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政府的日子真的緊了嗎?

財識網作者:胡家源 在「過緊日子」成為當下焦點話題之際,公眾似乎更應該關注政府怎麼花錢。日前公布的中央部門2012年決算顯示,中央層面的「三公經費」僅有74.25億元,比預算數減少5.59億元,超過九成的部門「三公經費」支出減少,只有國家發改委、保監會等個別部委支出有所增加。這份成績單提早兌現了財政部要求今年中央國家機關一般性支出壓縮5%的承諾,我們該為此給出掌聲嗎?  且慢,讓我們來看看細節。因公出國(境)費是少了,不過一些部委的各種境外培訓、業務調研項目卻多了,僅商務部這幾項合計就高達1367萬多元,超過其因公出國(境)費用的四分之一;公務接待費也少了,不過一些部委卻多了項前所未有的外事接待費,比如司法部公務接待費112.84萬元,外事接待費卻多達115萬元;公車購置運行費也少了,一些部委的公務用車保有量卻多了,比如中國氣象局今年比去年無端多出1000多輛車,且不做任何說明。  雖然這只是幾個極端的例子,卻給未來埋下了隱患。公眾有理由質疑,我們當下看到的「三公經費」數據還是真實可信的嗎?相關部門對公開「三公經費」的承諾履行還是真心誠意的嗎?  客觀地說,從三年前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到現在「爭先恐後曬三公」,中國的預算民主已經行進在正確的軌道上了。以往這些被視為「國家機密」的政府預決算數據,都只是在每年全國人大會議上向代表公開,即便這樣,數百頁的政府賬本也只允許代表粗看一眼,便被迅速收走,遑論對社會公眾的信息透明。一些部門和地方的預算甚至隱藏著不少「花招」,比如被視為國家機動資金的「口袋預算」,還有難以言表卻數額巨大的「其他支出」。  近些年來,「普遍的機密」逐漸成為「個別的例外」。中央要求建立公開、透明、規範、完整的預算體制,首當其衝便是對政府預算賬本的公開,畢竟政府預算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知道自己的錢是怎麼花的,是納稅人享有的基本權利。部門預算制度的建立,對「三公經費」的按時公布,以及對公布細節指標的逐步明確,正是對中央要求和輿論呼聲的積極響應。不過,這種響應似乎總是比公眾期望的節奏要慢半拍。  慢半拍的理由,一方面是以往部門行事的規則和程序受到了擾亂,一時難以適應;另一方面也在於此前暗箱操作的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盤根錯節,短期內難以割捨。  2007年出台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早就對中央行政機關、縣以上政府以及縣、區、鄉鎮等各級政府的信息公開,設立了分門別類、層次分明的公開標準和項目要求。而且,越是基層的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越高,要求披露的項目也越具體。但現實的情況剛好相反,中央部門的預算公開越來越具體詳細,三公經費的壓縮也初見成效,但到了地方政府層面,卻語焉不詳,僅有10幾個省區寥寥響應,尤其是涉及鄉鎮層面的「三公經費」公開,至今仍不見蹤影。  地方政府花錢的手不能有所限制,「過緊日子」的想法只能是一廂情願罷了。再加上年中已至,又到了「跑部錢進」的時節,地方政府已經開始盯著中央財政那隻撒錢的手,不少大員紛紛入京「哭窮」,此時若任由財政資金在地方被「跑冒滴漏」,而不加以限制,則無異於中央省錢給地方花,全國人民省錢給少數官員花,這顯然是非常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李克強總理前不久提出了激活「財政存量資金」的概念,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財政績效管理的制度,正是要給中央各部門和地方政府設定「政府花錢」的原則,以及對花錢效率的評價體系,總得來說,就是首先把政府花錢的權力關進籠子里,這也是對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合理的政府管理體制和財政預算體制的一次倒逼改革,也是簡政放權的政府機構改革在預算領域的一次演練。  而演練能否成功的前提是,政府預算是否做到了公開、透明、規範、完整。其中,公開是第一要務,因為一份缺乏民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預算賬本,從法理角度來看,是不成立和無效力的。
推薦閱讀:

唐朝的三省六部相當於現在的哪些職能部門?
為什麼部分政府不願予民間慈善組織的成立以便利?
政府培養民眾反日觀念的目的是什麼?
如何看待國家工商總局首度披露的 2014 年《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
大家覺得公園不允許狗進入合理嗎?

TAG: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