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外援助:從慷慨解囊到精打細算

對外援助在新中國的外交中佔據過重要的位置,對外援助對中國突破外部封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第三世界國家正是從中國援助中認識了中國,了解了中國,與中國加深了關係,這才有了後來的中國「被非洲兄弟抬進聯合國」。經過60多年的變遷,如今援助外交依然在外交中扮演著重要的位置,但是變得越來越合理。

對外援助的三板斧

援助方式以優惠貸款為主

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主要有3種類型: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1995年,中國啟動了對外援助機制改革,提出今後以優惠貸款作為主要的援助方式。根據《中國對外援助》白皮書介紹,優惠貸款本金由中國進出口銀行通過市場籌措,貸款利率低於人民銀行的基準利率,產生的息差由國家財政補貼,期限一般為15—20年。

項目援建投向基礎設施

除了單純的資金援助外,還一部分會投向項目援建。如援建公路、醫院等基礎設施。援建基礎設施能夠惠及被援助國的普通人。此外,平均經濟成長率達5%的非洲大陸在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下,興建或翻新基礎建設成了非洲各國進一步強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而沒錢、沒人才又沒有技術的非洲國家,也需要中國提供幫助。

同時,非洲基礎設施發展好也會為大陸企業進駐提供便利。而這些企業為了加緊完成工程進度又帶來大批的勞工。中國在兌現承諾且鞏固邦交之餘,又同時解決了國內剩餘勞動力的問題。

援建也有軟方向

在對外援助方面,中國不僅提供物質層面的援助,也提供了一些軟性的援助。其中包括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教育、文化等多個方向。

一個國家要發展起來,最終要靠自主發展的能力。因此,在提供對外援助的過程中,中國更加註重為受援國培養人才和技術力量。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作為面向當地人教授漢語和介紹中國文化的機構,近年來,孔子學院在非洲大陸迅速發展。2005年,肯亞內羅畢大學建立非洲第一所孔子學院。根據去年9月的數據,非洲26個國家和地區共設立了31所孔子學院和5所獨立孔子課堂。非洲也是全世界孔子學院發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地區。

中國為何愛打援助外交牌

援助是大國擔當的一種展現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和在各個領域日益融入國際社會,中國在世界上的自我形象正在從「受害的第三世界」國家向「負責任的大國」轉變。對外援助亦成為展現大國形象的一種手段。中國若是想表現出和平崛起的意圖,就要承當其更多國際責任。

援助是為了增強中國的話語權

發展國家歷來在國家舞台上缺少話語權,以往總扮演被動「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角色。中國若是想躍升到推動乃至主導國際規則的制定實施,就必須獲得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支持。對外援助也是獲得國家支持的一種方式。眾所周知,當年因為非洲國家的投票權,中國才被非洲兄弟「抬進」聯合國。在今天,若是中國想進一步獲得話語權,同樣需要如此。所以在中國援助重點中,永遠也不會少了非洲國家。

對外援助最終還是為了自己人

提供對外援助的目的,終究是還是為了發展自己。發展好非洲基礎設施,可以為中國企業赴非洲發展鋪路。有相關人士曾表示,「應把對外援助與實施『走出去』戰略緊密結合起來」,發揮對外援助鋪路搭橋的作用,鼓勵和支持我國企業在受援國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帶動更多品牌產品、標準規範、成熟技術和管理經驗「走出去」。對外援助,終究還是為了自己人。

毛澤東時代:政治高於經濟 付出不計成本

即便國內饑饉 也要有求必應

「國際主義」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一面旗幟。這一點即便在國內遭遇三年自然災害時也沒有收到影響。1960年,除了運往幾內亞的1萬噸大米,還有15000噸小麥運往阿爾巴尼亞。從1950年~1964年底,我國對外援助金額達人民幣108億元。這些援助金額中,又以1960年~1964年我國最困難的時候用得最多。

對外援助曾占國家財政支出的7.2%

在「文革」期間,國際主義更成為我國對外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國的對外援助也達到新高,坦贊鐵路便是這一原則指導下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曾幾次主張大幅增加中國的對外援助。1970年,毛澤東會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時,把對巴基斯坦的援助要由原來的2億元增加到5億元。同年6月,外交部就紅十字會向匈牙利遭水災地區居民捐款15萬元人民幣一事請示毛澤東。毛澤東批示:「似太少,可贈50萬元」。

1973年國家財政對外援助支出達到57.98億,占國家財政支出的7.2%,是建國以來對外援助支出最大的一年。這樣不計成本的援助造就了一些被援助國家比中國的生活水平還要好。

無私的對外援助換來了好吃懶做的「朋友」

阿爾巴尼亞認為自己是為了中國才失去蘇聯的援助,理所當然向中國伸手。霍查對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說,我們向你們要求幫助,就如同弟弟向哥哥要求幫助一樣。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謝胡也說,我們不向你們要,向誰要呢?

1974年10月,謝胡寫信給周恩來,提出在阿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要求中國提供50億元人民幣的貸款。中國認為過去對阿的援助已不少,這次要求的數量過大,中國力不從心,很難滿足。阿方堅決要求增加貸款,還提出延期償還1976至1980年的貸款。7月30日中阿雙方簽訂貸款協定,中國貸款給阿爾巴尼亞10億元人民幣。阿爾巴尼亞還再三要求中國提供糧油,而此時的中國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確實拿不出更多的東西。阿爾巴尼亞很不滿意,表示決不會在外來經濟壓力下低頭,並拒絕給中國需要的原油、瀝青。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霍查含沙射影攻擊中國。

改革開放後:經貿成導向 援助變理性

鄧小平為援助外交踩了腳剎車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過去「對阿爾巴尼亞、越南給得太多了」。他指出,在援助問題上,「具體辦法要修改,真正使受援國得到益處。」1979年,中國援外金額占財政支出的比率從1973年銳降至0.7%,中國的援外進入戰略轉型期。

經貿發展漸成援助導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對對外援助進行一系列改革。1995年,時任外經貿部部長吳儀提出了「經貿大戰略」,把對外貿易、資本流動和國際經濟合作結合起來,運用國內外資金、資源和市場來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中國積極推動對外援助資金來源和形式的多樣化,同時兼顧受援國和中國雙方的利益。從1995年起,除了政府財政提供的資金外,還增加了金融機構提供的具有援助性質的資金,這是以政府貼息優惠貸款的方式來體現的。

此後,金融機構提供的優惠貸款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形式,物資援助和現匯援助減少、成套項目援助比例上升,技術和智力援助取得較大發展,合資合作項目開始受到重視和鼓勵。

理性援助 合理投入

《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介紹說,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堅持量力而行、儘力而為,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白皮書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仍然是中國長期面臨的艱巨任務,這決定了中國的對外援助屬於南南合作範疇,是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幫助。

幾內亞曾經有一位官員說,「中國已經改變了他們的策略,他們不再會向一個不穩定國家的不確定市場中注入50億美元。」這樣一句話,可以看作是對中國對外援助的理性進步的註解和詮釋。


推薦閱讀:

紅夷大炮如何在中國走起?
哪一場戰役讓中國損兵六七十萬,喪失國土二十餘萬公里?
姓名測試-網路中國
中國八大著名茶葉,有你家鄉的嗎

TAG:中國 | 對外援助 | 援助 |