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沖:靖國神社今昔(中國青年報 2006-8-23)

靖國神社今昔
2006-08-23
本報記者 王沖

8月15日清晨,小泉身著黑色禮服在紛飛細雨中參拜靖國神社時,東京大學的安田講堂內回蕩著昭和天皇的「終戰詔書」:「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小森陽一,東京大學教授,安田講堂的反戰聲音出自他的安排。他在小泉參拜的第二天,就來到北京,希望告訴中國知識界他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認識。

「我作為日本國民,感到羞恥,而且難以忍受這種羞恥感。」他說。語氣平緩,但堅定。

8月15日早晨,小泉和他的車隊抵達靖國神社時,路面上擠滿各大媒體的記者,上空有直升機在盤旋,這場參拜隨電視信號傳遍世界。當天,有25萬日本人到靖國神社參拜。

在不遠處的明治公園,二戰時期給日本侵略者當炮灰的韓國遺族(陣亡者家屬),前一天夜裡就用蠟燭打出「不,靖國神社」的字樣。台灣遺族則以靜坐表達他們的反對。

小森陽一加入了靜坐的人群。作為一線社會活動家,他還搜羅出東京大學1945年播放天皇終戰詔書時用的設備,一遍一遍地在安田講堂發出反戰的聲音。

8月17日,清華大學一間普通的會議室里,小森陽一告訴在場的學者和記者,從國際公約、憲法認識和歷史認識等多角度分析,作為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都是不對的。

所謂國際公約,是指1951年日本和48個戰勝國簽署的《舊金山和平條約》。它意味著日本承認東京審判的結果,即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在於14名甲級戰犯,從而得以重返國際社會。「首相參拜供著14名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是對國際公約的踐踏,」小森陽一說。

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違憲,並非新聞,已有兩個日本地方法院作出該項判決。根據日本憲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國家及其機關不得以任何理由參與宗教教義及其他宗教性活動。小泉以「內閣總理大臣」身份參拜靖國神社,違背了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

從國際公約和憲法角度來理解參拜問題,不複雜。但要弄清靖國神社的歷史,卻不是那麼簡單。

靖國神社的特殊地位

「靖國」是「鎮護國家」的意思。所謂「神」,指的是「神道」。不了解日本的神道,無法真正理解靖國神社的內涵。負責管理神社的「神社本廳」的幾位負責人,曾在2005年9月陽光明媚的一個下午,向記者詳細講述神道的來龍去脈。

「神道」,就是「神之道」。公元538年佛教傳入日本後,日本興起了神道意識。神道受到佛教、道教和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其獨特之處在於沒有教主,沒有經典,沒有教義。它有四個基本精神:敬神、敬祖先、愛國、尊重皇室。

這四個精神,都無可厚非,但當權者有意識地加以利用時,就會帶來慘重的後果。

1868年建立的明治政權為了形成新政府的權威,樹立天皇擁有高於一切世俗權威之神權權威的意識,把神道排在諸宗教神靈之首,尤其排斥維護德川幕府統治的佛教。

神道被明治政府作為國教,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排除民眾中傳統信奉的許多神、佛及靈驗之物。把對祖先之靈的民間宗教崇拜與天皇祖神的官方祭祀強行結合在一起。神社變成國家機構,掌管過去由佛教寺院承擔的戶籍管理等工作,把每個民眾置身於神社的控制之下。「信教自由」成了一句空話。

在這個過程中,神道中的「神社神道」受到推崇,從五花八門的神道教派中取得特殊地位,成為「國家神道」。靖國神社也從遍布日本的神社中脫穎而出,取得特殊地位。所謂「神社神道」,是指沒有統一宗教理論或宗教教派基礎的、以族緣或地緣為基礎、以神社為中心的崇敬祖先神、氏神、地域神的信仰。

靖國神社,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前身是1869年設立的「東京招魂社」,最初的意圖為了給在明治維新內戰中輔佐天皇而死去的3000多官兵「招魂」。「招魂」來自儒家傳統,指父親去世後,兒子站在屋頂,呼喚父親的靈魂以表達孝心。在這裡,「招魂」指的是「將陣亡者的靈魂從天上喚下來以求安慰」。

1879年6月,東京招魂社正式改稱「靖國神社」。8年後,日本改革神官制度,靖國神社劃歸陸軍省和海軍省,而其他神社則屬內務省管轄。從此,它更加與眾不同。

靖國神社不是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一個體系的代表。除了靖國神社,日本還在各地建了大批「護國神社」、「忠靈塔」、「忠魂碑」,它們一起組成了完整的日本軍國主義教育體系,以神道的「愛國」、「尊重皇室」為心理基礎,鼓動國民參軍參戰,為天皇獻身。

於是,一個惡性循環形成:政府為臣民之靈造神與祭神,臣民為天皇效忠,戰死臣民增加,繼續擴大造神規模,結果卷進來的人也越來越多,最終在1945年走向徹底崩潰。

麥克阿瑟差點燒一把火

對於「神道」及靖國神社的影響力,二戰後帶領美軍佔領日本的麥克阿瑟將軍自然明白,否則,他不會有一把火燒掉靖國神社的想法。

1945年8月30日下午兩點,麥克阿瑟乘坐的「巴丹」號座機抵達東京厚木機場,他在鼓樂聲中叼著煙斗走下舷梯。一些美軍將領向他建議,放一把火燒毀靖國神社,從精神上徹底解除日本的武裝。這個建議打動了麥克阿瑟,很快,100名美國大兵開進了靖國神社。

面對滅頂之災,靖國神社權宮司(負責人)橫井時常決定利用盟軍總部尊重信教自由的政策,以純宗教的姿態維護靖國神社。1945年11月26日,橫井親自拜訪盟軍總部宗教科科長巴斯,提出了靖國神社由國家神社變為宗教廟宇的方案,甚至提出,可以考慮將靖國神社一帶變成以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娛樂一條街,設立劇場、音樂廳、美術館等。

日本人的「公關」終於有了收穫,1945年12月15日,盟軍總部發布了麥克阿瑟第448號指令,即所謂的「神道指令」,宣布廢止國家神道,實行政教分離。但這道命令卻同意靖國神社脫離國家管理成為宗教法人,並與其他宗教團體享受同等待遇。靖國神社終於逃過了滅頂之災。

從根本上說,挽救靖國神社的不是日本的公關技巧,而是因為美國意識到,如果毀了靖國神社,可能難於管理日本,於是放了它一馬。

在「沉默」了半個世紀後,靖國神社因為2001年8月13日小泉參拜再次受到世人關注,影響從日本國內擴大到中、韓等鄰國,擴大到所有亞洲受害國,進而為全世界所知曉。

「靖國神社不是像小泉說的那樣,是因為中韓在打外交牌才成為問題,而是一個日本的內政問題。」小森陽一說。

小森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日本國內,圍繞靖國神社的鬥爭一直存在。隨著1952年美軍佔領時代的結束,各種祭拜靖國神社的活動相繼死灰復燃。靖國神社成為右翼勢力為軍國主義招魂、為侵略戰爭翻案的政治舞台。在這個舞台上,主張正確認識戰爭的日本人和拒絕承擔責任的日本人,一斗就是60年,而今還在繼續,且愈演愈烈。

日本學者村井良太在《超越國境的歷史認識》一書中,把日本戰後圍繞靖國神社的鬥爭分為三個階段。

1952年到1975年是第一階段。日本遺族會,即戰爭陣亡者的家屬,要求恢複名義,把靖國神社的復權作為鬥爭目標,企圖實現神社國營化。1959年和1966年,厚生省先後向靖國神社提供了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和乙、丙級戰犯的名單,要求靖國神社「合祀」這些甲級戰犯。1966年,日本遺族會召集的靖國神社國家護持請願簽名超過2300萬人,也就是說,超過五分之一的日本國民持有這一主張。

對此,反對派以憲法訴訟相抗爭,以學生為主體的草根運動遍布日本。當時還是學生的小森陽一就參加了這場和平運動。結果,靖國神社國營化法案失敗。

1975年到1986年,右翼勢力改變策略,轉而以正式參拜、固定化為目標,但首相的參拜資格引起了很大的爭議。1985年,中曾根首相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中國和韓國的抗議,從而靖國神社由內政問題演變為外交事件。當時,中日達成「政治默契」,約定首相、外相和官房長官不正式參拜,從而外交糾紛告一段落。

1986年到2004年是第三階段,在小泉不理會任何規則的橫衝直撞下,靖國神社受到國際社會關注,中日之間陷入建交以來的最低潮,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日本國內對小泉的批評之聲日漸增多,也出現了設立新設施予以替代的言論。

其中最為人關注的是「分祀」說。所謂「分祀」就是把14名甲級戰犯的名單拿走,單獨祭祀。對此,神社本廳的負責人明確告知記者,這不可能。因為靖國神社裡的240萬亡靈已經成為一體,每年舉行合祀,他們是平等的,不可能將特定的靈魂移走。

「見神就拜」的國民基礎

小泉在擔任首相前,既不是反華派,也不曾參拜過靖國神社,當了首相卻是年年去。2006年,他最終在即將卸任前實現了2001年承諾的「8·15參拜」。

在媒體連篇累牘的轟炸下,日本國民對小泉參拜的支持率從70%變成了30%,但這並不能說明日本國民對靖國神社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按照日本的文化傳統,人死之後所有罪惡都消失,都成為「英靈」,因而許多人覺得進行祭祀沒有什麼不合理的。

對此,日本國內的一些人士予以批評。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系副教授田島英一認為,以文化的相對性為理由來拒絕對話,這種態度只是一種思考的停止,理智的怠工,甚至是卑鄙的逃避。

日本雖然是現代化程度很高的社會,但其國民至今仍然是「見神就拜」,什麼宗教都信,一億多人口,宗教信徒加起來竟然達到兩億。其中信神道的人數,雖僅為約4%,但幾乎每個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一個神社,至今日本全國仍有8.2萬餘家神社。

這些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專門保佑人們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如農業豐收的稻荷神及保佑身體健康、生子繁衍後代的神等。日本外務省新聞官千葉明先生,曾帶記者到他家中不足一平方米大的神社前參觀,他自己則嚴肅地合十而拜。

這個心理基礎,註定了日本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反對參拜。此次小泉參拜當天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近70%的日本人反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然而在小森陽一看來,這樣的反對多是「權宜之計」,並非出自內心。「媒體報道讓日本人覺得首相參拜破壞了日本和中、韓的關係,不利於日本發展,所以他們才反對。」小森說。

小森陽一的反對發自內心,否則,他不會主動提議來北京和中國知識界進行交流。

應該多了解一下靖國神社

批判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時,常被提及的一句話是「靖國神社裡供奉著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甲級戰犯的牌位」。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靖國神社裡既沒有遺骨,也沒有牌位,只有象徵所有死者靈魂的象徵物件和名單。

這一點,常被日本右翼拿來加以利用,記者也曾面對日本人的「指責」無以作答。因此,的確應該多了解一下靖國神社。

2006年8月15日,靖國神社吸引了25萬人。但平日里,這裡不是熱鬧的地方。一年前記者參觀靖國神社時,那裡冷冷清清,院前南端入口處聳立著一座青銅製大牌坊,日語稱之為「鳥居」。牌坊和正門之間大約有30米,右側是靖國神社內部縮略圖,左側是個水池。按照規定,進入前要用舀子盛些水,分別灑在左右手上,然後漱一下口,算是進入前的準備。

正對大門的是拜殿,拜殿前有菊花徽記的白幔。新聞界經常使用的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照片就是以此為背景。

展示日本對歷史態度的是「游就館」,取自《荀子·勸學篇》「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順著游就館內的指示牌前行,等於是上了一堂日本歷史課。當然,這是具有軍國主義色彩的歷史課,很多地方就是中國的屈辱史,只不過以一種推脫責任的語言來表述罷了。

比如,日本將「南京大屠殺」稱為「南京事件」,館內說明稱,日本攻打南京,守軍司令官唐生智命令抵抗,與城池共存亡,但他自己卻逃之夭夭,日軍進城後,南京城恢復了往日的和平與安寧。介紹盧溝橋事變,則稱,1937年7月,宋哲元道歉,但中國的恐怖活動升級。

對於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介紹文字用表格列舉了中日雙方實力對比,清兵兵力為630,000人,日本參戰兵力為240,616人。令人震撼的不是雙方兵力數量對比,而是日本人把數字精確到了個位。下面還有日本陸海軍戰死人數,同樣精確到個位,而中國軍隊戰亡人數則是「不詳」。

在結束游就館參觀的出口處,可以看到日本陣亡軍人的照片,其中包括東條英機、松井石根等甲級戰犯。其中有一個外國人,是印度的帕爾法官。東京審判時,他寫了長達千頁的文字,來證明日本不是侵略,而是為了趕走英美殖民者。

紀念帕爾,顯示的是對戰爭的態度,如神社本廳負責人所說,甲級戰犯是由盟軍法庭判決的,這是他們佔領方針的一環,是戰爭的延伸,而非按照日本的法律來判決。

這種對侵略戰爭的態度,才是中國以及亞洲各國所真正擔心的。

在出口處,還有一個簽名本,可以看到許多日本遊客的留言,裡面多是祈禱和平的字句。其中有人寫道:「看了這些,才知道真正多慘,但願以後不再打仗。」但願更多的人這麼想。

推薦閱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
日本靖國神社的前世今生
日本侵略台灣/朝鮮/東北之後,神道教在這些地方的傳教情況如何?其在日本的同化政策中作用大嗎?
日本的神社和寺廟,你分得清嗎?

TAG:中國 | 青年 | 靖國神社 | 年報 | 神社 | 中國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