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恐襲牽動美國大選,反恐考驗候選人

美國大選布魯塞爾恐襲牽動美國大選,反恐考驗候選人DAVID E. SANGER, MAGGIE HABERMAN2016年3月23日

周一,唐納德·J·特朗普在華盛頓。周二,在看到比利時慘劇圖片的幾小時後,特朗普再度呼籲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布魯塞爾恐怖襲擊事件發生10小時之前,唐納德·J·特朗普(Donald J. Trump)正在電視上談論自己在對抗伊斯蘭國方面的戰略:他會發動空襲,轟炸伊斯蘭國,但任何地面行動都必須由美國在那一地區的盟友進行。就算心裡明白,他當時至少是沒提——這和奧巴馬總統的策略非常接近。但接著特朗普就更進一步表示,美國應該減少對北約組織(NATO)事務的參與。該機構的總部位於布魯塞爾,就在周二被伊斯蘭國襲擊的機場和地鐵站之間。對於正在遭受襲擊的歐洲而言,這是一個讓人意外的信號,它清楚地提醒人們,在恐怖主義年代競選總統會存在什麼樣的風險:前天晚上聽起來還算謹慎的提議,第二天早上聽起來可能就顯得軟弱,或在戰略上顯得不合理。除了很少數的例外,大多數總統候選人的立場,往往比正在橢圓形辦公室里那位總統更強硬,因為後者必須面對真正的現實,要建立聯盟,理清相互矛盾的情報信息,要展開全面的反恐行動。但在目前的氣氛之下,周二在布魯塞爾發生的這種襲擊,會重新激起所有有關美國是否該使用外交、孤立手段,或動用軍事力量的爭論。實際上,剛看到有關比利時慘劇的圖像不到幾小時,特朗普就再度發出了他此前的呼籲,即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境內,以及修改法律,允許刑訊逼供,以便從上周在布魯塞爾抓獲的一名伊斯蘭國特工人員那裡獲取情報信息。德克薩斯州參議員特德·克魯茲(Ted Cruz)也突破了自己之前所做的對伊斯蘭國進行「地毯式轟炸」的承諾,開始要求美國「授權執法機構在穆斯林社區進行巡邏,在他們變成激進分子之前就做好防範工作。」就連反對克魯茲觀點的俄亥俄州州長約翰·卡西奇(John Kasich),也呼籲奧巴馬總統取消訪問古巴和阿根廷的計劃,儘管他留在白宮,也不見得能比在訪問途中的安全交通工具和住所中多做些什麼。儘管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民主黨候選人中屬於強硬派,但與爭相表示要審問穆斯林或將他們與美國其他人隔離開來的共和黨人相比,她的話聽起來就溫和多了。這名美國前國務卿將自己塑造成在領導美國和世界事務方面最沉穩、最有經驗的候選人,她也的確很有希望接替奧巴馬,組建下一屆美國政府。因此她支持加強現在已經採取的措施:「與歐洲盟友團結一致」,加強簽證審核和旅客名單系統審查,與此同時,一定記住「拷問是沒有用的」。不過在破解智能手機加密一事上,她放棄了一些支持聯邦調查局(FBI)的強硬言論,接下來要前往矽谷的柯林頓現在採取了更緩和的立場,稱要為調查人員獲取加密的通話和文本信息找到一個「合理的途徑」。

參議員特德·克魯茲周二在華盛頓舉行新聞發布會,就布魯塞爾恐怖襲擊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Zach Gibson/The New York Times

柯林頓的助手表示,她將於周三在斯坦福大學發表講話,詳細講述她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的計劃。「我們必須在互聯網上擊敗他們,」她周二在華盛頓州埃弗雷特市說道。「他們是在網上煽動人們走向激進,那是他們進行宣傳鼓動的陣地。」這些反應也證明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候選人面對著不同的選民主體。投票後的民意調查顯示,共和黨的絕大多數選民都支持特朗普的提議,即禁止穆斯林移民美國。但多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民主黨人並不支持這種提議,而且他們依然極為讚賞奧巴馬——因此柯林頓一直不願意在國際事務上太快做出反應,從而讓他難堪。和特朗普一樣,佛蒙特州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也在周一發表了他的觀點,第一次在選戰中詳細談論了他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想法。但這次發言依然頗具他那顯著的概括特徵:他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有這樣一個機會,在當地組建聯盟摧毀伊斯蘭國」的行動中,「扮演特別的角色」。對於奧巴馬政府的官員而言,這不是什麼新觀念。過去三年,他們一直在努力達成的,恰恰就是這個目標,只不過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這些針對布魯塞爾襲擊事件做出的快速反應,突顯出所有候選人在話題轉向抗擊伊斯蘭國時,都不免陷入一個的困境。伊拉克戰爭的沉痛教訓所留下的陰影,還像過去三年一樣,籠罩在2016年的大選之上。在餘下的這些候選人中,沒有一位提議派地面部隊到敘利亞或伊拉克,去對付伊斯蘭國。這方面最為刺耳的信息和最含糊其辭的計划出自克魯茲。他的「地毯式轟炸」提議剛一出爐,就馬上遭到譴責,原因是他似乎在鼓吹戰爭;而且地毯式轟炸本質上也的確是一種不加區分的盲目行動。所以,現在他把重點轉向了建立封鎖線,以避免恐怖組織滲入美國。因此他在周二呼籲派執法人員在穆斯林社區巡邏,這可能是走向種族定性的關鍵一步。因為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自己的觀點,特朗普在過去幾十年的明顯立場轉變是有書面記錄的:從早期贊成在伊拉克實施干預,到反對這種做法,再到作為勢頭領先的共和黨候選人所表現出的看似要與之決鬥的雄心,以及孤立主義立場。

周二,希拉里·柯林頓在華盛頓州埃弗雷特市。希拉里對比利時恐怖襲擊事件做出回應,表示美國應該「和我們的歐洲盟友團結一致」。David Ryd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去年,在巴黎和加州聖貝納迪諾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他呼籲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引起軒然大波。周二布魯塞爾爆炸襲擊事件發生後,他在接受電視採訪時再次發出這種倡議。他經常信誓旦旦地說,「要把伊斯蘭國打得滿地找牙」。在3月10日的一場辯論中,他回答了這樣一個假設性的提問,即如果軍方將領建議往敘利亞部署2到3萬地面部隊,他是否會聽從。他回答說,「我會聽取將領們的建議,不過這裡說的可是2到3萬人。」但本周一,特朗普又表示,他會拒絕任何動用地面部隊的請求。他似乎還暗示,他覺得哪怕只限於空襲,美國也可以有效打擊伊斯蘭國——五角大樓可不這麼想。「我會找當地人組建部隊,我肯定會向他們提供空中打擊的實力,給他們空中支持和一些軍事支持,」特朗普在接受CNN採訪時說。「但我永遠、永遠不會派2到3萬人過去。」但此類在當地組建地面部隊的要求,一直遭到敘利亞大多數鄰國的反對,除了伊朗。Amy Chozick自華盛頓埃弗雷特,Matt Flegenheimer與Thomas Kaplan自紐約對本文有報道貢獻。翻譯:常青
推薦閱讀:

298.人間9~美國大選
一個老牌民主黨人為什麼要選川普?
特朗普「國師」班農欲為什麼要參選總統?
民調vs結果,一張有趣的地圖
精英的謎之優越和民眾並不那麼謎的憤怒

TAG:美國 | 美國大選 | 反恐 | 考驗 | 布魯塞爾 | 大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