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

1、聲母ng。ng不僅可以用作後鼻音韻尾,在古代以及當今的南方方言里,還被大量用作聲母。比如「我」在古代發音為ngo,現在普通話發音為wo,聲母由ng演變成為w。在我的老家安徽蚌埠,不說「俺」,而是說wan;同理,聲母ng演變成了w。ng的另外一個演變方向是y,比如「訝」,古代發音為nga,在南方一些方言的發音仍然是nga,在漢語普通話里ng轉變為y。2、n到r的轉變。可參考「溺」和「弱」、「諾」和「若」,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在古代,他們的發音里聲母本來是一致的,但是在普通話里已經不是了。3、m和b的轉變。可以參考「必」和「秘」。4、b、p、f的轉變。上古是沒有f這個聲母的,現在閩南方言仍然如此,可參考漢語里的否定詞「不、否、非、弗」等,可以看到他們的聲母不是b就是f,這裡包含了b到f的轉化歷史。5、m到w的演變。可參考「無、勿、毋、莫、沒、未」等,其中包含了從m到w的轉變歷史。在對古漢語保留得較好的客家話和粵語里,它們的聲母發音全部是m。6、j、q、x,古代沒有這三個聲母,主要從z、c、s和g、k、h轉變而來,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不用舉了。7、g、k、h之間可轉變,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是。8、普通話所失去的主要是∶1)韻尾-m;2)-p/-t/-k;3)聲母ng-;4)還有不知道哪個吃飽了撐的把尖團合流加入普通話。這些都是造成普通話同音字泛濫的因素。普通話里出現的j、q、x並沒有使表音能力加強。9、在古漢語語里發音截然不同的,但是在普通話里已經混淆不清的漢字,比如:男nam、難nan;箭zin、鑒gam、漸zim、件gin、劍gim;敢gam、趕gon;蘭lan、藍lam;街gai、接zip、揭kit;夜yik、頁yip、曳yai;個go、各gok;吉gat、及kap、急gap、集zap、輯cap、棘gik、疾zat、籍zik。  這裡澄清一個誤解,很多人認為漢字不是表音文字,因此我們無從得知古人說話如何發音,這完全錯了,古人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切韻》之類的韻書,因此我們才能了解我們的祖先的發音。很囧的是,在普通話里,我們現在已經不能區分箭和劍了,在古代,這樣尷尬的事絕不會發生,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的祖先正是用箭和劍為後代取得土地的。  還有,從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ji的發音,這些字在古代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普通話里他們的發音已經完全相同了!這些尷尬事在客家話、粵語、吳語、閩南話里都不會出現。澄清一下,在下用粵語只是為了方便,事實上,粵語和古漢語的活化石即客家話發音的差別是及其細微的,之所以不能互通是因為千百年來各地產生了不同的口語辭彙。與古漢語差別最大的就是普通話。但是我想強調的不是這個,而是由此產生的問題,即普通話的同音字太多。接下來我會把這些字的客家話的發音貼出來,大家會發現粵語和普通話的發音完全一致的,因為他們都是最接近古漢語的,而普通話則是面目全非。

張義: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

古漢語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我們現有的資料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上古時期、中古時期、近代以及現代。這樣的分期研究雖然說是不大精確的,但是從這幾個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基本上可以整理出漢語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概況。

基於我們現在說掌握的比較全面而且可靠的語音資料是以《廣韻》為代表的中古時期的漢語語音狀況。所以對於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廣韻》為切入口,上推上古時期,下聯近代和現代音。所以,這裡我們要談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也是沿襲這種思路,先談中古時期的漢語聲母,然後往上追溯上古時期聲母系統,往下探索近現代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我們不採取從上古到中古再到近現代的順序,原因有三:第一,上古聲母研究的資料不如韻部和聲調方面豐富。我們研究上古韻部和聲調可以根據先秦的韻文,如《詩經》、《楚辭》、《周易》、《老子》以及先秦其他書籍中的韻語。而關於聲母方面,成績就差多了。一般的根據是漢字的諧聲偏旁,其次是異文。我們知道,聲符和它所諧的字不一定完全同音。段玉裁說:「同聲必同部。」這是指韻部說的。這只是一個原則,還容許有例外。第二,關於上古聲母的研究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如複輔音的存在與否、庄章兩組聲母的來原等都尚有爭議。第三,上古聲母研究自今比較公認的成果基本上還只是一些原則性的結論。如清人錢大晰的「古無輕唇音和舌上音」說、章太炎的「娘、日二紐歸泥」說等等。而全面構擬上古聲母系統還有困難。基於這些原因,我打算先從中古時期聲母開始談起,然後再對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情況做一個簡單的綜述。中古時期的音韻我們主要藉助《切韻》、《廣韻》、《歸三十字母》以及《三十六字母》等。雖然他們之間還有一些差異,但是我們認為這幾部書基本上還是代表了從隋唐到宋代漢語語音面貌。關於中古時期的聲母系統研究的人很多,而且有現實的材料的佐證,因而意見比較統一。後人陳澧採取反切系聯法來研究《廣韻》的聲母所得出的結論與《三十六字母》也基本一致。因此,這裡我不想具體地歸納了。這裡,就以《三十六字母》為基礎展現中古時期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然後以此為基礎,往上追溯上古時期聲母系統,往下探索近現代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歸三十字母》:唇 音:不 芳 亞 明舌 音

舌頭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徹澄日牙 音: 見 溪 群 來 疑齒 音

齒頭音:精清從 正齒音:照穿床喉 音: 清:心 邪 曉濁:匣 喻 影

後世更正的守溫三十字母

唇音 幫滂並明  
舌音 端透定泥來 舌頭音
知徹澄 舌上音
牙音 見溪群疑 等字是也
齒音 精清從心邪 齒頭音
審穿禪照日 正齒音
喉音 曉影 喉中音清
匣喻 亦是喉中音濁
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唇音 重唇音
輕唇音
舌音 舌頭音
舌上音
齒音 齒頭音
正齒音 穿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齒音

從這兩個聲母表可以看出,重唇音分化出輕唇音已經開始,這說明漢語聲母也一直是在演化著的。在這一時期,語音的音韻學著作已經自覺地將聲母分為「五音」和「七音」,這種分析對於了解古代聲母系統是非常有幫助的。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上古聲母的發展狀況。關於上古聲母的研究我們缺少材料,只能根漢字的諧聲偏旁以及異文等零星而且有限的資料進行構擬。因此,各家意見還很分歧,要完整地構擬出一套上古聲母系統非常困難。不過,很多音韻學家都作過這方面的嘗試。這裡,我們汲取他們的意見,根據《三十字母》所分的唇、舌、唇、牙、喉幾組來談談上古聲母的發展狀況。首先看看唇音。《切韻》輕唇音與重唇音大量相切,說明當時他們的音值是相似的。同時依據錢大晰的「古無輕唇音」說,我們可以知道輕唇音非、敷、奉、微一直到《切韻》時代尚未從上古重唇音中分化出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上古唇音只有重唇音幫、滂、並、明【《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早的韻書,隋代陸法言著,書成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切韻》原書久佚,但《切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這一語音系統完整的保存在後來的《廣韻》,甚而《集韻》等書中】。 再來看看舌音,舌音即《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娘。錢大晰認為「古無舌上音」。他的《舌音類隔切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那麼,知、徹、澄、娘是如何從上古端、透、定、泥分化出來的呢?從較早韻書的反切上字來看,端、透、定、泥已經能夠和知、徹、澄、娘互不混用,我們知道反切體系大概形成於東漢到南北朝之間。據此我們可以推斷舌頭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日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分化了。如果擬定端、透、定、泥的上古音為[t,t『,d『n],那麼從端、透、定、泥分化出來的知、徹、澄、娘的讀音就應該是[t?,t?『,d?『?]。又依據章太炎的「娘、日二母歸泥說」提出的「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支別,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的說法,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舌音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如下表:上古中古端(知)-------端(定)知(澄)透(徹)-------透(定)定(澄)徹(澄)泥泥

娘日來來再來看看齒音。齒音即《三十六字母》中的齒頭音精、清、從、心、邪和正齒音照、穿、床、審、禪。精、清、從、心、邪的音值大家一致認為是[t?,t?『,dz『,s,z],這裡我們不作分析。庄組在上古和精組不分,依據諧聲關係大致也是可信的。依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舌音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如下表:上古-------中古端--------端知照照(庄)精(庄)精(庄)最後,我們再來看看牙音。關於上古有無複輔音的問題,學術界尚且存在爭議,這裡我們暫且不作分析。談完了漢語聲母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情況,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談漢語聲母從中古到近代的演變情況。近代語音由於有《中原音韻》作為依據,我們完全可以比較系統地構擬它的聲母系統。從前人對《中原音韻》的研究,我們我們可以知道漢語聲母從中古到近代發生了如下變化:第一:全濁聲母清化。這在宋代已經開始了,在《中原音韻》中這種情況也得到了證明。例如:以幫切並:傍,逋曠切;鼻,兵迷切;被,邦妹切;白,巴埋切;勃,邦磨切;病,邦命切。以非切奉:奉,夫貢切;吠,方閉切。以靖切從:從,齎送切;漬,資四切;罪,臧遂切;在,減賽切。以邪切心:四,詞恣切。以端切定:代,當賴切。以知照切澄床:住,張怒切。以見切群:共,孤瓮切;忌,江異切。以影切喻:樣,衣降切。

以曉切匣:系,興計切。以心切邪:象,西醬切。以匣切曉;向,奚降切。以審切床;士,詩至切。以審切禪;是,詩至切。以庄切床:驟,庄瘦切。總結一下,可以看出:

第一,《廣韻》十個全濁聲母,濁塞音和塞擦音以聲類為條件,平聲並歸到送氣清音;仄聲並歸到不送氣清音,即:/(平)滂透溪澈穿初清並定群澄神床從 (仄)幫端見知照裝精濁擦音都並歸到相應的送氣清音里,即:奉→敷,匣→曉,禪→審,邪→心。第二,知、章、庄三組合流從歷史上看,知、章、庄三組合流並不是同時發生的。在《三十字母》和《三十六字母》中都沒有章、庄的區別。可見,章組與庄組很可能在唐末就先合流為(),然後再和知組合流為()。第三,輕唇音從重唇音了分化出來了。比如「幫」[p]母分化為[p](兵)和[f](分);滂[p『]母分化為[p『](普)和[f](芳);並母[b]分化為[p『](龐)、[p](傍)、[f](肥)。唇音的分化是有條件的,即在合口三等韻前變為輕唇,在其他韻前面仍讀為重唇。

第四,零聲母字大量的增加。北宋《廣韻》聲母中只有影、喻兩母可以算零聲母字,可是到了元代周德清撰《中原音韻》時代,匣母中的喻三,明母中分化出來的微母以及本來念的疑母字已經讀為零聲母了。

第五,其他一些字母的承襲關係。和三十六字母相比較,《中原音韻》中[m]來自於三十六字母的「明」母[m];[n]來自於三十六字母的「泥」母和「娘」母;[L]來自於三十六字母的「來」母。

最後,我們談談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的變化不大。將現代漢語聲母系統與《中原音韻》聲母系統相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了如下變化:

第一,從見、精兩組中分化出舌面音[t?,t?『,?]。現代漢語「精、清、星」的聲母與「經、輕、興」的聲母在《中原音韻》里是不一樣的,前者為[t?,t?『,s],後者為[k,k『,x],現在在同一條件下都變成了[t?,t?『,?]。

第二,微母已經由[?]轉變為[?],但是它還沒有和疑母、喻、影母合流成為零聲母,但是到了現代微母已經進一步演變為零聲母[?]。

第三,元代審母讀為[?],到了現代漢語里都演變為[?]了。

綜合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將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發音方法的變化。發音方法最重要的是濁音的清化。濁音清化在漢語發展歷程中持續了很長時間才完成,宋代已經就開始了,到元代才基本結束。全濁聲母的清化是現代普通話聲母簡化的重要原因。濁音的消失,在漢語中也留下了一些痕迹,在聲調上表現出來。第二:發音部位的變化。①從重唇音里分化出輕唇音是發音部位的變化,這也促使了漢語聲母簡化。②見、精兩組分化出來。③知、章、庄三組的合流。至此,關於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的討論就結束了。

下面我們來談討一下,到底是那些因素促使漢語聲母發生變化的。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是非常曲折的。有簡化,如:濁音的清化和知、章、庄三組的合流;也有繁化,即語音的分化,如:從重唇音里分化出輕唇音以及見、精兩組分化出來。並且這兩者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那麼,漢語聲母的發展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可以從普通語言學上得到解釋。語言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高級表達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思維工具。人類在高層次上思維和表達思維時有兩條基本的原則:一是周密性,一是簡約性。這兩者矛盾統一、相反相成:周密性導致繁化,簡約性導致簡化,兩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交替起著主要作用;思維工具和表達方式就在這兩者之間搖擺著取得平衡,而這搖擺就體現為繁與簡的交替。語言發展的內部動力,從最基本的來說,就是源自這兩條原則。

當人類思維還很簡單的時候,語言自然也很簡單;而當人類思維複雜起來以後,語言為要越來越周密地為思維提供工具及表達方式,也就漸漸地繁複起來。然而過分的繁複也會妨礙思維和思維的表達,造成交際上的困難,這時,簡約性原則——這大概跟許多語言學家常說的「省力原則」或「經濟原則」有相近之處——就會發揮作用,使語言趨於簡約,當然是以不損於表述力為限。

以唇音聲為例:據學者們的研究,上古唇音可以跟其他一些輔音組合為複輔音聲母(如pl-,sp-之類),還存在清化的唇部鼻音,總之肯定比中古唇音聲母複雜。到了隋朝《切韻》前的某個時候,它們歸為「幫、滂、並、明」4母,這是簡化;隋唐以後,從這4母中分化出輕唇音「非、敷、奉、微」,成為8個聲母,則是繁化;再往後歸併、嬗變,先是非、敷合流,然後並、奉母清化,最後是微母消變,簡化的結果是到現代普通話只剩下p,ph,m,f這4個唇音聲母。至於當今北京話又有把w讀為(v)的現象,這是否可以看作唇音聲母的再次繁化,似乎也值得注意。另外,介音聲母對聲母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古代見、精兩組聲母在現代開口呼和合口呼韻就保持[t?,t?『,s]或[k,k『,x]。而在齊撮兩呼前,即在i、y之前就要演變為[t?,t?『,?]。這在普通語音學上叫同化作用。因為[t,t『,s]的舌位靠前,而i、y是舌面前母音,兩者拼合在一起,[t,t『,s]由於受i、y的影響就往後靠,變成舌面前的[t?,t?『,?];而[k,k『,x]是舌根音,和i、y相拼就往前靠,也變成了[t?,t?『,?]。【韻母中主要母音前面的母音。普通話語音中有「i、u、ü」三個介音,均位於各韻母的開頭故又叫韻頭;介音是韻母的組成部分,也叫「介母」】

上古聲母研究的主要成就1.古無輕唇音。這是清代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卷五的《古無輕唇音》一文提出的。錢大昕發現「凡輕唇之音,古皆為重唇。」意思是說在上古唇音無輕重唇之分,沒有中古以後產生的輕唇音,輕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讀如「幫、滂、並、明」。用現代漢語語音對照,即上古只有b、p,沒有f,今天讀f的聲母,在上古讀b、p,是中古才從b、p中分化出來的。證明材料如:以「非」為聲符的形聲字有兩組,「扉、蜚、誹、菲、匪、翡」等今音聲母讀f,「悲、輩、裴、排、徘」今音聲母讀b或p;以「分」為聲符的形聲字也有兩組,「芬、紛、氛、忿、粉、份」今音聲母讀f,「頒、貧、盆、邠、攽」今音聲母讀b、p;以「甫」為聲符的形聲字也有兩組,「輔、脯、黼、麱」今音聲母讀f,「捕、補、哺、逋、匍、晡、鋪、圃、埔、脯」今音聲母讀b、p。用相同聲符的形聲字今音聲母有重唇和輕唇兩種讀音,說明古音中二者不分。對音,是歷史上的音譯詞,也就是古書里用漢字記錄的外語辭彙,或者非漢族文字記錄的漢語辭彙。東漢後的佛教中,把梵文的buddha一詞譯作「浮圖、浮屠」,表明南北朝以前「浮」的聲母是b,後來才演變成f的。這也說明古音中重唇音與輕唇音不分。【言佛者,梵雲佛陀,或言浮陀、佛馱、步陀、浮圖、浮頭、菩提,蓋傳音之訛耳】唐代守溫三十字母中無輕唇音,只有重唇音,「非、敷、奉、微」四鈕是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才加上去的,這說明輕唇音是唐代以後才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的。現代閩方言里沒有f,廈門話里把「房」和「肥」分別讀為[p][pui],則是進一步的證明。2.古無舌上音,古人多舌音。這也是錢大昕提出來的。錢大昕在《十駕齋養心錄》卷五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也。」「古人多舌音(即d、t、n),後代多變為齒音(即今讀zh、ch、sh的齒音),不獨知澄徹三母為然也。」認為先秦兩漢沒有舌上音(知徹澄),舌上音是後來從舌頭音(端透定)中分化出來的;中古的齒音有很多是由上古的舌頭音變來的,所以上古的舌頭音很多。用現代漢語語音對照,即上古沒有zh、ch、sh,這類聲母上古讀d、t,今讀zh、ch、sh的聲母是中古才從d、t中分化演變出來的。證明材料如:「兆」中古是澄母字,以它為聲符的形聲字「窕、佻、挑、跳、桃、咷」是定母字。「占」是知母字,以它為聲符的形聲字「沾、站、霑」是知母字,「點、玷、店」是端母字。用相同的聲符的形聲字今音聲母有舌上音和舌頭音兩種讀法。以上事實表明在上古確無舌頭舌上之分。對音材料中,「印度」這個國名,漢代譯作「身毒」是梵文sindu的音譯;南北朝時譯作「天竺」,是從波斯語hindu中音譯而來。兩種譯法證明南北朝以前「毒、竺」兩字有相同的聲母,都是d,後來才演變分別為d、zh的。這一事實也表明在上古確無舌頭舌上之分。現代方言中閩北方言和閩南方言都強烈地反映著「端、知」兩系合一的原始情況,未像中古其他地區的漢語方言一樣分化開,是「語言化石」。如一些「知」系字,今讀為[t]、[t『]:知母知[ti]、致[ti]、豬[tu]、追[tui];徹母恥[t『i]、抽[tiou]、暢[t『io]。這兩種方言所保留的上古音聲母情況,說明古無舌上音,古多舌頭音,舌音是古合今分的。證明材料如:「周」中古是照母三等字,從「周」的形聲字「輖、週、賙」是照母三等字,「凋、雕、鯛」是端母字,「調、蜩」是定母字;「真」中古是照母三等字,從「真」的形聲字「滇、顛」是定母字;「兌」中古屬定母字,從「兌」的表聲字「稅、說」是審母三等字;「單」中古屬端母字,從「單」的形聲字「彈、憚」屬定母字,「鄲、殫、簞」屬端母字,「鱓、禪、蟬、嬋」屬禪母字。可證今讀zh、ch、sh的照系三等字在上古與讀d、t的端組不分。另外,從諧聲偏旁看,照系二等與精組「精、清、崇、心、邪」互諧的字很多,如「則(精)與側(照二)、朿(清)與策(穿二)、才(從)與豺(床二)、相(心)與霜(審二)、宗(精)與崇(床二)、衰(審二)與簑(心)、芻(穿二)與趨(清)」,都說明照系二等與精系關係密切。3.娘日歸泥。這是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上卷中提出來的。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中說:「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別支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這就是說,上古聲母中沒有「娘、日」二母,後世的「娘、日」二母是從「泥」母分化出來的,上古都讀「泥」母。「娘」母是舌面鼻音[¤],「泥」母是舌尖鼻音[n],「日」今讀r或er,用現代漢語語音對照,即上古沒有中古以後才有的[¤]、r和er,它們在上古都讀n。證明材料如:形聲字「泥、屔」中古在泥母,「尼、昵」在娘母;「扔、仍」中古在日母,「乃、鼐」在泥母;「膩」中古在泥母,「貳」在日母;「女」中古在泥母,「如、汝」在日母;「若、箬、偌、鰙」中古在日母,「諾、喏、鍩、逽」在泥母;「兒(兒)、唲」中古在日母,「倪、霓、猊、鯢、睨」在泥母;「弱、鰯、蒻」中古在日母,「搦、糑、榒、溺」在泥母。上述材料都能說明上古娘、日、泥三母不分,中古以後才一分為三。4.喻三歸匣,喻四歸定。這是曾運乾在《喻母古讀考》中提出來的。曾運乾說:「喻於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為於母)本非影母濁音。於母古隸牙聲匣母,喻母古隸舌聲定母。部件秩然,不相陵犯。」由於喻母只有三等和四等兩等字,這就是說喻母三等字(曾氏所稱「於」母)上古隸屬於匣母;喻母四等字(曾氏所稱「喻」母)上古隸屬定母。換一句話說就是中古以後的喻母字有兩個來源,一部分(喻三)是由上古匣母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喻四)是由上古定母分化出來的。用現代漢語音對照,即上古沒有中古以後才有的零聲母y,它一部分在上古讀h,一部分在上古讀[d](今分化為d和t)。證明材料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字在《切韻》系韻書的反切中嚴格地分為兩類,互不相涉,後來的等韻學家在韻圖中把它們分列在三四兩格,稱為喻三和喻四。同諧聲的字中古分屬喻母三等和匣母很多,如形聲字「域」中古是喻母三等字,其聲符「或」是匣母字;「魂」中古是匣母字,其聲符「雲」是喻母三等字;「諱」中古是匣母字,其聲符「韋」是喻母三等字;「賄」中古是匣母字,其聲符「有」是喻母三等字。這些都證明「喻三歸匣」的論斷正確。此外形聲字與聲符字如「代與弋、荼與余、桶與甬、談與炎、他與也、多與移、笛與由、踢與易」等,中古一為喻母四等字,一為定母字。附錄:一、聲母1、切韻聲母與三十六字母的比較:三十六字母

五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唇音 重唇音 幫p 滂pá 並b 明m
輕唇音 非pf 敷pfá 奉bv 微M
舌音 舌頭 端t 透tá 定d 泥n
舌上 知| 徹|á 澄¥ 娘¤
齒音 齒頭 精ts 清tsá 從dz 心s 邪z
正齒 照tS 穿tSá 床dZ 審S 禪Z
牙音 見k 溪ká 群g 疑N
喉音 影O 喻j 曉x 匣?
半舌音 來l
半齒音 日¤ü

《切韻》聲母

五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唇音 重唇音 幫p 滂pá 並b 明m
舌音 舌頭 端t 透tá 定d 泥n
舌上 知| 徹|á 澄¥ 娘¤
齒音 齒頭 精ts 清tsá 從dz 心s 邪z
正齒二等 庄tS 初tSá 崇dZ 生S 俟Z
正齒三等 章tt 昌ttá 船dü 書t 禪ü
牙音 見k 溪ká 群g 疑N
喉音 影O 於w以j 曉x 匣?
半舌音 來l
半齒音 日¤ü

中古漢語切韻聲母表(維基百科)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唇音 幫p 滂p? 並b 明m
舌音 端t 透t? 定d 泥n
知 ? 徹?? 澄? 娘?
來l
齒音 精ts 清ts? 從dz 心s 邪z
庄 t? 初 t?? 崇d? 生? 俟 ?
章 t? 昌 t?? 常(禪) d? 日? 書 ? 船 ?
軟齶音 見k 溪k? 群g 疑?
聲門音 影? 雲 ?以 j 曉h 匣?

2、切韻聲母與現代普通話聲母比較:(1)濁音清化:並b、定d、澄¥、從dz、邪、崇dZ、俟Z、船dü、禪ü、群g、匣?。(2)唇音分化出f。(3)知徹澄、庄初崇生、章昌船書禪合併為t§、t§á、§。(4)影、於、以、疑、明,母的一部分和日母少數字合流為零聲母。二、韻母1、總特點:分韻多韻頭:一等、二等的開口沒有介音,合口有u介音;三等開口有i介音,合口有iu介音。韻腹:一等韻腹是後母音,二等低、次低母音、四等前母音、三等有i介音。韻尾:陽聲韻有鼻韻尾m、n、N;入聲韻有塞音韻尾p、t、k;陰聲韻有零韻尾、i、u韻尾。2、與普通話韻母系統的比較:《切韻》的韻母比普通話的韻母多,發展至今,合流是主流。(1)通、梗、曾攝合併為一個韻部;(2)江、宕攝合併為一個韻部;(3) 臻、深攝合併為一個韻部;(4)山、咸攝合併為一個韻部;(5)遇攝、效攝、果攝、流攝內部各自合併為一個韻部;(6)止、蟹、假攝有分化有合併;(7)韻尾的重要變化:咸、深攝的m韻尾變為n韻尾;入聲韻的塞音韻尾p、t、k消失,入聲字變為陽聲韻。三、聲調切韻與現代普通話比較:切 韻:平上去入普通話:陰陽上去中古 現代 中古清 剛、專、知 陰平濁 排、婆、同 陽平 局、毒、食 全濁急 擊清 舉、診 次濁 女、染 上聲 法 清 入聲全濁 是、被不 去聲 六、納、日 次濁中古漢語聲母《切韻》聲母各家擬音標音對照表

擬音(國際音標) 拼音
聲母 高本漢 李方桂 王力 周法高 李榮 邵榮芬 蒲立本 董同和 潘悟雲 白一平 Stimson manti 《廣韻》字數[3]
p p p p p p p p p p b p 861
p? p? p? p? p? p? p? p? p? ph p ph 654
b? b b? b b b b b? b b bh b 1118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1109
t t t t t t t t t t d t 614
t? t? t? t? t? t? t? t? t? th t th 540
d? d d? d d d d d? d d dh d 1022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303
? ? ? ? ? ? ? ? ? tr dj t 403
?? ?? ?? ?? ?? ?? ?? ?? ?? trh tj th 309
?? ? ?? ? ? ? ? ?? ? dr djh d 482
n ? n ? n ? ? n ? nr n n 221
? ? ? ? ? ? ? ? ? ts tz tz 775
?? ?? ?? ?? ?? ?? ?? ?? ?? tsh ts ts 582
?? ? ?? ? ? ? ? ?? ? dz dz dz 547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930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224
t? t? ? t? ? ? t? ? t? tsr jr tz 233
t?? t?? ?? t?? ?? ?? t?? ?? t?? tsrh chr ts 246
d?? d? ?? d? ? ? d? ?? d? dzr jrh dz 238
? ? ? ? ? ? ? ? ? sr sr s 446
d?? d? d?? ? ? ? ? ? ? zr zr z 8
t? t? t? t? t? t? c t? t? tsy j t 590
t?? t?? t?? t?? t?? t?? c? t?? t?? tsyh ch th 240
? ? ? d? ? d? d? ? d? dzy zh d 354
? ? ? ? ? ? ? ? ? sy sh x 324
d?? d? d?? ? d? ? ? d?? ? zy jh j 78
?? ?? ?? ? ? ?? ? ? ? ny nj n 403
k k k k k k k k k k g k 2029
谿 k? k? k? k? k? k? k? k? k? kh k kh 1071
g g? g g g g g g? g g gh g 716
? ? ? ? ? ? ? ? ? ng ng ng 830
? ? (無) ? ? ? ? ? ? ? q q 1365
x x x x x x h x h x x h 1112
? ? ? ? ? ? ? ? ? h h g 1312
(無) (無) ? j ? ? ? ? ? h h gh 335
(無) j j (無) (無) (無) j (無) j y (無) gh 966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1735

這個聲母系統的突出特點是存在濁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餘兩套(送氣和不送氣)清的塞音或塞擦音構成了三組對立的格局。(如幫p、滂p?、並b)其次是只有雙唇音p、p?、b,沒有唇齒擦音f。有些學者[1]認為知徹澄娘可以併入端透定泥可以併入。對於俟母一些學者[2]認為其在洛陽方言中存在,而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

《切韻》韻母各家擬音標音對照表

切韻韻目 高本漢 李榮 王力 蒲立本 白一平 陳以信
金陵音 洛陽音
歌一等開 ɑ ɑ ɑ a a ɑ ?
戈三等開 i?ɑ ǐɑ ?a ja ɑ ?
戈一等合 wa wa w?
戈三等合 i?wɑ iuɑ ǐuɑ ua jwa w?
麻二等開 a a a a? ? ? ?
麻三等開 i?a ia ǐa ia j? j? j?
麻二等合 wa ua ǐwa wa? w? w? w?
模一等合 uo o u ? u u ?
魚三等合 i?wo i? ǐo ??? jo ? ?
虞三等合 i?u io ǐu u?? ju ? ?
咍一等開 ɑ?i ?i ?i ?j oj ?j ?j
泰一等開 ɑi ɑi ɑi aj aj ɑj ?j
皆二等開 ?i ?i ?i ??j ?j ɑj ?j
佳二等開 ai ? ai a?j ?? ? ?j
夬二等開 ai ai ?i a?j(s) ?j ?j ?j
祭三等開 i??i i?i /j?i ǐ?i iaj /jiaj jej /jiej ej /jej ej /jej
廢三等開 i??i i?i ǐ?i ?aj joj ?j ?j
齊四等開 iei ei iei ?j ej ?j ?j
灰一等合 uɑ?i u?i u?i w?j woj ?j ?j
泰一等合 wɑi uɑi uɑi waj waj wɑj w?j
皆二等合 w?i u?i w?i w??j w?j wɑj w?j
佳二等合 wai u? wai wa?j w?? w? w?j
夬二等合 wai uai w?i wa?j(s) w?j w?j w?j
祭三等合 i?w?i iu?i /ju?i ǐw?i wiaj /jwiaj jwej /jwiej wej /wjej wej /wjej
廢三等合 i?w?i iu?i ǐw?i uaj jwoj w?j w?j
齊四等合 iwei uei iwei w?j wej w?j w?j
支三等開 ie /je ǐe i?? /ji?? je /jie e /je i /ji
脂三等開 i i /ji i i /ji ij /jij i /ji i /ji
之三等開 i i? ǐ? ? i i e
微三等開 ěi i?i ǐ?i ?j j?j yj yj
支三等合 wiě iue /jue ǐwe wi?? /jwi?? jwe /jwie we /wje wi /wji
脂三等合 wi ui /jui wi wi /jwi wij /jwij wi /wji wi /wji
微三等合 wěi iu?i ǐw?i uj jw?j wyj wyj
豪一等開 ɑu ɑu ɑu aw aw ɑw ?w
餚二等開 au au au a?w ?w ?w ?w
宵三等開 i?w?u i?u /j?u ǐ?u iaw jew /jiew ew /jew ew /jew
蕭四等開 ieu eu ieu ?w ew ?w ?w
侯一等開 ??u u ?u ?w uw ? u
尤三等開 i??u iu ǐ?u uw juw y y
幽三等開 i??u i?u i?u jiw jiw iw iw
覃一等開 ɑ?m ?m ?m ?m om ?m ?m
談一等開 ɑm ɑm ɑm am am ɑm ?m
咸二等開 ?m ?m ?m ??m ?m ?m ?m
銜二等開 am am am a?m ?m ?m ?m
鹽三等開 i??m i?m /j?m ǐ?m iam jem ?m ?m
嚴三等開 i??m i?m ǐ?m ?am j?m em /jem em /jem
添四等開 iem em iem ?m em ?m ?m
凡三等合 i?w?m iu?m ǐw?m uam jwom ?m ?m
侵三等開 i??m i?m /j?m ǐ?m im /jim im /jim im /jim im /jim
寒一等開 ɑn ɑn ɑn an an ɑn ?n
山二等開 ?n ?n ?n ??n ?n ?n ?
刪二等開 an an an a?n ?n ?n ?n
仙三等開 i??n i?n /j?n ǐ?n ian jen /jien en /jen en /jen
元三等開 i??n i?n ǐ?n ?an jon ?n ?n
先四等開 ien en ien ?n en ?n ?n
桓一等合 uɑn uɑn uɑn wan wan wɑn w?n
山二等合 w?n u?n w?n w??n w?n w?n w?n
刪二等合 wan uan wan wa?n w?n w?n w?n
仙三等合 i?w?n iu?n /ju?n ǐw?n wian jwen /jwien wen /wjen wen /wjen
元三等合 i?w?n iu?n ǐw?n uan jwon w?n w?n
先四等合 iwen uen iwen w?n wen w?n w?n
痕一等開 ?n ?n ?n ?n on ?n ?n
真三等開 i??n i?n /j?n ǐ?n in /jin in /jin in /jin in /jin
欣三等開 i??n i?n ǐ?n ?n j?n in yn
魂一等合 u??n u?n u?n w?n won ?n ?n
真三等合 i??n iu?n /j?n ǐ?n in /jin in /jin in /jin in /jin
諄三等合 i?w?n iu?n ǐw?n win win win win
文三等合 i?u?n iu?n ǐu?n un jun yn yn
唐一等開 ɑng ɑ? ɑ? a? ang ɑ? ??
陽三等開 i?ang ia? ǐa? ?a? jang ?? ??
唐一等合 wɑng uɑ? uɑ? wa? wang wɑ? w??
陽三等合 i?wang iua? ǐwa? ua? jwang w?? w??
江二等開 ?ng ?? ?? a?w? ?wng ?? ??
登一等開 ?ng ?? ?? ?? ong o? o?
蒸三等開 i??ng i?? ǐ?? i? ing i? i?
登一等合 w?ng u?? u?? w?? wong wo? wo?
蒸三等合 i?w?ng iu?? ǐw?? wi? wing wi? wi?
庚二等開 ?ng ?? ?? a?j? ?ng ?? ??
耕二等開 ?ng ?? ?? ??j? ?ng ?? ??
庚三等開 i??ng i?? ǐ?? iaj? j?ng e? j??
清三等開 i???ng i?? ǐ?? iaj? /jiaj? jeng /jieng e? /je? e? /je?
青四等開 ieng e? ie? ?j? eng ?? ??
庚二等合 w?ng u?? w?? wa?j? w?ng w?? w??
耕二等合 w?ng u?? w?? w??j? w?ng w?? w??
庚三等合 i?w?ng iu?? ǐw?? wiaj? jw?ng we? wj??
清三等合 i?w?ng iu?? ǐw?? wiaj? /jwiaj? jweng /jwieng we? /wje? we? /wje?
青四等合 iweng ue? iwe? w?j? weng w?? w??
東一等合 ung u? u? ?w? uwng ?? uwng
冬一等合 uong o? uo? aw? owng u? u?
東三等合 iung iu? ǐu? uw? juwng y? y?
鍾三等合 i?wong io? ǐwo? uaw? jowng ?? ??

推薦閱讀:

「給力」原來是日本詞!救救漢語!
原來漢語中這些詞都源於佛教
形容老了都還學習的成語有哪些?
我要瞎扯了,大家來圍觀!
「六書說」在甲骨文時期就已形成!

TAG:漢語 | 發展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