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博物館館長親述:真實的盜墓賊可比「摸金校尉」牛多了... |庫叔說
近幾年,盜墓題材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大量問世,這個有著上千年歷史、長期不見天日的「灰色職業」,居然成了熱議話題。
有趣的是,大家想當然地把「盜墓」倆字跟考古聯繫在了一起。
考古學專業師生大呼「躺槍」:我堂堂的一門現代科學,怎麼就跟盜墓扯到一起了?!
那麼,盜墓與考古的差異在哪裡?《盜墓筆記》所描述的「盜墓」與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盜墓又有多大距離?文物的內涵在哪裡?
問題很多,知名文物研究學者閻焰先生作客本期「庫叔說」,為大家揭開考古與盜墓的神秘面紗。
對於流失在海外的中國文物,他說:中國文物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甚至在外太空,它永遠都是中國的——它的中國基因是抹不掉的,這是根本。
嘉賓| 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
主持| 瞭望智庫武君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洛陽鏟實際上是「土壤探針」
瞭望智庫:真實的盜墓和電影一樣那麼精彩刺激嗎?
閻焰:盜墓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只不過到了今天才被普遍認知。現在,大家多數是從獵奇的角度來看的。實際上,《盜墓筆記》以及大家今天理解的「盜墓」,跟真正的盜墓非常不同。
盜墓這個命題很古老。在2000年前、戰國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
中國古代不允許動祖宅(也就是所謂「陰宅」),掘墓盜墳是十惡不赦的重罪。在1949年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盜墓依舊是非常嚴重的罪行。所以,有一段時間,媒體不建議推廣這種題材的小說,我認為是對的,盜墓這個主題本身就很「灰色」。
印象最深的是我祖父重新下葬,我回洛陽老家的時候見了一些親戚。我當時就很驚奇:為什麼鄰村的三伯的狀態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們就開玩笑說:你三伯是干別的活兒的。後來我才知道,他們口中的「別的活兒」就是盜墓。他的臉很細窄,在陽光下都有灰暗的黃表紙(做白事的時候,撒的紙錢就是黃表紙做的)色,和盜墓有很大關聯。
我的祖居洛陽非常有名,除了因為它是古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盜墓。我們今天考古發掘用到的一樣很重要的工具——洛陽鏟,就出自這裡。現在到河南洛陽去旅遊,在小街道還能看到有賣洛陽鏟的。這個最早就是盜墓人發明的,隨後,考古隊的技工在做探墓時也用到它。
洛陽鏟是一個半月形的鐵鏟,它的桿一般2米左右,最長可以到3米,打洞深度能達到15米乃至更深,因為最後面可以栓上一根繩子。
這是門手藝,一般人很難做到,它要求探測的師傅手腕的力度要非常強——他要靠手腕的運動確保鐵鏟進入洞以後直線鑽到地下,然後用繩子把這個桿提出來,看上面15到20公分左右的土壤的變化。然後,根據土壤的變化,確認下面是否有墓葬或者前人生活過的痕迹:
一種是「生土」,指從來沒有被人動過的土;另一種是「擾土」,指有人動過的土;墓葬的土是有規則的,它有五花土、青膏泥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洛陽鏟是「土壤探針」。
民國以前,盜墓人有個比較文氣的名字叫「土夫子」,就是因為他們對土壤很熟悉,和那些盜墓小說里講的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我以前看過大量的發掘簡報(主要詳細記錄墓葬發掘的過程),再加上我參觀墓地的經歷,從中發現了一個很奇異的現象:所有被盜過的墓葬中,盜墓賊打的盜洞都非常精準——不是打在甬道上面,就是打在墓門(封門石)門口,更有甚者就直接打在墓室的主頂,就像從外邊把吊頂天花板打穿直接進入卧室。
2
考古是為了保護文物和還原歷史
瞭望智庫:盜墓者和考古者是否有一定重合?
閻焰:考古是一門很純正的科學。
首先,它是通過還原歷史來判定歷史信息的一種手段。
唐代沒有錄像機也沒有錄音機,沒什麼聲影資料留下,僅從歷史書上,你未必能夠了解真正的上官婉兒。但是,如果你挖到了上官婉兒的墓葬,你不僅可以閱讀裡面墓誌和器物去了解她的生平,還可以從整個墓葬結構來確認這個人的處境。
第二,可以通過判定那個時間段的器物變化,整合信息,呈現出一個立體的朝代,比錄像機錄下的更真實。
文物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除去偽裝、使真正的歷史浮出水面。考古最大的樂趣就是:你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歷史,通過器物感受別人不能感受到的歷史。
另外,文物是文化的遺留物,說得再俗一點,它只是時光留下的痕迹。比如,今天我們在這個屋子裡面的陳設,在一千年後,這個屋子裡的東西都是文物。可能今天咱們坐的這個皮凳子在北京城有成千上萬把,再過500年以後,這個凳子可能僅有一把,那就非常珍貴,就是文物。
現在,按國家規定,基本上不允許主動發掘墓葬,但是很多人不清楚這個狀況,也沒有文物保護的概念。
比如,剛建國以後,根據很多學者當時提的提議,國務院允許發掘帝陵。但是,很多文物(尤其是絲綢類)被發掘出來後,在當年的科技條件下,不能得到良好的保護。後來,這墓葬又遭受了不少二次破壞,萬曆的屍首、朱漆的龍棺等都被破壞了。為了保護文物,定陵發掘後沒多久,周總理專門簽字禁止主動發掘墓葬,尤其是帝陵。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考古發掘的陵墓,絕大多數是被動發掘的。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才會進行考古發掘呢?
考古工作者會對被破壞或被盜挖的墓葬進行保護性發掘;在大規模基礎工程建設之前,考古工作者要進行文物勘探,在勘探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大量遺迹。
3
「甥舅結構」盜墓最安全
盜墓則是主動進行的。盜墓者根據一些坊間流傳的故事,進行有針對性的勘察,目的是獲得墓葬裡面的貴重物品,尤其是古董和金銀細軟。
其實,考古有好多基本原則,只是不為人所熟知。而且,考古也沒有那麼多的神怪套路,不是一挖開下去以後就有一個秘密甬道,順著它可以一直爬到棺材前,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只有盜墓人打的盜洞,可以進到墓室,並且很多墓室都是坍塌的。
因為年代早,早期墓室基本已經被土掩埋了,只有依靠新的考古手段——我們稱為「大揭頂」:要把整個墓葬打開,取出所有原來的回填土,才能看到原始的墓葬形制。否則,進去以後,通道、門廊、門楣早都已經被土壤遮蓋,只是一個填滿土的「空腔」。
還有,現在盜墓故事經常講父子或兄弟結夥或者因為利益而組織隊伍去盜墓,這些都不可靠。盜墓的隊伍基本上都是兩人制的,多人組合的很少。
實際上,在文獻里,盜墓只有「甥舅結構」。這個結構最緊密、最安全,不容易出事。
為什麼呢?說起來也挺有意思,因為假如外甥在上面,他就一定要把舅舅拉上來,否則他回家沒法跟他母親交代。同理,假如外甥下去了,舅舅在上面,也得把外甥拉上來。否則,他沒有辦法跟他姐妹交代。因此,安全係數最高。
瞭望智庫:盜墓是不是對於墓葬的破壞程度比較大?
閻焰:沒有見過原始墓葬和發掘現場,就體會不到盜墓的破壞力有多大。
首先,盜墓對於文物的破壞很大。
盜墓人只取走黃金、白銀、五朱玉、青銅等他認為值錢的東西,像石棺床、壁畫、券磚這些都破壞了。他們基本上把墓葬挖成了土洞,因為要把裡邊所有痕迹都抹去。
打個比方,盜墓就像一個人進到一個瓜田裡,拿勺子把每個西瓜挖開一個小口,只取走瓜瓤,這一地的西瓜就全被糟蹋了。
例如,息王李建成的墓誌被盜出墓穴後,在社會市場上流散,後來才被西安市文物局追繳回來。但是,整個墓誌無法確認,總共大概只殘存50個字左右,對於唐史研究工作來說,真的非常可惜!
還有,在長安東也發現了一個高等級墓葬,遺憾的是墓誌被盜走了,器物還散存了一點。兩邊俑道上有長長的壁畫,今天應該很難找到比它更高級、更漂亮的隋代壁畫。壁畫上有14支戟,我們懷疑墓主是楊廣的哥哥楊素。但是由於沒有墓誌,我們沒辦法判定他是誰。
第二,盜墓還加劇了文物甄別的難度。
文物一旦分散到社會上,甄別文物的年代和真偽就變得非常困難,給後人造成了很多困擾。
比如,當年東北的地攤上賣過很多故宮流出的東西,有真有假。專業學者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甄別,才使很多國寶級文物得以重返故宮。
專業學者也要增強對於流散文物的的甄別力,不是我挖出了這個東西才認識它,不挖就不認得——我們考古發掘的文物是有限的,考古發掘出的文物數量只佔到盜墓的萬分之幾。
4
盜墓人的眼睛就像無人機攝像頭
瞭望智庫:小說、影視劇里展示的盜墓賊都精通墓葬選址,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閻焰: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生在蘇杭,葬在北邙」,說的是人生至高追求。我家就在邙嶺(北邙就是邙山,我們稱為邙嶺)腳下,那裡堆疊了歷朝歷代一層層的墳墓,墓葬多到「無卧牛之地」,意思是邙嶺上面連卧一頭牛的地方都沒有,全都是墳。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首先,洛陽緊鄰黃河,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古都,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結構中非常重要,經過歷代的王朝更迭,很多貴宦都葬在這裡。我們家地名叫孟津,也叫「盟」,因周武王伐紂時在此立盟立誓而得名,立完誓以後,他們過了黃河。
其次,山南水北為陽,北邙的位置正處於陽,而墓葬均以陽為好。
墓葬的選址有許多講究,盜墓人精通此道才能挖到東西。
近幾年,無人機非常發達,它可以獲得很多特殊的信息,包括我們肉眼看不出來的地表風貌變化。通過無人機拍攝,我們可以看到道路、城市結構、城牆、遺迹。這個地方只要有人動過,它的土壤是不一樣的,從天上看一目了然。
盜墓人有無人機攝像頭一樣的眼睛,站在地面上就能確認天上、地下的信息!
這是他們多年實操養成的視覺習慣,根據這個地方本來的地脈來判斷是否有墓葬。有個成語叫來龍去脈,所有的地脈走向是天然的,不會被阻隔,一旦被阻隔,就可以判定這個地方有人動過。
舉個例子,一馬平川的地方突然出現一個很高的土台,我們不以為意,而盜墓人看到就會有反應:這個地方為什麼會出現土台?然後,他們可能會去請教鄰居街坊,以獲得更多信息。
之後,盜墓人會根據地脈的變化、從街坊那裡獲得的信息以及「土壤探針」洛陽鏟來判斷地下墓葬是否存在。
盜墓人甚至可以根據地表的植物變化確認下面埋的是男人還是女人!比《盜墓筆記》中說的更厲害。
5
2000年來,30%以上的GDP都入土了
瞭望智庫:小說里描寫了古代官方組織的盜墓,這是真的嗎?
閻焰:中國人把死亡看得很重,所以把很多財富掩埋在墓室中。商周秦漢入葬的東西,很多是主人生前最珍愛的日用品,非常珍貴。
我估計,延續2000年的王朝之中,大概30%以上的GDP都入土了。
古代的盜墓分兩種:一種是私盜,就是個人去盜墓的;另一種是官盜,如小說里的「摸金校尉」。
曹魏時,政府曾派專人發掘大型皇陵地冢,以獲取貴重的物資或者黃金。
我們看海昏侯墓葬的狀態,就知道在曹魏時為什麼會有軍隊去發掘——裡邊的黃金儲量非常大。
海昏侯墓葬的情況並不是個案。漢代有很多親王和同姓王,墓室里埋藏的都是當時流通的五銖錢,和大量的金幣、金餅、馬蹄金、金板等,拿出來就可以直接使用。
曹魏當時設立的這些官盜機構,每打開一個墓室,跟搶了一個金庫沒什麼差別。
瞭望智庫:現在,文物收藏非常火爆。在您開始收集文物的時候也是這樣嗎?
閻焰:那個時候,文物都是廢舊物資,能看到文物的地方不是博物館,而是垃圾回收站:一卡車一卡車的線裝書拉到打漿廠里,軟化成漿水,重新再做成衛生紙。
多年之後,我再看到那個顏色的衛生紙,拿著都發抖——那是人類歷史上最貴的擦屁股紙!你用的可能就是宋版書的紙漿。
戰爭時期,日本人也把他們的大佛、大廟、大鐘砸碎,用作生產子彈的原料。
日本人有大量攜帶金屬鑄幣的習慣,他們的錢幣大小不等,有鎳、黃銅、紅銅等,幣值也不同。
根據我的調查,日本平均一個人身上大概攜帶150克左右的金屬硬幣。
日本有1億多人口,用150g乘以人口就知道,那是多大的數字!日本每台自動販售機都是金屬分揀器。
所以,日本基本上可以在3天之內,分解全境的地表貴金屬,得到成千上萬噸的戰略物資!
現在你去日本、拿到日本銅幣的時候,就可以想像一下,日本人多有心機!
6
沒有中國文物的博物館一定不是世界級
瞭望智庫:近代以來存在著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狀況,您怎麼看?
閻焰:中國文物是怎樣流失到海外呢?除了列強掠奪、盜掘、侵佔之外,商業性購買也是很大的一部分,還包括再早一些時候的饋贈和(使臣等)攜帶的等等。
中國的國際貿易從漢代以來就有,到唐代非常發達,外國人買了很多中國的絲綢和和陶瓷。比如,日本的正倉院里珍貴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唐代的。
從1911年到1949年,在華的所謂外國「文化人」,很多都在中國買了一些不該買的文物。
現在,可以說,只要是有名的博物館,就不可能沒有中國文物。換言之,沒有中國文物的博物館就一定不是世界級的博物館。
無論在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還是日本東京國立、法國吉美,中國文物都享受著最高級別的尊重。
「旅法華人三傑」之一的國際油畫大師趙無極,早年到法國是為了追求西方藝術。那時,他認為,西方什麼都比中國的好。到了法國,在他走進一家地方博物館的一霎那,才意識到自己的故土那麼偉大,原來中國人早已經達到如此之高的藝術境界。
在那個時間段,趙無極畫了很多青銅器上的銅銹和甲骨文的變體,即西方美術評論家眼中的「黑森林」系列。這是他一生少有的幾個藝術創作高峰之一。
很多西方人也奇怪:為什麼中國文物都那麼精美?
道理很簡單,因為距離太遠,外國人只能把最珍貴、最精美的文物帶走,這樣機會成本才最高。一般文物他不會千里迢迢帶回國的。
所以,在西方博物館裡看到的一定是中國文物的精華,很多中國大陸都沒有。
我認為,中國文物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甚至在外太空,它永遠都是中國的——它的中國基因是抹不掉的,這是根本。
所以,我們要好好研究中國文物,用文物來講好中國故事。
瞭望智庫:我們製造陶瓷的技術是被外國人竊取回國的嗎?
閻焰:西方獲得陶瓷技術是在清代早期,一個叫殷弘緒的法國傳教士到了景德鎮,用間諜的手段竊取了我們製造瓷器的工藝。
今天西方世界特別講究知識產權。但是,講老實話,西方世界的知識產權確立只有百年光景,中國人的智力創造有幾千年了。
以前的知識產權,誰給我們付費呢?要是全世界給中國人教造紙術和養蠶繅絲的專利費,那得多少錢!
閻焰館長特別推薦:
《灰色遊戲:藝術品投資的金融邏輯》
[英] 梅蘭妮·格莉絲 著
中信出版集團
針對收藏家和投資者的投資指南
理解藝術品的價值與投資潛力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任編輯: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李秉宣
推薦閱讀:
※盜墓賊都恨漢文帝,他曾頒布過一道聖旨,成了砸土相公飯碗的魔咒
※海昏侯墓盜墓案是如何偵破的?
※為什麼《鬼吹燈》當初沒有取名叫《盜墓xx》
※入埃及記(十五)守墓人與盜墓人
※中國歷史上這四座古墓,讓盜墓者都懼怕萬分,不敢去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