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外移民,走得越遠待遇越好

  葉詩文破紀錄卻被質疑;陳一冰完美表現只拿銀牌;孫楊並列亞軍國旗竟屈居韓國之下;自行車項目中國獲得金牌又被取消;乒乓球女單決賽丁寧被裁判嚴苛判罰;女羽銅牌爭奪戰汪鑫要求擦拭地板上的汗水遭裁判拒絕………

  很多中國人怒了,認為奧運會上中國受到了西方歧視。據說人人網上的中國留學生都不再曬旅遊照了,改為轉發「西方見不得中國崛起」、「在美國的移民被視為下等公民」等「愛國貼」。

  中國移民在西方世界果真如此不堪嗎?在全球,中國移民又究竟受到怎樣的待遇呢?

  在東南亞,華人就是二等公民

  說到華人在國外最受歧視的地方,要屬東南亞。東南亞的大多數國家裡,華人在政治、教育、經濟等幾乎絕大多數方面都是下等公民。即便是那些經商成功者,也沒有政治地位,很難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

  在馬來西亞,上市公司股份至少30%被馬來人持有,而較大的企業基本上由馬來人所佔有。新建的加油站經營執照只發給馬來人,而新建的民宅在發售時須給馬來人7%的折扣。

  在政治上,由於華人人口幾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為了穩定政局,吸收一些華人精英入閣是馬來西亞的既定國策,不過華人一般只能擔任非要害部門的正副部長。政府鼓勵馬來人多生育,企圖以此來減少華人的數量。在教育方面,政府不資助華文學校,讓其自生自滅,華文學校的師資已經嚴重不足,但政府卻將一些馬來人教師調到華文小學,企圖以此解決國民小學師資過剩的問題。

  在印尼,其排華的激烈程度舉世聞名。蘇哈托軍人政權掌權的32年期間,實行強迫同化華人的政策,取締華文教育、華人社團和華文媒體,排華事件頻頻發生,華人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

  1998年5月,蘇哈托政府在垮台後,瓦希德總統調整了華人政策,繼任的梅加瓦蒂總統和尤多約諾總統繼續實行對華人友善的方針,華人處境有所改善。但是,華人受歧視的現象並未得到根本扭轉和糾正。至今仍有不少歷屆政府制定的歧視華人的法規條例未被撤銷,一些印尼族議員公然攻擊華人為「支那狗」,有的電台含沙射影地污衊華人。

  2006年7月,印尼政府通過了新的《國籍法》,它規定凡是在印尼出生並未接受過他國國籍的居民,將自動成為印尼公民;夫妻中只要有一方是印尼公民者,其孩子也將自動成為印尼公民。但是至今,華人辦理證件,地方官員依然要他們出示國籍證;華人學生想要進入國立大學深造,或想要在政府機關、軍隊和員警等晉陞職位,依然希望渺茫。

  在西歐,中國移民靠本事吃飯

  面對人才緊缺的狀況,西歐各國政府近年來開始出台相應措施,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技術移民政策。英國的打分制、法國的新移民法、德國的新保險法及荷蘭的技術移民簽證,都以各種優惠來吸引歐盟以外的高級人才。

  成為荷蘭技術移民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此人必須在荷蘭有合法居留地位,這一政策給在荷留學的中國學生們帶來了便捷。因此,在荷蘭的中國技術移民幾乎都是近期在這裡畢業的留學生。他們在荷蘭工作,要交納當地的稅收,同時又能享受當地的福利,比如養老金、失業保險、孩子的義務教育等,與當地僱員並沒有區別。他們的收入以當地水準來衡量,可以算得上是中產階級。如果他們想把家人接到荷蘭來居住,擔保也不成問題。

  即使沒有過硬的技術,華人在西歐仍然可以自在的生活。中餐館在西歐的普及,完全不同於「麥當勞」和「肯得基」們,他們主要靠招牌賺錢。而西歐的中餐館從老闆到打工仔,幾乎全都是華人。他們在給西方各國政府提供了稅收的同時,不僅獲取了利潤,而且也獲取了西歐人極不情願奉送的就業機會。在法國,面對華人強大的就業滲透能力,在稅收和就業機會二者不可得兼的時候,法國各個地方政府鼓勵華人經營。尤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有的中餐館並不在市中心繁華處,餐館外人少車稀,但餐館內卻人頭攢動,食客如雲。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法國、德國等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依然存在較強的民族自豪感,排外的思想仍然存在。奧朗德在就任總統前就一直主張提高移民「門檻」。2000年德國推出了針對引進非歐盟國家IT人才的「IT綠卡」。然而2000年年初開始發放的2萬張綠卡,到年底才勉強發出去4000張。這張只有5年居留有效期的綠卡門檻很高,其中一條需要申請者的年薪最低10萬馬克(約合5萬歐元),很多僱主付不起這個價錢。

  應當承認,與華人和美國白人可以享有平起平坐的權利方面,西歐做得比美國要差一些。但相對於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國家,華人在西歐的待遇依然值得肯定。

  在美國,華裔能步入主流社會

  客觀來講,最讓中國人不滿的西方社會卻給了中國移民最平等的對待。

  去年,胡錦濤主席訪問美國,首站選擇的是華盛頓。誰將獲邀出席當天的白宮國宴成為美國媒體關注熱點。據美國媒體報道,加州奧克蘭市長關麗珍是第一個已知的獲邀者。

  關麗珍在2011年1月3日宣誓成為奧克蘭158年歷史上、美國大城市中第一位女性華裔市長,由此迅速成為熱點人物。關麗珍對獲得邀請出席晚宴「感到非常榮幸。」併當即透露說:「舊金山市長李孟賢也在獲邀名單上,他是這個城市160年來第一位華裔市長。

  在美國的華人華裔早已不像過去那樣,只說家鄉話,只吃中國飯,聚居在「唐人街」里,不關心美國的政治。現在,華人中的優秀人士,不僅在當地的大學和公司里成為技術骨幹,也越來越多地步入美國政壇,管理國家事務並且政績亮眼。

  在小布希總統執政時期,曾被任命的華裔官員多達75人,其中包括華裔高官——勞工部部長趙小蘭,國防部副部長朱思九,還有全美唯一一名華裔最高法院法官——加州最高法院法官陳惠明。同樣,奧巴馬上任後,也提名並任命了多名重要的華裔官員。總統夫人米歇爾就起用華裔「女軍師」陳遠美擔任自己的幕僚長。

  值得提及的是,美國是唯一為排華正式道過歉的國家。19世紀,大量華人湧入美國從事底層職業。到19世紀中後期,美國經濟不景氣,失業率較高,導致不少美國人認為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19世紀70年代,美國西部發生大規模排華浪潮,1882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排華法案。

  然而,今年6月18日,美國眾議院以全票通過「排華法案道歉案」,正式以立法形式向曾經排斥歧視華人的做法道歉。

  而那些對華人犯下累累罪行的「友邦」,從未道過歉。上世紀60年代,緬甸爆發排華事件,軍方人員扮作暴徒,對華人團體和家庭進行了肆意屠殺和洗劫,甚至滇緬抗日遠征軍在緬墓地也遭毀壞。上世紀70年代,柬埔寨華人受到各種驅逐、掠奪、迫害、殺戮,人口由60萬左右下降到30萬左右(一說減少了三分之二)。1977年開始,越南全國掀起排華高潮,大批華僑被驅逐出國,出境的華僑每人還需交納12兩黃金。在華僑逃亡過程中,死亡和失蹤者難以計數。

  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名單中隨便挑出哪件都比當年美國的排華嚴重得多,但是這些國家至今不道歉?

  本報綜合報道

  延展

  俄羅斯為何是許多華商的傷心地

  8月9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表示,仍要警惕遠東「鄰國居民過度擴張」,絕不允許俄境內形成外國移民聚居地。梅德韋傑夫所言劍指在遠東的近12萬中國移民。

  與生俱來的民族優越感養成了俄羅斯民族慣有的排外情緒。2009年6月,俄羅斯政府宣布將集中銷毀價值高達20億美元的中國「走私」商品,並把有幾萬華商聚集的莫斯科切爾基佐沃市場關閉。一時間俄羅斯成了華商的惡夢,「有人跳樓,有人自殺,許多人傾家當產」。

  而幾乎與此同時,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州葉特庫利區,一名中國女子正跪倒在推土機前哭泣哀求不要毀壞她的蔬菜大棚。但結果仍是「中國打工者被推土機逐出了車裡雅賓斯克州的土地」。在這裡,俄羅斯正「用非人道的方式討伐中國農民」,包括「使用重型機械,耀武揚威地把婦女趕進關犯人的車裡」。

  俄羅斯人重實利,這無可厚非。不久前,因為進口牛奶問題,俄羅斯甚至和「聯盟國家」、「鐵哥們」白俄羅斯鬧紅臉,指責白方表現「實非夥伴所為」。同樣,中俄雖是戰略合作夥伴,在對華供應天然氣問題上,雙方因為價格問題也一直無法達成協議。但這是國際市場上的平等合作,合情合理。然而,在圍繞在俄中國人創業、生活產生的種種問題上,俄方長期以來的一些表現「實非夥伴所為」。

  在俄羅斯,中國人經常被「光頭黨」毆打。任何一個華人,要想在俄羅斯做生意,不在那裡紮根三五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曾在中國駐俄機構工作過的人說,俄羅斯是一個美麗的國家,但在那裡的一些境遇有時會讓人產生一種「屈辱感」,甚至「再也不想回去」。

  近幾年來,「俄羅斯人的俄羅斯」這一口號現在在俄羅斯越來越受歡迎。 據俄羅斯媒體統計,最近幾年來,成為俄羅斯人排外心態犧牲品的外來移民的數量不斷上升。每隔幾天報紙上就會刊登一條外國人在街頭被毆的消息。

  許多專家認為,俄羅斯人的排外情緒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早在沙俄時期,隨著領土的不斷擴張,俄羅斯族作為「建立帝國的主體」,相對其他民族享受著特權,因此也產生了一種歧視其他民族的優越感。

  蘇聯時期,也有領導人宣揚俄羅斯族是蘇聯各民族中「最傑出民族和領導民族」,從而使大俄羅斯民族主義更加根深蒂固。民意調查顯示,在1989年之前,20%的俄羅斯族居民具有公開的排外意識,其中具有進攻性排外意識的人佔6%—12%。在蘇聯解體過程中,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排外情緒迅速增長,加深了民族關係危機,成為加速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蘇聯解體後,俄實行「休克療法」等一系列改革,致使政治動蕩、經濟衰退,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老百姓心理落差巨大,失落感強烈。另一方面,大批的外國商人和勞工進入俄羅斯,他們當中不少人的生活水平比普通俄羅斯的老百姓要高,這極大地刺激了俄羅斯人作為「大國居民」的自尊心,因此一些人錯誤地將自己生活水平無法提高歸咎於外國移民搶了他們的飯碗,對外國人產生非理性的仇視心理。一些專家注意到,俄羅斯排外意識隨著俄羅斯經濟和政治形勢的潮起潮落而起伏不定。


推薦閱讀:

我想去斯特拉斯堡二大的日語系就讀,進而實現移民;有什麼好建議?
你是否對「一出國,就愛國」的觀點有同感?
有哪些發展中國家真正做到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移民巴西的可行性有多大?
一家三口移民澳洲可以較好的生活嗎?

TAG:中國 | 移民 | 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