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是如何走下神壇被觀眾拋棄的?
張藝謀導演的《長城》已經突破10億票房大關,但是對於一部製作成本高達1.5億多美元的電影來說,票房達到成本的三倍,才算是回本。不計入宣發的成本,票房可能需要達到30億元。電影《長城》自上映以來,口碑兩極分化,有的影評引來了社會各方的關注,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豆瓣網評分機制」爭論。目前《長城》的豆瓣評分是5.5分,不能稱之為年度佳片。影評人與《長城》片方之間矛盾激化,也折射出市場對大導演張藝謀作品商業價值的考驗。
除了張藝謀,今年李安、馮小剛、爾冬陞、杜琪峰、王家衛、徐克等知名大導演都沒能拍出經典的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如今那些名聲顯著的大導演與新生代年輕導演作品投資回報方面的對比越來越顯著。近兩年,國產電影破10億的影片多數都是那些後輩導演的作品。是這屆觀眾不行?還是大導演集體失去話語權呢?
大導演也有口碑不好的作品
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王朝的女人·楊貴妃》、《長城》
在2002年張藝謀轉型執導商業片之前,他的很多作品代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1987年,張藝謀第一次執導的電影《紅高粱》,獲得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隨後他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征戰國際電影獎項,獲得多項電影獎項。因此,很多觀眾對張藝謀的印象是:他是一個有藝術水準的導演,與商業片導演有區別。
2002年張藝謀轉型拍攝商業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金陵十三釵》票房反響不錯,其中《英雄》、《金陵十三釵》刷新了中國電影票房紀錄。但是轉型商業大片之後,張藝謀拍出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口碑都不甚好。而最近上映的《長城》也沒能贏得觀眾的喜歡。
在社交平台上,那些認為《長城》不好看的人指出,整部影片沒有太多值得討論的藝術價值,尤其是張藝謀在影片一如既往使用那些色調、整齊劃一的團體行動。電影的敘事薄弱,情節漏洞多。有些觀眾認為電影中的美學已經過時了。
雖然《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長城》三部影片,在票房上反響還不錯,但是在影片口碑上,張藝謀多次消耗了自己大師的信用。
陳凱歌:《無極》、《搜索》、《道士下山》
陳凱歌是第五代導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經拍出《霸王別姬》,獲得戛納最佳影片獎、全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他拍的《黃土地》、《和你在一起》、《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梅蘭芳》也備受好評。但是2005年一部《無極》卻將這位名導的藝術公信力推向輿論焦點。《無極》上映後,口碑不好。有網友製作惡搞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對影片進行嘲諷,點出了影片在劇情內容上的硬傷。雖然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無聊,但是當年票房還是突破了2億元。隨後陳凱歌拍的《搜索》、《道士下山》,口碑都不甚好。
徐克:《龍門飛甲》、《七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香港導演徐克有鬼才之美稱,《英雄本色》、《黃飛鴻》、《俏女幽魂》、《青蛇》這些經典的影片,都是出自徐克之手。但是自2002年《七劍》票房慘敗之後,徐克的一系列影片口碑都大不如以往。《七劍》演員陣容強大,集齊了黎明、甄子丹、陸毅、孫紅雷、張靜初等人,內地票房僅為8345萬元,遠遠低於1.1億元的投資。近幾年徐克執導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龍門飛甲》、《女人不壞》等都反響平平。2016年上映的《三少爺的劍》也是由其監製,投資高達一億,票房也撲街了。
王家衛:《擺渡人》
2016年由王家衛監製的擺渡人《擺渡人》上映後,口碑也是兩極化,在豆瓣上的評分一度在5分之下。更有不喜歡《長城》的網友表示,看完《擺渡人》之後,感覺《長城》居然也能接受了。《擺渡人》海報上的王家衛三個字代表了電影的藝術水平,如今讓觀眾失望,也是王家衛導演爭議最多的時候。
馮小剛:《私人訂製》、《我不是潘金蓮》
在華語喜劇電影中,馮小剛的喜劇電影曾經是內地商業票房代表。賀歲檔上映的《甲方乙方》、《天下無賊》、《手機》、《不見不散》、《非誠勿擾》等都創下內地票房新紀錄。不過,自《唐山大地震》、《溫故1942》上映後,馮小剛影片也接連受到一些觀眾的質疑。到了《私人訂製》、《我不是潘金蓮》之後,馮小剛影片的口碑、票房號召力明顯在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喜劇電影新的導演漸成氣候,《泰囧》、《夏洛特的煩惱》、《捉妖記》紛紛斬獲10億以上票房,口碑也不俗。
爾冬陞:《三少爺的劍》
《新不了情》、《旺角黑夜》、《門徒》、《真心話》是爾冬陞的代表作。曾經爾冬陞憑藉《旺角黑夜》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及最佳導演獎。但是,2016年由他導演的《三少爺的劍》票房、口碑雙雙遭遇滑鐵盧。
杜琪峰:《三人行》
擅長拍警匪片的杜琪峰進入內陸市場之後,也接連出現水土不服情況,難以複製往日輝煌。《阿郎的故事》、《黑社會》、《PTU》都是其代表作品。而進入內地後拍攝的《毒戰》、《三人行》票房、口碑都一般。杜琪峰本人在採訪中也表示,現在的年輕人與以前不同,不太喜歡看現實世界的內容,而喜歡看《美人魚》、《捉妖記》這種影片。他本人也在不斷摸索和思考,怎樣才能讓更多的觀眾喜歡他的作品。
2016年,中國各大知名導演在繁榮的電影市場面前反而失去了優勢,成為人人討伐的對象。到底是為什麼呢?
大導演退休的時代到了?
中國大導演沒能拍出讓人交口稱讚的影片引來爭議,主要是觀眾接受不了導演遠離了他們已有的專業水準。馮小剛的《私人訂製》一出,讓那些原來喜歡「馮氏幽默」的人都覺得這個導演原來還是接地氣的,如今兩腳不著地;而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一出,觀眾紛紛指責影片毫無張導以往的藝術水準;同理《長城》也是如此。大導演在觀眾心中已經形成了一個評價的標準,如果他們告別過去,走向另一個方向,很可能會讓一部分觀眾失望。
為藝術還是為盈利?這也是擺在各大導演面前的問題。在新人輩出、好萊塢影片大量引進的時代,中國大導演的處境也不是那麼風光。張藝謀與老搭檔張衛平分手之後,表示他之前並不想拍《三槍拍案驚奇》這部電影,但是製片公司想賺錢,就用小瀋陽出演影片進行商業炒作,拼湊了一個劇本,這部電影缺乏文化價值,是商業催生的產物,也是他迄今為止最不滿意的作品。種種原因,讓人吃驚。
1.大導演也會失去話語權,背後是電影市場的變化
中國電影發展至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年票房持續突破400億。2016年全國總票房為457.12億元,2015年全國總票房是440億元,一直保持著增長的發展態勢。在這一過程中,大IP電影、新生代導演、資本都是影響電影市場變化的重要因素。而老一代大導演在這種市場變化中,逐漸顯示出不適應感,造成了他們作品漸漸失去了話語權。
早前,這些大導演依靠各自不同風格的作品獲得知名度、認知度,在資本為王的電影圈中,原本不同風格的大導演也都紛紛向商業電影看齊,喪失了對影片良好的掌控力。商業電影盛行,是中國電影市場資本在驅動。
早前中國電影依靠藝術電影在國外各大電影節打開知名度,提高中國電影的影響力。這些電影在國內的票房並不高,與觀眾的互動也幾乎為零。2002年張藝謀的轉型之作《英雄》一舉拿下2.5億元的票房,成為中國首個票房破億的電影,讓人們看到了內地電影市場的潛力,隨後資本、電影銀幕、作品數量都呈井噴式增長。而資本的驅動,也帶動了中國商業電影的繁榮。
與此同時,好萊塢電影湧進中國,新一代年輕導演崛起,這些都帶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變化。從1994年第一部進口分賬大片《亡命天涯》開始,中國觀眾對國外大片的熱情一直都是有增無減。中國加入WTO之後,每年進口的大片都在增加,多達50多部。《中美電影協議》的簽訂,更是讓美國進口大片的數量大幅增加。在《星球大戰》、《美國隊長》、《猩球崛起》等系列大片的刺激之下,中國觀眾對商業電影的欣賞品味、標準逐漸確立。在外國電影來勢洶洶的競爭之下,老一代導演們作品並沒有好萊塢電影的吸引力,很少能引發觀影熱潮。
面對中國快速發展的電影市場,新一代導演已經認識到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並更新了電影與觀眾關係的認識。《瘋狂的石頭》、《泰囧》、《捉妖記》、《失戀33天》等影片都顯現出新一代導演敏銳的商業意識,自覺掌控好影片風格和親民度。
在資本的驅動下,大導演們在票房上創造了中國電影的新紀錄,隨後他們也會回歸藝術電影,尋找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這種迎合與回歸之間的徘徊時常也會讓觀眾迷惑。在中國電影市場高速發展的時際,中國大導演們真的能掌控好觀眾的口味嗎?
2.名導陸續失寵,折射電影市場受眾人群變化
為何即使故事套路多,可人們還是喜歡去看《美國隊長3》等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為何馮小剛導演轉拍文藝片《溫故1942》、《我不是潘金蓮》,就不太受歡迎呢?為什麼張藝謀導演盡全力拍攝的《長城》反而引來罵聲呢?這其中是內地電影市場受眾人群的變化。
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速度放緩,迎來理性發展的轉折點,而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逐漸走向理性。其中最為明顯的特點是中國觀眾不再迷信大導演的名號而評價電影。據調查,在重度觀影用戶中,大部分是80後、90後,電影主流觀眾從一、二線城市的精英轉變為三、四、五線城市的小鎮青年。小鎮青年也逐漸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中的觀影主力軍。這意味著電影創作也會越來越去精英化,逐漸成為大眾娛樂的消費品。所以,年輕觀眾、合家歡電影、特效大片成為電影公司的重點。隨著觀眾觀影經驗越來越豐富,觀眾的觀影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多樣性的訴求會越來越突出。
這樣的轉變,對於一開始就以作品折射國人人性問題的那些大導演來說,有些突然,也有些不適應。
3.大導演自身才華也有局限性
大導演投身商業電影,無可非議。但是如果作品效果不好,便會有非議。
近些年,圍繞這些大導演作品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他們的作品質量不如以前了。張藝謀擅長色彩比例調用、大場面表現,但是在影片國際化敘事策略上有所不足,因此影片《長城》備受詬病。而徐克在特效、美術、劇本方面都有所建樹,但是在捕捉商業流行題材方面不如他人,近些年的作品內容很難激起年輕人的熱情。其他各大導演也都在各個方面有所不足,這些不足也限制了他們在電影市場的發展。
特效、大製作、喜劇、合家歡……這些流行的電影元素也逐漸出現在大導演的電影作品中。但是有些電影只注重大投入、大製作、大場面,忽視了電影內容本身,被市場淘汰。
電影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需要用高品質、高質量的作品來吸引觀眾。簡而言之,電影發展在作品數量、票房數量上達到一定程度後,就需要提高電影質量了,否則就會引起觀眾反感。
如今的電影圈,時代的風向也發生了變化。大導演會拍出口碑不好的作品,不知名的小導演也會拍出備受觀眾喜愛的影片。從抱怨「這屆觀眾不行」到觀眾敢於質疑大導演,這其中既有電影行業的發展變化,也有觀眾審美文化的變遷。時代的發展,是推陳出新的過程,也是沉澱經典的過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