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趣事三則
06-08
1955年,新中國進行漢字改革,對繁體的漢字進行簡化。漢字的簡化使漢字更宜於書寫,使人民群眾更便於學習。在簡化過程也產生了一些趣事,這裡說三則。
葉字,討論時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相持不下,周總理問在場的外貿部部長葉季壯,你姓葉,你的意見如何?葉說我支持簡體葉字,寫起來方便。周環顧四周說,你們看姓葉的都同意了,我看就通過吧。
宋慶齡改「國」字。繁體的「國」字裡面是一「或」字,初步方案中改成裡面是個「王」字。宋慶齡看後認為不妥,說裡面有「王」字封建色彩濃了,不如改成「玉」字,「玉」表示我們國家有豐富的寶藏。有關部門採納了這個意見,形成了現在的「國」字。
鄧小平改「鄧」字。當時,把文字改革草案送政治局審核,鄧小平對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說,這個草案還有待完善,對「鄧」字的簡化講了自己的見解。繁體的「鄧」簡化後為左邊一「丁」(當時把字體中帶「登」的簡化為丁,如燈,等)右邊一個「耳朵」,不美觀,也不順筆,不如把左邊的「丁」改成「又」,這在古字體中也是存在的。吳玉章讓秘書查閱了大量的材料,終於在宋版書中發現了簡化的「鄧」字。毛主席知道這事後說,他姓鄧的對這個字有意見,這個字就聽他的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