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兒時的缺憾,將耗盡一生尋回

童年的缺憾,需要耗盡我們的一生去尋回。  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不但可能影響我們自己的一生,還有可能影響下一代,下下一代。  如何避免陷入這樣的輪迴?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自己要從中走出來。

  跟身體營養一樣,孩子在年齡不同的階段也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  如果他沒有得到心理營養的滿足會怎麼辦呢?  那麼他這一生,大概會要尋尋覓覓,直到他能夠尋滿那個缺失的心理營養為止。  0-3個月我只會哭,但要你無條件接納我

  孩子們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做無條件地接納。  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需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  孩子其實什麼都知道,只不過不會講話,所以儘管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會用哭來表達,讓父母親能夠無條件地接納他。  「你不知道以後我會不會孝順,你也看不出來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也不知道我乖不乖。  但是,你應該沒有條件地來愛我,即使你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需要的第二個營養,是「我最重要」——不是永遠,但至少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即使你很忙,即使你身體不好,可是我很餓,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馬上放下所有一切先來滿足我。那麼我會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對於母親而言,來做這些,不難。  因為女人在生完孩子後會分泌一種叫「本體胺」的東西。有了「本體胺」,母親就會為願意為孩子提供一切:從生理上,提供乳汁;從心理上,無條件地愛孩子。  在媽媽的眼裡,孩子是最完美的,不管他有什麼需要都會被滿足,而媽媽心裡最大的滿足也是這個孩子——沒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但是,如果3個月內媽媽由於某種原因情緒發生了轉變,沒有正常地分泌「本體胺」,那麼父親就要承擔起來:看護孩子,照顧孩子,保護妻子。  如果在孩子剛出生的3個月內,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經常吵架、打架,把精力都耗在爭執里而沒辦法照顧孩子——  那孩子會找別人替代  他會希望從別人的身上得到沒有條件的接納,成為別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並花費一生去尋找這樣的人,直到找到為止:  到了小學,他會去找小學的老師;到中學,他會去找愛人,所以會很早談戀愛。  他會希望有人能那樣對他,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實在找不到,他就只能帶著這個期待長大、帶著這個期待結婚。等到結婚後,他也會一天到晚一直詢問:  「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幾?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壞很糟糕,你還會那樣愛我那樣對我嗎?」  講了又講,問了又問。  他會不斷去尋找一個答案,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問題。這成為他人生中的缺失,導致他不能夠好好讀書,好好工作,不能夠做更多很有意義的事情。  因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的身體就會自然地去尋找,去找那個重要的他人。  出生4個月後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媽媽關係是穩定的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那就是孩子想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他本來跟媽媽是相連在一起的。出生時經歷的是生理上的分離,但從四個月起,他開始走向在心理上與母親或父親剪斷臍帶的另一個過程。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的話,這個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這個過程中他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安全感,也就是他的爸爸和媽媽的關係是穩定的。  這是從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的事情。  3歲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麼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誰,也就沒有我的經歷。這也就是絕大多數孩子,是不會有3歲前的記憶的原因。  如果沒有這個分離過程,孩子與媽媽會一直處於共生期。他以為他和媽媽是一個人,以為他和媽媽和爸爸是一體的。  在這個過程里,如果母親是穩定的話,那麼這個孩子根本不用擔心,自然而然地,就會走過這個分離期,很有安全感。  從媽媽這裡得到安全感的話,孩子就會分離一點,更有安全感的話,再分離一點。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會分離,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我們提供了他心理營養,心理健康,他會一直不斷地試驗,然後他會一直不斷地離開,回來,離開,回來……從整個的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這樣一件事情。  可怕的2歲掙扎著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兩歲為什麼可怕呢?  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又想要獨立,又與母親是一體的。  兩歲的孩子對母親的要求非常大,他希望媽媽時刻圍繞著他,能立刻去幫助他,但媽媽去了之後他又不接受。  這個時候的孩子最常講的,就是兩個字:  「不要。」  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正在掙扎,他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很多小孩在這個時候會有很多缺失,這也造成了他們後來的缺陷。  比如,很多小孩到了四五歲後還會拉住媽媽的衣角,或者到了要上學的年紀,他會抱著家裡的柱子不肯出門。  這是因為他在兩歲這個階段得到的心理營養和安全感不夠,導致他就沒辦法分離,所以他也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  所謂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與別人聯繫。如果孩子沒有這種能力,他整個人就會充滿恐懼和害怕。  而作為父母,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要注意夫妻之間的關係——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父母親相互間良好的關係。  父母關係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孩子的整個世界就是父母;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就會感到害怕,但他不會表達他的害怕時,他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表達。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夫妻關係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就是媽媽自己不能太過焦慮。太焦慮的媽媽,會對孩子很難放手。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一些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指令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但實際上,最好的是我們坐在一邊,讓孩子能根據他自己的需要,來試驗他的成長。  等到孩子跑過來要抱抱時,我們就抱他起來,給他安全感;而當他要下來時,那你就放他下來,讓他自由。  最不好的就是,我們今天心情很好,就把孩子抱起來玩;但等到很忙的時候,孩子想要抱抱時你就跟他說,不成不成,你去找XXX。  這樣很不好,孩子會亂。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媽媽、孩子都不用那麼辛苦:  父母親只要坐在那邊,讓孩子看到你的臉就成了;  等到他跑過來,讓你抱時你再抱,他不要抱時就讓他去玩;  你也別打擾他,他邀請你時你再陪他一起玩。  只要這樣順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過這個時期,真正從生理和心理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所以我們認為,媽媽最好的功能就是給孩子安全感。  怎樣給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緒要穩定,孩子自然就會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媽媽的功能要大於爸爸的。因為孩子的分離主要是跟媽媽的分離。  但是很多媽媽常常會焦慮,害怕孩子長大,害怕這害怕那,還會情緒失控,不能讓孩子心安。  媽媽焦慮了,孩子自然就沒有安全感了。因此,媽媽要保持心平氣和。  最好的媽媽願意學習如何穩定情緒,學會自我反省——如果有情緒的話,媽媽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再來面對孩子。  孩子為什麼老是會來煩你呢?  那是因為他需要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才會一直想要!  但其實孩子並不需要很多的,家長們要學會滿足他的需要。  這樣的話,孩子就會逐漸與爸爸媽媽分離,一直到成為獨立的個體。而這個時候,他也就有了一個「我」。  4-5歲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當孩子有了這個「我」,大概是四五歲的時候,這時他所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讚美,認同。  在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  父親對孩子的讚美、肯定、認同,份量是特別重的。如果父親願意認真跟孩子說:  「孩子我很喜歡你,  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  這句話,孩子會記住一輩子,並開心一輩子。  爸爸願意去欣賞孩子,並且用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孩子就會充滿自信——這是一種源自內心的真正自信。  有了這份自信後,孩子就會有一個新的「我」,並且會明白: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他才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的各種問題。  在信任級上,父親的肯定,要比媽媽的肯定比重更大。  比如在孩子的性別認同上,父親的作用就更大,一部分男同性戀是與父親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導致的結果。  讓父親肯定他,讚美他,孩子就會順利走過這段時期。  6-7歲孩子需要學習的模範

  6歲後,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範。  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範,告訴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的生活中的問題:  「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麼辦?  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麼辦?  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麼辦?」  孩子需要學習處理這些問題,而學習來源於一個模範。    從出生到七歲,孩子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1)剛出生的他需要有人能無條件地接納他,認為他是最重要的;  2)接下來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夠獨立;  3)然後他需要肯定、讚美和認同,到了七歲需要學習認知模範。  當然,他長大後還需要學習更多生活上的能力;但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時期就是七歲之前。  如果給足了孩子七歲前的心理營養,他自然就會有生命力去學習新的東西。  如果沒有,造成了心理缺失,孩子就沒有成人目標,並一直處於尋找的狀態——  讓別人肯定他、稱讚他,導致他不能在年輕時發揮年輕的生命力。  這個心理營養的供給,越早開始越好。  如果沒有的話,也不存在晚不晚的問題,你什麼時候意識到了,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  發現苗頭,就從現在開始做;  存在缺失的話,就先要處理;  給他肯定,願意聽他說話,出現需求時要滿足他。  孩子一開始的心理營養,必須由那個重要的他人來給,而這個重要他人,首先是——父母。
推薦閱讀:

這一生,你至少要給這20個人寫一封信
你的一生,不過就是這樣一張A4紙!
出生日期決定你一生要經歷幾次婚姻!
姓名裡帶啥字一生福祿不缺
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TAG: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