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的真諦

老子的真諦第1節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目力所及的天地,只是表象;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同樣有其客觀的存在;我們用技術探測不到的虛空,仍然有其繁榮的日月星辰、花草樹木與佛道神人。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1]可道[2],非常[3]道;名[4]可名[5],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6]。此兩者,同出而異名[7],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簡注】 [1]道:天道、宇宙真理,亦即宇宙的基本特性。 [2]可道:可以說解。道:說解、說明白。 [3]常:尋常、世俗。 [4]名:天道、宇宙真理的名稱。 [5]可名:可以說出、可以叫得出。 [6]觀其徼(jiào):觀察天道的端倪。 [7]異名:名異,名稱不同。

【引發】 ——道不在肉眼可以實證的範疇 宇宙無限浩瀚,萬物無限龐雜,然而秩序井然,紋絲不亂。何也?天地有大道,宇宙有其根本的規律,規律自上而下,穿越層層時間與空間,給層層境界的層層生命,確定了相應的範圍與標準。萬物各得其所,眾生各盡其職,所以大道不廢,天地不滅。 天道可以用人的語言表達,但它絕不是尋常可聞、俯拾即得的道理。天道也可以用人的語言稱謂,但它絕不是耳熟能詳、泛濫市井的稱謂。萬物各有自己的起源,每一時空的萬物又有一個總體的起源。只有明白宇宙大穹之中有多重時空,有多重天體,有多重生命,才能慢慢領悟:我們目力所及的天地,只是表象;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同樣有其客觀的存在;我們用技術探測不到的虛空,仍然有其繁榮的日月星辰、花草樹木與佛道神人。 宇宙無限宏觀,也無限微觀。愈是微觀的世界,其微粒突破的範圍也就愈益深廣,它所對應的整體時空也就愈益宏觀。宏觀或微觀到一定程度,人眼就看不見了,科學也無能為力了;再到一定程度,小道小仙也看不見了,小能小術也無能為力了。這時於人而言,已知的範疇實在渺小,未知的範疇實在龐大;於神而言,低層時空由高層時空支配,高層時空又由更高一層時空支配,更高一層時空又由更更高層時空支配。較高一層時空相對較低一層時空的生命而言,大體表現為虛幻、空無、似有非有、似無非無;較低一層時空相對較高一層時空的生命而言,必定歷歷在目,一清二楚。 因此,「有」、「無」在相對之間轉換:較高時空的「有」,對較低時空的生命而言是「無」;較低生命難以把握的「無」,對較高時空的生命而言是「有」;較低時空的「有」,是從較高時空的「無」而來;較高時空的「無」,從更高時空的「無」而來。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無」是已知天地的本源,「有」是相應天地之中萬物的母親;只有突破已知的「有」的局限,進入較高層面的「無」的時空,才能探知更高天道的奧妙;只有從「無」的虛空發現其客觀實存的「有」,才能真正感知天道的端倪;「有」、「無」的稱謂不同,卻都從更高一層時空起源;不斷往更高時空深入,就能體察越來越深、越來越大的天道,也就越來越能接近宇宙蒼穹的根本規律。 在覺者的教化之下,倘用心靈直接體悟人體、生命及宇宙,大道亦可實證。如果只想依憑肉眼或科技而欲實證天道,絕無可能。

【反思】 ——迷信科學,堵塞智慧的真正源泉 今天的人們大都相信、甚至迷信科學,視科學為萬能,為支配自我言行、思維、判斷與選擇的唯一指南。這是可憐世人最大的一個誤區。 科學是從認識物質開始,進而認識精神。人們之所以迷信科學,更多在於科學的所謂突破:技術使人眼所能觀測的宏觀、微觀領域更為深廣;技術使人可以駕馭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大的能量、越來越多的奧秘;技術使當代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適、更具刺激與更能幻想。因為科學如此這般使普遍的人們受益,人們也就樂於封閉自我:不能反覆實證,不能眼見為實,不能立竿見影,不能感同身受,便不科學。 實質則是,直至今日,科學仍舊處在特別低級、特別無奈、特別困惑的狀態:它的每一次所謂突破,必定證明固有認識的嚴重局限;它所能突破的區域,尚不及浩翰宇宙的滄海一粟;它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循環裂變與種種變異,並不能自行善解;它使科學前沿的巨匠,越來越難解釋宇宙正在發生的神奇嬗變。而且,它給人類設置成千上萬的「臨界點」,使其從此不敢跨越雷池,比如人最多只能活多少年,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最早是從多少年前開始,人體的各項指標必須在多少範疇才算正常,夢與海市蜃樓及不明飛行物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現象。 科學無論如何都不能回答:《老子》為何至今不能被破譯;老子究竟活了多少歲;老子「紫氣東來」的傳聞是否屬實;老子騎青牛而消失於茫茫沙漠的意圖何在;老子騎青牛從天而降青羊宮的故事有何玄機;從《老子》而修行的千百萬道士是否都在自欺欺人;因何從《老子》而衍化的兵家、法家、縱橫家等等都特別厲害;《老子》所涉的時空與生命到底有多深廣,有多高級。 如果老子尚在人間,必定不想多呆一刻:人多執迷於科學的技術,卻不知直面人體、生命、宇宙的整體,最易獲知天道;人多陷身於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生死相搏、聲色犬馬的諸種漩渦,卻不知它們正由科學的淺陋與道德的缺失所導致;人多在雕蟲小技、知識點滴、人云亦云的圈套里迷失自我,卻不知先從精神上體悟,即能體悟萬物;天道無處不在,真理無處不存,人卻一葉障目不見森林,隨波逐流堅拒大智。 那麼真正的科學是什麼?《老子》全書所講都是真正的科學:真理在「無」,絕非人的肉眼可以輕易觀測,而須用心證悟;肉眼所及,雖是實存,卻是更高時空的幻象,只求其表不求其里,勢必為幻象所惑;只要突破表象的時空,擺脫人這一層物質的束縛,更高時空的真相立即顯現,它比人類美妙、壯觀、殊勝得多;從修養身心開始,順天應命,重善積德,即能升華到生命的更高境界;只有從洪大的時空俯察萬物,萬物才纖毫畢現,絕無秘密可言。 我們需要立即從科學的誤區拔出,切勿再為它低能的認識與可笑的實證封閉心竅;天道才是決定生命的根本,倘若天道也能像科學一樣表述,天道就絕不是真正的天道,而是又一種欺世盜名、嘩眾取寵的庸俗哲學。

第2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正因人的生長、成熟過程多是逐步泯滅天性、掩抑智慧的過程,人類所形成的世俗生活、科技文藝等等方面的觀念,才與天道的距離遙遠,更不可能將天道概括或包容。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1];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2],難易相成[3],長短相形[4],高下相盈[5],音聲相和[6],前後相隨[7],恆也[8]。是以[9]聖人[10]處無為之事,行不言[11]之教;萬物作[12]而弗始[13],生而弗有[14],為而弗恃[15],功成而弗居[16]。夫[17]唯弗居,是以不去[18]。 【簡注】 [1]斯:則、就。惡:丑,與美相對而言。已:通「矣」,語氣詞。 [2]生:產生、發生。 [3]成:形成、完成。 [4]形:比較。 [5]盈:包含、充盈。 [6]和:應和、調和。 [7]隨:跟隨、隨順。 [8]恆也:永恆不變的。 [9]是以:因此。 [10]聖人:有道、得道之人。 [11]不言:不發號施令、不只用政令。 [12]作:興起。 [13]始:倡導。 [14]有:佔有。 [15]恃:依恃。 [16]居:居功誇耀。 [17]夫:句首語氣詞,表示將發議論。 [18]去:離開、丟失。

【反思】 ——迷失本性,只受後天觀念的支配 老子以前,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等等,都是身在君位的修道者。他們藉助治理天下的形式,一面成就了自身的修鍊境界,一面為天下大眾樹立起正心、正身、正行的典範。後世卻不再爭於道德,而是爭於智謀與力氣。老子便不能不誕生,不能不求道,不能不開悟,不能不留下《道德經》。唯此,方能讓人知道天外有天、名利之外有大道、俗夫之外有神仙。唯此,方能截窒世風日下的趨勢,不使人類的道德過快淪喪。 《老子》育化中華子孫幾千年,卻在今世被扭曲、被誤解、被拋棄。當老子、孔子的經典與思想被踐踏、蹂躪之時,中國人便已失掉自己的根;即使軀體還活著,也只近似孤魂野鬼,無傍無依。當《論語》被矮化成一杯心靈雞湯,《老子》被異化成哲學、唯物、無神的流派或範疇時,任何對它的闡釋與利用,都是對真理的扼殺與對真人的褻瀆。 不僅如此。更要緊的是當下生命,在物慾橫流的世界沉淪、麻木、追逐,業已卑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所有的想望只是名利或情感,任由身心飽受私慾、衝動與感覺的支配;得一分則喜不自勝,失一分則悲不自禁;再無追求真理的抱負,更無明辨是非的標準,尤無堅持正義的勇氣。人多像一隻狗活著,脖頸上的繩子全由強**權與偽善操控,情願為一杯羹而放棄生命的任何價值。 當人的天性盡失、身心俱已淪為後天觀念的奴隸之時,人的一切言行,必定都要為私為我,必定都難散發善良、明麗、純凈的能量與信息,因此也就必定要對他人與他物造成有意無意的傷害。天道的規則之一卻是,一切針對他者的惡行,最終都必須回報到行惡者自身。本性迷失者的悲哀在於,他決不以為自己圍繞某種主義、某種理想、某個集團或某個主子而竭盡全力的言行,其實是在自掘墳墓。 老子告訴我們,「夫唯不居,所以不去。」今人正好相反:一心只為得到,可以不擇手段。因此今人的命運,也就只能是失去一切,包括失去此生的性命與再生的輪迴。我們已經想要自救么?那就首先從後天的觀念解脫。當我們真正擁有衡量好壞、善惡的真理標準,我們才會恍然大悟:今人與今人的觀念,早已敗壞之至,危殆之至。

第3節不尚賢,使民不爭 ——聖人教化天下,上策是使其安守本份,止息慾念,拒絕小智,在其貌似愚到極處之時,驟然開啟宏大的智慧,洞見莫測的天機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尚賢[1],使民不爭[2];不貴[3]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4],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5],實其腹[6],弱其志[7],強其骨[8]。常使民無知[9]無欲,使夫[10]智者[11]不敢為也。為[12]無為,則無不治[13]。 【簡注】 [1]尚賢:崇尚賢才。尚:崇尚、標榜。 [2]不爭:不爭功名。 [3]貴:使之貴重。 [4]可欲:所引發的慾望,所貪圖的(事物)。 [5]虛其心:使百姓的心思清凈淳厚。 [6]實其腹:使百姓都吃飽肚子。 [7]弱其志:使百姓的意志減損。 [8]強其骨:使百姓的筋骨強健。 [9]知:通「智」。 [10]夫:那些。 [11]智者:指自作聰明的乖巧之人。 [12]為:做。 [13]治:治理。【引發】 ——道為寧靜淡泊的心靈顯現 人世間的任何行業、技藝與追求,都能夠讓人產生執著。執著到一定程度,人便容易忘記他物,忘記自我,當然也會忘記天道與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只有遊離萬物,跳出塵外,以清凈、無為之心觀照天地與生命,人才足以擺脫陷身塵埃的束縛,尋得返本歸真的道路。 聖人明白這一點,常人卻不明白。所以聖人教化天下,上策是使其安守本份,止息慾念,拒絕小智,在其貌似愚到極處之時,驟然開啟宏大的智慧,洞見莫測的天機。倘若俗人治國,必定製訂所謂宏圖大略,妄圖以一己之私,傾舉國之力,來從頭收拾舊山河,藉以籠絡或馭使百姓。 俗人如此,俱因其目短淺、其心狹隘、其智低俗,全不知人與人類的來龍去脈,更不知自我究竟因何存在。聖人的無為之道,是從天道而來,是以順應宇宙的真理為根本。俗人的有為之道,是從人慾而來,是逆天叛道之後的錯誤選擇。刺激與滿足人慾的後果,是將人的識見、本能與智慧,都死死局限到了衣食住行、功名利祿、生老病死與就此一生的行動及思考範圍。 天道含蘊於萬物,且在層層時空展現。天道一以貫之,卻又因層層時空的境界大異,故而層層表現不同。超越人體所在的時空,可以看見天道在塵世的真實體現;超越六道輪迴的時空,可以看見天道在三界的真實體現;再往更高時空超越,可以看見天道在如來層面的真實體現。人如何能夠層層超越?當你逐漸淡泊於外物,且使心靈越來越寧靜、越來越純正的時候,天道的真相終將大顯。

【反思】 ——遍身銅臭,無處體察天機 老子的人生不可謂不得意。從人而言,他想做官就應該能夠做官,想發財就應該能夠發財,想波**及天下就應該能夠波**及天下;即使他不求名重一時,他也依舊留名千古,而且迷倒幾千年來的無數後學;甚至博學多聞的孔子,也得恭恭敬敬在他面前請教。 但他毫不在意。他活在自足、愜意、殊勝、高遠的世界裡,遠遠超越當時人和今世人的理解所及。他真正的得意之處在於:塵世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以將他約束,也沒有任何一種現象可以令他困惑;他是來去自如的游龍,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人人以為他必老死於茫茫沙漠之中,他卻在他真切不過的世界安坐,至今還在面對芸芸眾生微笑;他講出的每一句話都不容置疑,都不用引經據典,都不必左右論證;他留下被人視為真理的文字,也確曾是某一浩翰時空的真理性表達。 為什麼老子能夠如此?唯因他不對身外之物生趣,不對人中的慾望動心,且對人人自以為是的學問、志氣、賢能、小聰明等等嗤之以鼻。所以,老子所獲,是大成就的人生:不僅無礙無掛於人世,而且如來如去於他自身造就的時空,從遠古走向永遠。 今人也都想要追求幸福與真理,卻把幸福界定為健康、美貌、名利或自[啊]由等等,把真理界定為為私、為我、為國或為民等等。但無論他們怎樣折騰,他都無法迴避:為什麼運動、醫藥、飲食之類最終保證不了健康與長壽;為什麼總有莫名陰影、意外變故或飛來橫禍在關鍵時刻擊碎心中所想;為什麼臨生之時人要哀哭,臨死之時人要恐懼;為什麼物質越是豐厚心靈越是空虛,科學越是進步天[啊]災越是頻仍。 因此,如果僅以物質的多少與感覺的悲喜來衡量人生,人就大錯特錯。他就永遠不會懂得:他到底是從哪裡,最後將到何處去;他此生積下的惡業,將會如何輪報。不懂雖是不懂,他卻必須在此生之後,以別樣的生命形式與尤其清醒的意識,去經歷無窮無盡的煉獄生涯。 好在我們還有孔子,講出「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標準,可保道德不敗,地獄無門。還有老子,講出真理大道,雖然恍惚迷離,卻依舊給人以入道得[啊]法、圓滿功成的希望。還有佛陀,有過普度眾生的宏旨,想要度人到涅盤的彼岸。有過上帝,在人類面臨最後審[啊]判的時刻,所有信他的子民可以得到護佑。同時,人類諸如此類的聖人與文化傳統,早為今人明辨科學、區分正邪與歸皈真理,提供了明確無誤的參照。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重新確定人生的坐標,從利欲熏心的漩渦脫出。銅臭不僅僅是一種氣味,它是確切不疑的大牆或鴻溝,在人的天性與天道的真[啊]相之間,死死阻隔。 ——正因道與萬物彼此圓融,所以萬物、眾生運行與共處的正確狀態,只能以誠善、柔韌、和[啊]諧為特徵;倘若以虛偽、暴[啊]惡、爭鬥為能事,必屬逆天背道,必定自受其害。


推薦閱讀:

老子留下五千言
太極囊括《老子》
[老子莊子道家名言故事]卷5
《老子》我說(上)
0-老子本義-清-魏源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