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3》真的中國化了嗎(文藝觀察)
《功夫熊貓3》既要照顧中國觀眾口味,又要兼顧全球觀眾審美,最終它選取了最大公約數,把文化個性降到低齡程度
從8年前中國觀眾感嘆「為什麼中國人就拍不出來」,到8年後實現中美合拍並在公映首日獲得1.04億元人民幣票房,「功夫熊貓」系列已經拍到了第三部。那麼,製作層面的合拍是否真的推動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相較於好萊塢過去根據中國題材製作的動畫電影(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系列最為貼合中國觀眾審美,如夢似幻的水墨情調、親切悅耳的中式音樂、行雲流水的打鬥場景、皮影戲的過場、中式建築以及燈籠、斗笠、披風、炮仗、麵條、包子等物件,嬌虎、猴、靈蛇、仙鶴、螳螂等在中國功夫中皆有拳法對應的人物形象,更至八卦圖、氣功等等,所有這些東方元素都熨帖精細地展現在「功夫熊貓」系列中,尤其是片名「功夫」+「熊貓」,更是對中國觀眾的直接告白。
「功夫熊貓」系列中的武術更是明顯取法于成龍的功夫喜劇,其特點是善於利用周遭的環境、地形和順手可及的道具,並且在打鬥過程充滿喜感,這些設計都與中國觀眾的心理無縫對接。《功夫熊貓3》中文版更是祭出了中文口型,這幾乎就是徹頭徹尾的國產動畫了。
此外,3部「功夫熊貓」在美學風格、對受眾心理的把握乃至角色的思維方式等方面,其中國化程度逐層遞進。比如,在《功夫熊貓3》中,正反派對決的關鍵在於氣功的使用,這相較於單純地拳腳打鬥顯然又深入了一層。可以說,隨著「功夫熊貓」逐漸中國化,器物層面的問題大多已經解決,而道即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一層面的問題才更需攻堅。
《功夫熊貓1》成功地講述了個人成長和英雄主義,但《功夫熊貓3》中的大量篇幅卻還在談論這個過程,以至於反派篇幅被壓縮,形象單薄。畢竟,在第一部中,阿寶就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成為傳說中的神龍大俠,因此,《功夫熊貓3》只能空洞地提出阿寶要超越現在的自己,正如台詞所說「如果你只做當下能做的事情,你就永遠不會超過當下的自己。」這句話固然好理解,但在戲劇層面落實並不到位,觀眾只看到阿寶莫名就開竅了,還使用玄而又玄的氣功打敗了反派,氣功的奧妙之處和它的哲學底蘊,與電影情節發展的結合卻並不緊密。可以說,電影在價值觀層面的升華是避實就虛的,阿寶的光環觀眾早有預期,他最後必然會使用氣功,因此在其人格成長的期待與延宕中,觀眾看到了高強度、高密度的「萌」點,如熊貓村中各具萌點的熊貓們,還有催人淚下的兩位爸爸對阿寶的愛,卻始終沒有看到阿寶世界觀的正面寫照。到了《功夫熊貓3》,個人成長+英雄主義已經變成了桎梏,它顯然還並未與中國語境做到有效的切換。
其實,中國觀眾對待動畫的態度是更偏成人化的,無論早年揚名國際的「中國學派」作品還是去年大放異彩的《大聖歸來》,中國動畫從來不會刻板地遵守教條,而是會春風化雨般地把高深的道理融入動畫,呈現其獨到的板眼。
耐人尋味的是,《功夫熊貓3》中熊貓阿寶有兩個爸爸,這或許就是「功夫熊貓」自身的寫照:一方面要照顧中國觀眾口味,一方面又要兼顧全球觀眾審美,最終它選取了最大公約數,把文化個性降到低齡程度。或許,只有當「功夫熊貓」系列破除這些過於精心的算計,才會真正走進中國觀眾的心裡吧。
展開推薦閱讀:
※熊貓有哪些物種學史?
※哈哈,看一次笑一次,操心的大熊貓太招人喜愛了!
※國寶IP熊貓的吸粉力強在哪兒?
※如何看待芬蘭熊貓館?
※熊貓下山了,咋個辦?又不敢打,也不敢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