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永明四料簡考證

永明四料簡考證永明四料簡考證(一)

卍新纂續藏經 No. 427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明古德法師演義 慈航智願定本永明四料簡雲。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鐵磨。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有禪無凈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蓮宗第六祖宋代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隬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永明延壽禪凈四料簡】略稱「禪凈四料簡」。五代宋初僧永明延壽撰。系敘述禪凈雙修之要義的偈文。永明延壽,浙江餘杭王氏子,曾參謁法眼嫡嗣德韶,有所契悟,又於國清寺修法華懺,乃決心不唯耽修禪定,且誓力誦經萬善。師見當時禪宗徒眾唯執理迷事,而講教家執事迷理,兩者皆墮於偏見。乃為說明理無礙,空有相成之義趣。極力唱說理事合一,禪凈雙修之要義。本偈文即延壽主張參禪念佛兼修的作品之一,其文曰:「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清僧濟能編《角虎集》一書,謂延壽四料簡之文,出自《宗鏡錄》。然《宗鏡錄》中,似未載此文。該文究出自延壽之何等著作,仍待考。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並序)四明鄞江沙門妙□集

開示禪佛不二法門第七 釋迦如來所垂念佛法門。統法界群機而無外者也。實文殊普賢所證大人境界。天台四明判與華嚴法華同部。味屬醍醐。即禪宗所謂單傳直指之道。永明四料簡中謂。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慮不開悟。誠向上一路也。奈何今人因於名利所謀。不遂其志。乃作色長歎而自悔雲。噫我平生一切都罷了。參禪非我所望。不知且念些阿彌陀佛。以度生世。茍不折本足矣。於是反怠其身。曾未深省。倘或忽遇些些兒得志趣。便自無量惡作依舊一時現前。莫之能禦也。念佛如此。何益之有。今詳其見。彼謂參禪雖妙而難。如造萬間大廈。念佛雖粗且易。如作一隙草窟。見地若此。譬如饑世得遇大王百味珍膳。認作草菜之食。以如意珠王。視為魚目。可不哀哉。不知禪佛二門發行雖異。到家一著。其理是同。當知所以發行異者。如參禪。枯來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見。又不遇正知見人。縱不退轉。多入魔道。無佛力救護故也。若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雖無正解及師友開發。但直信有佛身土。發志即生。縱滯邪小。亦還於正。有彌陀力救護故也。是名發行有異。非謂法門地位深淺有異也。是知參禪即念佛。念佛即參禪。禪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禪不得觀慧。念佛參禪豈有二致。若知此義。則當乘彼功名富貴得志之時。一刀割斷。即便猛發大心。力行斯道。於世所有妻子寶貨頭目髓腦乃至身命。不自吝惜。決志求生。豈可直待悔吝失節不得已之際。以此最上法門。但作草窟魚目小道之見。以茍且之法而欲修之。可傷可惜甚矣。若能因是悔吝。從公一時放下。生大乘寶所之見。辨決定不退轉心。譬如隨風順流之舟更加櫓棹。豈不疾有所至。何幸如之。問。若是。則禪書有雲。如何是佛。答乾屎橛。答麻三斤。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貴圖天下太平。乃至魔來也殺。佛來也殺。且道與念佛三昧尊敬戀慕畏愛渴仰之心及到家之旨。如何同耶。答。念佛者。本持念彼西方極樂世界報身阿彌陀佛也。此佛報身有無量相好光明化佛菩薩聲聞願力功德。不可具說。此為佛身。又佛所依境有諸寶池地樹幢網欄臺鈴旛華水等一切莊嚴。此為國土。然彼佛以身為土。以土為身。身土無礙。心境圓通。或彼或此同一受用。乃至蘊入界處。一切諸法。直至無上菩提。及能殺所殺之義。一切時一切處。無障無礙。非縛非脫。縱橫逆順。皆即彌陀清淨色身。何以故。心即境。境即心。身即土。土即身。生即佛。佛即生。此即彼。彼即此。及青黃赤白之色。眼耳鼻舌之根。如是諸法或心或身。亦一一無不自在。無不解脫。尚不間於婬怒癡是梵行。塵勞儔是法侶。何特乾屎橛麻三斤非是佛耶。此既是佛。何須於淨地上。特地示現降生。剜肉做瘡。起度生想。如此正好一棒打殺與狗子喫。卻省得許多作模作樣。六年苦行。降魔說法。於無生滅平等法中。唱生唱滅。賣弄千端。攪動世界。惱亂一切。使平地上死人無數。豈不天下太平。咦到這裹。切忌錯會。不得動著。動著則喫我手中痛棒有分。若謂此說是曹溪門下搕^8□堆頭觸著得底。且未曾夢見在。我早打折爾驢腰間。恐不容汝如此計較。答。亦不外此計較。又汝莫謂計較有心計較無心。我幾曾計較來。問。只此早是計較了。答。我適來說什^8□底。問者不會。良久又問。若一切是佛。則糞箕苕帚皆可酬彼所問。何特以極劣乾屎橛而作答耶。答。既一切是佛。則門窗戶闥目前諸境皆可為問。何特取是勝之佛而為問耶。故知問者心地本純。太取其高。百答者欲破彼執。反取其劣耳。若知屎橛非劣則佛亦且非優。豈可謂彼語有不同。而妄認禪佛。為異行哉。問。此念佛法門若如此奇特。與少室指心成佛之說。台宗觀心觀佛之談。初無有異。可謂不出一念顯三千妙法。而三觀宛然不離萬法。究一真如門。而一心頓了。且教我鈍根後學之人。如何修行得相應去。答。但肯發行。何慮不成。譬如空谷之間。有聲皆答。聲大則大鳴。聲細則細響。隨彼發聲。無不克應。正如樂國以三輩九品攝受眾生。亦隨其根利鈍深淺邪正遲速而導之。應生何品。無遺機矣。如谷應聲高低共作。若能勤加精進。必不唐捐。又況時無先後。何嫌鈍根。以是義故。則知一切法門即一法門。一法門即一切法門。豈特禪佛不二。舉釋迦一代施化之道。不出念佛一法門矣。又此法門量廣大。故攝機無外。何間愚智之根。奉勸後賢。於此法門莫生異見。由於相傳永明延壽作有《禪凈四料簡》,使禪凈雙修成了延壽《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唯心訣》的唯一主旨,而倡「唯心凈土」則成了延壽一生最大功績。但考察延壽《宗鏡錄》的主旨,乃是「以心為本」,絕對是站在禪宗的立場上,認禪宗為不二法門,以禪宗之「心」去融會全體佛法。延壽不是單一提倡狹窄的「禪凈合一」,而是更大範圍地提倡「教禪合一」;不是單一提倡「唯心凈土」,而是更廣泛地號召「萬善同歸」。這才是延壽著作的主題和核心,也是延壽一生的功績所在。「四料簡」之立論,絕不止於禪凈合一。對其出處,大多數人避而不談。其濫觴應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獨庵道衍(即姚廣孝)編《凈土簡要錄》並賦《諸上善人詠》:「(延壽)有《宗鏡錄》一百卷行世,有四偈勸禪人兼修凈土。」行文含糊其事,但二者前後相連,頗會令人視為一事。至清僧濟能,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撰《角虎集》,則直言:「(延壽)為《宗鏡錄》一百卷,中有四料簡。」 延壽的佛教立場,是教禪合一、萬善同歸,還沒有到單獨的禪凈合一階段,更不用說如「四料簡」中那凈高於禪的思想了。在《宗鏡錄》中,延壽將凈土置於禪宗及圓教之下。直言之,凈土尚不夠圓教之資格,何能想像同一書中會出現「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的話?較早的佛教典籍如《宋高僧傳》本傳、《景德傳燈錄》本傳中都沒有「四料簡」。凈土中人,如四明知禮、慈雲遵式、元照、居士楊傑等人宣揚凈土,不遺餘力,但他們的著作中,沒有一處提及過「四料簡」。這種情況至飛山戒珠於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撰凈土《往生傳》時,尚未改變。然而,到宋神宗元豐六年(1084),王古撰《新修往生傳》中,收入了唯一的一位禪宗中人,即是永明延壽,且在其背景中安放了凈土行的主題。但即便如此,也未見「四料簡」。當時距延壽逝世正好110年。從此之後,禪凈兩家,各持己見。凈土宗方面,直至南宋慶元六年(1200),石芝宗曉(1151~1214)編《樂邦文類》,增添了延壽抓鬮決定修習凈土的故事,但仍無「四料簡」。志磐於南宋咸淳五年(1269)撰《佛祖統紀》,也還只有抓鬮故事,而無「四料簡」。延壽之後350年,元僧天如惟則撰《凈土或問》,對「四料簡」一首一尾著意闡發,使延壽儼然有凈土宗祖架勢。這是最早的關於「四料簡」的文字。明洪武十四年(1381),獨庵道衍撰《諸上善人詠》,洪武二十六年(1393)大佑編《凈土指歸集》,洪武二十八年(1395)妙葉撰《寶王三昧念佛直指》,都把「四料簡」掛在永明延壽的名下,放在極為突出的地位,一句一句不厭其煩地解釋說明。從此以後,率成定論。首先,關於《四料揀》的存在,從資料上來看,《中峰廣錄》(1334年編集)和《凈土或問》(1368年編集)都曾提到過,也都有節錄。最初收錄全文的是明代大佑編纂的《凈土指歸集》,其後,清代的彭際清也在《凈土聖賢錄》中將全文收錄。由此可知,就目前的資料來看,有關《四料揀》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元代中前期,其問世則應該更早。其次,關於《四料揀》資料的真偽問題,元、明、清以來諸師,如中峰明本(1263~1323)、天如維則(?~1354)、雲棲袾宏(1535~1615)、藕益智旭(1599~1655)、彭際清(彭紹升、1740~1796)乃至民國時期的印光法師(1862~1940)等都沒有疑問,皆認為是延壽的真作[iii]。現代學者把現存的延壽著作中不見《四料揀》作為主張其非延壽所作的理由之一。但是,延壽的著述,史傳有六十餘種之多(《自行錄》),其中大部分今已散軼,現存僅十種左右。而在散佚的著作中,包括了《樂邦文類》所提到的《神棲安養賦注》這篇關於凈土的長篇巨文(賦現存而注已佚)。由於此等重要文獻已經散佚,所以自然不應將《四料揀》不見於現存的延壽著作之中,而作為判定其非延壽所作的理由。當然,《四料揀》是否延壽所作,不可因此而簡單論斷,這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問題,需綜合探討以解決之。

為了研究之便,需要解讀一下《四料揀》的含義。《四料揀》共有四偈,其文如下: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iv]根據筆者的理解,《四料揀》的含義大致可以解釋如下:第一偈:如果有禪[v]而無凈土,那麼十人之中有九人會在探求佛法的道路上蹉跎歲月,而當陰境[vi]現前的時候,一瞬之間就會隨之而去——隨業受報。第二偈:如果有凈土[vii],即使沒有禪,也可以萬人修萬人去,如果能見到阿彌陀佛,那麼,還用發愁什麼開不開悟呢?第三偈:如果既有禪也有凈土,那麼就會如同戴角之虎一樣(虎頭上又長角,更加厲害),現世能夠為人師表,來世能夠一生成佛。第四偈:如果既無禪也無凈土,那麼就只有墮落地獄,受鐵床銅柱刑罰之苦,萬劫千生無依無靠,永難解脫。

迄今為止的研究者大都認為《四料揀》主張禪凈雙修或禪凈合修[viii],有人則認為它主張「凈高於禪」,但卻認為延壽不會作此主張(顧偉康)。那麼,《四料揀》究竟主張什麼呢?從整體上看,以往大部分見解基本上是承襲明清以來的見解。但是,在明清以前,還有其他觀點。比如,元代中峰明本說:永明和尚,以禪與凈土揀為四句,謂有禪有凈土、無禪無凈土、有禪無凈土、有禪有凈土,特辭而辨之,乃多於凈土也。致業單傳者不能無惑焉。或謂禪即凈土,凈土即禪,離禪外安有凈土可歸,離凈土豈有禪門可入?審如前說,則似一法而分為二矣。不然。教中有於一乘道分別說三,永明之意在焉。[ix]明本認為:永明作《四料揀》論禪與凈土,其立場是傾向於凈土的,所以致使禪宗之徒不能不沒有疑惑。於是有人反論:禪即是凈土,凈土即是禪,離禪之外無有凈土可歸,離凈土之外無有禪門可入。但是,如果真如反論者所說的那樣的話,那就成為一法分為二了。而其實並非如此。教中不是有將一乘道方便分三(分為三乘而說)的說法嗎?永明之意即在於此。由此可知,中峰明本認為《四料揀》不是主張禪凈雙修,而是「多於凈土」即傾向於凈土、偏重於凈土的。身為禪宗大師而偏重凈土,當然會讓禪宗之徒大為疑惑。但儘管如此,明本卻不否認它是延壽所作,而把它解釋為一種善巧方便,就象如來以「方便之力,於一乘道分別說三」(《法華經》)一樣。而且對於這點,明本還有進一步的論述:或有號西歸子者,過門曰∶某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其透脫生死,似易於參禪。蓋遠承阿彌陀佛願力冥資故也。爾參禪無把捉,無聖力冥資,苟非大根利器,一聞千悟者,難於趣入。以故永明壽禪師有十人九蹉路之譏。咄,是何言歟。審如是,則凈土外別有禪耶?使果有之,佛法二字自相矛盾,安有會入圓融之理哉?爾不達善權方便,局於己見,誣謗先哲。夫永明揀凈土為四句,乃曲徇機宜,特方便抑揚耳。蓋教中所謂於一乘道分別說三之意也。如長蘆、北澗、真歇、天目諸師,作凈土章句,皆寄談即心自性之禪,初無異致。間有指東都曦法師於定中見蓮華,標圓照本禪師之名,疑其單傳之師安得標名於此,故往質之。照曰∶雖在禪門,亦以凈土兼修耳。當時謾展善權,不孤來問,豈真然耶?昧者不達權變,則謂禪外別有凈土可歸,及引永明禪凈土四句為口實,不亦謬乎?客避席曰∶試請辨之。幻曰∶凈土心也,禪亦心也,體一而名二也。迷者執其名以昧其體,悟者達其體以會其名。豈特凈土然。如教中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又雲∶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但悟自心之禪,即其三界萬法混入靈源,舉必全真,初無揀擇。既無東西兩土之殊,安有凈穢二邦之異?促十萬億土於跬步,寶地金池充塞寰區;延一剎那頃於永年,翠竹黃花皆歸正受。四大海目塵塵獨朗,五須彌毫處處分輝。老達磨頓忘明月珠,阿彌陀失卻黃金印。禪門皆剩語,凈土亦虛名。名體見消,是非情盡。丈六身、一莖草,何劣何優?三千界、半點塵,孰多孰少?是謂一味平等法門,苟非真正全身悟入,安有解脫之理哉?且參禪要了生死,念佛修凈土亦要了生死,聖人設教雖千途萬徹,一皆以決了生死為究竟。然破生死根塵,惟尚一門深入。古人謂,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兼修云乎哉?或不如此,談禪說凈土,沸騰識浪,鼓扇情塵,卒未有已也。余所以不能無辨。

文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永明四料簡考證(二)憨山老人談四料簡 憨山老人夢遊集 (五十二卷) (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化生儀軌    語曰。聖人不出世。萬古如長夜。故我本師釋迦文佛。示現王宮。出家雪山。六年苦行。悟道成佛。於鹿苑說法度生。當佛未出世時。西天外道有九十六種。各立門庭。皆稱師長。及佛成道說法之時。諸外道一一歸依出家。為佛弟子。依教修行。證阿羅漢果。故今靈山一會。一千二百五十餘人。皆是外道之儔也。當是時也。奉行有信佛者。則歸依佛法。依教。其不信者。則生驚疑。乃至種種魔害毀謗。墮惡道者。不可勝數。是知今之佛法未行之地。皆以佛未出世之時。智愚賢不肖。雖有疑信之不一。是皆不知我佛出世之本懷。及度生漸次方便之軌則也。故今略述化生方便之次第。使未聞未信佛法者。知我等為僧。化生之法門。非是一事一行一門而可入也。故曰。方便有多門。歸源性無二。要之四十九年。皆隨機大小淺深之序。所謂教不躐等也。幸宜委悉。勿謂常談一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閑。所謂開示眾生佛之知見。使其悟入。惟此一事。更無餘事。所云。一大事者。謂要眾生。知生死為一大事也。佛知見者。乃眾生各各本有之佛性也。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今要出生死苦。必以悟佛知見為第一義。如此豈非佛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出世閑。是則禪道悟心一路。不待達摩西來。然佛特為此事而出世也。爭奈眾生歷劫以來。貪嗔痴愛。煩惱惡見。迷之已深。不堪頓示悟心之大法。故將一乘法。分別說三。以此故有三乘漸次之設。所謂小乘中乘大乘也。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則設五戒十善。為人天善果。且免墮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今為佛弟子。遵奉佛教。以度生為事業。若不漸次方便。誘引入道。一旦示之以大法。則反使橫生疑謗。自取三途之苦。是以醍醐為毒藥矣。乃不善導之過也。故今遵佛所制。在家善男子名優婆塞。善女人名優婆夷。當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在家五戒者。  一不殺生(此戒感將來長壽。及如意眷屬和合。現在子孫昌盛之報)。  二不偷盜(凡不與而取。皆名為盜。此戒感來世得大富饒。衣食豐足。所求如意之報)。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妄生淫慾。名為邪淫。此戒感來世得妻妾貞良。父慈子孝。眷屬六親和合之報)。  四不妄語(凡言不實。斗構兩家。名為妄語。此戒感來世智慧過人。言語真實。聞者皆信。依教而行之報)。  五不飲酒(酒能昏迷亂性。發狂生禍。為眾惡之本。此戒感未來智慧明達。識見超越之報)。  右上五戒。乃我佛出世。初為世閑在家之人。特設此教。令人依戒修因。則不負此生。免墮惡道。能感來世。不失人身。得長壽大富子孫。家道豐盛。文明特達之報。凡今高官尊爵。富厚豐盈。聰明利達之人。皆從修持五戒中來。然此五戒。即儒門五常。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語。信也。故佛法有裨王道者。以五戒化人。則無詞訟。省刑罰。家治而風淳矣。此吾佛最先所設。化生之儀也。今世俗之人。不知佛法。全無好善之心。而返生謗佛謗法謗僧之見。是自甘愚迷。自取苦趣耳。又有一等之人。雖能吃蔬。而不知佛法正修行路。聽從無為外道邪人。不敬佛祖天地。不孝父母。不燒香禮拜三寶。專一味邪行邪說。盲盲相引。相聚妄談。以為傳法。全不知有正修行路。而返謗佛法僧。堅執不化。此乃最愚痴人。是可憐者。即今奉詔旨。所當禁者是也。唯願當世高明君子。辯白邪正是非。凡遇此輩。即當開示。令其舍邪歸正。不但護佛法。是亦有助於王化也。然學邪學正。總是一念善心。可惜不知是邪而誤墮。今若知非。又何不舍彼邪徒。而為真正善人。為聖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又設十善業道。為人天之因果。所言十善者。  一身三惡業。謂殺。盜。淫。若斷此三惡。則名三善道。  二口四惡業。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若斷此四。名四善道。  三意三惡業。謂貪。嗔。痴。若斷此三。名三善道。  如上十惡。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今若能斷此十惡。則名十善。為生天之因。是為純善之人。此十善法。即儒門正心誠意修身之道也。若果能修此。則現世為聖為賢。則定感來世生在天宮。受勝妙樂。此萬萬真實之行。世人何故愚迷不知。而專向邪道為得。豈不辜負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乃吾佛特為世閑在家之人。所設之教。要人依此修因。不失人天之福。此金口所宣。不妄之談。若不遵此修。總是邪道。非正行也。總肯苦心修行。都無利益。反增苦果。是謂以苦舍苦。吾佛已深痛之矣。今世閑五部六冊之說。乃外道邪人。妄稱師長。偷竊佛祖言句。雜集世俗鄙俚之言。以惑愚民。所謂邪道亂真者。即今聖旨所禁。皆此輩也。在家之人。既有好善之心。何不歸依三寶。而必墮此邪法。豈智人哉。  又觀今世好善男子。已能歸依三寶。以自恃世智聰明伶利之見。便生下劣魔心。薄五戒十善而不為。以好禪為上乘。三業不修。乃以祖師現成公案。看了幾則。記在胸中。便逞利口。動使機鋒。當自己妙悟。以此為是。全不知非。又且誹謗大乘經典。為文字不足取。又笑真修實行之僧為小乘。妄起種種邪見。全不信有因果罪福。甚至慢佛慢法慢僧。殊不知自墮愚迷業障坑中。妻子聚首。眾苦熱惱交煎。且妄指目前是道。如此愚痴之人。是為大可憐憫者。既有一念向上之心。何不真真實實。做些著落工夫。所謂說得十分。不若行得一分。如此妄談。譬如貧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戮。可不哀哉。奉勸世之善士。聰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當自量根器。參禪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專為上上根人說。在諸人試自點檢。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頓悟否。果能當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根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專心修凈土門。迴向西方。願生極樂。永舍娑婆之苦。此一法門。從古修因。僧俗依之出生死者。不可勝數。所謂萬修萬人去。最是穩穩噹噹。一毫不錯之大法門也。祖師雲。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以此法門。全不誤人。若能放下身心。依此修行。所有應行規則。略示於後。  一凈土一門。往往士大夫談說。專為中下根設。殊不知此門。三根普攝。無機不收。最為廣大。且又簡而易行。即古之祖師。悟道之後。回心向凈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諸大祖師。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凈土九品。亦因根有別也。  然凈土有三種者。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三方便有餘土。此即凡聖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所感各別。試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圓覺經所云大光明藏。此中聖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諸佛所證法身境界。此唯從上諸祖。一念頓悟法身。妙契同體。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凈土。豈可輕視為中下人設也。  二實報莊嚴土。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乃我盧舍那佛。曠劫修行。感稱法界量無盡莊嚴之妙土。即華嚴經所說。重重無盡世界莊嚴者。此乃報身佛所居。單為十地菩薩。轉大法輪之凈土。即二乘聲聞。不見不聞。此即法華會上諸授記之人。待多劫修因。將來所感此中一分之凈土。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餘土。亦名凡聖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別。乃阿彌陀佛之化土也。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從第一重有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下小上大。如倒浮屠。從此以上。倍倍加增。至第十三重。然此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剎。其極樂土與娑婆正等。從中至西。花葉邊際。故云過十萬億佛土之外。與娑婆並列者。以十方佛土。獨有娑婆為穢惡。土石諸山。雜穢充滿。三途八難。眾苦所聚。名為堪忍。眾生剛強。最難調化。故我釋迦文佛。縱以十善化導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輪迴。若參禪悟心。又難頓悟。故設念佛求生凈土一門。名橫超三界。以仗阿彌陀佛因中願力。雲十方世界眾生。有能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以仗此願力。凡念佛者。彌陀定來接引。生彼凈土。故易生耳。 然此凈土。開有九品者。 若參禪悟心。未能忘心境者。則生上上品。 有念佛一心不亂者。則生上中品。 有參禪未悟。持名精純。萬行莊嚴。則生上下品。 若修萬行。持大乘經。專持名號。志願往生。則生中三品。 有精持五戒十善。專心念佛。發願迴向。不論僧俗。多生下三品。 此雖未斷煩惱。以但得生彼國。見佛聞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從此發願。再來三界度生。則來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惱羈留。所以永明禪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此一法門。一生精誠可辦。一得生彼。頓脫生死。永出輪迴。如此直捷法門。又何患而不修。且薄之耶。然參禪了生死難。念佛了生死易。只要當人一念真實肯切苦心耳。從古生凈土者。無量無數。皆世人眼見而不信。又有何法可信耶。今奉勸高明智士。當信自心。不可謬信邪說也。即在法門中。有禪凈兼修之士甚多。如永明所說念佛參禪。參禪念佛。所謂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此亦最上之行也。與夫妄稱悟道。墮大妄語者。天淵也。

推薦閱讀:

關於練習六字訣是否應該有聲的考證
「林語堂班底」都有誰:以老照片考證老照片
257歲李慶遠考證:
聞一多「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考證
劉德偉:1931年顧順章家屬事件的首次詳細考證(二)

TAG: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