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生態的《靜夜思》沒有「明月」嗎(3)

  進一步來看,兩處「明月」的《靜夜思》,不僅以霜比喻月光不「殊新」,而且其他三句也有模仿的痕迹。例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漢朝無名氏《古詩十九首》);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三國魏曹丕《燕歌行二首》);昭昭素明月,暉光燭我床(三國魏曹睿《樂府詩》)。這與「床前明月光」,何其相似!

  特別是,三國魏曹丕《雜詩二首》中的「仰看明月光」「綿綿思故鄉」,與「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更是如出一轍。如果從兩處「明月」的《靜夜思》角度來評價,李白不過是一個攢詩的橋段高手而已。這樣一首詩被頌為千古第一絕句,還說是讀者的集體選擇和審美創造,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事實上,明「後七子」領袖、文壇盟主李攀龍說太白「五七言絕句實唐三百年一人」,明末清初書畫家周珽說 《靜夜思》「妙絕千古」,評的都是《靜夜思》的原詩,而非兩處「明月」的訛本。

  真實意境:出世遁世的彷徨

  古人評詩,多虛空廓落、大而化之,對《靜夜思》的評價也是如此。為什麼說是「唐三百年一人」?何以「妙絕千古」?原生態的《靜夜思》究竟好在哪裡,妙在何處?

  明文學家胡震亨說:「讀太白樂府」如果「不參按(李)白身世遭遇之概」,就不知道李白樂府詩的因事傅題、借題抒情之本指,就無法理解李白樂府詩的選材剪裁之妙和巧鑄靈運的匠心。

  唐玄宗開元八年,20歲的李白初游成都,當他行至離成都還有40里的新都地界時,恰逢禮部尚書許國公蘇頲到成都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使。李白到蘇頲休息的驛站投刺求見,並呈上新作《明堂賦》和《大獵賦》,深得賞識。蘇頲擬到任後上表向朝廷推薦,不料遭到身邊僚屬的強烈反對,理由是李白出身商賈,不是世家弟子。中國自漢初便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衣服,不許持有武器,不得乘坐車輛;商人的子孫後代不得做官,不許購買土地。唐朝雖然放寬了禁令,但沒有完全解除。李白經國濟世的夢想,就這樣第一次被打破了。

  開元十三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從三峽出巴蜀,開始了宦遊生活。先是到達江陵,拜識道教大師司馬承禎。從武則天到睿宗、玄宗,司馬承禎屢次被徵召入朝做官,但他都固辭不就,因而名氣極大。司馬承禎見李白不忘蒼生社稷、志在匡濟,便告訴李白,等事君榮親功成名就之後再來天台山找他。對於司馬承禎的忠告,年少氣盛的李白並沒有真正理解。他認為,司馬承禎是一隻希鳥,而自己才是真正的鯤鵬。

  此後,李白歷洞庭、廬山,到金陵,廣事交遊,輕財好施,「散金三十餘萬」。開元十四年春,李白抵達揚州,到處干謁求仕,卻始終沒有遇到伯樂。這年深秋,李白得了一場大病,而錢又花光了,於是困於逆旅之中。

  這天晚上,夜已經很深,所有的喧囂都歸於寧靜,人們都進入夢鄉,可詩人夜不能寐,想到這幾年自己的遭遇,不知道今後的路該怎麼走,於是就在床前看著窗外的月光發獃。他就這樣一直獃獃地看著,不知看了多久,看來看去竟然把月光看成了地上的白霜。這可真是「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啊。這時,詩人突然感到渾身冷颼颼的,抬起頭來遠遠望去,明月已經銜山——天都快亮了。這月亮看似離山很近,可如果你來到這座山上後會發現,那月亮又懸在另一座山尖上。

  其實,月亮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就像一個人的政治夢想那樣,有時看著就在眼前,可當你抓取的時候,它卻忽然間邈遠了。李白似乎明白了這一切,他低下頭來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故鄉。可故鄉遠隔千山萬水,床頭金盡如何回得去?即便回得去,又有何面目見家鄉父老?於是,詩人又陷入出世和遁世的彷徨之中。這便是《靜夜思》的真正意境。

  此前,李白在峨眉山結識了光相寺客僧仲濬,有幸閱讀《陳子昂集》,對文章之道有了新的認識。他深味:文章之道在於風骨興寄,詩是要言志的,而且要用比興的形象思維來言志,不能像寫散文那樣直說。否則,寫山水只是山水,寫花鳥只是花鳥,那就成了後來蘇東坡所說的「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了。

  如果說《靜夜思》的「志」只是思鄉,那這「志」就是直說了,並沒有用比興的形象思維,當然算不得好詩。實際上,《靜夜思》的比興極為深妙,那是詩人在兩「志」之間的徘徊,是苦悶愁思,是兩難的選擇。地上的月光並非優美的景緻,詩人也不是看什麼月光,而只是百無聊賴、苦悶彷徨的一種無奈排遣。

  李太白就是李太白,詩仙就是詩仙。這首易懂難解的《靜夜思》,無疑是從新樂府向盛唐絕句過渡時期的一篇佳作。正可謂:樂府絕句四句新,比興言志妙絕倫; 靜夜一思傳千古,世上再無謫仙人。

[責任編輯:鄭芳芳]
推薦閱讀:

擺脫束縛,用心感受自然
【愛蓮攝影圖片】廣東佛山生態攝影
盤點進口橄欖油品牌前六名
捌零易貸持續發力,全力構建汽車產業鏈生態圈
飼用微生態製劑應用技術研究

TAG:生態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