著。此即所謂「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也。《十三勢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又曰:「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陳鑫《太極拳發矇纏絲勁論》曰:「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兩肩松下,兩肘沉下……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孟乃昌曰:「出步落腿有如貓行之輕靈沉著、穩固,其若惕也。」李雅軒老師曰:「練拳當以沉勁為主,不可著意前推。」又說:「太極拳譜說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我認為進一步也可以說極沉重然後極輕靈,因為沉重和輕靈都是自身松凈過後的一種感覺。果能松凈了,則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覺(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董公英傑曰:「不能沉著,則氣不收斂入骨,即是外勁而非內勁矣。練太極須能收斂入骨,此真正太極勁也。」楊公澄甫曰:「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這既是說勁的鬆柔又是說勁的沉重,是真正太極勁的寫照。真正的太極沉勁是周身一家,輕靈沉穩,內神不昧,外氣清明,八方支撐,八面轉換,上下相隨之產物。能沉著,方能虛靈,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勢勢有著落,處處分虛實,靜中寓欲動之意,動中有騰挪之勢,沉而騰虛,松沉輕靈,圓活機變,故沉勁即是輕靈勁,輕靈勁即是沉勁。正如傅鍾文老師所說:沉與輕是太極拳之「哥倆好」。吳公藻亦記有歌詠:「神清氣沉任自然,漂漂蕩盪浪里鑽;任你風浪來吹打,上輕下沉不倒顛。」太極勁的練法,生化之道在於圓康定斯基結論:「弧里包含了許多隱藏著取代它(直線的攻擊性)的忍耐力量。角帶有欠思考的不成熟性,弧里隱藏著——應該說是十分自覺而又成熟的能量。」這個「十分自覺而又成熟的能量」,在太極拳里體現的就是圓勁。太極勁的本意即為渾圓,以圓為體,以陰陽為用,該舉其要,盡在方圓,應化極熟,自由巧妙。其中化勁尤須圓滿,能圓則靈,能滿則活。楊少侯說:「發勁要直,化勁宜圓;化之不盡,發之不遠。」孟乃昌說:「圓而不滿則凹,滿而不圓則凸。有凹凸處,病在過與不及,過與不及易為人制,有斷則有續,舊勁已斷,新勁未生,易為人乘。凹凸、斷續,都是病手。」惟綿綿不斷,環而無間,周而復始,方無隙可乘。《練法十要》曰:「分清虛實,圓轉如意」。《八字歌》曰:「果能粘連黏隨字,得其環中不支離。」陳鑫《太極用功七言俚語》曰:「初收轉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前所轉圈猶嫌大,此圈轉來愈覺小。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又曰:「只要功夫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由此可見,太極勁的生化之道貴在圓通,圓則無所偏缺,通則無所障礙。能圓通方可登堂入室,步入無礙之妙境,而「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圓勁乃太極拳精華之所在。而傅公鍾文積近八十年之太極修為,有其經驗之談:太極拳入靜、放鬆、斂神的過程,也正是太極勁鍛煉過程中「釀」的特徵。認為太極勁的練法,太極勁的生化之道,應心意帥率,用意不用力,由鬆柔入手,積柔成剛,剛復歸柔,至練成剛柔相濟的「渾勁」。這種「渾勁」也就是太極拳入門的基礎。所謂「懂勁後愈練愈精」,就是這股勁好像秋天成片蘆葦在湖中被大風吹得俯而復起,堅韌不折,柔而有彈性的意思。又好像海洋中的滾滾波濤,水質雖軟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渾勁練出以後,繼續再從渾勁中練出「輕靈勁」來。渾勁是藏而不露的渾厚的實力,從而達到柔中有剛。輕靈勁是既有輕靈感覺而又能圓活運轉的意思。將這兩種功勁緊密結合於一起,相互為用,才能剛柔相濟,綿里藏針,才能變化分釋為*%、捋、擠、按、采、扌列、、肘、靠諸勁而靈活應用之,始可達到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的目的,方能進入具有高度的藝術境界。太極勁之種類董公英傑在《經驗談》中說:「架子練熟,推手入門,乃講懂勁。太極拳有粘動勁、跟隨勁、輕靈勁、沉勁、內勁、提勁、搓勁、揉勁、貼勁、扶勁、摸勁、按勁、入骨勁、摔動勁、掛勁、搖動勁、發勁、寸勁、脆勁、抖勁、去勁、冷不防勁、分寸勁、蓄勁、放箭勁、等勁等等。以上諸勁,僅述大概。」而陳公炎林在《論勁》中將勁分為粘黏勁、走勁、公勁、引勁、拿勁、發勁、借勁、開勁、合勁、提勁、沉勁、*%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扌列勁、肘勁、靠勁、長勁、截勁、鑽勁、撥勁、搓勁、撅勁、卷勁、冷斷勁、寸勁、分勁、抖跳勁、抖擻勁、摺疊勁、擦皮勁、虛臨勁、凌空勁等。陳微明老師《太極問答》中答曰:「就余所知,(太極拳之勁)約有粘勁、化勁、提勁、放勁、借勁、截勁、卷勁、入勁、抖擻勁數種。」吳圖南老師認為還有「凌空勁」,並作「凌空勁」一首,如下:露蟬班侯夢祥間①,三世心傳凌空難。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徹全豹反掌間。只因傳功皆口授,未嘗公開告世人。且幸恩師多器重,教我其中步驟全。我今說破其中義,節省時間又便傳。先須吸勁練到手,再練盪勁不費難。透空諸勁都學會,哼哈運氣亦使全。彼此呼吸成一體,牽動往來成自然。此時再學凌空勁,堅持功夫一二年。手舞足蹈隨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1楊少侯(1862—1929)名兆熊,字夢祥(見於志鈞著《太極拳正宗》)。陳公炎林曰:「此勁(凌空勁)異常奧妙,近於神秘,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實乃一種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藝高者發此勁時,僅須口中一哈,對方即雙足離地後退。蓋因被發者,精神已為發者所吸引,無可抵抗。然被發者必須先明粘黏等勁。故一哈之後,即由感覺而後退,否則發者仍無效。此勁雖奧妙莫測,但學者可不必深求,僅作遊戲觀可耳。相傳昔時楊健侯少侯父子,能吸引燭火近尺,一手隔之,火光遂熄,即凌空勁中一法,惟此功夫今已失傳雲。」而楊振基老師說:「他未聽到家裡人說過先輩能凌空發人,並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這與科學道理不相符合。他不是自己貶低楊家先人,幾代人傳下來,包括他大哥所傳的都沒有說過能凌空打人。身手不與對方接觸,不產生彈性,不產生條件反射,不可能打倒別人。我見過父親與人推手,大哥楊守中與人推手都是挨著的。沒聽說過楊家有不接觸別人就能發人的本事。一個人手有多大神,有多大勁,不接觸別人如何能把人發出去?」而李雅軒老師則認為:「按太極拳之發勁有幾十種之說,我以為不對。我以為只有一個懂勁和不懂勁的問題。如不懂勁,會一百個發勁,也等於零。如懂了勁,雖變一百個、一千個也是一個道理。千變萬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豈止是幾十個哉!」可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李雅軒老師又說:「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鬆軟勁,鬆軟勁不如虛無勁。」可見對於勁的分類還是有的,只是各人的修為體驗不同,而劃分粗細不同,名稱不一耳。然而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要明白太極勁的生化之道,就必須懂勁,懂勁才能主宰,懂勁才能明陰陽、明虛實、明動靜、明剛柔、明太極之拳權,明太極之本然。《太極拳推原解》曰:「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者也。」而「拳可權者在於功勁,拳可運者在於功勁,拳可化者在於功勁,拳可體者在於功勁,拳可用者在於功勁,拳法之謀在於功勁,拳法之可德者亦在於功勁,太極拳以中和之功勁為依歸。」所以太極拳修為重勁不重力,以勁為本;重勁不重力,以勁為用;重勁不用力,曲會力勢,不倚拙力,不用後天濁氣,全身意思皆用精神,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或氣與勁合,二者是統一的,但絕非可以等同。王薌齋先生說:「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氣之源,互根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緊,注血之力謂之力。若非用支配全體之筋肉鬆和,永不能得伸縮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此處所言之「活力」即是勁,與筋肉緊縮,注血之濁氣拙力是有本質不同的。正如萬籟聲所說:「以意使勁,五靈沉著,氣歸丹田,剛柔相濟,是為武術上之勁!不然,即農夫等粗人之勁,不足為貴。蓋此等之勁,一逾壯年,即漸消減,伊等之勁,可抬什物,舉石頭,打俗人,亦名為力,緣不能運用者為力,流通四肢者為勁。是萬不能與武術家相提並論也!但武術家能打舉百鈞之人,未必能舉百鈞之物,此即死勁活勁之辨。」太極拳練的是活勁,用的也是活勁,這是它與其他氣功,及一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沒有內涵的所謂「拳術」之所以區別的地方。(待續)

轉載
推薦閱讀:

太極拳常用口訣用語,看看還有誰不知道這些詞~
太極拳的走勁與對拉(2)
成就太極的六步行功法——曹樹人
太極拳勁力的發放
洪均生老師和他的陳式太極拳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