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吉避凶與命運轉好的秘訣!
趨吉避凶與命運轉好的秘訣!
——行慈悲、積福德、修懺悔、戒罪惡!
選編:凈善法師2015年1月27日
摘要:
現今術數界很多人利用風水、奇門、改名、選擇方向等各種方法去作改變命運之事,那是極幼稚的做法。那麼相信的人更幼稚。各位細想一下,如果它們自己真有能力改變別人,不如趕快先改變自己。道理簡單得很。
真正能改運的只有一個方法:行善積德。古語云:唯善可解災,比如修橋補路可解部分傷病之災等等。「廣積善緣,眾難解脫」是杭州靈隱寺的一付對聯,值得我們思考。
任何正派宗教的教主,在當初設教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宏願,就是「普渡一切眾生,拯救一切眾生出苦海。」這種偉大的慈悲心,成就了不可思議,無可衡量的大功德。
貧者只要能「發心」去做,效果一定比富者好。因此「出心』比「出錢」要珍貴得多。而上天所庇輔的,也就是能夠真正施捨出「愛心」給眾生的人!所謂「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無親,唯與善人」。這正是上天最公平的之處!
貪是貧的因,貧是貪的果;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 有些人對這句話,很不以為然,他們以為貪才能富有,施捨才會貧窮。其實這就是錯了,世人大都相信命運的,相信八字的,但是八字從何而來,當然是從宿世所做所為的紀錄而來,所以有人勞勞碌碌過一生,有人生病吃藥過一生,有人富貴榮華過一生,有人清閑悠遊過一生,有人縮衣節食度日,有人吃喝享用不完,這是什麼道理,這乃是宿世所做所為,今世所得所用。 也就是說世行善布施的人,今世有福可享,宿世為非作歹的人,今世得個人身已經不錯了,那能有福可享,所以要勞碌、貧窮、疾病,但是如能立即發願行善布施,那麼自己的八字就不管用了,因為你已經改命了,運也自然的變好,勞碌、貧窮、疾病也能漸漸的改變過來,也就是說 --- 看看你行善的功,是否已能彌補宿世所作的過,行善是否真誠,還是為了名利;行善是發自內心,還是為了面子;行善是長期的,還是短暫的。
行善還可分成小善、中善、大善,舉手之勞是小善,助人為樂是中善,救度蒼生是大善。行小善得小功,行中善得中功,行大善得大功。行小善如種花,只要一年就能開花結果,行中善如種樹,要等數年才能開花結果,行大善如種松樹,要等數十年才能看出它的茂盛與雄偉。
做人千萬不要落井下石,當社會上、自己周圍的人遭到不幸或不公時,要抱著善心、同情心,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就算無能為力也要說幾句安慰的話,不能笑話,更不能用惡毒的話傷害人家。因為那樣會給自己帶來惡運。就因為有此善心,所以他才能從打苦工、開小店鋪,一直做到了地產大亨,活了九十多歲,幾個子女也很孝順、很善良。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時很窮,他決心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分給貧窮無田地的人耕作。還給他們提供飯食、衣服,凡是有婚喪嫁娶的,還拿錢補貼他們。就這樣他用一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鄉親。有一次在蘇州買了一處住宅,一位風水先生誇獎此屋風水極好,後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卻立刻把這個宅子捐了出來,改作學堂。因為他想,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孫都能出人頭地,比起一家獨自享福,豈不更好?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說行善的人家就一定會有好事等著呢。可見人生的福運是怎麼來的?福運是修來的,只有積德行善才能改變命運。如果我們想為自己和家人開創美好的將來,那就做一個為別人著想、有善心的人吧!因為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
我曾讀《老子》,讀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時,十分的心悅誠服。上天並沒有偏袒的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將得到上天的賜與。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所以佛家提倡因果報應之說。不知因果的人,內心常空空蕩蕩,以為做惡不得禍,做善不得福。因此緣故,善不欲為,惡則時而為之。知道因果報應的人,內心常充實,能夠漸進地克己斷惡及勤力修善。積善的人,來生後世將會得到福報;而做惡的人,來世將會得到災殃。除此之外,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惡之人的禍殃,也會波及到他們各自的子孫後代。正如《易經》中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如果要下決心改善命運,則不能「等待」這些機會的來臨,必須自己主動,儘力爭取,不停地「種福」,才能從速改善命運.
【文選1】
命理學家易隱燕對改運的看法
提起命理改運,很多人會與解災、消災聯繫在一起。改運的意思為改變不好的運氣或運程。改運一詞卻令本人深惡痛絕,因為本人深深知道,命運是不能改變的。但為什麼自己又在提出改運呢?那不是自打嘴巴嗎?且聽我慢慢陳述。
很多人學習命理,測出自己哪一步運,或流年有災或不順之事都想方設法去改變。又或者很多預測師和江湖術士幫人預測後都提出幫人改運或消災。無非是藉此斂財騙錢而已。求測人到頭來運改不來,災解不了。最終只應驗一件事——破財。
其實運和災到底能不能改變或消除呢?據本人多年研究所得,命運是不能改變的。你命中該發生什麼事,到一定時候一定會發生,且歷歷不爽。否則就不配合自身命理了。現今術數界很多人利用風水、奇門、改名、選擇方向等各種方法去作改變命運之事,那是極幼稚的做法。那麼相信的人更幼稚。各位細想一下,如果它們自己真有能力改變別人,不如趕快先改變自己。道理簡單得很。那麼術數類的學問真的起不到作用嗎?那也不完全是。在一定範圍內,一定空間內,一定時間內,一定作用力內,它會起到一定作用。
一定範圍內——是指改變的事物只能在一定範圍內應驗,不可能無限擴張、或牽及到其它事物。
一定空間內——是指改變的事物只能在這個空間內應驗,不可能在另外空間應驗。
(這屬於高層次法則)
一定時間內——是指改變的事物只能在這段時間內應驗,過了這個時間就難以應驗。
(這也屬於高層次法則)
一定作用力內——是指要改變者的作用力大於改變的事物的作用力,才能被改變。否則不能改變。
看到這裡,很多人肯定會不屑一顧。並舉例說曾經在某某年幫誰解了災,現在不是很好嗎?在某時候幫誰調了風水,現在命主陞官又發財了。不起作用哪會象現在這麼好?其實細心地想一下,命主在該年是否一定有災?本來命中沒災會應災嗎?自己的預測一定準嗎?命主命中本來就有升官發財的信息,到底是應期到還是風水的力量呢?
如果有人還要堅持說「我能改變命運」 。我只能補充一句話「能改變的命運還是註定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例如∶有些人不相信命運,只相信自己的努力能改變命運。早年的時候經濟環境差,後來自己努力學習,考取高文憑,坐上了高職位。經濟好起來,它會相信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改變了命運。我不否認它的自身努力結果,但其實是它命中早年沒走好運。到了一定時間,命運開始好轉,思想也隨著運程有所轉變,自身努力起來。經濟好起來的時候也就是命中好運的應期到了。歸根到底改變的命運其實冥冥之中還是註定的。只不過是自己不敢正視或看不到真正的原因而已。
那麼一切術數作用於命中的改變我不會看成是改變,它只能是一種另外形式的表現。這是高層次的看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一般的術數對於命理的改變只能說是一種改動。而我要說的改運不是改變命運,而是改動命運。術數的最大能量作用於命局,其作用力只能是改動命運而不能改變命運。
站在高層次來看,人生命運信息先天已註定,不能改變。而後天的一切改變方法只能使原來的人生信息應期時間推後或轉化來應驗。
例如∶一個人測出今年會發生病災,應用術數改變,但結果本人並沒有發生病災。卻發生在六親身上或破了一次大財。這就是一種災的轉化。又或者今年沒病災,要到後年才應驗,這就是災應期推後。無論災是以轉化的形式或推後的形式出現,災還是要發生。並沒有真正的改變。很多人以為是術數能改變運氣,那只是沒看到真正的真理罷了。真理已全盤托出,易友們看後深思一下,應該知道我所言不虛。
真正能改運的只有一個方法:行善積德。古語云:唯善可解災,比如修橋補路可解部分傷病之災等等。「廣積善緣,眾難解脫」是杭州靈隱寺的一付對聯,值得我們思考。《了凡四訓》也是這方面的經典著作,想改運轉運的朋友可以詳細研讀學習。
【文選2】
問:趨吉避凶的方法是什麼?
凈界法師答:斷惡修善、保持謙卑。
一般來說,一個人有一點資糧以後,怎麼辦呢?就要保持謙卑。謙卑這個德行,我看只有中國文化才提得到,西方文化只有要求個人表現。
中國的文化精髓在《易經》,它引導一個人趨吉避凶,講出兩個方法: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要盡量地避免造罪業,盡量地積集善業,這是第一個趨吉避凶的方法。
第二個謙受益,滿招損,就是你待人處事,姿勢站得低一點;低一點,你就能不斷進步。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站得很高,你的功德容易折損。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我們自己從剛開始到臨命終,我們的功德是不斷地在進步當中,你要經常保持謙卑學習的態度,讓自己的姿勢站低一點,對你有不斷的受益。這是中國古人的大智慧。
【文選3】
真正能改善命運的秘訣
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給人知,不給人見,如匿名捐款濟貧,暗中息除他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災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這些人種的福德更大,暗而不顯之善事,是謂之陰德。亦是佛經所云「無相布施」也。
做善事有大小之分,主要的區別原則大約可分兩種:
A、以「出心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富者施捨出一百元,貧窮者亦施捨出一百元,富者所施捨一百元猶如九牛去一毛,而貧窮者所施捨的一百元則可能是數日之餐。因此,出心的程度就大有區別,同是一百元數目,貧者所做的善事就大得多,所種的福德效果也大得多。所以,往往貧人施捨數十元,會勝過富者施捨數千元或數萬元。
又比如說,甲乙兩人同是一樣生活環境,施捨出同一個數目的錢財來做善事,而阿甲做了善事之後,心中常常記住,冀圖速速獲報答,並常有居功之心,沾沾自喜。而阿乙做了善事之後,無居功之心,亦無冀圖速獲福報,謙虛謹慎,只顧耕耘,不問收成。因此,甲乙兩人的出心程度就大有區別,阿乙所得的福果必然遠勝阿甲。
佛經有云:「無功德處,是大功德。」意思是說,沒有「功德之心」自居,所做的功德才是大功德。「出心」即是「發心」,是發慈悲之心,發布施之心。如果是較有修持和德行的人,發出的「慈悲之心」是非常深遠的。任何正派宗教的教主,在當初設教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宏願,就是「普渡一切眾生,拯救一切眾生出苦海。」這種偉大的慈悲心,成就了不可思議,無可衡量的大功德。現在佛教和道教的一切法事,在「迴向」的時候,都是將法事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祈世界和平,風調雨順,眾生安居樂業。這也是發大慈悲心的表現,本身就具無量的功德。
學佛學道的人,修行修德的人,立志種福改善命運的人都應該發大慈悲心,不但為自己,更要為大眾,埋頭辛勤地耕耘,日積月累,自然會收成到豐碩之果。
B、以「受益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阿甲所做的善事是一個人受益,而阿乙所做的善事是使大眾受益,當然阿乙勝阿甲。
又比如說,有阿丙不務正業,嗜賭邪淫,債台高築。阿甲用金錢幫助他還清債務,救起阿丙免受官刑之苦。而阿乙則用言語曉以大義,勸回阿丙改邪歸正,使他終生幸福。甲乙兩人同使一人受益,都有善德。但阿甲是使他暫時受益,而阿乙是使他終生受益,則後者又遠勝於前者。亦可見不一定要用金錢才能做得善事。
以上兩種衡量方式都是首重於「發心」。因此不一定有錢的人才有機會做善事,貧者只要能「發心」去做,效果一定比富者好。因此「出心』比「出錢」要珍貴得多。而上天所庇輔的,也就是能夠真正施捨出「愛心」給眾生的人!所謂「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無親,唯與善人」。這正是上天最公平的之處!
【文選4】
什麼樣的心念 決定什麼樣的命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長命。無奈事與願違,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諸事不順、災厄不斷的遭遇下,很多人會開始嘗試「算命」,希望藉由相命來尋求「改運」。因此,求神問卦、問乩童、問籤詩、問簽杯、貼咒語、喝符水、改風水、改名……等等方法無所不用其極。此時,外道以神通、感應等迷信的民間信仰來為人消災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歡談玄說妙、知見不正的人去附和。
學佛者不講命運,講業力。善業多則福報大,福報大則諸事順利,趨吉避凶。惡業多則福報淺,福報不足則諸事不順,災厄偏多。命的好壞是決定於自己的行為造作,是操縱在自己手中,不是讓別人算,別人也沒辦法幫我們改運,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積善業。這是以福轉業,讓重業輕報,輕報化無,而得順遂的人生。
命運的好壞除了與「福報」有關之外,一個人的心念也往往在無形中決定了一生的命運。幸福快樂與否,不是擁有多少或擁有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內心想的是什麼,此即「心念」與「心態」。什麼樣的心念決定什麼樣的命運,什麼樣的心態則決定什麼樣的遭遇。
例如,一個愛抱怨的人,因為常存抱怨的心態,久而久之,「抱怨」便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語言,日積月累終成為他的專長,而此專長無形中決定了哀聲嘆氣、怨天尤人的個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滿乖戾與頹喪。
一個愛批評的人,因為常存批判的心態,久而久之會培養出「看人不順眼」的習性,形成言談愛說負面,做事偏愛挑剔,做人愛看缺點的個性,如此則造成一個不懂得包容與善解的苦悶人生。
一個愛說是非的人,因為常存說長論短的心態,以致「說是非」成為他的專長,搬弄是非也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久而久之,「愛說是非」、「愛聽是非」與兩舌惡口相呼應,造成生活周遭布滿「道聽途說」與「危言聳聽」的論調。如此,讓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輕安,生活不輕安也是一種苦,而是非纏身、煩惱攻心更是不幸與悲哀的人生。
個性、習慣、心態等均與「心念」有關,心念若不改,而風水、行業、名字等再怎麼改,也改不了命運。此即所謂:「環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觀可以改」。因此,一個觀念可以改變一個想法,想法改變則心態改變,心態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表現改變,表現改變則一生改變,一生改變就是命運改變。
所以說,「命」不用給別人算,「運」也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改,要好命就得學會「運命」,用正信與智信的人生觀來破除迷信與邪信的邪知邪見。
佛法告訴我們:「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均無不是業」。業力牽引向善,則人生光明燦爛,業力牽引向惡,則人生哀愁黯淡。善業要靠善念來啟發,惡業更要藉善念來戒除。
生命過程中,心念時時刻刻與我們長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種子,會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讓我們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惡的種子,會開出厄運的果實,讓我們嘗盡哀怨辛酸的人生。
所以我們說:「心念可以決定每一個人不同的命運。」
證嚴上人靜思語有言:「凡夫被命運操縱,而智者卻操縱命運」。又言:「人要運命,不要命運」。亦即告訴我們,命運雖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頂。
「一念心轉」則心開意解福就來,「一念清凈」則心誠意正運就通,「一心正向」則心正氣盛邪不侵,「一心向善」則一念善心破千災。扭轉命運的貴人不在遠方,「正念」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的貴人。
【文選5】
真正能改善命運的秘訣
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給人知,不給人見,如匿名捐款濟貧,暗中息除他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災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這些人種的福德更大,暗而不顯之善事,是謂之陰德。亦是佛經所云「無相布施」也。
做善事有大小之分,主要的區別原則大約可分兩種:
A、以「出心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富者施捨出一百元,貧窮者亦施捨出一百元,富者所施捨一百元猶如九牛去一毛,而貧窮者所施捨的一百元則可能是數日之餐。因此,出心的程度就大有區別,同是一百元數目,貧者所做的善事就大得多,所種的福德效果也大得多。所以,往往貧人施捨數十元,會勝過富者施捨數千元或數萬元。
又比如說,甲乙兩人同是一樣生活環境,施捨出同一個數目的錢財來做善事,而阿甲做了善事之後,心中常常記住,冀圖速速獲報答,並常有居功之心,沾沾自喜。而阿乙做了善事之後,無居功之心,亦無冀圖速獲福報,謙虛謹慎,只顧耕耘,不問收成。因此,甲乙兩人的出心程度就大有區別,阿乙所得的福果必然遠勝阿甲。
佛經有云:「無功德處,是大功德。」意思是說,沒有「功德之心」自居,所做的功德才是大功德。「出心」即是「發心」,是發慈悲之心,發布施之心。如果是較有修持和德行的人,發出的「慈悲之心」是非常深遠的。任何正派宗教的教主,在當初設教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宏願,就是「普渡一切眾生,拯救一切眾生出苦海。」這種偉大的慈悲心,成就了不可思議,無可衡量的大功德。現在佛教和道教的一切法事,在「迴向」的時候,都是將法事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祈世界和平,風調雨順,眾生安居樂業。這也是發大慈悲心的表現,本身就具無量的功德。
學佛學道的人,修行修德的人,立志種福改善命運的人都應該發大慈悲心,不但為自己,更要為大眾,埋頭辛勤地耕耘,日積月累,自然會收成到豐碩之果。
B、以「受益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阿甲所做的善事是一個人受益,而阿乙所做的善事是使大眾受益,當然阿乙勝阿甲。
又比如說,有阿丙不務正業,嗜賭邪淫,債台高築。阿甲用金錢幫助他還清債務,救起阿丙免受官刑之苦。而阿乙則用言語曉以大義,勸回阿丙改邪歸正,使他終生幸福。甲乙兩人同使一人受益,都有善德。但阿甲是使他暫時受益,而阿乙是使他終生受益,則後者又遠勝於前者。亦可見不一定要用金錢才能做得善事。
以上兩種衡量方式都是首重於「發心」。因此不一定有錢的人才有機會做善事,貧者只要能「發心」去做,效果一定比富者好。因此「出心』比「出錢」要珍貴得多。而上天所庇輔的,也就是能夠真正施捨出「愛心」給眾生的人!所謂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無親,唯與善人」。這正是上天最公平的之處!
【文選6】
貧窮何來?富貴何來?何為大善? 當佛在世的時代,印度有一位慳吝的越難長者,他家裡非常有錢,而且富有的程度已到「富可敵國」、「富甲天下」的形容最為恰當,因此方圓幾十里的土地對他來說只是小數目而已,因為他家中珍藏了數不清的珠寶,更有金庫、銀庫、珍珠庫、瑪瑙庫等,雖然越難長者是那麼的有錢,可是他卻是一位非常慳吝的人,不但是有益社會的事不做,還對於別人行善布施,皆嗤之以鼻,更取笑那是傻人才做的傻事,所以越難長者一毛不拔的作風在印度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雖然有人批評越難長者,但是他仍然我行我素,不予理會,還下了一道命令給守門的人說:「從今以後不管是什麼人,不論是什麼事,只要是化緣或募捐、乞討,一概不准他們進來,因為我絕不會捐一毛錢或一粒米,如果有人強行進來就把他摔出去,知道嗎!」隔了不久越難長者又怕小偷來偷珠寶、飛鳥來啄稻米、老鼠來吃米糧,所以就在房中四邊及上方,都想盡辦法布網防範,連一隻蒼蠅都不能飛進來,自己也很少出去,因為他擁有太多的財物,捨不得離開它們,又貪生怕死。 但貪生怕死的人最後也是要死,有一天越難長者生病快要死了,就把兒子叫到病榻前,對兒子說:「看來我的病是不會好了,大概再過幾天就會死了,可是我放不下家中的錢財,所以我特別交待你,當我死了之後,不論什麼人來化緣或募捐、乞討,你都不要給他們,也不要讓他們進來,更不要去做什麼慈善事業及公益事業,因為那是傻瓜才做的事,只要你聽我的話,我留下的錢財,你們世世代代不用做事都花不完,知道嗎!」 越難長者的兒子叫旃檀,旃檀聽完父親的囑咐之後,就真的遵照他的話去做,命守門的人,對任何人都不能施捨,如果有人來化緣、募捐、乞討,就不客氣的趕走他們。隔了不久,越難長者死了,死了之後因為慳吝成性,心性毫無光明,「貪」性成「貧」,「瞋」性成「瞎」,所以在業力的纏縛下,轉生在舍衛國一個貧窮的家庭,母親又是一位瞎子,想不到生下來這個小孩也是瞎子,正所謂生盲。 等到小孩十二歲時,她的母親就告訴他:「你已長大了,但你生下來就是瞎子,瞎子是找不到工作做的,為了生活,你只好去當乞丐了,現在我交給你一支竹桿,一幅碗筷,一個袋子,你自己去討飯吃。」 盲兒於是遵奉母命,離開了母親出去乞討,有一天他來到了旃檀家內,此時旃檀在裡面知道有人闖進來,於是大怒呼叫守門人,守門人聽到主人呼叫,知道是乞丐闖入,一氣之下就抓住盲兒的衣領往門外一摔,摔得盲兒頭破血流。這件事發生後,有人去告訴佛陀,佛陀早已知道這是盲兒的果報 -- 前做惡因,來世得惡果。於是就來到旃檀的家門前。在不得已之下。才使出佛光佛力加被旃檀及盲兒,讓旃檀看到自己的父親已經轉世成為盲兒,讓盲兒知道自己前輩子就是那位家財萬貫的越難長者。 佛陀於是問盲兒說:「你知道你前世是誰嗎?」盲兒回答說:「我知道了,我前世是越難長者,我有很多的錢財。」 佛陀又問:「你有很多的錢財,可是你曾受用嗎?」盲兒回答說:「我一點也沒受用,轉世又當乞丐而且還是一個瞎子。」 佛陀於是開示說:「這就是慳貪的結果。」在旁的旃檀聽了之後,恍然大悟,也了解到慳貪的果報,於是就不再慳貪了,不但參予慈善事業、公益事業,更護持佛法,扶窮濟貧、修持佛法,最後終於得到初果的果位,死後升天享受福報。 以上這個故事是佛經上所說,因此我們必須相信因果與來世的果報,好好反省自我,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身為殘障雖與因果有關,但也不必為此沮喪、或痛恨因果及前世所為,因為人都有做錯的時候,但能轉世成人身,已是難得,如能聞法信受奉行更是難得,只要努力修持念佛法門,即能帶業往生極樂世界,佛是不騙人的,因果必須相信,有殘障的人,不要一聽別人說「你前輩子一定是怎樣!怎樣!」就大發雷霆,要知道別人講你是替你消業障,雖然這一輩子在「定業」的束縛下,要做一位殘障者,但是只要給人微笑,勸人念佛,你的心中必定充滿信心,充滿喜悅,充滿法喜。在此還要奉勸普天下同胞對於殘障者必須去關心他、勉勵他,讓他們能在社會上立足、謀生,不可欺負、嘲笑,否則無形中造下口業,就咎由自取了。 貪是貧的因,貧是貪的果;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 有些人對這句話,很不以為然,他們以為貪才能富有,施捨才會貧窮。其實這就是錯了,世人大都相信命運的,相信八字的,但是八字從何而來,當然是從宿世所做所為的紀錄而來,所以有人勞勞碌碌過一生,有人生病吃藥過一生,有人富貴榮華過一生,有人清閑悠遊過一生,有人縮衣節食度日,有人吃喝享用不完,這是什麼道理,這乃是宿世所做所為,今世所得所用。 也就是說世行善布施的人,今世有福可享,宿世為非作歹的人,今世得個人身已經不錯了,那能有福可享,所以要勞碌、貧窮、疾病,但是如能立即發願行善布施,那麼自己的八字就不管用了,因為你已經改命了,運也自然的變好,勞碌、貧窮、疾病也能漸漸的改變過來,也就是說 --- 看看你行善的功,是否已能彌補宿世所作的過,行善是否真誠,還是為了名利;行善是發自內心,還是為了面子;行善是長期的,還是短暫的。
行善還可分成小善、中善、大善,舉手之勞是小善,助人為樂是中善,救度蒼生是大善。行小善得小功,行中善得中功,行大善得大功。行小善如種花,只要一年就能開花結果,行中善如種樹,要等數年才能開花結果,行大善如種松樹,要等數十年才能看出它的茂盛與雄偉。 現在大家都在行小善、中善、大善,因為舉手之勞是小善,小善對行善之人而言是他們經常做的事,助人為樂是中善,助人為樂是中善,相信這也是大家樂意做的事,至於大善呢?那就是救世度化眾生明悟真理,使人心走向善道,啟發收心養性,即是「救人心」,救人心首要在真理的弘法,弘法必須明悟人生真諦。 時至末法,古聖菩薩已不在人世,唯有先哲菩薩的經典、善書,在這繁忙、緊張、高科技昌明的大時代里,扮演著文字弘法的應運。 經典、善書在我們人生旅途中,它就像空中飛行的雷達、航海上的燈塔、陸地的陽光、登山的指南針 ..... ,因此當您失望時它會叫您奮鬥,當您彷徨時它會叫您鎮定,當您墮落時它會叫您清醒,當您困苦時它會叫您堅強,當您受氣時它會叫您包容,當您吃虧時它會叫您忍辱,當您怠慢時它會叫您精進,當您寂寞時它會叫您充實,當您得意時它會叫您謹慎。
【文選7】
財寶法王:常積德行善,可使你榮華富貴
每個人都想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風順,比如錢財不缺、家庭和睦、健康長壽等等,但是很少有人能事事如意。很多人都相信命運的存在,人們也常說我運氣好不好、某人很有福氣等等。那麼人生中的福運究竟從何而來?人的命運又能不能改變呢?老人們愛講「積德、損德」,這話非常對,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充滿智慧。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無德不得,失德散盡。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導,講的是一個香港億萬富豪的生平。說他沒去香港之前,十幾歲時在鄉間做了好幾年的乞丐。也許這段經歷使他成為了一個很有善心、同情心的人。他說:做人千萬不要落井下石,當社會上、自己周圍的人遭到不幸或不公時,要抱著善心、同情心,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就算無能為力也要說幾句安慰的話,不能笑話,更不能用惡毒的話傷害人家。因為那樣會給自己帶來惡運。就因為有此善心,所以他才能從打苦工、開小店鋪,一直做到了地產大亨,活了九十多歲,幾個子女也很孝順、很善良。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時很窮,他決心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分給貧窮無田地的人耕作。還給他們提供飯食、衣服,凡是有婚喪嫁娶的,還拿錢補貼他們。就這樣他用一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鄉親。有一次在蘇州買了一處住宅,一位風水先生誇獎此屋風水極好,後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卻立刻把這個宅子捐了出來,改作學堂。因為他想,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孫都能出人頭地,比起一家獨自享福,豈不更好?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范氏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個兒子都德才兼備,當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後代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其秘訣就在於范家子孫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積德行善」的祖訓。《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說行善的人家就一定會有好事等著呢。可見人生的福運是怎麼來的?福運是修來的,只有積德行善才能改變命運。如果我們想為自己和家人開創美好的將來,那就做一個為別人著想、有善心的人吧!因為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
中國古代的傳說,每年過小年的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這天是灶神從天上回來的日子,因此民間都要祭灶神。灶神上天所要做的,是向天帝報告這戶人家的善惡功過。若是積德行善的人家,上天將會令其漸漸地興隆;若是做惡的人家,上天將會使其漸漸的衰敗。《論語》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從這一章句上可以看出,在春秋時期,民間就有了討好灶神的風俗。但是對於王孫賈的所問,孔子給予了平直的回答,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是作惡的,就已經獲罪於天,祈禱求福也是沒有用處的。
我曾讀《老子》,讀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時,十分的心悅誠服。上天並沒有偏袒的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將得到上天的賜與。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所以佛家提倡因果報應之說。不知因果的人,內心常空空蕩蕩,以為做惡不得禍,做善不得福。因此緣故,善不欲為,惡則時而為之。知道因果報應的人,內心常充實,能夠漸進地克己斷惡及勤力修善。積善的人,來生後世將會得到福報;而做惡的人,來世將會得到災殃。除此之外,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惡之人的禍殃,也會波及到他們各自的子孫後代。正如《易經》中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文選8】
改變命運的黃金法則-----改命正道(摘錄)
天下聰明人比比皆是,之所以有時運不濟,事業不發達的,都是因為不修道德、因循苟且、貪圖安逸而耽誤了自己的一生.下面的「修福積德造命法」,是能夠真正幫助您的至理名言,應該牢記,並堅持照做,就會扭轉惡運,吉祥如意.
一、諸惡莫作:
1、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2、善念剛起,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惡念剛生,禍雖未至,福已遠去.
3、不做違背良心和大眾利益的事,完善自己的人格,規範自己的行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改造自我命運的根本.
二、謙受益,滿招損:
《易經》上說:「上天對於驕傲自滿的萬事萬物,總是虧損他,以幫助謙虛的事物.」山高處的水,總要往下流,以添補低陷的地方.鬼神對於驕傲自滿的人總要折損他,而庇護謙虛之人.人心也一樣,驕傲自滿者,必為人所憎恨,惟有謙虛之人,才受人敬重.
三、眾善奉行:修心向善,廣積福德命運自然會改變.
1、造命在天,立命在人,本立而後道生.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則人生就會逐漸向好的方面轉變了.
2、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4、堅持去做這十種善事必有善報!
(一)愛惜物命. (二)與人為善. (三)護持正法.
(四)勸人向善. (五)救人危急. (六)公益濟世.
(七)仁義誠信. (八)成人之美. (九)敬重尊長.
(十)懲惡揚善.
四、印經說法有五種福
講經說法和印經送人,這種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種福報:
(一)長壽——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造殺業,所以施者將來能感應到長壽的果報;
(二)大富——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去偷盜,所以施者將來能感應到大富的果報;
(三)端正——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心平氣和,所以施者將來能感應到長相端莊的果報;
(四)尊貴——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會信仰佛法,歸依三寶,所以施者將來能感應到尊貴和有名望的果報;
(五)聰明——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領悟力會增長,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將來能感應得聰明的果報.
「做善事、種福因」的門路固然廣泛,但很多善事要遇到機會才能做的.如救護病危的人,成全他人,扶失明人過馬路等等,而這些機會也不可能每日都有.如果立心刻意去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多.當然,有心去「種福」 的人,平素時都不會放過每一個種福的機會.
但是,如果要下決心改善命運,則不能「等待」這些機會的來臨,必須自己主動,儘力爭取,不停地「種福」,才能從速改善命運.
【文選9】
行善積德 五子顯貴
凡是讀過舊書三字經的人,都知道三字經中有這樣的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雖然這僅是寥寥四語,但竇燕山的事迹,證明因果報應確實不虛,足以勸世勵俗。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幽州地方人,因為幽州屬燕,故名燕山。他是一個自幼喪父的孤兒,賴母親撫養長大,事母很孝順,對於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無後為大』的憂慮。可是禹鈞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禹鈞!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我親愛的孫兒,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於心,從此立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券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裡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學問高深的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祖父說完以後,又繼續諄諄的對他叮囑:『因果的道理,確實而無虛妄。善惡的報應,或見於現世,或報於來世,或影響子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對沒有疑問的。』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因為他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和睦雍熙,滿門孝順。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本人,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談笑而卒。
善惡的報應,有的現世獲報,有的子孫獲報,有的來世獲報,雖有遲速的不同,但報應不爽,是毫無疑問的,像竇禹鈞公,不僅現世獲享高壽厚祿,後代子孫昌盛顯達,且觀其臨終瑞相,亦可證明來世必能獲生善地。這是因為竇公生平做的功德,廣而且大,所以能『現世』『子孫』『來世』三者,都能獲得善果。宋朝范文正公仲淹,曾將竇禹鈞的事迹,訓示其子孫,廣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後代,亦很昌盛發達。可是世人知悉竇禹鈞事迹的很多,不止范文正公一人,但大多聞而不行,如入寶山空手回,豈不可惜!(取材自歷史感應統記)
奇書珍藏傳世流芳網http://www.fjbk.cn/User3/2467/default.asp
奇書珍藏傳世留芳網http://www.fjbk.cn/User4/2858/default.asp推薦閱讀:
※命運冠位指定抽卡技巧有哪些?
※命理正道是蒼桑---命運故事
※八字十神命運簡論吉凶
※納音是怎樣揭示了你的命運?
※胎記預示著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