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靜和動的姿勢要求

一、頭部(一)頭

頭為一身之首,諸陽之會,五官所在,頭容正直,則一身皆正,打拳尤關重要,陳鑫謂︰「頭為六陽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拳諺謂︰「低頭彎腰,傳授不高。」所以頭要正直,不可低頭或昂首,左右斜歪,轉動時要自然,切勿搖頭晃腦,以為靈活。要在頭上似有一條線懸住的樣子,則無論靜時或動時頭部不致有俯仰歪斜之病。面部肌肉放鬆,表情自然,不能故作精神抖擻。功力到了相當程度,面部或顯現各種形狀,或發勁出聲,這是功夫高深後,有之於內而顯之於外,亦是自然的現象,初學者切不可勉強學習。眼要平視,目光要向遠處看。意欲向何處,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動作隨著去;動作時,眼神應當隨著主要的手或足轉動,不可旁視,旁視則神散,志亦不專;定式時,目光應視前方。所謂眼隨手轉,光兼四射,就是說目光應有定向而又不可呆視,眼神並應照顧著周圍各方。口唇要輕閉,齒要輕合,舌要輕舌底上顎(也有不主張舌底上顎的),這樣就能口腔津液分泌較多,可以隨時潤喉,喉頭不致乾燥,同時有較 多的津液咽入胃臟,有利於消化。鼻司呼吸要和平常一樣自然,切不能做作,刻意深呼深吸。初學時不要去理會呼吸,呼吸自會自然;習拳日久逐漸做到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動作時,如感覺呼氣不暢,可以張口徐徐吐氣,吐畢隨即合唇,切不可彆氣。練陳氏太極拳是有快有慢,並有發勁,所以有張口吐氣發聲,但這是出於自然,不可強學。頷要微向內收,不可向前仰起,以致頭部不能正直,因之收頷是頭部正直的標準,同時也是頭部真正正直的一個尺度;但是必須知道的頷祇要微收即可,不能太過,太過了頭部向前沖反而不正直了。兩耳要靜聽身後兼顧左右,平心靜氣,則聽覺自然靈敏。

(二)頂

陳鑫說︰「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麗,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虛領頂勁」一語在太極拳中為最重要之口訣。頂勁的要求是要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如同頭頂上有條繩索懸住著,百會穴與會陰穴(位於兩陰之間)要保持垂直的姿勢。

「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是相互配合的,前者有利於提起精神,後者有利於穩定身軀重心。頂勁和沉氣的上下對稱,可以幫助產生「似松 非松」,富於彈性的掤勁,促使精神自然提起,加速神經的靈活使全身自然鬆開,達到神氣鼓盪的景象。?

頂勁不可領得太過,也不能不及,陳鑫謂︰「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都影響立身穩當。頂勁要虛虛領起,在若有若無之間,不可硬往上頂;正像「氣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壓一樣。能夠正確地掌握了「頂勁」與「沉氣」,則全身動作可以輕靈,圓活,沉著。頭頂部份虛虛領起,對於全身中正不偏起著莫大的作用,呼吸亦可順遂,與會陰穴上下一條線,任督二脈自然可以通暢,對於健身方面,有莫大的益處。?

(三)頸項

頸項要端正豎起,而且要松,切不可強硬,頸項要靈活,靈活則左右轉動自易。如果用力則成強硬,就會影響到左右轉動的靈活,也會影響到「虛領頂勁」和「面容自然」。如果過分注意放鬆而變成軟塌,同樣也會影響到左右轉動的靈活和面容。因此頸項要端正自然地鬆鬆豎起,不能犯強硬,不能犯軟塌,總以自然為要。?

頸項的松豎和頂勁的虛領,有著相互的關連。如果頂勁領得太過,頸項就會連帶地強硬;頂勁領不起來,頸項也會連帶地軟塌。頸後中間的兩條大筋之中的闇門穴,下與長強穴(尾閭骨附近)要呼應,好像一線貫通。闇門是頸椎的第一節,頸椎可以迴旋活動。闇門和尾閭是陳氏太極拳身弓的弓梢,對於引化發有調節和透發的作用,可以運用自如。動作時,眼神向何處轉動,頸項也隨著向何處轉動,再加上鬆鬆地端正豎起 ,那就能與虛領頂勁相配合,達到輕靈而運用自如的地步。

[page]

二、上肢部(一)肩

太極拳的手臂伸縮轉圈要鬆柔靈活;手臂能不能鬆柔靈活,關鍵在於肩部關節的能不能鬆開。關節的鬆開是要在用意來引導,要經過一段長的時間鍛煉才能漸漸做到的。經長期的操練,肩部自然能松而下沉。肩關節能夠充分地鬆開,則全部手臂的伸縮纏繞轉圈,就能從心所欲,像風吹楊柳,靈活自然,毫無獃滯了。?

「沉肩墜肘」是太極拳的重要法則之一。沉肩墜肘能幫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並有利於氣沉丹田。肩部的松沉和旋轉活動,能夠起舒展肩部的肌肉和韌帶,並能牽引背部兩側的肌肉,形成氣貼脊背的作用。能松肩,自然就能沉肩。所以陳鑫對於肩的指示是要鬆開,肩節松不開,則轉關不靈,有時說「松下」、「塌下」、「壓下」,其中尤以「壓下」為最妙,是有似被壓下的意思,不能上聳,聳則浮而不沉了。?

初練拳時先從全身放鬆上著想,對於肩部關節也是從放鬆上著想。練拳日久後,懂得虛實的變換,要從沉著上著想,對肩關節也要從沉著上著想,這就是沉肩,使內勁由鬆柔趨於沉著;手臂極為輕靈圓活,但又極為柔軟沉重。這樣就產生了「剛柔內含」,「似松非松」富有彈性的掤勁。?

每著定式時,肩要與胯成一垂直線,兩肩松沉並有微向前合之意,氣貼脊背,兩肩骨節似有一線貫通,互通呼應。這樣舒展中就有團聚之意。動作過程中不論前進後退,

左旋右轉,肩與胯也須保持上下對準的垂直線,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達到正確的拳架姿勢。動作時兩肩要平齊,不能兩肩有一高一低,破壞了身法的中正不偏,是要刻刻留心的。?

(二)肘

太極拳的肘是要始終微曲,而有下墜之勁,即所謂「墜肘」或謂「沉肘」。如果使用肘部擊人,亦要以下墜勁擊出;如果手臂上臂超過了肩部,像白鵝亮翅的右手高舉,但是肘的內勁仍舊是下墜而沉的。倘若肘尖向上抬起,有了上抬的勁,這是與墜肘的勁相反了,是太極拳的病手,也就是不正確的姿勢了。?

沉肩墜肘是相輔相成的,運用纏絲勁伸縮旋轉,能發揮力量,倘若肘部過份向外,就影響沉氣,連帶妨礙了沉肩,並且兩脅暴露太大,在防禦上是不利的;可是也不能貼身,術語叫做︰「肘不貼肋」。?

每著在定式時,肘尖要與膝蓋上下呼應,兩肘在前後、左右、上下也要互相合住勁,是最要注意的。

(三)腕

人體有九個主要的關節︰是頸、脊、腰、胯、膝、踝、肩、肘、腕;這九個關節有大有小,平常吾人操作是最小的「腕」關節轉動最多而亦最靈活;但是打太極拳要反過來,腕關節不要讓它靈活轉動,要固定著,不能亂動,術語叫做「坐腕」。

坐腕是手臂的纏繞屈伸,腕部不強硬、不軟弱,動度極小而柔活地隨著手臂動作,而可擴大身法呈顯鼓盪,達到一動俱動的目的。坐腕能使內勁貫注到手的尖端,並可避免內勁的斷續或丟失。

如果練拳時腕關節的轉動,和平常吾人操作時同樣地靈活轉動而動度大,則打拳會變成舞蹈,腕節軟弱,整個手臂也失掉掤勁,無法用來作技擊上之攻防,練拳也是白練的了。?

(四)手

手在太極拳中,有手指張開的掌,手指握緊的拳,和五指撮在一起的鉤手(亦稱吊手)三種形式。在太極拳套路中用掌的最多,拳次之,金勾最少,有些著式中掌拳可以活用,並不絕對一定,總以隨勢自然為要。?

掌的手指要松舒,大指微直與食指分開後彎,其餘四指輕輕地併攏微直,指端微向後彎,可使手指鬆開伸張。這樣在開合時可以引導內勁達向指梢,並可免手臂有鼓勁的拙力。大指以外的四指併攏後彎,各指的彎度是不一樣的,食指的彎度最大,依次漸漸縮小彎度,形成螺旋式,好像鑿井的鑽頭,起螺旋的作用,加強纏絲勁力量。掌的手指有時作蘭花形,則以食指為定向,這是運用拿勁時的一種指法,有時用擒拿法則五指均屈。?

初學拳時,出掌與收掌都以自然舒展為主,手指不要用力並緊或用力張開,掌心不要故意做成窩形。等到功夫較深時,動作懂得分虛實,掌上自然亦有虛實。到那時向前伸手,在未伸時,手掌微帶窩形,這是蓄而不張之虛掌;在前伸的過程中,由於用纏絲勁的螺旋形的旋轉著前伸,手掌逐漸舒展,即窩形逐漸減少,這是由虛而漸實;到伸達終點時,窩形近於消失,微微展指,坐腕,掌根微微著力前凸,以助前伸之勢,使 意勁貫足於指尖,這是實掌;再將掌收回時,亦是用纏勁旋轉著後縮,手掌逐漸由舒展而復歸於含蓄,仍成了微窩形,這是由實而虛,又為虛掌。掌的動作虛實是要與其它各部份的虛實相互配合。?

每著定式時眼神應注視主手的中指,徐徐貫足內勁,一指貫足勁,其餘四指自然也會貫勁,內勁貫足,下一著的機勢就接著引起了。又每著定式時,手尖與腳尖上下前後相呼應,兩手尖亦要互相呼應,在大部份的姿勢中手尖與鼻尖相對的。又手尖、腳尖、鼻尖的對齊是叫作︰「三尖照」,這是正確姿勢的一個準則,很少有例外。

雙掌前按時,不可太過於膝,否則易失重心,為敵所乘。手臂要屈而不直,有蓄勢就可滔滔不絕的粘走化發。

[page]

握拳的形式,四指併攏,用中指尖領勁一齊捲曲,指尖貼著掌心,再用大指肚貼於中指中節上握成拳形,是為實心拳,不是空心拳,但是不要握得太緊,鬆鬆地握住即可。握拳要有氣團聚在拳中的想像,要有分之不開,擊之不散的意念。陳鑫說︰「去時撒手,著人成拳。」就是握拳發勁的一瞬間才把拳握緊迅速儘力擊出,一擊之後立即松握。拳的握松握緊和由掌變拳或由拳變掌,都要與開合虛實配合來動作,其中細節,難以筆述,要習者留心體會。

金勾手是五指撮在一起,手指向下,通常是由掌變金勾,是在纏勁轉圈中乘勢變 金勾,先是小指,依次無名指,中指,食指卷攏,大指貼於食指和中指梢節,無名指與小指輕貼於大指根旁,各個手指亦要輕鬆地撮住,不能用力。

金勾手在技擊上是擒拿的手法,有刁、拿、鎖、扣的作用,也可以用金勾手的手背腕骨處擊人。金勾手是練習腕力和指力。陳氏拳套內有些地方有擒拿的方法,如演手肱拳在握拳過渡動作中有四指金勾屈作刁拿動作的金勾手,有些著法隨著纏絲勁有無名指和小指金勾屈,食指伸直向前的金勾手,這些都是擒拿手法,有節膜、拿脈、抓筋和閉穴等作用。

三、軀幹部(一)胸

太極拳是用腹部呼吸的,與採用胸部呼吸的運動不同,因此胸部切忌挺出,有含合之意,所以叫作含胸。含胸固然不同於挺胸,但亦不同凹胸。挺胸是向外擴張,凹胸向內收縮,同時胸肌都是緊張的,含胸是在胸肌自然有寬舒的感覺。含胸是在胸部不挺不凹鬆鬆地含合的狀況下形成的,但是打拳時不是始終含胸不變的,是要隨著動作而變動的。?

凡是要運用化勁(走勁)時,就要用含胸來幫助手法的運轉。含胸也就是蓄勢。在每著定式時胸部要平正,可以很自然地形成腹部呼吸。初學拳時胸部要任其自然,千萬不能有挺胸的狀態出現,練拳日久後漸漸在坐身的動作里讓他很自然地形成含胸,等到功夫日深,就知道怎樣是含胸了。如果初學時故意要做成含胸,那就會形成凹胸駝背的姿勢,這是於技擊與健身兩方面都有妨礙的。正確的含胸是對健身方面也有作用的,因為在肩關節鬆開微向前合,兩脅微斂姿勢下,經過動作能使胸腔放長,橫膈膜自然下降舒展。?

胸肌的虛實是與手的虛實有關連的,在大多數拳式動作中,右胸肌實時,右手為虛,左手為實;左胸肌實時,左手為虛,右手為實。胸部左右胸肌的變換虛實,是在胸微內含,兩鎖骨微松沉的情況下來操作完成而管制兩手的虛實,做到上於兩膊相系的作用。胸前的兩根鎖骨,要用精神貫注來固定,加上肋骨節節松沉,胸肌也隨著松沉而往前合的姿勢,上身的身法就正而不散,身就有了主宰。?

(二)背脊

含胸拔背是太極拳的術語,能含胸就能拔背,因之含胸與拔背是相聯的,當胸部略內含時,背部的肌肉往下松沉,在兩肩中間的脊骨似乎有鼓起上拔,這種情形就是拔背,是很自然的,不能故意著力上拔,那就會練成駝背了。?

太極拳是蓄髮相變的,其關鍵就在含胸拔背。含胸的作用是有利於化勁(蓄勁),拔背的作用是有利於卷勁和放勁(發勁),所謂力由脊發,即是拔背的作用。拔背在發勁技巧上,是與腰部配合起來,能使內勁起於腳跟,通於脊背,而形於手指。?

太極拳很重視脊背部份的鍛煉,因為背部有督脈,各腧穴是人身氣血的總會,臟腑經氣都是由腧穴而相互貫通。練架時能使肩背部份的肌肉得到舒展活動,使脊椎骨有力而富於彈性,可以達到調和氣血,開通閉塞,對消化和吸收機能及代謝方面,能有良好的效用,在健身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三)腹

腹部是胃腸所在,其體積之伸縮頗大,古人稱之謂「氣海」,猶言人體之氣會聚之處。腹部以臍部為中界而分上腹部與下腹部。太極拳氣沉丹田之丹田是在臍下部和其下小腹部份,沒有固定的部位,因人而異,大概說起來在臍下三、四寸而已;因此練拳作氣沉丹田的沉氣想像時,覺得小腹部份在有意無意之間有些充實圓滿即可,不要固定注意在某一點,否則著意壓氣於某一點易生流弊而致病患,不可不慎。?

氣沉丹田腹部逐漸充實圓滿,富於彈性,好像打足氣的皮球,可以經受得起打擊。氣沉丹田是腹部因動作而時松時緊地運動著,練習日久後,腹部自然會充實圓滿,並有一種氣流在旋轉的感覺,有氣騰然的景象。練習日久功夫愈深後,因內腸蠕動與腹內氣體相摩盪而產生腹鳴,是生理上的自然現象,功夫到達一定程度時自然而然會到來的。?

初學時只須注意放鬆腹部的肌肉,到動作熟練後,只須作氣沉丹田的想像即可,自然能達到充實圓滿而漸漸隨功夫之深入而產生氣騰然的景象和腹鳴的現象,切不可強求,以免走入歧路而生弊病。?

氣沉丹田是腹部呼吸橫膈的作用,但是也要有其它的條件來配合,纔能達到要求;因此在拳勢動作的姿勢上,要做到尾閭正中,含胸拔背,墜肩沉肘,提頂吊月當等,再以意運氣,達於腹部,而做到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在放勁時,有助於穩定重心,增強兩足的定力,下盤穩固,可使發勁沉著乾脆,能牽動對方後腳跟,使人騰空擲出。?

(四)腰

腰部是人身上下體轉動的關鍵,對於全身動作的變化,調整重心的穩定,對於推動勁力到達肢體各部份,都有主要的作用。?

太極拳的腰部要靈、塌、直。靈則勁可松,塌則氣可沉,這是為了「氣沉丹田」能夠沉得充分,使上體氣不上浮,下肢穩當有力。腰要直,有堅實意,是防止把腰部練成後背成為內凹或外凸的形狀,有俯仰的毛病,或偏向左右歪斜的毛病。腰直而堅實又靈活下塌,就能達到支撐八面的功效。由於全身放鬆,腰以上的體重,全部由腰部來負擔,所以腰部必須豎直方能堅強有力,腰干纔挺得起來。?

太極拳的四肢動作運轉,是通過腰脊來帶動的。腰部要像車軸那樣直豎,穩定,圓轉,不搖擺,不軟塌,徐徐轉動來帶動內氣和四肢像車輪般的旋轉。每著定式時,腰要下塌,有助於沉氣和貫勁於四梢,下面的步也更能穩固。腰部不能下塌,不正直,則臀部就容易突出,尾閭也就不能正中,對於神貫頂和力由脊發,會發生不良的影響。?

身法的總虛實是在腰部,次在胸部。在動作時腰部左右的腰隙(俗稱腰眼)的交替抽換來分虛實,而管制兩腿,腰隙實的一面,下邊的腿也是實,腰隙虛的一面,下邊的腿也是虛,這是所謂下於兩腿相隨的練法。但實的不能站煞而偏沉,虛的不是無意而偏浮,這是實中有虛和虛中有實的原則,學者必須切記。?

初學不要刻意去求腰如何如何,任其自然地松靈塌直即可,切記要避免把腰部往下硬壓算是下塌,往上硬拔算是松直,那就影響了腰部靈活,而練出了毛病。腰勁運用得當,可使周身力量集中於一點,發揮莫大之威力,有雲︰「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腰部是何等的重要呢!?

[page]

(五)臀

太極拳對於臀部有句術語,叫做「斂臀」或作「收臀」,是要求臀部向里收進,不能向外突出。臀部有個重要的部位叫作「尾閭」,尾閭是在尾祗體?骨的末節。打拳的姿勢要求尾閭正中,其實尾閭的位置在人體上原本是自然正中的,但是臀部如果外突或過份地內收,那就能影向尾閭的正中,同時也破壞了立身中正。因此打拳時能夠做到立身中正和腰部的勁塌而直,那就能使尾閭自然正中,臀部就能無外突和過份內收之弊,形成所謂「斂臀」了。?

陳鑫對於練架,關於臀部的要求是要翻起或蹶起,如「臀骨翻起,前月當合住,後臀自然翻起。」「臀骨微翻起來,前小肚合住月當,則環跳自然起。」「尻骨環跳蹶起來,裡邊腿根撐開,月當自開,兩膝合住,月當自然圓。」等等。「臀骨」即俗稱「屁骨」或「屁股骨」;「尻骨」即「尾?骨」;「環跳」穴名,在臀部大腿關節間陷中處。陳鑫所說的臀骨翻起,尻骨蹶起,環跳蹶起,從字面上看起來,好像和「斂臀」 、「收臀」相反;其實不然,因為臀部翻起的實際操作,是在尾閭正中的自然狀態下達到的,在立身中正的大前題下做到的。前月當合住,後臀自然翻起,可知並非臀部外突之勢,尾閭仍是正中的。同時前月當合住,是由於小肚聚氣合住月當勁,因此也加強了橫膈膜的運動,使腹肌彈性增強,內部大小腸和泌尿生殖器官強健,有益於健身和技擊。?

陳鑫的要求臀部翻起,是配合著胯開膝合,有月當自開圓的效果,可使身體重心下降,下盤穩固。陳鑫又說︰「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一線穿成也。」百會在頭頂之正中,長強在脊骨下端,去尾閭附近骨端五分處;所謂上下一條線,尾閭自然正中,所以臀部無向外突出,亦無故意斂收之慮。?

臀部在技擊上有靠閃等作用。靠為靠擊,用臀部各個角度均可擊人。閃為閃跌,如閃通背一著陳鑫解釋︰「閃者如人摟住後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彎,頭與肩往下一下,後面長強與環跳往上用力挑其小肚,往上一翻,敵自手散開,顛倒從吾頭上閃過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謂閃通背。」此是以臀部應付背後敵人,使之閃跌,或以臀部坐靠敵之胯膝等處,使之倒地。?

四、下肢部?(一)

月當的要求是要圓,又要虛。月當要鬆開,不可夾住形成人字的尖月當。胯根撐開,兩膝微有向里扣的意思,月當自然會圓。兩陰之間是會陰穴,這個部位要虛虛上提,不使有下盪的意思,這樣月當自然會虛。?

月當勁下足,足底即有力(是自然之力),樁步就穩固;腰胯能夠松沉,臀部內收,月當勁自足。月當勁下足而虛圓,就有實中有虛之意,轉動就顯得靈活。下面月當勁下好,上面頂勁領好,身法自然端正。太極拳家把虛領頂勁簡稱為「提頂」,把月當的圓虛簡稱為「吊月當」;這兩個名稱拿來相配對稱為「提頂吊月當」,作為身法的標準。?

太極拳是曲中求直,指的是發勁,必須有腰月當部的變換來助勢,增加其直射的速度,而能使發勁正確而沉著松凈。月當腰部的配合變換對於穩定與調整重心有很大的作用,因之對於身法、手法、步法的變換靈活與互相配合能起調節的作用。?

身體中正下蹲時,胯根撐開,月當口就放寬撐圓,容易使會陰之氣自尾閭上升,但下蹲時,月當的高度不能低於膝蓋,否則運動量要降低,就會形成與尖月當相反的盪月當毛病,這樣會陰之氣就不能收斂上升了,兩腳外側也虛浮,虛實變換也不能靈活了。?

月當的開合虛實和腰的變換虛實要密切地配合。動作變換時,就是所謂柔化時,必須要活腰松月當,動作方能靈活而不顯重滯,所謂不松則滯;化勁的能順遂,重心的能平衡,主要的關鍵在於腰月當的變換。發勁時,必須擰腰扣月當;出勁方能沉著透達,所謂不扣則散。每著勢之成時,也是蓄勁時,要塌腰合月當,就能顯得沉著有含蓄,善於應變,所謂不合則浮,敗勢也。?

(二)胯

人身上肢的肩肘腕三個關節,先要求鬆開肩關節,陳鑫說︰「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下肢的胯膝踝三個關節,先要求鬆開胯關節,陳鑫說︰「兩大腿根要開」,大腿根就是胯關節處。胯的開與月當的開圓有密切關係,開胯開得太過,或在坐身時胯根低於膝蓋,就會成「盪月當」的缺點,使腿的根盤浮而不固;如果開得太窄,會成「尖月當」的缺點,就不能靈活地引進後坐。因此胯關節也是調整腰腿動作的關鍵所在,胯關節不靈活,腰腿就很難得相順相遂。

腰部的轉動,連帶著骨盤的轉動,因之實際上轉腰是轉腰胯,由於胯部負擔著上體的重量,所以胯關節的鬆開要比肩關節的鬆開多加鍛煉的時間,提高關節的靈活和柔韌。?

練拳要加深功夫,加大運動量,架子一步一步地逐漸向低練,稱作低架子,關鍵亦在胯關節的開張,練架邁步時,實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而下沉,隨著轉腰的同時,姿勢向下蹲,將邁步的腿緩緩伸出,逐漸轉移重心於另一腿,到定式時落胯塌腰。這是練太極拳要加大運動量的唯一方法,也是可使步法在任何角度上都極為穩固的運動方法,亦是使下盤穩固的訓練方法。操練上述加大運動量加深功夫的練方,不能忘了上下一條線的立身中正安舒的姿勢,否則練不出功效的;又這種練習方法要在體力許可的條件下行之,否則亦無益的。?

為了要上下一條線,在前進後退時,兩胯節必須直豎齊進齊退,或均勻抽換,務必做到不偏不倚,與兩肩骨節相對,動向一致,處處符合「肩與胯合」的要求;這樣就可以有助於始終保持「尾閭正中」和「立身中正」,達到定式時的「中正不偏」,轉動時的「偏中有正」。至於在技擊方面的胯打,是乘勢乘隙以胯部的彈簧勁打擊對方,仍然要在立身中正的姿勢下行之,方能得勢。?

練拳動作時的活腰與開胯,定式時的塌腰與落胯,久久練去,胯根自然會鬆開,胯節鬆開了腰腿的轉動就能顯得非常靈活了。?

[page]

(三)膝

兩腿支撐著全身的重量,膝節負擔的重量較大,而練太極拳動步時,始終以一足輪流支持重心,另一足提起邁出去,動作又是慢速度進行的,所以膝部的負擔特別大,因之必須要有相當的鍛煉。初學時,姿勢可以高些,所謂天盤架子,可以減輕膝部的負擔,練習日久,漸漸把姿勢向下,逐漸練中架子至於低架子,所謂人盤和地盤架子,逐漸加大運動量,加深功力,也就是一步一步地提高膝部的負擔,要使膝部在逐漸加大負擔的情況下,仍舊有力而靈活。?

練架邁步時先要提起大腿,要使力聚於膝節來帶動腳跟提起。踢腿或一腿獨立動作時,先須提腿把力量集中於膝部,膝蓋上提的高度至少要與胯平,胯部能夠開得開的,可以提高到膝與心口齊平。提膝把力量集中於膝節,可以把全身的勁力節節貫串地透達於足尖,加強發力。?

膝的前弓後退也是走弧線的,絕不直往直來,膝節靈活而富於彈性,這是做到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的關鍵所在。在技擊方面,遇到對方用腿,則我提膝以護月當和月廉骨,同時亦可用腿來還踢,是攻守兼備的方法,所謂「足來提膝」,以腿破腿之法。如果與對方靠近,則可以膝攻擊,或用膝蓋上頂,用膝來向里或向外撇牽動對方的下盤,或用跪膝跌法來制敵,所謂「近便加膝」之謂,所以膝在技擊方面,佔有重要的地 位。陳氏太極拳的推手方法,雙方前足相靠,在動作中也在互相粘化,可使腿力增強和觸覺靈敏,並練慣用撇膝來打動對方的樁步,或用跪膝來使對方站立不穩。?

在每著定式時,膝節要有微向里扣之意,兩膝前後或左右,互相呼應,配合著胯根撐開撐圓,把月當勁合住,這是合中寓開,可使下盤沉著有力,月當部也能保護得住。前足弓出踏實時,膝尖不可超出腳尖,否則失去平衡,但也不宜膝尖與小腿形成垂直,這樣會影響到動作的靈活。因此前足的弓出,以膝節略為向前越出垂直線,而以不超出腳尖為度。?

(四)足

足為拳術步法的根基,根基要穩固,又要變化靈活,因之足部占姿勢的重要地位。陳鑫說︰「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這是說明了足部的重要性。

步法的進退轉換,要虛實分明;前進後退,身腰隨著轉換。邁步要輕靈,不可重滯;落步要穩健,不可搖擺、顫動或沉重、填實。全身的支撐平衡和動作的靈活與遲滯完全決定於步法的是否正確。?

足部的步法要與手臂的動作協調一致,但是要分賓主,在原地變換動作時,是足賓手主,足隨手來運轉,邁步進退時,是手賓足主,手隨足來運轉。手與足的虛實,原則上是左右交叉的,就是左手實則左足虛,而右手虛則右足實,相反則反是。所以邁步的足虛,虛足之上的手,必定是實,這是虛中有實;等到虛足邁出後為實時,實足上的手又轉為虛,這是實中有虛;這樣是虛實的上下相隨,得到虛實相濟的功用,也是內勁得到中正的關鍵。?

步法和手法同樣地走弧形,劃圓圈,絕無直來直往,直上直下的動作。邁步時,先要坐穩在一腿,屈膝松胯,穩定重心,然後另一腿緩緩地弧形邁出。凡欲向左邁步,右腰隙先向下落實,右胯根同時內收亦落實,左腿邁步就輕靈,反之亦然。這就是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運用。又邁步時,落足的方向、角度和轉變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轉,主次先後和度數等,都要辨別清楚。?

兩足的運轉,機勢毫不停留,始終不離纏絲勁,手在旋轉,足就自然地跟著旋轉,所以陳鑫說︰「足隨手運,圓轉如神。」「以引進搏擊之術,行於手足之中,上雖憑手,下尤憑足。」又說︰「足運行極其纏綿不直,又能隨手運行,不失螺絲纏勁。」?

足部的前進後退和橫行是這樣的︰前進時,先提欲進步的大腿,要以膝來帶起足根,足尖斜向下垂,腳面不可繃緊,再由屈而伸,緩緩邁出,足尖由下垂漸漸為上翹,足根先輕輕著地,有時須擦地而出,然後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實。橫行時,前進的腿先輕落大趾尖,然後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實。後退時,先提大腿,亦要以膝帶起足跟,足尖斜向下垂,腳面勿繃緊,再緩緩後伸,先輕落大趾尖,然後足掌和足跟落地 ,全面落實。?

足部在技擊上有套腿、金勾腳、蹬膝節、踩月廉骨、踏腳面、點軟隙等方法;對於武術上相傳之腿法直、起、風、波四字亦是遵守的,直是踢腳要伸直,起是向上踢高,風是踢出帶風氣,波是腿出有波浪形。同時因為動作旋轉弧形可以防禦對方使用套、金勾、蹬、踩、踏、點等方法而予以還擊。?

五、關節?人體的活動在於關節的靈活,要關節靈活,在於鍛煉使關節的韌帶增強彈性,並在動作中不用拙力,使各個關節自然地放鬆,就能靈活。太極拳的操練方法就是要遵守這個原則,所謂節節鬆開,就是要周身骨節鬆開,虛虛對準籠住,以意貫氣於其中,自然可以顯得周身勁整而靈活。

初學時要從鬆開關節著想,把幾個大關節如肩胯等先鬆開來,帶動手腿等關節活動。脊骨要松,尤其是胸脊和腰脊更要注意鬆開,又要能貫串;腰脊命門穴是全身的重心所在,更要注意;胸背部左右二十四根肋骨要節節往下松,要有由外往前合之意,這是有助於使氣聚於小腹和腰部周圍的充實。

太極拳的演練要全身放鬆,是要逐步鬆開各個關節。太極拳的動是一動無有不動,訣竅在於以腰脊帶動四肢,運用纏絲勁來上下左右前後屈伸動作,要節節貫串地運轉,因此要鬆開全身的關節。在定式時要注意骨節對準,否則這副骨架無力要倒塌的,所以陳鑫說︰「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骨節既要鬆開,又要虛虛對準,使有騰挪之意,纔能做到全身節節貫串,達到勁整而靈活的地步。

四肢的關節,還要曲而不直,不能挺直和彆扭,纔能做到處處是蓄勢,處處能發勁。這就是所謂依著何處,便以何處擊之。每著定式時,周身一齊合住勁,各個關節對稱地左右合住,上下對齊,開則俱開,合則俱合。在整個拳套操練中,一開一合,一虛一實的不停地運轉,關節和肌肉同樣地在有時松有時緊的運動著,松是自然地鬆開而入於柔,緊是由鬆開後自然地轉緊而入於剛,所謂剛柔相濟而得太極之真意,這是要認 真鍛煉,細心體會,功久自得。

陳鑫說︰「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這是說明內勁之內入與外達的情形;他又說︰「內勁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肢之肌膚。」太極拳是以心行氣,氣到亦即勁到,氣要斂入脊骨,就是陳鑫所說的入於骨縫;氣要無微不到,就是達於肌膚。要想把以心行氣的氣貫住充實到骨膜和骨節間的隙縫中去,又要充佈於肌膚,那首先要把全身骨節鬆開,虛虛對準,使含有騰挪之意,這樣纔能做到節節貫串,既勁整而又靈活,達到以心行氣的功能。


推薦閱讀:

|面料姿勢| 頂級面料識別
姿勢不對 起來重睡
《最後的姿勢》說課稿
呼吸與姿勢

TAG:姿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