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喜看潛江「蝦稻連作」進階「四水農業」

  站在瞭望台上,極目遠眺,萬畝稻田碧綠蔥鬱,道路、溝渠將稻田劃分成四四方方、大小一致的井字形,綠樹沿路筆直伸展,泵站小屋整齊排列。面對此景,我們不禁感嘆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氣魄!

「蝦稻共作」養殖示範基地

  「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林成行,旱能灌,澇能排」——這裡是潛江市熊口鎮2015年建成的「四化」高標準高效農田。如何高效?一片水稻,一溝龍蝦——蝦稻共作,種養結合,增產增收。

「蝦稻共作」養殖示範基地

  「過去這裡是低洼的小田,屬於趙腦、瞄場兩個村,總計7000多畝。我們進行土地流轉後,通過國家項目投資和公司投入,開展土地平整,小田改大田,平整後實際土地面積增加了2000多畝。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經營管理,效益顯著提升。僅以水稻為例,每斤稻穀就多賣4毛多錢。原來水稻總產量只有360萬斤,如今整整增加了1000萬斤。66戶家庭農場去年戶均純收入達到20萬元,今年純收入已經達到15萬元。他們個個成了百萬富翁。」

  「蝦稻共作」發源於「蝦稻連作」,是魚米之鄉潛江農民的首創。

  2001年,當地農民嘗試在稻田開挖簡易圍溝放養小龍蝦,每年收穫「一稻一蝦」,即「蝦稻連作」。近10年的探索後,他們認識到這種方式有一定缺陷,只能收穫一季蝦,並且養蝦和種稻時間衝突,存在插秧季節小龍蝦生長規格不達標等問題,於是進行改進、完善,即種一季中稻,全程養兩季蝦,將農田徹底進行改造,稻田小溝由原來1米寬、0.8米深改挖成4米寬、1.5米深的大溝,每年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蝦苗,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後投放幼蝦,第二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穫成蝦,同時補投幼蝦,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月至9月收穫成蝦,如此循環輪替,每畝可多產100斤左右成蝦。這就是現在通行的「蝦稻共作」模式。

「蝦稻共作」養殖示範基地

  「蝦稻共作是一種天然的生態種養模式。剛開始時,我們也施用化肥,但發覺使用化肥後小龍蝦產量減少。後來,減少化肥使用量,小龍蝦的產量就恢復了。今年不使用化肥,改用農家肥、有機肥料。」潛江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深有體會地說。

  蝦稻連作是在蝦子成熟後再種稻,可以打葯,而稻蝦共作是養殖兩季蝦,再打農藥,蝦子在水裡就會死亡。因此,這種模式同樣減少了農藥使用量。

  同時,水稻與小龍蝦是一種共棲共生關係,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提供餌料,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生物肥,兩者互依互補,使生態增值、水土改善。

  如今,這一模式又進化到「四水農業」,即在高標準農田種植水稻;水溝養殖水產或種植茭白、水芹菜、芡實等水生蔬菜;田埂種植水果。龍灣鎮瞄新村2015年以來探索發展複合種養模式:一水多用、一地多收,高效利用農田資源,實現立體綠色種養,畝均年收入7467元,約為「蝦稻共作」模式的1.5倍、純稻穀收益的6倍。楚稻蝦合作社理事長劉輝說,這種模式下出產的大米安全、生態、健康,口感、香味優於一般大米,去年每斤大米賣到8元,仍供不應求。

  潛江市農委辦主任陳運長說,「四水農業」模式中,在水溝里栽種水生蔬菜、水生植物,有利於魚蝦生長;在田埂上栽種葡萄等水果樹,增加了植物種類,農業生產不容易發生病蟲害,是對蝦稻共作模式的深化發展。這種生產模式下,小龍蝦的產量提高到每畝400斤左右,稻米更接近天然生態稻,價格都在攀高,富民效應進一步彰顯。

來源:湖北日報

推薦閱讀:

中國最美小鎮:如此唯美,唯有中國!
體現中國農民智慧,持續上千年的燒土糞,以後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知識點!大馬力拖拉機的「小底盤」之苦
庫人物 | 黃海之濱,他用20年時間種一顆「逆向」生長的櫻桃
貓爪草—展途貓爪草之市場需求

TAG: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