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並不在繁體字里
標籤:雜談 |
文化並不在繁體字里
王童
在一次文學活動中,本人見到近來一再鼓吹恢復繁體字的王干,說起此前他在崔永元節目里就漢字演化,大肆推繁化簡一事,便問起他和蘇培成教授所爭繁簡之漢字的焦點,為何只辯論了一些不著邊際的皮毛。因此公所倡導的漢字繁體充滿文化必要繼承的論點,實在是悖文化而來的。因簡化漢字,並非是這漢字太有文化化了,而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促使許多有識之士在探究中國社會流弊的同時,覺得需從繁冗沉重的中國文化上著手,吸收引進大量西方文化、西方軍事、西方科學的精華以圖強奮發。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將柏楊稱之為的「醬缸文化」蕩滌一番,是中國進步文化人所進行的努力,漢字簡化便是這其中的一個環節,在《魯迅全集》中,讀者便可查到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所提出用羅馬字母替代漢字的激進主張。而在同一時期,面對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帶來的衝擊,我們的鄰國日本則走得更遠,喊出了脫亞入歐的聲音。誠然,這些過激的言論與主張皆因千年封建文化的積垢所致,覺得必要從根本上清理國人身上的思維頑疾---必要下猛葯才可根治。因正是在這陳腐文化的薰陶下,20萬之眾的清兵,面對1000多持槍的八國聯軍不知所措,一敗塗地後,把長矛大刀塗上廁糞覺得才可僻邪;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蒙蔽下,覺得鋪好的鐵路是妖孽,必要重新扒掉;正是在這種自以為天朝文化浩大的裝腔作勢下,甲午海戰、鴉片戰爭失敗了,割地賠款、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了。許多率先睜開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在覺得要把中國文化脫胎換骨的同時,繁複的漢字也是影響中國人科學思維的一個癥結----更何況在今天這被評論家雷達先生稱之為到處都在簡化的縮略時代,去簡就繁是不是在自找不自在。
一些人在提出恢復繁體字所強調的理由,便是恢復中國文化云云,這裡面有長年用繁體字的港澳台同胞,習慣為之,強調所用,不足為怪。另一些文化素質本來就不怎麼樣、想必也寫不了幾個繁體字的演藝圈人士也覺得簡體字不文化,提議用繁廢簡,則純屬瞎起鬨和趕時髦。因至今人們還看不出用繁體字的港澳台怎麼就比大陸更文化了----過去所稱之為的彼文化沙漠雖言過其實,但那終究不是文化的復興之地。還有自認為自已很有中國文化素質的文人,在詩賦詞集和四大名著的侵染下,卻也不停地在模仿照搬更為簡化的西方羅馬字母衍制出的文學影視作品:一部《美國往事》,就跟著學來了《中國往事》和《北京往事》;一部《英國病人》就忙著抄來了《中國病人》《北京病人》《上海病人》等等。你漢字那麼有文化,為何卻總毫無想像力,文化不起來呢?
強調恢復繁體字的諸公,大概也忘了書看繁體字文是要豎排的。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鼓吹繁體字的王干,所鼓吹的文也是用橫排簡體字寫的,簽名也是如此(應是幹)。你要倡導用繁體字,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你以後寫文章要帶頭用繁體寫。如果你自已也不會,電腦上有個轉換系統,你可操作一下。還有,你主辦的《中華文學選刊》也可用繁體梓印。
論到此,看官也不要誤會了我是在提倡「全盤西化」。因我還曾寫過《「克已復禮」就是中華民族的復興》的文章。我認為中國的醬缸文化破一下是必要的,但破過之後還可建立,此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破不立也。但這並不等於非要去看繁體字的《論語》與唐詩宋詞。在此我非常贊同馬英九提出的「識繁書簡」。因歷史的趨勢是任誰也逆轉不了的。所謂的文化應是在思想里而不是在繁不繁體字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