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然之道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道家推崇「自然之道」。老子最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望人們將「自然之道」作為人生的理想信念和實踐指導。莊子繼承老子的自然之道,把宇宙人生的本根交付給自然而然、素樸真率、天性自在的自然之道。莊子大量論說了自然之道的內涵,個體人生修鍊自然之道的方法,自然之道在技藝實踐和人生生活中的具體呈現,以及在人生和藝術上的審美價值取向等。在老莊「自然之道」哲學中孕育出來的文藝學、美學思想對中國古代、現當代文藝審美實踐活動和理論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莊子,他提出的體道修道論思想、技藝創造活動的典型案例,以及「天籟」「天樂」觀等,都是「自然之道」的具體演繹,深刻揭示出文藝創造活動的玄機奧理。在弘揚優秀傳統文藝思想的當下,莊子「自然之道」文藝思想有哪些最值得我們繼承發揚卻又被相對忽視了的地方呢?我看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引起關注。

其一,道藝合一:自然之道在文藝上的自由創造規律。

莊子在《大宗師》篇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世俗社會之人因為被禮樂教化和實用功利思想長期熏染,故嗜欲深重,難以深刻體認自然天道的客觀規律和價值取向。因此,要想讓從世俗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人們擺脫凡心俗性,認識到物我齊一、天人和合的自然之道,就必須通過「心齋」「坐忘」「喪我」等虛靜洗心的修鍊,才能換位觀照,以物觀物,充分認識外事外物的自然本性,進而將自我融入對象中去,「以人合天」,從而獲得物化的道境。為了將體道修道的過程、方法、目的講述得具體生動,莊子講了很多寓言故事。比如庖丁,他作為一位解牛的工匠,已然進入到了一種修道的境界,靜觀牛的構造,瞭然於心,再順任自然、遊刃有餘而解牛。庖丁的技藝來自他對自然天道的體認,他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當修道者達到了化境,他所從事的技藝活動就在「以人合天」的修鍊中成了「以天合天」,人工技藝則變成了天工技藝。「佝僂者承蜩」「呂梁丈夫涉水」「梓慶削木為鐻」等寓言故事,都表達出同一道理:技藝創造就是修養道性,道與藝是合一的。這就是「以人合天」「以天合天」的自由創造。

道藝合一的藝術創造活動,要求創作主體長久地虛靜身心、靜觀體驗、掌握某種技藝活動的客觀規律,把自我全身心投入到對象中去,達到與物同化的境地,在這樣的境域中才能遊刃有餘地創造出神入化、自然天成的化工技藝。其間蘊含有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美學所指稱的合目的與合規律相統一的自由創造性。只有創作主體熱愛某項技藝或文藝活動,即合目的,他才會身心愉悅地全神貫注於某項文藝創造活動。今天,我們弘揚敬業精神、工匠精神也好,弘揚文藝家超然脫俗的藝術創造也好,都應該弘揚莊子「道藝合一」的藝術創造精神。「道藝合一」不僅適用於工匠的技藝創造活動,更適合於文藝的自由創造活動。真正的文學藝術家應該從世俗社會慾望功利和成敗得失等深重的嗜欲中超脫出來,才能擺脫藝術過分世俗化、功利化、市場化的價值取向,以虛靜觀道之心體認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藝術自身的特性,以一顆赤誠之心將自我的人生全面融入某種技藝和藝術的創造中去,回歸「道藝合一」的藝術創造本體,才能創造出超凡脫俗的純粹藝術品。

其二,樸素之美:自然之道在文藝活動中的審美價值觀。

自然之道強調的核心價值是「真」,尤其是「樸素」之「真」。人本身就是自然造化的一分子,因而人的一切身心本性都應該是天道的組成部分。然而,人與天的不同在於,人除了天性外還有社會性存在,尤其是人有貪慾奢情,更有智慧。於是,那些將智慧用在不斷滿足自我貪慾奢情上來的人,放縱奢情,貪婪無度;各種巧智機心興作,社會上就會滋生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等等醜惡的行為,人性的惡就會滋生蔓延;純樸率真、少私寡慾、安貧樂道、誠信友善之美好人性就會遭到摧殘。所以,老子希望人們保住「嬰兒」般的天然本性,莊子告誡人們回歸天真樸素的自然本性。《馬蹄》篇說:「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這是強調以樸素的天性為倫理價值依憑。《天道》篇又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崇尚樸素而又率真的天性之美,不僅是莊子對人性的倫理價值追求,也是他對技藝和文藝的審美價值訴求。

對於技藝和藝術創造而言,都應該清除貪慾與奢情,滌除機心巧智,遺忘功利得失,以赤子之心靜觀宇宙人生萬象,從中把握到自然天道的本性存在,以一顆無私、無執、無待、無偏、無恃、無累、無欲的「無我」(忘我)之心鏡照宇宙人生,才能把握到道性宇宙和道性人生的真美境界。莊子講的各種技藝活動都旨在追求樸素之美。他推崇的「天籟」「天樂」,就是合乎自然之道本性的聲音和音樂。「天籟」無論出自天還是人,都是自然之道的聲音,出自人是「以人合天」,出自天是「以天合天」,它們都是天籟之聲。「天樂」即是彰顯自然之道的音樂。遵照自然之道的客觀規律從事文藝的審美創造,就不至於將人的貪慾奢情、炫富斗闊和機心巧智等違背「素樸之美」的人事作為肯定的對象予以美化,扭轉文藝感官化、享樂化、時尚化等傾向。

其三,天地情懷:自然之道在文藝創造上的理想境界。

莊子在《知北游》篇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間萬事萬物中都蘊藏著法則和規律,這就是天地的大美,聖人應「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宇宙人生萬象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規律與法則,我們應該走進這個宇宙大化流行的生機勃勃的世界,虛靜身心以觀照,從天地自然中體認生命的真諦。《在宥》篇說:「無己,惡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這是說,世俗社會的人們普遍是以「私我」看待外物,故滿眼都是對自我有用無用或有害的事物,只有那些融入自然之道的人,才能以「無我」之心看待世界,他們才能真正以天地為友,遊走或神遊於天地之間,將自我融入這個生死交替、周流不息的宇宙大化中,感悟天地情懷,書寫天地境界。中國古代詩文、繪畫、音樂、建築等藝術中那種普遍性的天地情懷的書寫以及天地境界的生成,主要也是源自莊子。人生的情懷有個體人生的生命情懷、社會道德的家國情懷、融入自然的天地情懷等,不同情懷錶現在藝術中就生成了不同的境界,而且直接對應馮友蘭先生所概括的人生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此境之人對自我人生有最深最全的覺解,他能認識到宇宙的大全,並將個體人生託付給宇宙的大全,從而獲得宇宙精神的生命家園。天地境界也是「以人合天」「以天合天」的境界。

這種代表中國傳統文藝最高境界的天地情懷與天地境界,正是西方古代、近代文藝所缺少的精神特性,它是東方民族古代文藝特有的高貴品質,是從「天人相分」走向「天人相和」的優秀藝術傳統,也是一種具有現代文化價值的精神引領。西方自現代性的生態文藝興起後,才逐步興起這種「天人相和」的文化價值觀和文藝審美觀。然而,西方文藝中的生態美意識與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以人合天」「以天合天」的天地情懷和天地境界仍然大有區別,因為,他們的生態中心主義實則是另一種版本的人類中心主義,他們仍然無法遏制人類的貪慾與奢情,也就難以真正引導人們追求自然素樸的人生境界。因此,我們今天的文藝應該弘揚書寫天地情懷、營造天地境界的優秀傳統,在儒家文藝所開闢出來的道德境界之上再造一片天地境界的精神高地,為和諧中國、美麗中國的文化建設作出切實的貢獻。

(作者:胡立新,系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委任隨物化,任真反自然—湖山
日本為什麼要捕鯨?
八字制衡宜順應自然時令
自然命理學的理論體系
2010年大自然的暗示:九宮飛星與趨吉避凶解密

TAG: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