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省管縣體制改革

穩步推進省管縣體制改革2010年10月18日 來源:《吉林日報》  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是在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內在需求以及成功經驗的榜樣示範等力量共同推動下進行的。從2002年開始,以浙江為先導,全國已有24個省(市)進行了「縣財省管」或「擴權強縣」的改革嘗試。這些「省直管縣」的破蛹之舉,對地方行政體制形成強烈的衝擊。從方向上看,中央肯定並鼓勵地方政府的改革探索,2009年2月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有條件的省份率先減少行政層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從發展的實際來看,這些改革嘗試還有繼續擴大和向縱深推進的空間。由於省直管縣並非是簡單的財政體制改革或行政區劃調整,它是中國整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側面,關乎全局和長遠,因此,應該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效應,要從戰略高度設計改革方案和實施路徑,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  1、擴權強縣和財政上的省管縣是實現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的現實突破口。在省管縣改革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行政區劃、民族問題、司法制度以及市管縣體制等舊體制(制度)存量因素的制約,而對財政關係的觸動會更大,因為財政體制是政府運行的核心,沒有相適應的財政體制支撐的省管縣行政體制是無法想像的。在這種情況下,應以經濟和財政領域的擴權強縣為突破口,在省管縣體制改革外圍發展和培育新體制,隨著新體制或新經濟成分的不斷發展和壯大,經濟結構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而推動我國地方政府縱向結構發生變化和政治行政體制環境得到改善,最終促使省管縣從經濟財政領域走向政治行政領域。需要注意的是,在財政上實行省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的改革與之相協調、相配套。比如,依法界定各級政府的許可權問題、縣級政府的監督和績效考核問題、提高省級政府的調控能力問題,以及合理規範省與縣的收支關係、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等。  2、行政區劃調整是省直管縣改革的前提步驟。實行省直管縣體制,涉及到省級政府的管理幅度問題,必然觸及到行政區劃體制改革。在現行地方行政區划下,我國的新疆、內蒙古、四川等地理大省(自治區),由於轄區面積太大,管理所轄縣必然要付出高昂的行政成本,也降低了行政效率。因此,從國外經驗和實際管理需要出發,可考慮以增設直轄市、縮小省級政府的管理規模和幅度、分拆和重組等方式適當增加省級政府的數量。但由於省級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牽涉面廣,不僅極其複雜,而且比較敏感,必須整體規劃,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  3、因地制宜、適時推進是省直管縣改革的戰略選擇。當前,省直管縣體制改革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挑戰,是中國地區之間人文地理和區劃條件的巨大差異,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地區之間的非均衡格局,決定了我們很難設計出一種適用於全國各地的標準模式和「最優」的操作方案,更不可能按照整齊劃一的改革時間表來推進這項改革。因此,各地在實施省管縣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地選擇自己推行省管縣體制的模式、時機和路徑。要綜合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行政區域面積、省內市縣行政單位數量、人口規模等因素,把發展縣域經濟、合理調整行政區劃、促進城鄉經濟融合、加快城市化進程和行政體制改革結合起來。  4、轉變政府職能、對政府進行職能重構是省直管縣的關鍵任務。當下,轉變政府職能,重構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係,依然是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主題。相形之下,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與行政層級體制改革,只能說是這一主題主導下的次級改革任務。因此,必須把省直管縣改革納入政府轉型的大框架中考察,把轉變政府職能的主題貫穿於省直管縣改革的始終。在不改變政府職能的前提下,單靠行政區劃的調整解決行政區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衝突,就可能陷入行政區劃調整——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劃的衝突——行政區劃再調整的惡性循環。「省管縣」改革過程中的政府轉型,不僅意味著政府間職責、許可權分工的調整,更重要的是推動政府向市場放權,建立政府與市場的分工體系,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因此,如何進一步明確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剛性職責,創新政府績效的評估體系,健全政府間競爭的規則系統,弱化地方政府、地方領導同轄區經濟增長短期績效的利益關聯,是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的重要前提。  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地理以及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的複雜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理性分析,科學運作。
推薦閱讀:

州縣在清代政權體制中的地位
二十年中國動畫之怪現狀:體制讓人憤怒絕望
品讀《聯邦黨人文集》之第一篇(漢密爾頓)2017-5-13
體制情懷遠比體制更堅不可摧
從政治體制角度看秦至清社會的皇權專制屬性

TAG:體制 | 改革 | 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