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第四品思考題答案
入行論第四品思考題答案 2013-08-13 18:47閱讀: 第四品 思考題答案(註:問題中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第36節課329、什麼叫做不放逸?它的本體和作用分別是什麼?你做到了多少?答:所謂不放逸,就是對三門小心翼翼、謹慎取捨。《學集論》中云:「所謂不放逸,即是無貪、無嗔、無痴而精進行持善法,在內心防護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福德的根本。」不放逸的本體,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進。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功德。330、我們平時怎樣做才能不放逸?答:在說話時,看看有些話能不能說;在做事時,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時,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平時自己監督自己,言行舉止要特別注意、謹慎取捨,隨時以正知正念來攝持。331、《菩薩地論》中將不放逸分為哪五種?請具體解釋。答:第一種叫前際不放逸,即是對往昔所造的罪業心生追悔,發誓再也不造而如理懺悔;第二種是後際不放逸,就是改過自新之後,今後的行為如理如法,不做任何壞事;第三種是中際不放逸,是指當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離一切善法規則;第四種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後的一切行為不作惡法;第五種是現行不放逸,指現在的一切行為不作惡法。後兩種與前際不放逸、中際不放逸稍微有點差別,後者是從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則是從不作惡法的角度來講的,反體方面有所不同。332、有些人受了菩薩戒以後,看到某眾生特別惡劣就生起厭離心,發誓今後決不度這個眾生,這屬於什麼樣的發心?其後果如何?為什麼?答:這屬於捨棄願菩提心,違犯了菩薩的根本學處。其後果必將墮入惡趣。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人在心裡想過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東西,但因慳吝而沒有施捨,這種人將會墮落為餓鬼。更何況在三寶前發菩提心,發誓令眾生得到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安樂,後來卻出爾反爾欺騙了佛菩薩和眾生,因煩惱不如是行持,這種人怎能超越因果規律而投生到善趣呢?第37節課333、論中說捨棄菩提心必定會墮入惡趣,那麼舍利子尊者因地時捨棄了菩提心,為什麼沒有墮落,反而獲得了阿羅漢果?請引用各大論師的觀點具體分析。答:這是特殊的因果業報現象,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思議,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現量知道。這並不是推諉,因為佛陀宣說過: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一般眾生造某種因,定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會有某種果報,但是有些特殊業力關係,不一定會如此,這是極為微妙、深密的道理,並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論》也說:「由說諸法依緣生,非諸分別能觀察」,「無善惡慧得解脫,亦遮思維諸業果」。佛陀超離一切善惡分別的究竟智慧,方能觀察微妙的因果緣起,其他有情去觀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確的答案。對此,各大論師亦有不同的解釋,《普明論》和《釋論》中說:「某人捨棄了菩提心,後來也能得以解脫,這說明業力不是凡人可思維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薩行論廣釋》中說:「舍利子雖然捨棄了菩提心,但他沒有捨棄出離心,所以沒有墮落。」善天論師回答說:「雖然捨棄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後來再三地受持,所以沒有破菩薩戒。」布布達論師則認為:「舍利子捨棄了世俗菩提心,但沒有捨棄勝義菩提心——無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沒有墮落。」對布布達論師的觀點,無著菩薩在《善說海》中也是非常贊同。但上師如意寶說:「不管怎麼說,這些只能是一種代表個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細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達!」334、有人認為:「如果殺生、邪淫破了根本戒,這一輩子就完了。但我想捨棄大乘改學小乘,這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反正都是佛法嘛!」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答:這種想法不對。雖然守持清凈的別解脫戒功德很大,但入了大乘後又捨棄菩提心,這種罪過遠遠超過了前者,如《般若攝頌》云:「縱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後發了欲求緣覺阿羅漢的小乘心,這種罪業遠遠勝過破小乘別解脫戒的根本罪。」《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云:「善男子,菩提薩埵安住聲聞與獨覺乘,自求寂滅,是為菩薩之深重根本罪。」有些釋論中說,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沒有捨棄菩提心,照樣能夠饒益眾生,做無量的功德事業。但若捨棄菩提心,不僅自己失去了解脫的機會,無邊有情也因此得不到救度,失去獲究竟安樂之機會。所以我們應當時時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萬不能放棄菩提心。335、請引用教證、理證分別說明:捨棄菩提心具有嚴重的過患。答:教證:《寂滅決定神變經》中云:「何者搶奪南贍部洲一切眾生之財,斷一切眾生之命,何者對菩薩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團之善行作障,則罪過較前者嚴重無量倍,因為對獲得佛果之善業作障故。」《善巧方便經》云:「所有的墮罪中,捨棄願菩提心的罪業最嚴重。」理證:哪怕只是毀壞一位眾生的安樂,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損失,如果捨棄菩提心,結果將毀壞天邊無際所有眾生的安樂,果報墮入惡趣這一點就更不必說了。336、障礙高僧大德的利生事業會有什麼果報?為什麼?答:無數劫中在惡趣里感受難忍的痛苦。因為高僧大德的善行事業對眾生有極大利益,如果此事業遭到一些人擾亂、障礙,令利益眾生之事業不能順利進行,擾亂者就是間接損害了眾生。簡言之:誰障礙菩薩的善行,也就等於損害眾生利益,那麼他一定會因此惡行而感受無邊惡趣痛苦。337、菩薩在布施時,有人若去乞求他施身體,菩薩失去了身體、生命就無法利生了,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嚴重惡業呢?對此你如何看待?答:不一定,這要視他的發心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布敦大師就此曾作過回答:「對菩薩來說,給別人布施身體,不會障礙其修行事業,因菩薩布施身體,在短時間即積累起多劫才能圓滿的資糧。其他人向菩薩乞求身體,實際上是菩薩修道中的助道因緣,故無有障礙菩薩善法的罪過。」338、有些人認為:「菩薩戒不同於別解脫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緊,懺悔再受就行了。」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答:不對。因為這樣去做,守持菩提心功德與舍戒墮罪相互間雜抵制。每一次犯戒的墮罪力牽引著你墮入惡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牽引你上升善趣,兩種力量輪流牽引,要在生死輪迴中輾轉很長時間。就像兩個人拉同一輛車,一個往東拉,一個往西拉,爭扯不休,誰也到達不了目的。舍戒與守戒也是在菩提道上朝兩個相反方向的力量,使自己不能很快地成就。不僅自己得在輪迴里拖很長時間受苦,對他人也不能作很大的利益事業。若堅持守護菩薩戒而不雜有墮罪的垢染,就像一直朝一個方向前進一樣,善根會日日增長,很快就會獲得成就而利益無量眾生。第38節課339、有些人想:「雖然我因放逸等過錯會墮落,但沒什麼大問題,諸佛菩薩和上師會救護我的,上師會加持勾召我,讓我轉生到凈土,所以我現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著那麼苦修。」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答:不可以這樣,放逸者佛菩薩也沒辦法度化!想一想往昔無量劫中,已經有無數的佛出興於世度化眾生,可是我們放逸造罪,至今都沒有得到諸佛的教導,未度脫輪迴。這不能說佛菩薩沒有大智慧、大方便,而是因為我們往昔不精進修善業,反而終日放縱身心,恣意造罪,以惡業為障,縱使佛菩薩的慈悲心再怎麼強烈,也沒辦法讓我們解脫。佛經云:「猶如太陽升,成熟蓮花啟,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緣眾。」《現觀莊嚴論》中說:「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所以要想解脫輪迴痛苦,必須要自己努力精進。如果自己放逸造罪,雖然諸佛出世,自己仍「無根不獲善」,只有漂泊在六道中遭受痛苦。340、有人認為:「現在的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來的佛陀可能會度我吧,所以繼續造罪沒關係。」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答:不對。如果我們今後依然明知故犯,放逸行事,那麼就會重蹈「不得佛化育」的命運,下場必將是反反覆復地墮入惡趣,苦不堪言。縱然僥倖獲得了善趣,也是感受一些刑罰、遭受病魔纏身、受到束縛、被兵器砍剖身體等苦痛。341、釋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經》中講過哪四種難得?這些是「偶爾」獲得的嗎?你是怎樣認為的?答:「獲得人身極為難得,值遇佛法極為難得,對佛教生起信心極為難得,自相續生起菩提心極為難得。」這並不是偶爾獲得,而是自己千百萬劫積累的善根成熟所致。因為「諸法因緣生,緣去法還滅」,世間上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有其特定因緣,絕非偶然現象。這種微妙因果關係我們凡夫雖然無法現量見到,但以因明來推測,也能得出此道理。342、什麼才是真正的聰明?你具有嗎?答:有些人認為電腦用得特別好,數學算得特別好,這些表面的能力就叫做聰明。其實也不一定,有時候旁生也可以做到。真正聰明的人,能真正將佛法融入自心,並以佛法甘露來利益他人,他們承認前世後世、因果不虛,明白自己終究要死,今生的一切顯現無有任何意義,最有意義的就是以難得的人身來行持善法,對來世做一點準備,不依靠它造惡業害國家、害社會、害眾生,這樣的人才是聰明人。第39節課343、有些人認為:「我現在身體健康、豐衣足食,生活順緣圓滿具足,所以放逸一點無所謂,以後再精進也不遲,反正自己無病無災,時間還長著呢!」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答:不對。這種想法只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就像過山的瀑布水一樣,一剎那也不會停留,從我們出生時起,即使沒有遇到違緣,它也在日縮月減,不停地向死亡奔去。不僅如此,我們的身體也是暫時的借用品,是死主暫時借給我們的宅舍,主人什麼時候要收回去,誰都無法決定。我們只不過是一個房客,死主隨時都有可能通知自己從身體這個房間里搬走。所以即使自己無病無災,也不能認為自己不會馬上就死,而應當抓緊時間精進修行。344、為什麼說我們的身體只是一種借用品?對此你能產生定解嗎?答:因為自己對它沒有主宰權,死主一旦要收回去時,我們無法多留住一分鐘。我們就像一個房客,死主隨時都有可能通知自己從身體這個房間里搬走,所以自己應隨時隨地做好準備,不然到時驚慌失措,唯有隨業風飄蕩受苦。345、如果我們沒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惡業,來世會有什麼樣的下場?你真的相信嗎?答:來世不要說獲得三解脫的果位,就連善趣的人身也沒有把握。倘若墮入惡趣,不管是哪一個惡趣都非常痛苦,那時因受苦而不斷產生噁心,惡業繼續增多,受苦的時間、程度也就越增加。346、請仔細觀察你周圍的旁生,它們有機會行持善法嗎?平時是怎樣造惡業的?如果我們是它們的話,會怎麼樣?答:請自己發揮。347、有些人想:「佛經中說獲得人身猶如盲龜值軛一樣困難,但現在世界上人口這麼多,國家還要實行計劃生育,怎麼可能難得呢?」對此你是怎樣認為的?答:這種想法不正確。佛經里的比喻,主要是針對行持佛法的珍寶人身而言的。要知道,與旁生、餓鬼、地獄的眾生相比起來,人類確實為數不多。一個螞蟻窩裡的螞蟻也比一個大城市裡的人多出無數倍,尤其能行持善法的人身就更為難得了。區區幾億人當中,日夜行持善法、嚮往解脫的到底有多少?大家也心知肚明。所以佛陀在經中的比喻,是說真正修持善法、了知今生來世的人身相當難得。第40節課348、對上師等嚴厲對境生起多少剎那的噁心,就要墮入地獄多少大劫,此中所說的「剎那」是指時際剎那還是成事剎那?請說明二者的差別。答:指時際剎那。正常男士彈指間為一時際剎那,而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叫做成事剎那。349、有些人認為:「若對上師三寶生起一剎那的噁心,就要墮入地獄一個大劫,那等一個大劫過後,我還可以重獲人身,那時再修持也來得及。」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答:不對。因為在受苦的同時,又為煩惱摧動造更多罪業,罪上加罪,每種罪業又有無量的苦報,所以如果墮落的話,則很難擺脫惡趣之身,更不要說獲得人身重新修持了。350、名詞解釋:順現法受業 順後受業 順次生受業答:順現法受業:今生造的罪業,今生就要感受果報。順後受業:今生造業,很多世或很多劫以後才成熟果報。順次生受業:今生造業,下一輩子必定成熟果報。351、眾生墮入惡趣後,由於不斷因煩惱造業,勢必愈陷愈深,永無解脫的希望。這樣一來,是否與佛經中所說的「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相違?為什麼?答:不相違。因為根據《俱舍論》等經論的觀點,眾生受業報有順現受業、順後受業。惡趣眾生在惡道中造的惡業,不一定都會順現受業,如果都是順現受業,那它們肯定是永無「刑滿釋放」之日。但惡趣眾生也有順後受業的機會,即它們以前造的業會成熟感果,如果是感受善果,即會從惡趣中上生善道。比如一個有情造一殺生惡業,因此而墮入地獄一個中劫,此報受圓滿後,它感受自己在墮地獄以前造的某種善業,即順後受業,而生於善趣。眾生從無始輪迴以來,積累著種種業,不同時間成熟不同的業,以何業為主則顯現何種果報,因此,說惡趣眾生在惡趣中造惡業,一直陷入惡趣永遠不得解脫,這並不能成立。352、現在許多人認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壞人造惡業,但他們的生活卻越來越好;有些好人造善業,但工作家庭等越來越糟糕。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答:這種觀點不正確。知道了順現受業、順後受業的道理後,自然就能明白:有些壞人生活越來越好,這是他們以前的善業現在成熟了,而即生的惡業尚未成熟;而有些好人工作家庭等越來越糟糕,則是因為他們以前的惡業現在成熟了,而即生的善業尚未成熟。正如龍猛菩薩所說,所謂的業力,並不是像用刀子砍身體即刻就出血那樣立即感受果報,但是在因緣聚合時,往昔所造的罪業之果必定會絲毫不爽地現前。所以因果絕對是公平的。353、自己對自己最大的欺惑是什麼?請結合你的親身經歷說明這個問題。答:我們千百萬劫中努力積聚資糧,今生才得到了閑暇人身,如果明明知道這些道理,但卻不去修持善法,放逸造惡,似乎忘了輪迴之苦,如入寶洲空手而歸一樣,白白浪費了極為難得的機會,這就是最大的自欺之舉,也是最愚痴的行為。第41節課354、有些人明明知道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對境時仍然無法剋制,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怎樣才能對治?答:是由於煩惱在作怪。不管用顯宗還是密宗的智慧來進行觀察,煩惱實際上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沒有來去住等等,它的本體就像虛空中的陽焰一樣,完全是一種虛偽不實的法。顯宗中有一些如夢如幻的觀修方法,生起煩惱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對治;而密宗大圓滿的本來清凈中,可以用虛空般的見解來攝持,以此斷除自相續的惡分別念,令所有的煩惱消於虛空,一點一滴也找不到了。因此作為一個修行人,我們應經常觀察自相續中的煩惱,盡量做到不放逸。355、我們修忍辱的時候,什麼是該忍的,什麼千萬不能忍?為什麼?平時你做到了嗎?答:眾生對自己的損害、修行過程中的苦行都是該忍的,而相續中的煩惱怨敵是千萬不能忍的。因為煩惱一直隱住在我們心中,恣意以各種痛苦來傷害我們,如果我們看清了這個仇敵後,還要一聲不響甘心忍受,不對它發奮鬥爭,這種態度不會給任何人帶來絲毫利益,反而讓煩惱凶敵更加得意猖狂,這種忍受是可恥的懦弱!第42節課356、在講課之前,上師強調了哪兩件事情?你做到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你今後打算怎麼辦?答:第一件事情,現在這部論典的前幾品已經講完了,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沒有講,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大家不要中途放鬆下去。第二件事情,現在這種聽法的機會來之不易,需要藉助很多人的幫助,一方面要感謝他們的支持,同時要將自己聽聞的一切善根迴向給眾生。另外,大家在學習輔導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最好能通過考試、辯論、研討、輔導等各種方式來深入法義。357、有些人認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認為恐怖分子非常可怕,煩惱對我們的損害是否與之相同?為什麼?請從危害程度和危害時間方面具體分析。答:不相同。1)從危害程度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最多是奪取我們今生的生命,除此以外也不可能將我們投入地獄等三惡趣中,生生世世都感受痛苦。而煩惱的危害與之不同,煩惱一旦發作起來,在一剎那間便可造下重罪,如殺人、五無間罪、誹謗密乘金剛上師等,導致無數劫地獄之苦,而地獄中最輕微的痛苦,也是人間難以想像的。2)從危害時間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時間並不長,最多只是一生一世。而煩惱對我們的危害,並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或者一生一世,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它始終都在害我們,它不僅僅無始以來一直害我們,現在也是正在害,如果現在害了,過段時間不害也不要緊,但是在未來漫長的輪迴時日中,只要沒有斬草除根,它就會不斷地揮舞魔爪,將我們一次次推入惡趣的深淵。由此可見,煩惱對我們的危害是超勝一切的。358、有些初學者聽說大圓滿、大手印非常殊勝,就馬上依止一位上師,要求給自己傳這些無上密法,自己要迅速獲得成就。請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答:這種現象正說明了此人對佛法的孤陋寡聞。要知道,假如小學、中學、高中都沒有讀,一開始就要得大學文憑,要當一個大學教授,恐怕除了非常利根的人以外,這是根本不現實的。學佛應該一步一步來,儘管大圓滿、大手印非常殊勝,但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那就會像空中樓閣一樣,不可能在相續中生起這些功德。359、隨順敵人我們最終都可能獲得利益,那為什麼不能隨順煩惱呢?答:煩惱這個兇險惡毒的敵人,與世間怨敵還有點不同。人世間的仇敵,即使雙方有血海深仇,世代為敵,只要我們對他言聽是從,用各種方法來取悅他,對方畢竟是人,很有可能改變心態,從此不但不害我,反而為我帶來各種利益和安樂。但煩惱絕對不會這樣,如果我們隨順它,任其擺布,它也不會對我們有絲毫友善,反而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傷害。煩惱就像毒蛇一樣,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處境就越危險,它沒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麼承侍它,它都會突然咬你一口,讓你中毒身亡。第43節課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級轎車,住的是星級賓館,吃的是人間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為家,以山泉野果為食,天天修持佛法精要,這兩種生活哪種快樂?為什麼?答:後一種快樂。雖然表面上看來,前一種人享受的生活非常美好,幾乎跟天人沒有差別,但如果真正去親近他、了解他,就會發現他的內心十分空虛無奈,貪慾隨外境而不斷增長,整天考慮的就是感情、工作、生意,在他們的煩惱病沒有消除之前,始終都得不到真實的快樂。而住在山間的修行人,儘管吃穿非常簡樸,但他們天天與甘露妙法為伴,相續中的煩惱日趨減少,這種內心的快樂,遠遠超過了世間上的富貴人。361、地獄中的閻羅獄卒以及各種刑具、動物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嗎?為什麼?答:這些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地獄裡各種各樣的顯現,其實都是我們心不清凈的自現形象,是煩惱的一種顯相,如果因煩惱深重而墮入地獄,自相續中的煩惱就變成各種形象的地獄獄卒,拿著非常可怖的兵器,以各種刑罰來折磨我們。362、什麼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請說明你的理由。答:對無始來嚴重殘害自己的煩惱敵,報仇雪恥、徹底剷除,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因為無始以來到現在,不管是時間上也好,範圍上也好,煩惱一直不斷地加害我們,它的危害程度是世間敵人遠遠所不及的。世間人對自己作傷害,即使這種傷害不是那麼嚴重,自己也會生起極大嗔恨心,千方百計地去報復剷除對方,那麼真正有智慧、有志氣的人,面對煩惱這一不共戴天之仇人,面對它無始以來恣肆殘害自己之恥辱,必須要將其徹底消滅,洗清恥辱。第44節課363、在這節課當中,寂天菩薩怎樣運用戰爭的比喻,從哪幾個方面說明我們應當不懈怠地對治煩惱?答:1)將士們列陣在戰場上激烈地交鋒,奮力地想消滅他們的敵人,然而這些敵人最終都要自然死亡,並且他們還被各種業力煩惱所逼迫,沒有自主、極其可憐。儘管如此,將士們毫不顧慮被敵軍箭矛所中傷身體之苦,未達到勝利目的之前,絕不向後逃跑。何況我現在決志要精進地去消滅無始以來一切痛苦的製造者——恆常與我為仇的煩惱怨敵,這些敵人若沒有努力消滅,是不會自然離去滅盡的。所以雖然遭到百般違緣痛苦,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喪失鬥志,懶散懈怠。2)世人為了微小的利益,與敵作戰而在身上留下了創傷,戰後他們以此當作勳章而炫耀。現在我為究竟成佛的大利而精勤修行,就算修行過程中遇到挫折、痛苦,這也是修行人的莊嚴。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過程中,你沒有吃的穿的,處處遭人歧視誹謗,做任何事情都不順利,這時候你會怎樣對待?答:既然世人為了微小的利益,都將痛苦當作最光榮的事情來炫耀,那我們現在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精修佛法,暫時遇到一點點困難痛苦,又有什麼不能忍受的呢?在與煩惱作戰的過程中,假如缺衣少食,三餐不濟,或者遇到挫折違緣,這就是真正英雄的標誌。或者思維惡趣之苦,要比如今修行之苦劇烈無數倍,並且忍受修行的苦是離苦的方便,此苦是有限期的。或者思維此乃自己往昔造惡業的果報,從而對因果生起誠信,極力修善斷惡。……總之,根據個人的根基和意樂,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精進修持對治法。第45節課365、和世間人相比,作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為什麼需要忍耐和精進呢?你平時是怎麼做的?答:漁夫、屠戶及農牧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僅僅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計,尚且能忍受寒熱疲睏等諸般艱苦。那麼為了成辦一切有情的安樂,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更應該忍受修行中的苦難了。366、自己若未斷除煩惱,是否能真正幫助別人?請以教證、理證具體分析。答:不能。1)教證:佛經中說:「己未度脫,豈能度眾。自如盲人,豈能帶路。」律藏當中也說:「自己未能調化,而去度化眾生,無有是處。」龍樹菩薩說:「如果自己沒有得到解脫,而去度化眾生,這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為。要真實地度化眾生,先必須精進地調伏自己的煩惱。」2)理證:要成辦自他二利事業,得有一定程序。這個步驟,首先是自己從煩惱迷惑中解脫出來,如果自己不去勤求解除煩惱束縛,這樣的行為既不能成全他利,亦不能圓滿自利。自己尚未解脫煩惱束縛,隨著煩惱無有自在,還說要去解除別人的煩惱,完全是狂妄之語。367、有些人說:「當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這麼難,戒條又有這麼多,前段時間我錯了,我現在不發心了。」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從兩方面分析。答:假如你現在要退,一方面生生世世中都得不到善趣的快樂,這個道理前面也講過。另一方面,你沒有必要退,前輩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雖然表面上看來度無量眾生確實困難,但這種發心的力量非常強大。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發願:「地獄沒有空的話,我的發心不退失,我要度盡一切濁世眾生。」但這些眾生還沒有度完的時候,佛陀早已經成就了,這就是由於發心的力量非常強大。無垢光尊者在有些教言中也說:「大乘顯宗中雖然說要三大阿僧祇劫積累資糧和行持菩薩道,但對發心力量強大的人而言,一瞬間便能積累無量劫的資糧,故不需要那麼漫長的時日。」有了這樣強大的發願力,在短暫的時間中即可圓滿資糧。因此為了滅除煩惱,我們應當持之以恆,不能退失菩提心。368、經論中云:嗔恨心一剎那能毀壞百千劫的福德資糧。那對煩惱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樣嗎?為什麼對這種煩惱就可以網開一面,不會使我們墮入地獄?答:不一樣。因為「似嗔此道心,唯能滅煩惱」。對付煩惱敵的嗔恨心,表面上看與自相嗔心煩惱相似。但實際上,我們對煩惱生嗔恨心,不會成為墮入惡趣之因,反而是趣入安樂之因。我們對眾生起嗔心,這種煩惱是墮入惡趣之正因,二者表面相似,實質上完全不同。這種對煩惱敵的嗔心是相似煩惱,是自相煩惱的有效對治。如同《圓覺經》中所言:「以橛出橛」、「兩木相因」,以相似煩惱對治自相煩惱,二者暫時為能斷所斷,最後都消融於法界。所以我們對治煩惱敵的這種相似煩惱,是斷除輪迴的殊勝智慧與方便。第46節課369、有些人說大乘菩薩要證到第八地才是不動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轉的危險。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答:不正確。因為大乘行人證悟勝義登初地後,便「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盡」,徹斷惡趣因果,永除墮入凡夫的業緣;而且「生於如來家族中,永斷一切三種結」,此時佛子已經斷除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及三見引發的微細煩惱,所證境與佛所證境相似,已成不退轉的真佛子。370、為什麼說煩惱一斷永斷,不會捲土重來?請以教證、理證加以分析。答:1)教證: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說:「猶如植物的種子在火里燒焦後不會發芽一樣,自相續中的煩惱種子斷完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了。」2)理證:因為煩惱是顛倒因生,是我們的顛倒認識,如果用空性智慧的火眼金睛將煩惱識破後,它也就連根斷除,消融於法界了,再也沒有可以生起的機緣。此處,我們也可用事實來說明這點。本師釋迦牟尼佛證道時,斷除了一切無明煩惱,佛陀在此之後,是否還有生過煩惱的經歷呢?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實,世尊不會有煩惱;還有舍利弗、大迦葉尊者,他們斷除人我執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後,再也沒有生起過人我執煩惱;同樣,佛教史上眾多已穩固斷證功德的高僧大德,有沒有「舊病複發」,重新受到煩惱系縛呢?這是沒有過的事。我們對煩惱的戰鬥,可以「畢其功於一役」,一次性將它收拾乾淨後,它絕不會再糾纏不休,重新反攻。我們也就可以獲得永恆的安樂,無需再擔心煩惱迫害、纏縛。371、怎樣以勝義諦、世俗諦分別觀察煩惱的本體不存在?答:1)勝義諦:煩惱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里,也非住在外境與根身的中間,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沒有,所以它根本不存在,不可能真正傷害眾生。2)世俗諦:雖然在世俗中煩惱還會顯現,而且由於無始串習,我們仍會對它的出現生執著、畏懼。但煩惱顯現也只是如夢如幻的虛妄相,根本不用對它起執著,生起畏懼之心。《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372、前幾天說煩惱無始以來住在我們的心裡,現在又說煩惱里里外外都不存在,這兩句話會不會自相矛盾?請說明理由。答:不矛盾。前面是從世俗的角度而言,能害的煩惱也有,所害的我也有,煩惱作害的對境也有,世俗諦當中全部都有。而通過勝義諦的智慧進行觀察時,一切決定是沒有的,《入中論》云:「乃至未覺三皆有,如已覺後三非有。」在沒有覺悟之前,作者、對境和所做的事這三者全部都有,而覺悟證得佛果以後,三者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現在我們正在做夢,在夢中三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了以後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373、諸法勝義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這是由什麼引起的?應該如何對治?答:是由我執而引起的。我執的本體雖然像雲霧一樣不存在,但在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之前,它在眾生面前是無欺顯現且一直不滅的。應當努力聞思中觀方面的經論,為證悟空性智慧而勤奮精進,盡量認識到心的本性,否則即使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沒有多大意義,五祖說:「不識心性,學法無益。」374、學習了這品以後,你最深刻的體會是什麼?答:請自己發揮。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